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zhí cháng tuō chuí
2 英文參考
proctoptoma[朗道漢英字典]
proctoptosia[朗道漢英字典]
proctoptosis[朗道漢英字典]
prolapse of rectum[朗道漢英字典]
3 中醫·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病癥名[1]。又稱脫肛[1]。指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段的黏膜層或腸壁向外脫出于肛門外的病癥[1]。多見于老年人和兒童。本病多由于肛提肌和盆底肌的薄弱或肛門括約肌的松弛[1]。某些長期引起腹內壓增加的疾病,如習慣性便秘、慢性腹瀉、長期咳嗽等也是引起脫垂的誘因[1]。
脫肛 (rectal prolapse[2])為病名[3]。見《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又稱脫肛痔[4],截腸(《外科大成》卷二)[5][4]、直腸脫垂[1]、州出(出《五十二病方》)[6]。是指以大便后或勞累、下蹲時肛管和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外為主要表現的疾病[4]。其特點是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伴肛門松弛,多見于兒童及老年人。
《諸病源候論》卷五十:“脫肛者,肛門脫出也。”
脫肛相當于西醫的肛管直腸脫垂。包括直腸或直腸黏膜脫出[3]。
3.1 直腸脫垂的病因病機
小兒氣血未旺,中氣不足;或年老體弱,氣血不足;或婦女分娩過程中,耗力傷氣;或慢性瀉痢、習慣性便秘、長期咳嗽引起中氣下陷,固攝失司,導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
中醫認為脫肛除與大腸相關外,還與肺、胃、脾、腎等有關。肺與大腸相表里,胃為六腑之大源,脾為肺之母;腎開竅于二陰,又主一身元氣,都可影響大腸,發生脫肛。 脫肛有虛證、實證之分。
現代醫學認為,直腸脫垂與解剖缺陷有關,如骶骨前面弧度較平,直腸失去骶骨支持作用,腸管方向較垂直,腸管容易向會陰部下移和套入,多見小兒發育未充或先天發育不全、年老久病、營養不良、神經麻痹等,也可由習慣性便秘,長期腹瀉,多次分娩、久咳,體力勞動強度過大,致使腹壓增高,引起直腸脫出。
直腸脫垂多由于肛提肌和盆底肌的薄弱或肛門括約肌的松弛[1]。某些長期引起腹內壓增加的疾病,如習慣性便秘、慢性腹瀉、長期咳嗽等也是引起脫垂的誘因[1]。
3.2 直腸脫垂的癥狀
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段的黏膜層或腸壁向外脫出于肛門外[1]。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和素體虛者[3][1]。便后脫出的肛腸,初期可自然還納,中期須用手托送回,晚期常因咳嗽、用力、步行等而隨時脫出[3]。
3.3 直腸脫垂的診斷
直腸脫垂起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癥狀,早期大便時直腸或肛管脫出肛外,便后能自行回納,以后逐漸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脫出物逐漸增長,甚至咳嗽遠行時也可脫出。
病情嚴重時可伴有大便不盡,或下腹墜脹感,因直腸粘膜反復脫出,常發生充血、水腫、糜爛、滲液,甚至滲血。查體可見肛門松弛,收縮力減弱,肛門鏡檢可看到直腸內粘膜折疊。
3.3.1 診斷要點
①排便時贅物脫出肛門外,輕者可自行還納,重時不能還納。常有肛門下墜及大便排不盡感[1]。
②令患者蹲位做排便動作時,可見直腸黏膜呈“放射性”或“環狀”脫出[1]。
3.3.2 直腸脫垂臨床分為三度
現代醫學將脫肛分III°。
Ⅰ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色較紅,長約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還納。
Ⅱ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長約5~10cm,呈圓椎狀,色淡紅,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松弛,便后有時需用手托回。
Ⅲ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色淡紅,呈圓柱形,觸之很厚,便后需用手托回。
