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直刺 (最后修訂于2016/4/13 15:16:26)[共98字]
摘要:直刺(perpendicularinsertionofneedle)是指針體和腧穴皮膚約呈90°左右針刺角度刺入的方法。主要用于肌肉豐厚處的穴位。《靈樞·九針十二原》:“正指直刺,針無左右。”直刺......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第二節 經絡腧穴各論
穴:圖10-4 手太陰肺經穴位圖圖10-5 手太陰肺經循行圖 尺澤 [定位]肘橫紋中,肘二頭肌腱橈側(圖10-6)。 [主治]咳嗽、咳血、氣喘、咽喉腫痛、小兒驚風、乳痛、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8-1.2寸。 孔最 [定位]在尺澤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見圖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痔瘡、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5-1寸。 列缺 [定位]橈骨莖突
- 治療脾胃病常用針灸穴位有哪些?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耳尖連線的交點處。主治:頭痛,休克,癲癇,脫肛等。針法:橫刺,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進針0.5~1.0寸。 天突:胸骨切跡上緣正中上0.5寸凹陷處。主治:呃逆,嘔吐,咳喘,暴喑。針法:直刺0.5寸,或橫刺,即先直刺0.3寸后改向下橫刺。 巨闕:前正中線,鳩尾穴下1寸,相當臍上6寸處。主治:胃痛,嘔吐,呃逆。針法:直刺1.0~1.5寸。 中脘:前正中線,臍上4寸。主治:胃
- 直刺靜脈穿刺的探討
靜脈穿刺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護理技術操作,如:輸液、輸血和化驗等都離不開靜脈穿刺,尤其是靜脈輸液最為常見,如何做到靜脈輸液一針見血、保證患者治療,并能減少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是臨床上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護理人員多采用傳統的穿刺方法:先進表皮,再找血管,有回血再進一點(下面我們稱常規法)。經過十幾年的臨床實踐,我們研究了一種快速穿刺法:即直刺血管(下面我們稱直刺法),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1.
- 直刺靜脈穿刺的探討
靜脈穿刺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護理技術操作,如:輸液、輸血和化驗等都離不開靜脈穿刺,尤其是靜脈輸液最為常見,如何做到靜脈輸液一針見血、保證患者治療,并能減少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是臨床上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護理人員多采用傳統的穿刺方法:先進表皮,再找血管,有回血再進一點(下面我們稱常規法)。經過十幾年的臨床實踐,我們研究了一種快速穿刺法:即直刺血管(下面我們稱直刺法),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1.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磐石金直刺秘傳
,遍身搔癢,抓破成瘡∶曲池(灸,針瀉)絕骨(灸,針瀉)委中(出血)天吊風,手足拽牽∶曲池足三里(并瀉)肺風滿面赤瘡暴生者∶少商委中(瀉)。其瘡年深者,合谷瀉。中風后頭痛如破∶百會(炙,次用三棱針四旁刺之血出)合谷(瀉)傷寒有陰有陽,用意參詳,不問陰陽,七日過經不汗∶合谷(補)復溜(瀉,汗出立愈,此穴解表發汗神妙)傷寒一、二日,發熱如火∶曲池(瀉)委中傷寒一、二日,頭目、腰背,面節疼痛不可轉側,氣
- 直刺
直刺 針刺進針時,針體和穴位皮膚約呈垂直刺入的刺法。適用于肌肉豐厚處的穴位。《靈樞·九針十二原》:“正指直刺。”作者:
- 橈動脈直刺致假性動脈瘤1例
1病歷摘要 患者,女,70歲,因尿毒癥1年,伴糖尿病史30年,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無內瘺,血管通道的建立是動靜脈直刺,2005年7月6日行左橈動脈直刺時,穿刺成功,開透析機開始引血,血流量足200ml/min,此時患者訴穿刺處疼痛,觸局部無腫脹,考慮針尖觸到神經,隨之調整穿刺針的位置,患者仍訴疼痛,5min后局部輕度腫脹,考慮針尖碰破血管壁致血液外滲,立即拔針,局部綁帶按壓,按壓1h后松開綁帶
- 第二節 體針減肥
第二節 體針減肥 一、減肥常用穴位 (一)曲池 屈肘90度,肘橫紋頭外0.5寸。直刺1~1.5寸。 功用:清熱利濕。 (二)支溝 尺橈骨之間,腕上3寸。直刺0.5~1寸。 功用:理氣通便,促進代謝。 (三)內關 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0.5~1寸。 功用:理氣和胃、清熱化濕、寧心安神、和胃降逆。 (四)列缺 腕橫紋橈側端上1.5寸,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指橈
- 針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
,趁熱用藥液蒸發的水汽熏蒸膝關節,以患者耐受為度,待其溫度降低至50。C左右時,用毛巾在藥液中浸濕后用力擦洗膝關節,范圍包括膝關節上下20cm。如此反復擦洗直至藥液低于30℃,把藥液再次加熱后,重復熏洗,每次熏洗30min。針灸:內外膝眼,直刺0.7寸;鶴頂,直刺0.8寸;足三里,直刺1.5寸;梁丘,直刺1寸;膝陽關,直刺1寸;陰市,直刺0.5寸;伏兔,直刺1寸;陽陵泉,直刺1寸;血海,直刺1寸;
- 尿路感染的其他療法有哪些?
