1 拼音
zhī gōu
2 英文參考
Zhīgōu TE6[中國針灸學詞典]
Branching Ditch[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higou[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hīgōu[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J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支溝 | ||
漢語拼音 | Zhigou | ||
羅馬拼音 | Chihkou | ||
美國英譯名 | Branching Ditch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TE6 | |
日本 | 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TR7 | |
富耶氏 | |||
德國 | 3E6 | ||
英國 | T6 | ||
美國 | TB6 |
支溝為經穴名(Zhīgōu TE6)[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飛虎[2]。屬手少陽三焦經[1]。支溝是手少陽三焦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火[1][3]。支在此指上肢,此穴在上肢尺橈骨間溝中,故名支溝[1]。支溝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風熱面赤,耳聾,耳鳴,目赤腫痛,口噤,咽腫,暴痦,咳嗽,心絞痛,胸脅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癱瘓,嘔吐,便秘,產后血暈,脅肋痛,肘臂痛,暴喑,瘰疬,熱病,目赤,目痛,咽喉腫痛,心痛,胸膈煩熱,逆氣,泄瀉,經閉,產后血暈不省人事,肩臂腰背酸痛,項不得回顧,腋腫,脅痛,痂疥,耳聾耳鳴,目赤目痛,習慣性便秘,嘔吐泄瀉,產后血暈不醒人事,產后乳汁分泌不足,上肢麻痹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肋間神經痛,肺炎,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等。支溝是針麻常用穴之一。
4 支溝穴的別名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沖……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6 穴名解
支在此指上肢,此穴在上肢尺橈骨間溝中,故名支溝[1]。
支,支持,又同肢,指上肢。溝,狹長之低洼處,通水之道路。本穴在前膊外側肉隙中,本經之氣循而上行,本穴在尺橈二骨夾隙中,喻猶上肢之溝渠也,故名支溝。又名飛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也。以張手量物,由大指尖至中指尖,名曰“一虎(口)”以虎口中指向前跪屈,食指向前邁進一步,中指尖至食指尖,名為“一飛”。其處在腕節上3寸許,正當陽池穴向上一飛之處,因名“飛虎”。[4]
7 特異性
支溝為手少陽是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
8 所屬部位
前臂[5]
9 支溝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支溝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3]。
支溝穴位于腕背橫紋上3寸,尺橈兩骨間[2]。
支溝穴位于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1]。
支溝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支溝穴在前臂的位置
支溝穴在前臂的位置
支溝穴在前臂的位置(肌肉)
支溝穴在前臂的位置(骨骼)
10 支溝穴的取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取穴。
支溝穴位于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1]。
伸臂俯掌,于腕背橫紋中點直上3寸,尺、橈兩骨之間,與間使相對處取穴[6]。
快速取穴:拾臂俯掌,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4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即是支溝穴[7]。
11 支溝穴穴位解剖
支溝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前臂骨間膜。血管、神經分布同外關(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本干。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皮膚由前臂后皮伸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長伸肌。前臂后區的血管神經束由橈神經深支(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背側動脈及兩條靜脈組成。在前臂后區的下段,拇長伸肌的深面,有骨間掌側動脈的穿支,穿過骨間膜的下緣,進入前臂前區。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前臂骨間膜[1]。
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骨間后神經和骨間后動脈分布[8]。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并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干通過[2]。
12 支溝穴的功效與作用
支溝穴具有清利三焦,通腑降逆的功效。
支溝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之經穴,配五行屬火,故取之能清瀉三焦之火以治耳病、熱病[9]。
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里,兩條經脈均“循胸出脅”,手少陽經又“上項”,故支溝穴又能治療胸脅痛、落枕等病證[9]。
“凡三焦相火盛及大便不通,胸脅疼痛者,俱宜支溝瀉之”,可見支溝又是治療便秘的常用穴[9]。
支溝穴有通經開竅、活絡散瘀、調理臟腑之功,配照海能治便秘。治熱病汗不出、肩背酸重、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卒心痛、三焦火熾,產后血暈、脅肋痛等癥。合外關、大陵可治肚痛大便秘結。[4]