3.4 需要與直腸脫垂相鑒別的疾病
3.4.1 內痔脫出
內痔脫出患者痔核分顆脫出,無環狀粘膜皺襞,呈暗紅、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3.5 直腸脫垂的治療
3.5.1 辨證治療
氣虛者宜益氣升陷,服補中益氣湯;濕熱下注大腸者先清利濕熱,兼以升提,如黃芩、黃連、槐角、黃柏、升麻、柴胡之類[3]。
虛證:發病緩慢,初起僅在大便時感覺肛門脹墜,腸端輕度脫出,便自行回納,日久失治,脫肛日趨嚴重,稍勞即發,脫垂后收攝無力,須以手助回納,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頭暈心悸,舌淡苔白,脈細弱。
實證:濕熱或痔瘡迫使直腸垂脫,伴局部紅、腫、熱感,苔黃,脈弦滑。
3.5.1.1 脾虛氣陷
脫肛·脾虛氣陷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qi sinking)是指脾虛氣陷,以便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伴有肛門墜脹,便溏,大便帶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則有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弱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3.5.1.1.1 癥狀
大便或咳嗽、遠行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肛門墜脹;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
3.5.1.1.2 辨證分析
中氣不足,脾氣不升而下陷,無以攝納,故見直腸脫出,肛門墜脹;中氣不足,則疲乏無力;脾氣虧虛,運化無力,則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均為氣虛之象。
3.5.1.1.3 治法
健脾益氣,升提固澀。
3.5.1.1.4 方藥治療
氣虛下陷者,治宜補氣升提,用補中益氣湯,重用人參、黃芪、升麻;虛中挾火而痛者,加黃芩、黃連、槐花;虛寒者,用理中湯。
3.5.1.2 濕熱下注
脫肛·濕熱下注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濕熱下注,以肛內腫物脫出,色紫暗或深紅,甚則表面部分潰破,糜爛,肛門墜痛,肛門指檢有灼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3.5.1.2.1 癥狀
直腸脫出難納,腫脹掀紅灼熱,滲液流滋,肛門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3.5.1.2.2 辨證分析
直腸脫出肛外,久未還納,感染濕熱毒邪,濕熱蘊結則脫出物腫脹,掀紅灼熱,甚則滲流滋水;濕熱蘊結,氣血不暢則肛門墜脹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3.5.1.2.3 治法
清熱利濕。
3.5.1.2.4 方藥治療
萆薢滲濕湯加減。
因胃腸濕熱下注,肛脫腫痛者,選用抽薪飲、大分清飲等方。可同時兼用局部熏洗搽敷:寒者用荊芥、胡蔥煎洗,以伏龍肝、鱉頭灰、百藥煎研末,油調敷;熱者用樸硝、白礬湯洗,以黃柏、牡蠣粉摻搽;焮紅腫痛者,以田螺去厴,入冰片,化水搽(見《類證治裁·脫肛》)。
濕熱下注大腸者,宜清利濕熱,兼以升提,方用黃芩、黃連、槐角、黃柏、升麻、柴胡等藥,外用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
3.5.1.3 血熱腸燥
脫肛·血熱腸燥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blood heat and intestine dryness)是指血熱腸燥,以大便二三日一行,質干硬,便時肛內腫物脫出,疼痛帶血,腹部脹滿,溲赤,舌質紅,舌苔黃燥,脈弦數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3.5.1.3.1 癥狀
大便二三日一行,質干硬,便時肛內腫物脫出,疼痛帶血,腹部脹滿,溲赤,舌質紅,舌苔黃燥,脈弦數[4]。
3.5.1.4 腎氣不固