利濕,排尿通淋。 適應癥:淋證。 ④耳屏尖 位置:在耳廓前耳屏尖部取穴。 操作:耳鋒針刺血。 功效:清熱通淋。 適應癥:膀胱炎。 (6)手針療法 ①少府:掌面小指本節后骨縫陷中取穴。直刺3~5分,主治小便不利。 ②腎點:手背小指與無名指掌骨歧骨基底部前陷中取穴。直刺3~5分,主治尿路感染。 ③手解溪:手背,小指第一節骨尖中央取穴。直刺1分許,主治小溲不利。 ④膀胱點:掌側小指
- 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術部位、治療需要、患者體質體形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一.針刺的角度針刺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構成的夾角。其角度的大小,應根據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點而定。針刺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平刺三類。 1.直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適用于針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豐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適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百二十穴玉龍歌]心痛
九般心痛及脾痛,上脘穴中宜用針。脾敗還將中脘瀉,兩針成敗免災侵。上脘∶在臍上五寸。直刺三寸半,看虛實補瀉。中脘∶在臍上四寸。法用草從鳩尾下至臍,折中是穴。直刺二寸五分,灸五十壯止。補《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元王國瑞公元1279-1368年
- 《醫學綱目》:[卷之七·陰陽臟腑部]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刺之而氣之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
- 小兒頭皮靜脈針穿刺心得體會
【摘要】熟練掌握小兒靜脈頭皮針的穿刺技術,盡量減少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使患兒早日康復。選擇不易滑動,便于固定,不影響患兒活動的頭皮靜脈,選擇型號合適的頭皮針,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穿刺成功后三條膠布固定,另加一條膠布將輸液管固定于患兒耳朵上。采用如上方法之后,小兒頭皮靜脈針穿刺成功率高。正確選擇穿刺部位及合適的頭皮針和手法等,可以很好地實行小兒靜脈穿刺。【關鍵詞】頭皮靜脈針;穿刺;小兒小兒頭皮針
- 針刺配合刺絡拔罐治療中風感覺障礙的臨床研究
1.5.1治療組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天柱。配穴:吞咽障礙加翳風;手指握固加合谷;語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操作方法: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min;繼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
- 積滯有哪些外治法?
脹,健脾和胃。⑧按揉足三里,左右各100~300次(3分鐘)。⑨捏脊:3~5遍。 (2)罨包法 用二丑各3g,研面,加白酒調成糊狀,敷于足心,用繃帶包扎,治療乳食積滯。 (3)針灸 ①中脘,直刺1寸,消食導滯,行氣和胃,用瀉法。②天樞,直刺1寸,理氣除脹,化滯除積。③建里,直刺1寸,消食和胃,用補法。④足三里,健脾助運,平補平瀉。如嘔吐加內關,腹瀉加長強,用補法收澀止瀉。 (4)佩戴法
- “醒腦開竅”法治中風
輔穴:極泉(手少陰心經)、委中(足太陽膀胱經)、尺澤(手太陰肺經)。 配穴:吞咽障礙加風池、翳風、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語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手法 內關:直刺0.5~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
- 關刺
關刺 刺法名。五刺之一。《靈樞·官針》:“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指在患處兩端關節的肌腱附著部直刺并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應肝而用于治療與肝有關的筋痹等疾患。作者:
- 恢刺
恢刺 刺法名。十二刺之一。《靈樞·官針》:“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療筋肉攣急痹痛一類病癥的針刺方法。其法將針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側,并或前或后提插運針,以舒通經絡,恢復拘急,因使恢廓通暢。為一針多用的刺法。類似近代的多向透刺法。作者:
- 肝陽頭痛如何用針灸治療?
