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hí cháng
2 英文參考
rectum[朗道漢英字典]
recta[朗道漢英字典]
zhícháng(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X2(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ectum(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4 耳穴名·直腸
直腸(zhícháng;HX2;rectum)為耳穴名[1][2]。在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2]。
4.1 直腸穴的定位
在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2]。
4.2 主治病癥
4.3 刺灸法
5 經穴別名·直腸
穴位 | 承筋 | ||
漢語拼音 | Chengjin | ||
羅馬拼音 | Chengchin | ||
美國英譯名 | Supporting Ligament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56 | |
日本 | 5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56 | |
富耶氏 | |||
德國 | B56 | ||
英國 | B56 | ||
美國 | BI56 |
承筋為經穴名(Chéngjīn BL56)[3]。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腨腸、直腸[4]。屬足太陽膀胱經[3]。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肌麻痹,便秘等。
5.1 承筋的別名
腨腸、直腸(《針灸甲乙經》),踹腸(《備急千金要方》),直腸(《太平圣惠方》)。
5.2 出處
5.3 穴名解
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
承,有受義,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韌帶等。《說文》:“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本穴在腨腸肌之凸,為足太陽之經筋。其別者,結于腨外,兩者相合,為承受筋肉之力處,故名“承筋”,又名“腨腸”。[5]
5.4 所屬部位
小腿部[6]
5.5 承筋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筋穴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2]。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3]。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面,腘窩橫紋中點直下5寸,當腓腸肌肌腹中央;或于合陽與承山兩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4]。另說“在脛后,從腳跟上七寸”(《備急千金要方》);“從仆參量上合九寸。一法:居承山上一寸”(《循經考穴編》);“在合陽下二寸”(《針灸集成》)。
承筋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5.6 承筋穴的取法
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陽與承山之,間腓腸肌肌腹中央取穴。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3]。
5.7 承筋穴穴位解剖
承筋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后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皮膚由股后皮神經分布。脛神經在腘窩上角處由坐骨神經分出,然后垂直下降至腘窩下角,在腘窩內的位置最淺,即在腘動、靜脈的淺層。神經和血管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深、淺兩群肌肉之間。神經由腘動脈的后方,漸至動脈外側下降,沒途發出若干分支,支配小腿后肌群、膝關節及小腿皮膚。脛神經和腘動脈的體表投影在股骨內、外側髁連線中點,至內踝與跟腱連線中點的連線。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3]。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分支分布,并有腓腸內側神經本干、小隱靜脈、脛神經干和脛后動脈本干經過[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并有小隱靜脈和深層的脛后動、靜脈通過[4]。
5.8 承筋穴的功效與作用
承筋穴具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清泄腸熱的功效。
承筋穴有舒筋利節之功,主治脛痹不仁、腳腨酸重、霍亂轉筋諸疾,腨腸主治筋,故本穴治癥多在于筋,針之可使筋肉恢復承受作用。[5]
承筋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膀胱經脈循行于下肢后面,取之可通調太陽經氣,常以治療下肢病為主[9]。
5.9 承筋穴主治病證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肌麻痹,便秘等。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等[3]。
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瘡,霍亂轉筋;以及腓長肌痙攣,下肢麻痹等[4]。
承筋穴主治小腿痛、霍亂轉筋、痔疾、腰背拘急。
承筋穴主治痔疾,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7]。
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等[3]。
1.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或麻痹;
