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zhēn yǎn
2 英文參考
hordeolum[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y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hordeolum[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針眼:1.病名;2.針痕。
4 病名·針眼
針眼(stye)為病名[1][1]。出《諸病源候論》卷廿八。又名土疳(《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土瘍(《目經大成·五色瘍》)、偷針(《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偷針眼、偷針窩[2]。俗稱包珍珠[2]、挑針[2]。是指以眼瞼邊緣生癤,形如麥粒,赤腫癢痛,易成膿為主要表現的眼病[3]。針眼多由風熱或脾胃熱毒所致[2]。
詳見瞼腺炎條。
4.1 針眼的病因病機
脾胃蘊熱及風熱客于眼瞼所致[1]。
素體虛弱,或有不良衛生習慣者,常易罹病。亦有因風熱外襲,或熱毒熾盛,或脾虛濕熱上攻于目,熱毒壅阻于胞瞼而發本病者[4]。
余邪未盡,熱毒蘊伏,或素體虛弱,衛外不固,易感風邪者,常反復發作。
4.1.1 風熱外襲
風為陽邪,熱屬火性,風熱之邪客于胞瞼,火爍津液,變生癤腫[4]。
風邪外襲,客于胞瞼而化熱,風熱壅阻于胞瞼皮膚肌腠之間,灼爍津液,變生瘡瘍,發為本病。
4.1.2 熱毒熾盛
過食辛辣炙烤之物,脾胃積熱,或心肝之火循經上炎,熱毒結聚于胞瞼,營衛失調,局部釀膿[4]。
過食辛辣炙賻,脾胃積熱,循經上攻胞瞼,致營衛失調,氣血凝滯,局部化熱釀膿。
4.1.3 脾虛濕熱
4.2 針眼的癥狀
初起,胞瞼微癢痛,近瞼弦部皮膚微紅腫,繼之形成局限性硬結,并有壓痛,硬結與皮膚相連。若病變發生于靠小眥部者,紅腫锨痛較劇,并可引起小眥部白睛赤腫。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及有壓痛,甚至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癥狀。
本病輕者可于數日內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瞼弦近睫毛處出現黃白色膿頭,形如麥粒(彩圖2)。待腫瘍潰破,膿出則痛減腫消。發于瞼內面者,赤痛較重,常見瞼內局部充血,并露出黃色膿點,可以自行潰破。
4.3 針眼的診斷要點
①瞼皮膚局限性紅、腫、熱、痛,捫之有硬結和壓痛[5]。鄰近球結膜水腫[5]。
②3~5日后形成膿腫,出現黃色膿頭,發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者,表現在皮膚面,稱外麥粒腫;發生在瞼板腺者,表現在結膜面,稱內麥粒腫[5]。破潰排膿后疼痛緩解、紅腫消退[5]。
③重者伴有耳前、頜下淋巴結腫大及壓痛,全身畏寒,發熱等[5]。
4.4 需要與針眼相鑒別的疾病
4.4.1 胞腫如桃
胞瞼皮膚紅赤,高腫難睜,狀如桃李,腫痛拒按,白睛赤腫。相當于西醫學的眼瞼炎性水腫。
4.4.2 眼丹
發病部位同針眼,但眼瞼赤痛漫腫,質硬拒按,常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癥狀。
4.4.3 眼癰
發病部位在眼瞼皮下,較針眼病勢兇猛,紅腫熱痛甚,化腐成膿范圍大,可波及全部眼瞼。并有畏寒高熱、頭痛等全身癥狀。
4.5 針眼的中醫辨證治療
治宜祛風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等法[2]。內服可選用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飲加減[2]。外治:“初起輕者,宜用如意金黃散”;風熱盛者,“或于瘍頂上,重砭一針,(使)血出氣泄”(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2]。
對針眼的治療,原則上在未成膿時,應辨其風熱或脾胃熱毒上攻而分別施治,以達退赤消腫促其消散之目的。已成膿者,當促其潰膿或切開排膿,促其早日痊愈。
4.5.1 風熱外襲/風熱客瞼
