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hēng chōng
2 英文參考
severe palpit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evere palpit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palpitation[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3 概述
怔忡:1.病名;2.癥狀名。
4 病名·怔忡
怔忡(severe palpitation[1][2])為病名[3]。是指以心跳劇烈,不能自安,而又持續不斷為主要表現的心悸[1][2]。怔忡為心悸之重癥,又名心忪、忪悸[3]。
《素問玄機原病式》:“心胸躁動,謂之怔忡。”
《醫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動而不安,俗名心跳。”
4.1 怔忡的癥狀
病人終日覺心中悸動不安,常伴短氣乏力,神倦懶言等癥,稍勞尤甚[4]。全身情況較重[4]。
4.2 怔仲的病因病機
怔仲多因平素體質虛弱,心虛膽怯,遇險臨危,感受驚恐,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
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損,不能上奉;
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于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本病。
現代醫學認為由各種因素使中樞神經功能失調,影響自主神經功能,使心臟血管功能異常;或由于憂慮、情緒激動、精神創傷、過度勞累而誘發。
4.3 驚悸與怔忡的異同
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5];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為心悸之重癥[6][5]。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為主要癥狀,治療方法相似[5]。
驚悸與怔忡的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上又有輕重之別。所以《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怔忡》篇指出:“怔忡……與驚悸若相類而實不同。”怔忡每由內因引起,并無外驚,自覺心中惕惕,稍勞即發,病來雖漸,但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為深重;驚悸則相反,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來刺激,或因驚恐,或因惱怒,均可發病,發則心悸,時作時止,病來雖速,但全身情況較好,病勢淺而短暫。故《紅爐點雪·驚悸怔忡健忘》篇指出:“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也。”足見驚悸與怔忡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是有明顯差異的。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驚悸日久可以發展為怔忡,正如《醫學入門·驚悸怔忡健忘》篇說:“怔忡因驚悸久而成。”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驚所擾,而使動悸加重,《石室秘錄·內傷門·怔忡》篇說:“怔忡之證,擾擾不寧,心神恍惚,驚悸不已。”[7]
4.4 怔仲的辨證分型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兼見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腰酸耳鳴,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
心陽不振、水氣凌心:兼見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細沉。
心脈瘀阻:兼見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有結代。
4.5 怔仲的治療
4.5.1 體針
取心俞、郄門、內關、通里等穴為主[5]。心血不足者加膈俞、脾俞、足三里;痰火內動者加豐隆、解溪;水飲內停者加脾俞、胃俞、三焦俞;瘀血阻滯者加曲澤、血海;心神不寧加通里、丘墟;陰虛火旺加厥陰俞、陰交、太溪[5]。
方義 以安神定悸為主,取心包經郄門,心經原穴神門,兩穴合用寧心定驚;心俞可益心氣,寧心神,配心之募穴巨闕,俞募相配,補益心氣,調理氣機,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隨證配穴 心膽氣虛—膽俞,心脾兩傷—脾俞,心腎不交—腎俞、太溪,心陽不振—膻中、氣海,心脈痹阻—血海、內關。
操作 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4.5.2 穴位注射法
水針:取內關、心俞、郄門、厥陰俞,每次選1~2穴,交替使用[5]。用丹參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5]。每日或隔日1次[5]。
方法 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4.5.3 耳針法
方法 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4.6 關于心悸
心悸(palpitation[1][2])為病證名[6]。是指以自覺心跳,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2]。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俗稱心跳,簡稱悸[6]。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7]。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5];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為心悸之重癥[6][5]。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為主要癥狀,治療方法相似[5]。心悸臨床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同時并見[7]。
詳見心悸條。
5 癥狀名·怔忡
《赤水玄珠》卷六:“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不自安也。”又:“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則心既動而又恐恐然畏懼,如人將捕之。”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0.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5.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3-108.