2. 其它:脫肛,痔瘡,便秘。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足底放散[7]。
5.10.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5.11 承筋穴的配伍
承筋配陽陵泉、足三里,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配委中、承山,治腓腸肌痙攣[7]。
5.12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寒熱篡后出、瘛疭、腳腨酸重、戰栗不能久立、腳急腫、跗痛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濺濺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腰背拘急霍亂。
《太平圣惠方》: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急痛、身癮疹、大小便不止,肓門主之。
《針灸大成》: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腫,痔疾,脛痹不仁,腨酸,腳急跟痛,鼻鼽衄,霍亂轉筋。
6 人體部位名·直腸
直腸(rectum)為人體部位名[1]。是指乙狀結腸末端與齒線之間的一段腸管[10]。即大腸的末端[1]。以其直通肛門,故名[11]。
《針灸聚英》卷一:“大腸下接直腸,直腸下為肛門。”
直腸(rectum)位于盆腔內(圖2-23),全長約15~16厘米,從第3骶椎平面貼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終于肛門,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analcanal,長約3~4厘米。直腸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樣,也是由外縱、內環兩層平滑肌構成。環形肌在肛管處特別增厚,形成肛門內括約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的周圍有橫紋肌構成的肛門外括約肌,括約肌收縮可阻止糞便的排出。
圖2-23 直腸和肛管
直腸上端在第2~3骶椎水平與乙狀結腸相連結,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終止于齒線,并與肛管相連。直腸全長12cm。直腸上部與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時由于直腸腔大小在上端與乙狀結腸同,下端則擴大為直腸壺腹,壺腹前壁向前膨出,與肛管幾成直角形成會陰曲。因此,在行腸鏡檢查時應注意此解剖特點。腸管上1/3前面和兩側為腹膜所遮蓋,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為直腸膀胱凹陷或直腸子宮凹陷,此凹陷為直立位腹腔最低點。直腸下1/3完全在腹腔外。直腸壁肌層與結腸相同,直腸肌層在其下部肥厚成為肛門內括約肌。直腸內表面是一層較厚的粘膜,直腸粘膜有三個呈半月形的橫皺襞,又稱直腸辦。上皺襞在齒線上12cm處,是直腸與乙狀結腸的分界皺襞。中皺襞位于右側壁,在齒線上8cm處,相當于腹膜直腸返折處。下皺襞位于左前壁,在齒線上5cm處。
直腸下端粘膜有6~10個縱行皺折,稱直腸柱:兩柱下端之間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稱肛門辦,肛門辦內有向上開口的呈漏斗形窩,叫肛隱窩或肛竇。隱窩底部有肛腺體的導管開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狀,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圍組織。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潤滑直腸下端的作用。如果人體抵抗能力下降,肛隱窩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隱窩炎和肛周膿腫。在直腸柱下部有2~6個米粒大小、黃白色的乳頭狀突起,稱肛乳頭。肛竇炎時,肛乳頭可腫大,反復炎性刺激時,肛乳頭可呈纖維性增生,或呈乳頭瘤樣改變。
肛門與直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有排便、吸收水分和部分藥物。正常情況下,當儲存于乙狀結腸的糞便經腸蠕動下行到直腸內時,使直腸下端膨脹產生便意,同時外括約肌松弛,肛提肌收縮使糞便排出。
7 古病名
直腸為古病名,又稱直腸瀉[11]。《證治要訣·大小腑門》:“藥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腸。”
直腸瀉為病證名[11]。指飲食不化隨即瀉出[11]。又稱直腸泄、直腸、直腹泄[11]。《張氏醫通·大小府門》:“藥與食入口即瀉下者,名直腸瀉。”《醫略六書·雜病證治》:“直腸瀉,食入輒下完谷,參附理中湯加訶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參、白術,以伏龍肝湯煎服,或大斷丸[11]。也有把食入即下之急暴者稱直腸癥,日久者稱錄食瀉[11]。《癥因脈治》卷四:“直腸之癥,急癥暴癥,錄食之瀉,久病緩病。”
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7.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5-256.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5-8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5-256.
- ^ [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治療直腸的穴位
- 直腸
法等進行刺激。經穴別名·直腸:直腸為經穴別名,即承筋。出《針灸甲乙經》。承筋為經穴名(Chéngjī...
- 膀胱
和側面反折,遮著膀胱前面和兩側壁,后面在男性則向直腸反折,成為直腸膀胱間隙,在女性則向子宮反折,成為...
- 耳穴
位主治耳輪腳及耳輪耳中膈耳輪腳呃逆、黃疸、皮膚病直腸直腸下段耳輪起始部,近屏上切跡處便秘、脫肛、痔疾...
- 尿道
àodào;HX3;urethra)為耳穴名。在直腸上方的耳輪處。標準定位:在直腸上方的耳輪處。位于...