脫肛·腎氣不固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unconsolidation due to kidney qi deficiency)是指腎氣不固,以直腸滑脫不收,肛門松弛,或兼有子宮陰道脫出,伴生長發育遲緩,久瀉久痢,小便頻,夜尿多,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弱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3.5.1.4.1 癥狀
直腸滑脫不收,肛門松弛,或兼有子宮陰道脫出,伴生長發育遲緩,久瀉久痢,小便頻,夜尿多,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弱[4]。
3.5.2 外治法
3.5.3 針灸治療
3.5.3.1 刺灸法
3.5.3.1.1 方一
針長強、承山、大腸俞、二白、氣海俞,次謬;灸百會、氣海[1]。每次3~5穴,留針20~30分鐘;或用艾灸[1]。
3.5.3.1.2 方二
治則 益氣固脫
處方 百會 長強 大腸俞
方義 百會為督脈與三陽經脈交會穴,氣屬陽,統于督,可使陽氣旺盛,有升提收攝之力;長強為督脈之別絡,又近肛門,可增強肛門約束能力,大腸俞為大腸經氣轉輸之處,可充實大腸腑氣。
隨證配穴 肺氣不足—肺俞,腎虛—腎俞、三陰交,濕熱下注—陰陵泉、承山。
操作 毫針刺,補法,濕熱下注用瀉法,百會可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3.5.3.2 耳針法
選穴 直腸 大腸 皮質下
方法 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3.5.3.3 挑治法
選穴 在第3腰椎至第2骶椎之間,脊柱旁開1.5寸處的縱線上,任選一皮膚反應點,挑刺。
3.5.4 其他療法
脫肛嚴重或經藥物治療無效者,應酌情選用注射療法、手術治療等[3]。
3.5.4.1 直腸粘膜下注射法
將藥物(6%一8%明礬溶液)注射到直腸粘膜下層,使分離的直腸粘膜與肌層粘連固定,具體注射方法有直腸粘膜下點狀注射和柱狀注射兩種。
3.5.4.1.1 適應證
Ⅰ、Ⅱ度脫肛,以工度脫肛效果最好。
3.5.4.1.2 禁忌證
宜腸炎、腹瀉、肛周炎及持續性腹壓增加的疾病。
3.5.4.1.3 操作方法
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將直腸粘膜暴露于肛門外。或在肛門鏡下于齒線上1cm開始,環形選擇2~3個平面,或縱行選擇4~6行,每個平面或每行選擇4~6點,各點距離相互交錯,每點注藥0.2~0.3mL,不要過深刺人嘰層,或過淺注人粘膜內。注射總量一般為6~10mL,注射完畢用塔形紗布壓迫固定,柱狀注射在暴露于肛外的直腸粘膜3、6、9、12點齒線上ltm處的粘膜下層向上作柱狀注射,長短視脫出長度而定,每柱藥量2~3mL,注射完畢后送回肛內。注射后平臥休息2天,2~3天不能解大便。一般1次注射即可治愈。若療效不佳,7—10天后再注射1次。
3.5.4.2 直腸周圍注射法
3.5.4.2.1 直腸脫垂的適應證
Ⅱ、Ⅲ度脫肛。
3.5.4.2.2 直腸脫垂的禁忌證
直腸炎,腹瀉,肛門直腸周圍急性炎癥。
3.5.4.2.3 操作方法
手術的前一天晚上和術前各用千分之一肥皂水灌腸一次,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麻下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局部和肛內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用細長腰穿針頭和20mL注射器,以距肛緣1.8cm的3、6、9點處為進針點,先在3點或6點刺人約4~6cm時針尖遇到阻力,即達肛提肌,穿過肛提肌即進入骨盆直腸間隙,此時另一手指伸人直腸內,仔細尋摸針尖部位確定針尖在直腸壁外,再將針深入2~3cm,然后緩慢注藥4~6mL,務必使藥物呈扇形均勻散開。以同樣方法在對側注射。最后在6點處注射,沿直腸后壁進針,刺人4~5cm后到達直腸后間隙,呈扇形注藥4~6mL,三點共注藥12~18mL。注射完畢后局部消毒,外蓋無菌紗布。臥床休息2~3天,控制不大便3天。術后1~2天可有低熱,但不會超過38℃。術后常規配合使用抗生紊預防感染。
此外,還有肛門緊縮術和直腸疤痕固定術等。
3.6 直腸脫垂患者日常保健
一、患脫肛后,應及時治療,防止發展到嚴重程度。
二、避免負重遠行,積極治療慢性腹瀉、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壓過度增高。