13 支溝穴主治病證
支溝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風熱面赤,耳聾,耳鳴,目赤腫痛,口噤,咽腫,暴痦,咳嗽,心絞痛,胸脅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癱瘓,嘔吐,便秘,產后血暈,脅肋痛,肘臂痛,暴喑,瘰疬,熱病,目赤,目痛,咽喉腫痛,心痛,胸膈煩熱,逆氣,泄瀉,經閉,產后血暈不省人事,肩臂腰背酸痛,項不得回顧,腋腫,脅痛,痂疥,耳聾耳鳴,目赤目痛,習慣性便秘,嘔吐泄瀉,產后血暈不醒人事,產后乳汁分泌不足,上肢麻痹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肋間神經痛,肺炎,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等。支溝是針麻常用穴之一。
支溝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風熱面赤、耳聾、耳鳴、目赤腫痛、口噤、咽腫、暴痦、咳嗽、心絞痛、胸脅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癱瘓、嘔吐、便秘、產后血暈等[1]。
支溝穴主治脅肋痛,肘臂痛,暴喑,嘔吐,便秘,耳鳴,耳聾等[2]。
支溝穴主治耳鳴、耳聾、暴喑、瘰疬、脅肋痛、便秘、熱病[8]。
支溝穴主治暴喑,耳聾,耳鳴,目赤,目痛,咽喉腫痛;心痛,胸膈煩熱,咳嗽,逆氣;便秘,嘔吐,泄瀉;經閉,產后血暈不省人事;肩臂腰背酸痛,項不得回顧,腋腫,脅痛;痂疥[6]。
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腫,耳聾耳鳴,目赤目痛。
消化系統疾病:習慣性便秘,嘔吐泄瀉。
婦科疾病:經閉,產后血暈不醒人事,產后乳汁分泌不足。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麻痹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
其他疾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支溝是針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療脅痛,習慣性便秘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6][2][1][8],局部有酸脹感[6],針感可向上擴散至肘部[6],有時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6]。
14.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15 支溝穴的配伍
支溝配章門,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
支溝配足三里,有通調腑氣的作用,主治便秘。
支溝穴配關沖治肩臂酸重[1]。
支溝配陽池、八邪,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手指震顫。
16 特效按摩
按揉支溝穴3~5分鐘,可清除體內堆積宿便,防止便秘、腹脹[7]。
17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咳,面赤熱,支溝主之。馬刀腫瘺,目痛,肩不舉,心痛支滿,逆氣,汗出,口噤不可開,支溝主之。熱病汗不出,互引頸嗌外腫,肩臂酸重,脅腋急痛四肢不舉,痂疥,項不可顧,支溝主之。男子脊急,目赤,支溝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啞不能言。
《類經圖翼》: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俱宜瀉之。
18 支溝穴研究進展
18.1 提高腰部與下肢皮膚的痛閾
針刺支溝穴能顯著提高腰部與下肢皮膚的痛閾[1]。
18.2 收縮子宮、鎮痛
針刺支溝、足三里、三陰交等,留針30 min,可使孕婦子宮收縮增強,對胸腔手術有鎮痛作用[9]。
針刺支溝等穴,可加強子宮收縮,臨床已用于引產[1]。
18.3 治療習慣性便秘
用毫針直刺或斜刺1~1.5寸,適當應用提插捻轉手法,使針感向下達指端,向上達肘以上為佳,留針15~20 min,期間行針2~4次,治療習慣性便秘有效[9]。
18.4 治療脅痛
針刺患側支溝,兩脅肋痛者取雙穴,瀉法,強刺激,得氣后讓患者站立做深呼吸、咳嗽或活動肩部,每日1次,1周為一療程,可治療急性跌仆閃挫引起的脅痛[9]。
急性跌撲閃挫引起的脅痛,針刺患側穴位,兩脅痛者取雙穴,用瀉法,強刺激,得氣后,讓患者站起作深呼吸。咳嗽或活動患部,每日1次,1周為1療程。
18.5 治療急性腰扭傷
針刺支溝穴治療急性腰扭傷有明顯效果。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6.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8-289.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3.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8-289.
古籍中的支溝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推詳其癥治之。中脘上脘三里〔第四十六〕脅肋疼痛∶支溝章門外關問曰∶此癥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怒氣傷肝,...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脹滿,食不消化∶天樞水分內庭脅肋下痛,起止艱難∶支溝章門陽陵泉泄瀉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樞照海胸中刺...
- 《經穴匯解》:[卷之四]手部第八
一寸。大全。作腕后一寸。并非也。支溝(靈樞)一名飛虎。(類經)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天樞二穴水分一穴內庭二穴。脅肋下痛,起止艱難。支溝二穴章門二穴陽陵泉二穴。泄瀉不止,里急后重。下脘...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臍腹脹滿。食不消化天樞水分內庭脅肋下痛。起止艱難支溝章門陽陵泉泄瀉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樞照海胸中刺痛...
- 更多古籍中的支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