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真氣由先天元氣與后天水谷之精氣結合而化生,為維持全身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1] 。
4 正氣·真氣
真氣同正氣[2],簡稱正[3]。指人體正常的物質結構和機能活動[3]。可簡單地概括為陰精和陽氣[3]。
5 元氣·真氣
真氣同元氣[2]。元氣即原氣[4]。包括元陰、元陽之氣[5]。原氣稟受于先天,賴后天榮養而滋生,因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5]。原氣發源于腎(包括命門),藏之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達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的功能活動,為生化動力的泉源[5]。《難經·三十六難》:“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以耗散其真。”《素問·離合真邪論》:“反亂大經,真不可復。”
6 心氣·真氣
真氣指心氣[2]。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包括心藏的精氣及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6] 。《靈樞·脈度》:“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素問·評熱病論》:“真氣上逆,故舌苦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喉出清水也。”
7 經脈之氣·真氣
真氣指經脈之氣。《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又:“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
真氣就是經氣,真氣是極度微小的物質,是不能被看得見或摸得到的,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言的“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
人身真氣無處不在。《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認為,兩肘、兩腋、兩髀、兩腘合稱八虛,都是真氣所過之處。《黃帝內經靈樞·周痹》“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痹”,由此可知,真氣本來就是分布全身的,不僅僅是在“八虛”之處。
根據以上《黃帝內經》的論述,我們可以認為,真氣就是客觀存在的基本生命信息,就是不同的信息通路(經絡)中存在的共同信息,由于能量代謝是信息產生和傳播的基礎,所以李少波教授認為真氣的實質就是生命能量,它在不同的信息通路(經絡)中有規律地運動變化。
7.1 真氣異常
真氣的作用是防御外邪,故《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真氣得安,邪氣乃亡”。
真氣異常就會導致疾病。《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表明真氣虛脫則邪氣重,疾病加重。《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說明如果真氣消失則死亡。《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表明真氣上逆臨床可見口苦、舌干、不能仰臥、咳清水。《黃帝內經靈樞·根結》認為“痿疾”是“真氣稽留,邪氣居之”所致。
7.2 真氣養護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說“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告訴我們祛瘀可以恢復真氣;《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說“邪氣得去,真氣堅固”,“輔針導氣,邪得淫泆(泆本義通“溢”),真氣得居”。不但告訴我們驅邪可以扶正,而且告訴我們可用針刺方法驅邪以保持真氣的正常。
更為重要的是《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告訴我們只有清心寡欲,真氣才能正常運行。李少波教授的真氣運行法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創立的防病治病方法。
8 腎氣·真氣
真氣指腎氣。《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2.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1.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0.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6.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3.
古籍中的真氣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九]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此章論真氣游行出入于肢節皮膚經脈之間。皆當調之和平。導其通...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四]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未詳言邪氣之入經。朱永年曰。邪氣入于血脈之中。真氣與邪氣。有離有合。故以名篇。)岐伯對曰。夫圣人之...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三]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篇
離合真邪者,真氣邪氣,彼此相離,勿使合也。邪入經脈,則真邪相合,從而察之,必使真氣弗失,邪氣弗入。蓋...
- 《養生導引法》:[二十七、老人門](二)通玄集周天法
關法,自兌至干而已。〔解說〕《通玄集》說∶“補益真氣的奧妙道理并非高深莫測,只要放下雜念,使諸事不要...
- 《靈素節注類編》:[卷六諸風病證]虛邪賊風、虛風賊邪
之,存乎其人也。《靈樞·刺節真邪篇》帝曰∶余聞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
- 更多古籍中的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