4 西醫·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脫出稱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完全脫垂。如脫出部分在肛管直腸內稱為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外脫垂。直腸脫垂常見于兒童及老年,在兒童,直腸脫垂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在5歲前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較嚴重的,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脫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的危險,應以手術治療為主。
4.1 病因學
引起直腸脫垂的因素有以下幾種。
4.1.1 解剖因素
小兒骶尾彎曲度較正常淺,直腸呈垂直狀,當腹內壓增高時直腸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脫垂。某些成年人直腸前陷凹處腹膜較正常低,當腹內壓增高時,腸襻直接壓在直腸前壁將其向下推,易導致直腸脫垂。
4.1.2 盆底組織軟弱
老年人肌肉松馳,女性生育過多和分娩時會陰撕裂,幼兒發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發育不全、萎縮,不能支持直腸于正常位置。
4.1.3 長期腹內壓力增加
如長期便秘、慢性腹瀉、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難、慢性支氣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直腸脫垂。
4.2 發病機理
目前對直腸脫垂的發生有兩種學說。一是滑動性疝學說:認為直腸脫垂是直腸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動性疝,在腹腔內臟的壓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皺壁逐漸下垂,將覆蓋于腹膜部分之直腸前壁壓于直腸壺腹內,最后經肛門脫出。二是腸套疊學說:正常時直腸上端固定于骶骨岬附近,由于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內壓增加,使此固定點受傷,就易在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發生腸套疊,在腹內壓增加等因素的持續作用下,套入直腸內的腸管逐漸增加,由于腸套疊及套疊復位的交替進行,致直腸側韌帶、肛提肌受傷,腸套疊逐漸加重,最后經肛門脫出。也有人認為以上兩種學說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程度的不同,滑動性疝也是一種腸套疊,只是沒有影響到整圈腸壁。而后者是全層套疊。
4.3 臨床表現
根據脫垂程度,分部分性和完全性兩種。
4.3.1 部分脫垂(不完全脫垂)
脫出部僅為直腸下端粘膜,故又稱粘膜脫垂。脫出長度為2~3cm,一般不超過7cm,粘膜皺壁呈放射狀,脫垂部為兩層粘膜組成。脫垂的粘膜和肛門之間無溝狀隙。
4.3.2 完全脫垂
為直腸的全層脫出,嚴重者直腸、肛管均可翻出至肛門外。脫出長度常超過10cm,甚至20cm,呈寶塔形、粘膜皺壁呈環狀排列,脫垂部為兩層折疊的腸壁組成,觸之較厚,兩層腸壁間有腹膜間隙。
發病緩慢。早期僅在排糞時有腫塊自肛門脫出,便后可自行縮回。隨著病情的發展,因肛提肌及肛管括約肌缺乏收縮力,則需用手幫助回復。嚴重者在咳嗽、噴嚏、用力或行走時亦可脫出,且不易回復。如未能及時復位,脫垂腸段可發生水腫、絞窄,甚至有壞死的危險。此外常有大便排不盡與肛門部下墜、酸脹感,有的可出現下腹脹痛,尿頻等現象。嵌頓時疼痛劇烈。
4.4 診斷
直腸外脫垂診斷不難,病人蹲下做排糞動作,腹肌用力,脫垂即可出現。部分脫垂可見圓形、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粘膜呈“放射狀”皺襞、質軟,排糞后自行縮回。若為完全性,則脫出較長,脫出物呈寶塔樣或球形,表面可見環狀的直腸粘膜皺襞。直腸指診感到括約肌松弛無力。如脫垂內有小腸,有時可聽到腸鳴音。
直腸粘膜脫垂需與環狀內痔相鑒別。除病史不同外,環狀內痔脫垂時,可見到充血肥大的痔塊,呈梅花狀,易出血,且在痔塊之間出現凹陷的正常粘膜。直腸指診,括約肌收縮有力,而直腸粘膜脫垂則松弛,這是一個重要的鑒別點。
直腸內脫垂診斷較困難,需行排糞造影協助診斷,但當病人訴述直腸壺腹部有阻塞及排糞不全感時應疑本病。
4.5 治療措施
4.5.1 非手術治療