治擬舒肝潛陽,通絡止痛。穴取懸顱、頷厭、太沖、太溪、行間。 懸顱、頷厭均應沿皮向下刺入肌腱鞘膜中,深度為0.5~1寸,太溪直刺0.3~0.5寸,行間也可直刺0.3~0.5寸。針用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作者:不明
- 合谷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位于手背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2)操作方法:于手第2掌骨橈側緣中點處取穴。或囑患者并攏拇、食指,手背部第1、2掌骨間肌肉隆起最高點處取穴。針法:①直刺法:垂直進針,深0.5~1寸。感應:局部酸脹。②斜刺法:與皮膚呈20°夾角,向腕掌關節方向斜刺1~1.5寸。感應:局部酸脹可向上擴散,有時可到肩、肘。灸量:灸3~5壯;溫灸5~15分鐘。 (3)進針層次: 直刺
- 兩種靜脈留置針穿刺法的比較
【摘要】目的為了提高留置針穿刺技術,減輕病員痛苦。方法隨機將病員分為兩組:即50°~60°直刺法和10°~20°平刺法各40例進行穿刺。結果兩者之間在疼痛感,置管時間均存在一定差異。結論50°~60°穿刺法患者疼痛反應更小。【關鍵詞】靜脈穿刺留置針護理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是由先進的生物材料制成,它具有:減少穿刺次數、血管損傷小、病人活動方便、便于急救給藥、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等優點。近年來,在我國
- 頰車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中指)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側臥位,在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咬緊牙齒時咬肌隆起處取穴。針法:①直刺0.3~0.5寸;感應:局部酸脹感。②斜刺透地倉2~3寸,用于治療面癱。感應: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③向上齒或下齒方向刺,可在上、下牙痛時使用。灸量:灸3壯;溫灸5~10分鐘。 (3)進針層次(圖104) ①皮膚:由耳
- 《針灸大成》:[卷一針灸直指]刺法論
,留三呼,徐徐出針捫穴)。五刺應五臟論岐伯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者,淺內而疾發,無針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以應肺也。二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以取經絡之血,以應心也。三曰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以應肝也。四曰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以應脾也。五曰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至骨,以取骨痹,以應腎也。九刺應九變論岐伯曰∶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
- 不同疾病患者的靜脈穿刺體會
靜脈情況不同,穿刺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是筆者多年的臨床技能總結。 1肥胖患者靜脈 皮下脂肪豐富,靜脈較深,通常不會隆出皮膚,用手觸摸靜脈感覺不準確,但靜脈在組織中較固定、充盈、富有彈性。可采取正中進針,方向要正,待回血時,將進針角度減少,再向血管內進針少許。 2水腫患者的靜脈 常見于心、腎或低蛋白血癥等,靜脈不顯露,穿刺前給患者局部加壓片刻,使局部水腫暫時消退,進針采用直刺法,有時因針眼處
- 針灸治療婦產科術后腹脹
痛,拒絕早下床活動而引起術后腸蠕動緩慢,導致腹脹;(5)手術刺激,藥物敏感引起劇烈的嘔吐,導致電解質紊亂,使胃腸道平滑肌麻痹,腸蠕動減慢引起腹脹。1.3穴位介紹選穴:內關、足三里、手三里、三陰交[1]。內關位于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屈肌腱之間,對心悸、胸悶、胃痛、嘔吐、呃逆、胃炎、膈肌痙攣等病癥有顯著療效;手法采用毫針直刺0.5~1.0寸,或透外關、滯針手法。(2)足三里:正坐垂足
- 產后腹痛中醫診療技術
分鐘內,各穴捻瀉2~3次,每次捻瀉0.5~1分鐘,務必使太沖穴針感循經走達小腹為佳。每日或隔日針治一次,以治愈為止。取關元、氣海、脾俞、膈俞、足三里、三陰交穴。操作方法: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關元、氣海直刺,針深約1~1.5寸,施捻轉補法。足三里、三陰交直刺,進針1~1.5寸,施提插或捻轉補法。脾俞、膈俞向后正中線斜刺,進針0.5~1寸,施捻轉補法。若血虛風寒乘之、寒凝腹痛者,上穴均針后加灸,或僅用灸
- 傷風頭痛、傷酒頭痛如何用針灸治療?