- 肛門
埋針、壓籽法等進行刺激。人體部位名·肛門:肛門指直腸下端的口兒,糞便由此排出體外。肛門又稱魄門、后陰...
- 更多治療直腸的穴位
治療直腸的方劑
- 九華膏
肌、收口的功效。適用于發炎腫痛的外痔、內痔嵌頓,直腸炎、肛竇炎及內痔術后(壓縮法、結扎法、桔痔法等...
- 固澀丸
子4錢。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功能主治:滑泄,直腸泄,食入即出。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送下。或加...
- 蜘蛛線
輕插入管道,使由瘺管口穿出,待銀絲經瘺管內口進入直腸時,即將掛子進入肛內,套住銀絲,向外一拉,銀絲即...
- 小兒消炎栓
0g。按照栓劑工藝制成1000粒。每粒1.5g。直腸給藥。小兒每次1粒,一日2~3次。功在清熱解毒,...
- 復方消痔栓
內痔出血,可作為治療痔瘡的輔助藥物。用法與用量:直腸肛門給藥,一次1粒,一日1~2次。規格:每粒重2...
- 更多治療直腸的方劑
治療直腸的中成藥
- 九華膏
肌、收口的功效。適用于發炎腫痛的外痔、內痔嵌頓,直腸炎、肛竇炎及內痔術后(壓縮法、結扎法、桔痔法等)...
- 前列閉爾通栓
閉爾通栓為栓劑(肛門給藥),藥物(有效成分)可自直腸下靜脈及臨近血液循環所吸收,直達靶器官——前列腺...
- 痔瘡栓
內痔、混合痔之內痔部分,輕度脫垂等。用法與用量:直腸給藥,一次1粒、一日2~3次,使用前可以花椒水或...
- 前列康片
不同的夜尿、排尿費勁、尿流變細、尿后滴瀝等癥狀,直腸或B超檢查均提示前列腺增生,其中Ⅰ度45例Ⅱ度4...
- 雙黃連栓
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見上述證候者。用法與用景:直腸給藥。小兒一次1粒,一日2~3次。規格:每粒重1...
- 更多治療直腸的中成藥
直腸相關藥物
- 復方角菜酸酯乳膏
【用法用量】每日1次或每日數次,經直腸給藥,或遵醫囑。為了便于直腸內給藥,每支乳膏配有一支塑料套管。...
- 比沙可啶栓
直腸給藥有時有刺激性、引起直腸炎或過度腹瀉。【禁忌】1.6歲以下小兒及孕婦禁用。2.急腹癥、炎癥性腸...
- 比沙可啶栓
,通過與腸黏膜直接接觸,刺激其感覺神經末梢,引起反射性蠕動增加而導致排便。【藥代動力學】直腸給藥1小...
- 鹽酸克侖特羅栓
液的作用。但對心血管系統影響較少。【藥代動力學】直腸給藥后10~30分鐘起效,作用持續8~24小時。...
- 酚酞栓
。【藥代動力學】【適應癥】用于便秘。【用法用量】直腸給藥一次一枚一日1~2次【不良反應】由酚酞引起的...
- 更多直腸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直腸
- 《瘍醫大全》:[卷二十三后陰部]痔瘡門主論
,殊不知受病不同,見證亦異,此多得過飲火酒,熱走直腸而不得遽泄,乃結成小痔,久則皮破血出,此血乃外出...
- 《普濟方·針灸》:[卷十四針灸門]霍亂轉筋
筋。穴仆參竅陰至陰解溪丘墟治筋絡急。穴髀關治大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穴浮治筋緩。捉...
- 《辨證錄》:[卷之十三]痔漏門(四則)
,而見癥亦異。此等之癥,多得之飲燒酒過多,熱走于直腸而不得遽泄,乃結成小痔不化,久則皮破而血出。此血...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太陽膀胱經歌
旁廂一寸五分間髀從里廉委中會合陽膝約下二寸貫穿內承筋承筋正在腸中下至承山腸肉分飛揚外踝七寸存附陽踝下...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三]霍亂轉筋
)治轉筋。髀關、治筋絡急。(銅見膝痛。)浮、治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曲池、治筋緩。...
- 更多古籍中的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