針眼·風熱客瞼證(sty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lodging in eyelid)是指風熱客瞼,以初起眼瞼局限性腫脹,微癢,微紅,可捫及硬結,壓痛,舌苔薄黃,脈浮數為常見癥的針眼證候[3]。
4.5.1.1 癥狀和體征
針眼初起,癢痛微作,局部硬結微紅腫,觸痛明顯,或伴有頭痛發熱、全身不適,苔薄黃,脈浮數[4]。
病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并伴有頭痛、發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
4.5.1.2 證候分析
風熱之邪客于胞瞼,氣血壅阻,故胞瞼紅腫癢痛、生小硬結[4]。
風與熱邪皆能作癢,風勝、熱勝亦皆致腫。今風熱之邪客于胞瞼,故胞瞼紅腫而癢。所見全身癥,均為風熱襲表之征。
4.5.1.3 針灸治療
4.5.1.3.1 方一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穴為主。取合谷、天井、風池、少澤。
隨證配穴:頭痛重者,加太陽。麥粒腫若在上瞼內眥部,加睛明、攢竹;在外眥部加瞳子髎、絲竹空;在兩眥之間,加魚腰;在下瞼者加承泣、四白。
方義:合谷疏風清熱,調和營衛。天井通達三焦氣機,以助解表清熱。配風池疏風解表,以治目疾。刺少澤出血,可清熱解毒。
4.5.1.3.2 方二
方義:取睛明、攢竹、肝經滎穴行間和經外奇穴太陽以疏風清熱,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陽明經穴,有疏導患部郁熱的作用;陰陵泉清脾胃濕熱,諸穴共奏疏風清熱,利濕解毒之功。
隨證配穴:惡寒發熱—外關,頭痛—風池。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太陽點刺出血。
4.5.1.4 方藥治療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本方以薄荷、豆豉、荊芥、桔梗、牛蒡子疏風解表,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配竹葉、蘆根、甘草以助清熱。本病初起證偏風重者,可加桑葉、菊花;證偏熱重者,可去荊芥、豆豉,加黃連、黃芩以助清熱解毒。
4.5.2 熱毒熾盛/熱毒壅盛
針眼·熱毒壅盛證(sty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ngestion and excessiveness)是指熱毒壅盛,以眼瞼局部紅腫灼熱,硬結漸大,疼痛拒按,或白睛紅赤腫脹嵌于瞼裂,或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數為常見癥的針眼證候[3]。
4.5.2.1 癥狀和體征
胞瞼紅腫,硬結較大,灼熱疼痛,有黃白色膿點,或見白睛壅腫、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數[4]。
胞瞼局部紅腫,硬結較大,灼熱疼痛,伴有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
4.5.2.2 證候分析
心、肝、脾胃積熱,上攻于胞瞼,阻滯脈絡,故現局部紅腫掀痛,進而可腐熟釀膿[4]。
白睛壅腫,系火乘其肺[4]。
內蘊熱毒,故見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數等[4]。
脾胃蘊熱,積久熱毒上攻胞瞼,阻滯脈絡,營衛失調,故癤腫紅赤掀痛。內熱重,故伴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癥。
4.5.2.3 針灸治療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
隨證配穴:根據患病部位,其配穴參照本病“風熱外襲”型。伴有發熱者,加大椎。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少沖點刺出血。
方義:取手陽明經合穴曲池,足陽明經滎穴內庭,足厥陰經滎穴行間,旨在瀉熱解毒。支溝通腑祛實以瀉胃腸實熱。刺少沖出血,以瀉心火。
4.5.2.4 方藥治療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方中石膏、炒山梔清脾胃積熱,黃連瀉火解毒,防風助散伏火,生地、丹皮涼血清熱,藿香理氣,當歸和血,二藥調和營衛,升麻清熱解毒,引藥入陽明,共奏清熱瀉火解毒之功。若有便秘可加大黃、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熱生津,且有助于消腫排膿。