傷風頭痛治擬祛風通絡止痛。穴位可選取百會、風池、太陽、列缺、尺澤。 尺澤穴應直刺0.5~1寸,針用瀉法,每日針刺1次,留針2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傷酒頭痛的治則為醒酒和胃,通絡止痛。穴取百會、風池、太陽、合谷、足三里、神門。 神門穴可直刺0.3~0.5寸。針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作者:不明
- 腰俞麻醉是怎么回事?
。操作方法如下: (1)取俯臥位,用碘酒酒精消毒骶裂孔周圍皮膚,鋪消毒洞巾。 (2)吸有2%普魯卡因(或2%利多卡因)溶液8~15mL,內加0.1%腎上腺素0.1~0.2mL的針筒,用7號肌肉注射針頭從兩骶骨角連線中點(或略偏上)垂直直刺到骨質,略提高離開骨質即可注入麻醉液。或直刺到骨質時,略將針頭后退向頭部方向成75度角斜行刺入3cm,即可注入麻醉液。拔出針頭后用酒精棉球壓迫針孔。作者:不明
- 《神農本草經贊》:[卷二中經]白棘
味辛寒。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一名棘針。生川谷。莖如粉白。低列思名。針穿直刺。爪利鉤縈。鴇來肅肅。蠅止營營。景風至。赤實心誠。蘇恭曰。白棘根如粉白。李時珍曰。列生而低者。為棘。觀名可辨。名醫曰。一名棘針。爾雅翼。棘刺有直者。鉤者。群芳譜。一名赤龍爪。詩。肅肅鴇翼。集于苞棘。又營營青蠅。止于棘。白虎通德論。景風至棘造實。陳留耆舊傳。夫棘中心赤。外有刺。象我言有棘。而赤心之至誠也。《神農本草經贊》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百二十穴玉龍歌]上焦熱
(附∶心虛膽寒)少沖穴在手少陰,其穴功多必可針。心虛膽寒還補瀉,上焦熱涌手中尋。少沖∶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大。直刺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看虛實補瀉。禁通里∶在腕后起骨上一寸。直針一分,宜瀉不宜補,愈補愈發。禁灸。《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元王國瑞公元1279-1368年
- 《醫心方》:[卷第二十]治服石小便多方第三十五
《病源論》云∶將適失度,熱在下焦,下焦虛冷,冷氣乘于胞,故胞冷不能制于小便,則小便多也。《新錄單方》云∶雞腸草煮為羹啖之,搗汁服五六合,日二。又方∶棘直刺、棗針各三升,搗篩蜜丸,酒若飲服三十九,日二。《醫心方》北宋日本、丹波康賴公元984年
- 《松峰說疫》:[卷之三·雜疫]放痧十則
一在頭頂心百會穴。一在兩眉中間印堂。一在兩眉稍洼陷處太陽穴。一在結喉兩旁。一在舌底下筋之兩旁。一在雙乳。(以上俱斜挑。)一在兩手背十指尖當中近甲薄肉。一在兩臂灣。一在兩足背十指尖當中近甲薄肉。一在兩腿灣。(以上但直刺。)《松峰說疫》清劉松峰公元1644年—1911年
- 《針灸素難要旨》:[卷二上《靈》、《素》]五、五刺應五臟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針灸素難要旨》明·
- 《瘍醫大全》:[卷三十五諸瘡部(下)]肉刺毛門主論
汪省之曰∶肉刺毛隱隱生人遍身皮膚手足間,如蟲鉆刺,令人難忍。若一犯房欲,其毒直刺心胸,宜硼砂散主之。(《理例》)《瘍醫大全》清顧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百二十穴玉龍歌]腹中氣塊
腹中氣塊最為難,須把金針刺內關。八法陰維為妙穴,肚中諸疾可平安。內關∶在手掌后橫紋二寸,兩筋間。直刺,透外關,先補后瀉。名陰維穴,禁灸。應照《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元王國瑞公元1279-1368年
- “功血”難治試試針灸
