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炙甘草藥典標準
3.1 品名
炙甘草
Zhi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LE
3.2 來源
3.3 制法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附錄ⅡD)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
3.4 性狀
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外表皮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略有黏性。具焦香氣,味甜。
3.5 鑒別
照甘草項下的[鑒別)(2)項試驗,顯相同的結果。
3.6 檢查
3.6.1 水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H第一法)。
3.6.2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K)。
3.7 含量測定
同甘草藥材,含甘草苷(C21H2209)不得少于0.50%,甘草酸(C42H62016)不得少于1.0%。
3.8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3.9 功能與主治
3.10 用法與用量、注意、貯藏
同甘草。
3.11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用到中藥炙甘草的方劑
- 人參散
方:葛根二兩,人參、茯苓(去皮)各一兩,木香、炙甘草、藿香葉各一分干葛60克人參白茯苓(去皮)各3...
- 麻黃湯
常用方,其組成為麻黃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
- 白術湯
茯苓、炒麥芽、沉香、陳皮、木香各三分,炒枳實、炙甘草各半兩。白術1兩,人參1兩,蓽澄茄1兩,訶黎勒...
- 白術散
明膠(搗碎,炒微黃)、茯苓各三分,紫菀、炮姜、炙甘草各半兩,桂心一兩。制法:上藥為末。用法用量:每...
- 半夏散
一首。《傷寒論》方之半夏散:處方: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
- 更多用到中藥炙甘草的方劑
用到中藥炙甘草的中成藥
- 四逆湯
有四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炙甘草6g、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具有溫中...
- 四逆散
常用方,其組成為枳實6g、柴胡6g、芍藥9g、炙甘草6g,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氣之功效。主治陽郁厥...
- 石膏散
散:組成:石膏二兩,秦艽、犀角、梔子仁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石膏2兩,秦艽1兩(去苗),犀角屑1兩,...
- 理中丸
hongWan處方:黨參75g、土白術75g、炙甘草75g、炮姜5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
- 枳實消痞丸
》方為常用方,又名失笑丸,其組成為干生姜3g、炙甘草6g、麥芽曲6g、白茯苓6g、白術6g、半夏曲...
- 更多用到中藥炙甘草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炙甘草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和陣
胃不和等證。陳皮半夏(制,各三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水二鐘,姜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
-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
術(錢半)川桂枝(五分)建澤瀉(錢半)豬苓錢半炙甘草(五分)先用西茵陳八錢煎湯代水。茵陳五苓散西茵...
- 《吳鞠通醫案》:[卷四]痘癥
(五錢)苦桔梗(三錢)雞冠血(每一酒杯點三滴)炙甘草(錢半)紫草(二錢)黨參(三錢)白歸身(三錢)...
- 《景岳全書》:[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小兒
食瀉后,脾胃虛噦吐瀉。人參茯苓干姜(炒)藿香白術甘草(炙)木香丁香香附(炒,去毛)砂仁(等分)上水煎...
- 《吳鞠通醫案》:[卷四]痰飲
錢)杏仁粉(五錢)小枳實(二錢)生苡仁(五錢)炙甘草(二錢)初一日渴為痰飲欲去,不寐為胃仍未和,故...
- 更多古籍中的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