幼兒直腸脫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即隨著小兒的生長發育,骶骨彎曲度的形成,直腸脫垂將逐漸消失。如糾正便秘,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間應縮短,便后立即復位。如脫出時間長,脫垂充血、水腫,應取俯臥位或側臥位,立即手法復位,將脫垂推入肛門,回復后應做直腸指診,將脫垂腸管推到括約肌上方。手法復位后,用紗布卷堵住肛門部,再將兩臀部用膠布固定,暫時封閉肛門,可防止因啼哭或因腹壓增高而于短期內再發。若患病時間較長,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見效,可用注射療法。方法:將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于直腸粘膜下或直腸周圍一圈,分4~5處注射,每處注射2ml,總量10ml。注射途徑可經肛門鏡在直視下將藥物注射到粘膜下層,使粘膜與肌層粘連;或經肛周皮膚,在直腸指診下做直腸周圍注射,使直腸與周圍粘連固定。
4.5.2 手術治療
成人不完全脫垂或輕度完全脫垂,若括約肌張力正常或稍弱,可行類似三個母痔切除術或膠圈套扎治療,也可使用硬化劑注射治療。若括約肌松馳,可考慮做肛門環縮小術或括約肌成形術。
成人完全型直腸脫垂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途徑有經腹部、經會陰、經腹會陰及骶部4種。手術方法較我,但各有其優缺點及復發率,沒有哪一種手術方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時對同一患者需要用幾種手術方法。過去手術只注意修補盆底缺損,復發率較高,近年來對直腸脫垂的腸套疊學說進行研究,手術注意治療直腸本身,現多使用下列手術。
4.5.2.1 直腸懸吊及固定術
⑴Ripstein手術:經腹切開直腸兩側腹膜,將直腸后壁游離到尾骨尖,提高直腸。用寬5cm Teflon網懸帶圍繞上部直腸,并固定于骶骨隆凸下的骶前筋膜和骨膜,將懸帶邊緣縫于直腸前壁及其側壁,不修補盆底。最后縫合直腸兩側腹膜切口及腹壁各層。該手術要點是提高盆腔陷凹,手術簡單,不需切除腸管,復發率及死亡率均較低,目前美、澳等國多使用此手術。但仍有一定的并發癥,如糞嵌塞梗阻、骶前出血、狹窄、粘連性小腸梗阻、感染和懸帶滑脫等并發癥。Gorden綜合文獻1111例直腸脫垂用Ripstein手術結果,復發率為2.3%,并發癥為16.6%。Tjandra(1993)在27年內治療169例直腸脫垂,共行手術185例次,其中Ripstein式術142例次,術后發生便秘42例,其中27例術前已有便秘,15例為術后所致,7例術后發生糞便梗阻。35%的病人行Ripstein術后療效不滿意,因腸功能不良的癥狀(便秘、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仍持續存在。因此他指出,對有便秘的直腸脫垂病人,腸切除加或不加固定術優于Ripstein術式。
⑵Ivalon海綿植入術:此術由Well首創,故又稱Well手術,也稱直腸后方懸吊固定術。目前英國多采用此法治療成人性完全直腸脫垂。方法:經腹游離直腸至肛門直腸環的后壁,有時切斷直腸側韌帶上半,用不吸收縫線將半圓形Ivalon海綿薄片縫合在骶骨凹內,將直腸向上拉,并放于Ivalon薄片前面,或僅與游離的直腸縫合包繞,不與骶骨縫合,避免骶前出血。將Ivalon海綿與直腸側壁縫合,直腸前壁保持開放約2~3cm寬間隙,避免腸腔狹窄。最后以盆腔腹膜遮蓋海綿片和直腸。本法優點在于直腸與骶骨的固定,直腸變硬,防止腸套疊形成,死亡率及復發率均較低。若有感染,海綿片成為異物,將形成瘺管。本術式最主要的并發癥是由植入海綿薄片引起的盆腔化膿。預防要求:①術前要作充分的結腸準備;②植入薄片時,其內放置抗生素粉劑;③術中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④止血徹底;⑤術中如不慎將結膜弄破,則不宜植入。倘若發生盆腔感染,需取出懸吊薄片。有報告取出后并無直腸脫垂的復發。Marti(1990)收集文獻報告688例Well手術,感染率2.3%,手術死亡率1.2%,復發率3.3%。
⑶將直腸懸吊在骶骨上;早期Orr用大腿闊筋膜兩條將直腸固定在骶骨般為脫垂兩倍(一般折疊以不超過5層為宜)。腸壁折疊的凹陷必須是向下,縫針不得上,每條寬約2cm,長約10cm。直腸適當游離后,將闊筋膜帶的一端縫于抬高后的直腸前外側壁,另一端縫合固定骶骨岬上,達到懸吊目的。近年來主張用尼龍或絲綢帶或由腹直肌前鞘取下兩條筋膜代替闊筋膜,效果良好。國內曾有兩篇Orr手術報告,共31例,復發率為19.3%。上海長海醫院曾用紡綢懸吊固定直腸治療20余例成年人完全直腸脫垂,脫垂長度為8~26cm,其方法是將兩條紡綢帶(1cm×12cm),一端縫于直腸前壁兩側,另一端縫于骶骨隆凸下脊膜及筋膜,直腸后壁不分離,第1例腸管脫垂有26cm作懸吊固定后加作暫時性乙狀結腸造口,腸管不切開,1周后放回腹腔,術后效果良好。20余例均經10年以上隨訪,都無復發。