或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黃為主的血熱、血瘀證,采取“急則治其標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法,加取大椎、曲池、太沖、血海、大敦等穴。大椎穴梅花針重扣出血后,閃火法拔罐15分鐘,曲池、太沖、血海毫針直刺施以捻轉瀉法,氣海、三陰交毫針直刺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大敦三棱針點刺放血5~6滴,隱白穴施以火柴點灸法(將一根火柴劃著后迅速按壓于穴位上并馬上離開,見穴位處有燙傷為度。一療程施術一次)。每日一次留
- 蛾根
蛾根 經外穴名。在頜下部,下頜角前1寸處。主治乳蛾,咽喉炎等。直刺0.5-1寸。作者:
- 顴髎
顴髎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權髎。別名兌骨。屬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太陽之會。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布有面神經,眶下神經,面橫動、靜脈。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作者:
- 糖尿病性腦血管病針灸如何治療?
中風先兆(短暫腦缺血發作)。中風先兆的取穴與針灸方法如下。 取穴:上星、百會、印堂、肩骨禺、曲池、足三里、陽陵泉。眩暈加頭維、風池;夜眠不安加四神聰、神門;煩躁者加太沖、合谷。 方法:上星平刺,百會直刺,印堂斜刺,施捻轉補瀉法,其余穴位直刺平補平瀉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2周一個療程。 ②中經絡。中經絡的取穴與針灸方法如下。 取穴: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上肢不能伸者加曲
- 針刺太溪治療胃脘痛、呃逆68例
筆者于1994年以來,采用針刺太溪為主穴,配以相應的穴位。針刺太溪、足三里、中脘治療胃脘痛、呃逆68例,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齡20~66歲,其中急性胃炎32例,胃腸痙攣24例,呃逆12例。1.2治療方法選擇太溪、足三里、中脘進行針刺,先刺太溪,再刺足三里、中脘,太溪直刺1.5~2寸得氣如魚吞鉤狀,足三里直刺1.5~2寸得氣如
- 齊刺法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 1.3資料來源 我院康復科、神經內科。 1.4方法 1.4.1治療組 患者仰臥位,取患側顴髎穴為主穴,陽陵泉為配穴。操作時常規消毒,安定患者情緒,用指切法進針。先用齊刺法針顴髎穴,該穴直刺2~4cm,力求出現觸電樣針感,然后距此穴左右各1.5cm處針刺,呈三點一線,進針2~4cm,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陽陵泉直刺,進針3~4cm,豐隆穴直刺,進針2~3.5cm,得氣后均用提插捻轉瀉
- 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呃逆的臨床觀察
在患者首次出現呃逆癥狀后即施以針刺治療。(1)取穴:主穴:氣舍(患側)、盆缺(患側)、行間(健側)。配穴:胸中煩悶、苔黃膩加內關(雙側),腹脹加足三里(雙側)、中脘。(2)操作方法:患者平臥位,氣舍直刺0.8~1寸,盆缺直刺0.5寸,二穴均施以輕柔徐緩捻轉的補法,行間穴直刺1~1.5寸,施以快速、大幅度的捻轉瀉法,三穴均以得氣為度,留針30min,10次為1個療程。1.3.2對照組常規治療,未加特
- 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32例
累者25例,原發性27例,繼發性5例。 1.2治療方法1.2.1取穴局部取患側太陽、上關、下關、頰車、大迎,遠取雙側合谷、太沖。1.2.2針刺方法選用30號2寸華佗牌毫針。上述諸穴常規消毒,太陽穴直刺0.5寸或向下斜刺1寸,余局部穴直刺進針0.5寸,合谷、太沖穴直刺進針0.8~1寸。諸穴行捻轉或提插瀉法均1min,病程久者配合使用電針,留針30min,日針一次,6次一療程。1.3判定及結果(1)
- 如何針刺特定穴治療膽石癥?