4.5.3 脾虛濕熱
針眼·脾虛濕熱證(st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是指脾虛濕熱,以針眼屢發,硬結難潰、難消,面色少華,偏食,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常見癥的針眼證候[3]。
4.5.3.1 癥狀和體征
麥粒腫反復發作,但癥狀不重,多見于兒童,面色少華,好偏食,腹脹便結,舌紅,苔薄黃,脈細數[4]。
針眼反復發作,但諸癥不重。
4.5.3.2 證候分析
宿患麥粒腫,余邪內伏,或脾虛生濕,濕濁化熱,不時上攻胞瞼,阻滯脈絡,故麥粒腫屢發[4]。
脾失健運,化源不足,故面色少華。偏食積滯,則腹脹便結[4]。
舌紅、苔黃、脈細數,皆為脾虛濕熱之象[4]。
原患針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熱,不時上攻胞瞼,阻滯脈絡,或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正氣不固,時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復發作。由于正氣虛,邪氣不盛,故諸癥不重。
4.5.3.3 針灸治療
4.5.3.3.1 方一
治法:健脾利濕,清熱解毒。
選穴: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取陰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橫。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足三里施以補法,余穴施以瀉法。四縫用三棱針點刺,擠出粘液或血水。
方義:陰陵泉、足三里為足太陰、足陽明經合穴,健運脾胃而利濕。瀉曲池清熱解毒。大橫調脾胃治療大便秘結。
4.5.3.3.2 方二
治則:疏風,清熱,利濕
處方:脾胃濕熱——合谷 承泣 四白 陰陵泉。
方義:取睛明、攢竹、肝經滎穴行間和經外奇穴太陽以疏風清熱,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陽明經穴,有疏導患部郁熱的作用;陰陵泉清脾胃濕熱,諸穴共奏疏風清熱,利濕解毒之功。
隨證配穴:惡寒發熱—外關,頭痛—風池。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太陽點刺出血。
4.5.3.4 方藥治療
方藥:屬脾胃伏熱者,宜選清脾散加減。方中以石膏、梔子、黃芩清脾胃積熱,為主藥;防風、薄荷、升麻助主藥發散郁伏之火;赤芍涼血,散血分瘀熱;枳殼、藿香、陳皮、甘草理氣和中,振復脾胃氣機。諸藥合用,共收瀉脾伏火,調理脾胃氣機的作用。
屬脾胃虛弱者,宜選四君子湯為基礎,酌加當歸、白芍、山楂、神曲、麥芽等,健脾益氣,和血消滯,配伍解毒排膿之晶,使其標本兼顧,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4.5.4 正虛邪戀
針眼·正虛邪戀證(stye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正虛邪戀,以針眼屢發,或針眼紅腫不甚,硬結難潰,經久難消,或伴見面色無華,倦怠乏力,小兒偏食,納呆,便結,舌質淡,脈細無力為常見癥的針眼證候[3]。
4.5.5 外治法
未釀膿者,局部可用濕熱敷以助消散,或用紫金錠磨汁,頻涂患部皮膚,消腫止痛。
已成膿者,當切開排膿。若膿頭在眼瞼皮膚面者,切口應與瞼緣平行,膿頭位于瞼內面者,切口應與瞼緣垂直,不可傷及瞼緣,但宜稍大,以利膿液排流。
4.6 針眼的其他療法
4.6.1 耳針療法
4.6.1.1 方一
方法:耳尖點刺出血,余穴每日針1次,每次留針30min,反復運針25次,5次為一療程,反復發作者改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4.6.1.2 方二
用三棱針點刺患眼側耳尖穴,擠出血液8~10滴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止血,并刺風池[5]。
4.6.1.3 方三