⑷直腸前壁折疊術:1953年沈克非根據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的發病機理,提出直腸前壁折疊術。方法:經腹游離提高直腸。將乙狀結腸下段向上提起,在直腸上端和乙狀結腸下端前壁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做數層橫形折疊縫合,每層用絲線間斷縫合5~6針。每折疊一層可縮短直腸前壁2~3cm,每兩層折疊相隔2cm,腸壁折疊長度一透過腸腔,只能穿過漿肌層。由于折疊直腸前壁,使直腸縮短、變硬,并與骶部固定(有時將直腸側壁縫合固定于骶前筋膜),既解決了直腸本身病變,也加固了乙、直腸交界處的固定點,符合治療腸套疊的觀點。上海長海醫院曾報告41例,僅4例復發(9.8%),出現并發癥12例,計排尿時下腹痛7例,殘余尿2例,腹腔膿腫、傷口感染和腹內側神經炎各1例。
⑸Nigro手術:Nigro認為,由于恥骨直腸肌失去收縮作用,不能將直腸拉向前方,則盆底缺損處加大,“肛直角”消失,直腸呈垂直位,以致直腸脫出,因此他主張重建直腸吊帶。Nigro用Teflon帶與下端直腸之后方及側位固定,并將直腸拉向前方,最后將Teflon帶縫合于恥骨上,建立“肛直角”。手術后直腸指診可觸及此吊帶,但此吊帶無收縮作用。此手術勝于骶骨固定之優點是:盆腔固定較好,由于間接支持了膀胱,尚可改善膀胱功能。Nigro報道了60多例,經10年以上隨訪,無1例復發。此手術難度較大,主要并發癥為出血及感染,需較有經驗的醫生進行。
4.5.2.2 脫垂腸管切除術
⑴Altemeir手術:經會陰部切除直腸乙狀結腸。Altemeir主張經會陰部一期切除脫垂腸管。此手術特別適用于老年人不宜經腹手術者,脫垂時間長,不能復位或腸管發生壞死者。
優點是:①從會陰部進入,可看清解剖變異,便于修補。②麻醉不需過深,老年人易忍受深入。③同時修補滑動性疝,并切除冗長的腸管。④不需移植人造織品,減少感染機會。⑤死亡率及復發率低。但本法仍有一定的并發癥,如會陰部及盆腔膿腫,直腸狹窄等。Altemeir(1977)曾報告159例,有8例復發(5.03%)。死亡1例。早期并發癥47例,如會陰部膿腫(6例),膀胱炎(14例),腎盂腎炎(7例),肺不張(7例),心臟代償不全(6例),肝炎(4例),腹水(3例)。晚期并發癥6例:盆腔膿腫(4例),直腸狹窄(2例)。
⑵Goldberg 手術,經腹切除乙狀結腸+固定術:由于經會陰部將脫垂腸管切除有一定的并發癥,Goldberg 主張經腹部游離直腸后,提高直腸,將直腸側壁與骶骨骨膜固定,同時切除冗長的乙狀結腸,效果良好。1980年他總結20年(1952~1977)來103例,僅1例死亡。隨訪中9例有粘膜脫垂,復發病例用石炭酸植物油注射治療或膠圈套扎治療,效果佳。并發癥12例(12%):計結腸梗阻及小腸梗阻各3例,吻合口瘺、傷口裂開、嚴重骶前出血、糞瘺、急性胰腺炎及食管裂孔疝急性箝閉各1例。
4.5.2.3 肛門圈縮小術
將寬1.5cm筋膜式尼龍網帶或硅橡膠網帶置于肛管周圍,使肛門縮小制止直腸脫垂。僅適用于老年和身體衰弱者。方法:在肛門前后各切一小口,用彎血管鉗在皮下緣經肛門潛行分離,使二切口相通。由切口將尼龍網帶繞肛管上部周圍,結成環狀使肛門容一食指通過。術后易發生感染和糞便嵌塞,復發率較高。
4.5.3 治療選擇
直腸脫垂有很多治療方法,應按年齡、脫垂種類和全身情況選擇不同治療。每一種手術均有其優缺點及復發率,沒有任何一種手術方法可用于所有需手術的病人,有時對同一患者需用幾種手術方法。如Goligher對152例完全性直腸脫垂使用了10種(153次)手術方法;上海長海醫院78例直腸脫垂在1981年以前也用了11種治療方法。不論采用何種手術,術后都應盡可能去除引起直腸脫垂的各種因素,使手術固定的直腸及乙狀結腸與周圍組織產生牢固的粘連。
兒童和老年不完全和完全肛管直腸脫垂都應先用非手術療法,如不見效,可采用直腸內粘膜下注射療法,很少需要腹內手術。成人不完全脫垂可用注射療法、粘膜縱切橫縫術。成年人完全脫垂以腹內直腸固定或懸吊術安全,并發癥、發病率及死亡率都較低,效果良好。乙狀結腸和直腸部分切除術效果也較好,但術后并發癥較多。不能復回的脫垂或有腸壞死的可經會陰行直腸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5.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8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4.