取穴:1組取日月、膽俞;2組取膽俞、陽陵泉;3組取陽陵泉、丘墟。均取右側單穴。治法:陽陵泉直刺2.5~3寸;丘墟直刺1寸;膽俞向脊柱方向呈45°角斜刺1.0~1.5寸,使針感到達膽囊區;日月向后外側斜刺1.5~2寸。進針后行三退一進,急提慢按的透天涼瀉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間隔2日。針刺后5分、20分、30分鐘進行B超觀察。結果:針刺后都能使膽囊產生一
-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灸治療有哪些?
出癥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毫針療法:取穴為大腸俞、阿是穴、委中、陽陵泉、關元俞。臀部疼痛者加環跳,大腿后側疼痛者加殷門,大腿外側疼痛者加風市,小腿疼痛者加承山。手法均用瀉法,大腸俞、關元俞直刺1.5寸,使針感向下肢傳導;阿是穴、委中、陽陵泉直刺1.0~1.5寸,可配合三棱針委中放血。 (2)耳穴療法:取穴為腰骶椎、臀、坐骨神經、神門。毫針刺入后用強刺激,留針10~20分鐘,也可用耳穴壓
- 太溪
下部地,以候腎氣。 ②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呂細。屬足少陰腎經。輸(原)穴,位于足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咽喉痛,虛火牙痛,耳鳴,虛喘,咳血,消渴,失眠,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直刺0.5-1寸。灸5-10分鐘。 ③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另名呂細、內昆侖。屬足少陰腎經。輸(土)、原穴。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神經,前方有脛后動
- 針灸如何治療急性膽囊炎?
關;發熱者加大椎、曲池。根據病情每次可取3~5穴。用毫針強刺激,均用瀉法。每穴持續運針3~5分鐘,留針20~30分鐘,隔5分鐘行針1次,每日1~2穴。膽俞、肝俞均向椎體斜刺2.6~3.3cm,陽陵泉直刺5.0~6.6cm,期門、日月均斜刺1.7cm,太沖向足心斜刺5.0~6.6cm,膽囊穴直刺5.0~6.6cm。 (2)耳針:取耳部胰、膽、肝、十二指腸、神門、交感、三焦等穴。黃疸者加腎上腺、內分
-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的刺血療法
1.刺血加針刺法取穴:金津玉液委中大椎足三里操作方法:以毫針點刺金津、玉液,使出血少許;用三棱針直刺委中出血約5~10毫升。可同時針刺大椎、足三里。或灸神闕穴。2.瓷針刺血法取穴:舌下靜脈操作方法:取一端鋒利的干凈瓷片或玻璃碎片,以75%酒精浸洗后即可使用。選舌下增粗、曲屈、紫黑的靜脈,持瓷針直刺l~2點,待流出紫黑色血液5~10毫升即可,往往血出腹痛、吐瀉即止。作者:
- 針藥結合治療面部痤瘡40例
。針刺方法:常規消毒。面部局部痤瘡部位用梅花針輕叩5rain,至輕度滲血,用75%酒精棉球擦干,再用消毒干棉球涂擦。太陽穴斜刺5—8mm,風池穴針尖向鼻尖方向斜刺10~15ram,合谷穴直刺10~15ram,臍周四穴直刺10一15ram,腿部穴直刺20—30mm,太沖穴直刺10~15mm。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進針手法,其中雙側風池、雙側天樞及雙下肢各取2穴共4組應用華佗電
- 針刺配合中頻治療遺尿64例
1.1針刺治療囑患者平臥,排空膀胱,雙手手掌向上平放于身體兩側。主穴采用靳瑞教授的“尿三針”(中極、關元、三陰交)[3],配穴取氣海、太淵、神門。用30號1寸或1.5寸毫針慢慢入針;中極、關元、氣海直刺0.8~1寸深,有酸脹感并向前陰部放散為佳;三陰交沿脛骨內側后緣直刺0.5~1寸,有麻脹或放電樣針感為佳;太淵避開橈動脈,直刺0.2~0.5寸,局部可有麻脹感;神門直刺0.3~0.5寸,局部可有麻脹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