眼、肝、脾、耳尖。強刺激,留針20min,留針期間運針2次,每日1次。亦可耳尖、耳背小靜脈刺絡出血。屢發者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法。[4]
4.6.2 挑刺法
4.6.2.1 方一
方法:挑斷疹下白色纖維組織,并捏擠點狀出血,每次挑2~3根,每日1次。
4.6.2.2 方二
在肩胛區胸1~7兩側探尋淡紅色疹點或敏感點。用三棱針點刺,擠出粘液或血水,用棉球拭去,可反復擠3~5次,亦可用消毒的縫衣針挑斷疹點處的皮下纖維組織。[4]
4.6.2.3 方三
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膚面,找出紅點一個或數個,若不明顯,可輕刮之后再找。消毒后,用毫針挑破,擠出粘液或血水。
4.6.3 拔罐療法
4.6.4 西醫外治法
4.7 醫案
例1.王××,女,16歲,學生。主訴:昨天開始右眼發癢微痛,今晨紅腫疼痛加重。眼科診斷:外麥粒腫。治療:用氯霉素眼藥水點患眼2~3滴,用消毒棉簽擦干。醫者左手將眼瞼外翻,暴露瞼緣病變部位,右手拇、食指夾持1寸毫針,中指固定針身,針尖與瞼板平行,輕撥瞼板腺開口處及病變周圍瞼緣部,反復針撥10~30次,見患者有眼淚溢出即可停止,每日1次。針撥后用氯霉素眼藥水點眼,每日2~4次。結果:治療1次后,患者自覺眼瞼舒適,疼痛紅腫明顯減輕。第二日疼痛紅腫完全消失。1個月后隨訪無復發。本法適用于麥粒腫未化膿者。[中國針灸,1996,(3):48]
例2.劉××,男,32歲。患針眼時好時犯,近日又作,疼痛難忍。查其左目上眼瞼靠近睛明穴處,生一麥粒小癤,尚未化膿,遂在背區發現了3個出血點,用針挑出血,2次治愈后,訊知3個月內未再發。(中醫針法集錦)
4.8 注意事項
麥粒腫初起至釀膿之后,患處切忌擠壓以免膿毒擴散,變生他癥[4]。
見膿頭后及時切開排膿,以免自潰后瘡口不齊,留下明顯疤痕,但嚴重者,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平素應注意眼部衛生,增強體質,防止發病[4]。有屈光不正者應及時矯治。
4.9 預后
針眼一般預后良好。只要及時治療,避免對患部用力擠壓,并發癥也較少。若能在釀膿后及時切開排膿,愈后可不留明顯疤痕,但嚴重者,有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4.10 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土疳癥》:“此癥謂胞上生毒也,俗號為偷針。有一目生而傳兩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膿血而愈者,有犯觸辛熱燥膩、風沙煙火,為漏、為吊敗者,有竅未實,因風乘虛而人,頭腦俱腫,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5 針痕·針眼
針眼即針痕[1]。針痕是指針后皮膚上留下的痕跡[6]。俗稱針眼[6]。《明史·凌云傳》:“吳江婦臨產,胎不下者三日,呼號求死,云針刺其心,針出兒應手下。……取兒掌視之,有針痕。”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69.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8.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4]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24-225.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6.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0.
治療針眼的方劑
- 熁毒膏
玄參2兩,白蘞2兩,射干2兩,川芒消2兩。主治:針眼,磣澀腫痛。用法用量:貼熁眼瞼上,干即易之。制備...
- 點眼石膽散
法:上為末,更入乳缽中,重研令極細勻。功能主治:針眼暴腫,痛不得開。用法用量:每取如黍米大,點目眥頭...
- 三退紙
治:馬蟻窩瘡。風濕結成,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用法用量:用時照瘡大小剪貼...
- 解毒排膿湯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主土瘍(亦叫土疳、針眼、眼瘡)后期膿成,腫核局限,頂部變軟或露出黃白色...