治療直腸脫垂的方劑
- 消痔散
5分。功效:消痔,退腫,止痛。主治:內痔脫出,直腸脫垂。用法用量:用油調敷痔上。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 脫肛洗藥
音:tuōgāngxǐyào《回春》卷七:方名:脫肛洗藥組成:苦參、五倍子、陳壁土各等分。主治:脫肛...
- 象豆丸
一名象豆,出廣南,如通州藤,紫黑)。主治:諸痢,脫肛。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倉米飲送下。血...
- 橡斗膏
gdòugāo處方:橡斗子(燒存性)功能主治:治脫肛。用法用量:豬脂和敷。摘錄:《仁齋直指》卷十四《...
- 壁土湯
tǔtāng《幼科金針》卷下處方陳壁土。功能主治脫肛。痢時用力太努,肛門墜下。用法用量河水煎,候脫肛...
- 更多治療直腸脫垂的方劑
治療直腸脫垂的穴位
- 直腸
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
- 二白
上4寸,橈側腕屈肌腱的兩側,一側二穴。主治痔疾,脫肛,前臂痛,胸脅痛,腸癰,霍亂,瘰疬等。拼音:èr...
- 腨腸
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
- 承筋
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
- 踹腸
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
- 更多治療直腸脫垂的穴位
治療直腸脫垂的中成藥
- 化痔丸
: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用于外痔清腸解毒;內痔出血脫肛,消腫止痛,收縮脫肛。化痔丸的用法用量:每次3g...
- 舒痔丸
血,清熱導滯。用于痔瘡出血,肛門腫痛,大便干燥,脫肛下墜。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5~20粒,一日2...
- 瀉痢固腸片
能與主治:調胃化濕,益氣固腸。用于脾胃虛弱,久痢脫肛,腹脹腹痛,肢體疲乏。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片...
- 補中益氣膏
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用法與用量:溫開水沖服,一次10g,一日...
- 補氣益氣片
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5片,一日3次...
- 更多治療直腸脫垂的中成藥
直腸脫垂相關藥物
- 復方角菜酸酯乳膏
治療。【規格】【用法用量】每日1次或每日數次,經直腸給藥,或遵醫囑。為了便于直腸內給藥,每支乳膏配有...
- 比沙可啶栓
人,一次1枚(10毫克),一日1次。【不良反應】直腸給藥有時有刺激性、引起直腸炎或過度腹瀉。【禁忌】...
- 蟯蟲藥膏
.用前檢查注藥射管是否光滑和潔凈,以免擦傷肛門或直腸。4.用藥時間一般為7天。5.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
- 甘油栓
者便秘的治療。【規格】每枚重2.0克【用法用量】直腸給藥(塞入肛門內)。成人一次1枚。【不良反應】【...
- 比沙可啶栓
梢,引起反射性蠕動增加而導致排便。【藥代動力學】直腸給藥1小時內起作用。【適應癥】便秘。【用法用量】...
- 更多直腸脫垂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直腸脫垂
- 《普濟方》:[卷四十大腸腑門]脫肛(附論)
。蓋實則溫。溫則內氣充。之虛用力生。裹湯溷后下痢脫肛者。因大腸虛弱。冷氣偃之。至圊不能便。極力于下。...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脫肛
風并脫肛及有血。用蛇床子不拘多少,炒為末,貼大腸脫垂處立收,甚妙。〔無〕用木賊不以多少,燒存性為細末...
- 《證治準繩·幼科》:[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脫肛
手足指熱者屬胃氣熱,手足指寒者屬胃氣寒。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瀉...
- 《幼科證治準繩》:[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脫肛
手足指熱者屬胃氣熱,手足指寒者屬胃氣寒。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瀉...
- 《幼幼新書》:[卷第二十九]脫肛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脫肛候∶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利久腸虛冷,兼因氣,故...
- 更多古籍中的直腸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