- 解毒散結湯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散瘀。主土瘍(亦叫土疳、針眼、眼瘡)中期,胞瞼紅腫硬結,或腫連顴額,瘡形堅硬...
- 更多治療針眼的方劑
治療針眼的穴位
- 球后
眼球,朝視神經孔方向刺1~2寸,勿用強烈手法,出針后輕輕壓迫局部1~2分鐘,以防出血。醫者左手向上...
- 當陽
的首選穴。主治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感冒,眩暈,牙痛,三叉神經...
- 后溪
與申脈主客相應。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
- 支正
上旁豎,本經轉成當前直線,穴適當腕肘折中處。《金針梅花詩鈔》支正條:“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
- 百旁
無效9例,占42%。總有效率為93.7%。治療麥粒腫:取雙側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針放血,不...
- 更多治療針眼的穴位
治療針眼的中成藥
- 清涼眼藥膏
:消炎,抑菌,收斂。用于結膜炎,瞼緣炎,砂眼,麥粒腫。用法與用量:用玻璃棒挑取汪少許,點入眼瞼內,...
- 化毒丹
足上生瘤如斗大者,不必破碎治之,止用針輕輕刺1小針眼,以本方敷之,必流水不止,急用煎方治之:人參3兩...
- 白氏眼藥
賊骨283.5g。用法用量:上藥為極細粉,用玻璃針沾冷開水及藥粉少許點入大眼角內。或將藥粉加入凡士...
- 鐵箍散
:經霜芙蓉葉4錢,赤小豆4錢,生石膏4錢。主治:偷針胞腫,諸般無名目腫。用法用量:抽出硬梗,為極細末...
- 藥艾條
拼音:yàoàitiáo英文:medicinalmoxaroll藥艾條:藥艾條指含有藥物的艾條,如太...
- 更多治療針眼的中成藥
針眼相關藥物
- 眼敷膏
敷膏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針眼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五黃膏
黃膏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針眼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磷霉素鈣片
扁桃體炎、氣管炎、早期慢性支氣管炎。5.眼科:麥粒腫、淚囊炎。6.婦科:陰道炎、子宮頸炎。【用法用...
- 頭孢妥侖匹酯片
染、前庭大腺炎。·中耳炎、副鼻竇炎。·眼瞼炎、麥粒腫、眼瞼膿腫、淚囊炎、瞼板腺炎。·牙周炎、牙冠周...
- 鹽酸金霉素眼膏
。【適應癥】用于細菌性結膜炎、麥粒腫及細菌性眼瞼炎。【用法用量】涂于眼瞼內,一日1-2次,最后一次宜...
- 更多針眼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針眼
- 《普濟方》:[卷八十三眼目門]針眼
(附論)夫針眼者。以邪熱搏于血脈。上攻眼目。發于瞼。結腫痛。赤眼白頭。包裹膿汁。痛方大黃散(出圣惠方...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二]治針眼諸方
津液所之。治風熱毒瓦斯。忽沖眼瞼。生如米豆。名曰針眼。或白睛似水泡。疼痛。不可睡臥。宜服大黃川大黃(...
- 《瘍醫大全》:[卷十正面頭面部]偷針眼門主論
,其人胸背上必有小瘡窠累,但以針挑出血,則眼角瘡不治自愈矣。故名曰偷針,俗名偷針窠。(《啟玄》)章氏...
- 《外科心法要訣》:[卷五眼部]針眼
針眼眼睫豆粒形,輕者洗消膿不成,甚則赤痛膿針愈,破后風侵浮腫生。【注】此證生于眼皮毛睫間,由脾經風熱...
- 《外科大成》:[卷三分治部下(小疵)]眼部
針眼土疳也。小瘡生于眼睫間。微者不膿而愈。甚者成漏。入風則頭面發腫。目亦赤疼。初起以針刺破即瘥。芎皮...
- 更多古籍中的針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