治療怔忡的穴位
- 耳背心
在耳背上部。標準定位:耳背心穴在耳背上部。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區。主治病癥:主治心悸、失眠、多夢等。...
- 安眠穴
有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分支。主治病癥: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精神病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曲澤
。曲澤穴主要治療心胸、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
- 翳明
,青光眼,失眠,健忘,癔癥,腮腺炎,精神分裂癥,心悸,高血壓等。拼音:yìmíng代號:EX-HN1...
- 安眠
暈、目疾、耳鳴、失眠。安眠穴主治失眠,煩躁不安,心悸,精神分裂癥等。1、失眠,頭痛,眩暈,高血壓等。...
- 更多治療怔忡的穴位
治療怔忡的方劑
- 朱砂湯
shātāng《胎產新書》:組成:豬心1個。主治:胎前怔忡。用法用量:水1碗,煎半碗,調朱砂1錢服。...
- 怔忡湯
tāng《觀聚方要補》卷五引《百代醫宗》:方名:怔忡湯組成:川芎8分,黃連8分,生地8分,茯神1錢,...
- 怔忡酒
ngchōngjiǔ《增訂醫方易簡》卷六:方名:怔忡酒組成:麥冬(去心)2兩,白茯苓1兩,柏子仁(去...
- 靈砂安神丸
桐子大,靈砂為衣。功能主治:癲癇。兼治心腎不交,怔忡恍惚,忘事,驚悸恐怖,吐血,勞瘵,怯弱。用法用量...
- 加味朱砂安神丸
,朱砂為衣。功能主治:血虛,心煩(忄夭)憹,驚悸怔忡,胸中氣亂。用法用量:每50丸,睡津送下。摘錄:...
- 更多治療怔忡的方劑
治療怔忡的中成藥
- 益氣復脈口服液
養陰生津之功。益氣復脈口服液的適應證:1.(1)心悸。癥見心悸氣短,脈微自汗,神疲乏力,心煩失眠,咽...
- 復方地龍膠囊
不遂,口舌嚼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乏力,心悸氣短,流涎,自汗等。復方地龍膠囊的適應證:1.用...
- 參芍片
痛之效。尤適用于氣虛血瘀型胸痹所致的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等癥。參芍片的適應證:1.功用活血化瘀,益...
- 更年寧
:疏肝解郁,益氣養血,健脾安神。用于更年期引起的心悸氣短,煩躁易怒,眩暈失眠,陣熱汗出,胸乳脹痛,月...
- 桂圓瓊玉沖劑
腎,養陰黑發。用于氣陰不足,津枯羸瘦,勞傷失血,心悸,頭暈眼花,健忘,失眠,須以早白等癥。用法與用量...
- 更多治療怔忡的中成藥
怔忡相關藥物
- 鹽酸特拉唑嗪膠囊
重的直立性作用,但更常見其他低血壓癥狀,如頭暈、心悸并且在高血壓的臨床試驗中,28%的病人出現該癥狀...
- 硫酸特布他林片
,分3次口服。【不良反應】偶見震顫、強直性痙攣和心悸,不良反應的程度取決于劑量和給藥途徑。從小劑量逐...
- 硫酸特布他林膠囊
,分3次口服。【不良反應】偶見震顫、強直性痙攣和心悸,不良反應的程度取決于劑量和給藥途徑。從小劑量逐...
- 硫酸特布他林片
,分3次口服。【不良反應】偶見震顫、強直性痙攣和心悸,不良反應的程度取決于劑量和給藥途徑。從小劑量逐...
- 硝酸甘油片
發生,可為劇痛和呈持續性。⑵偶可發生眩暈、虛弱、心悸和其他體位性低血壓的表現,尤其在直立、制動的患者...
- 更多怔忡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怔忡
- 《雜病廣要》:[臟腑類]驚悸
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空則痰生也。(《丹溪》)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虛也,二者飲也。氣虛者由陽氣...
- 《瘍醫大全》:[卷三內景圖說(上)]心
,心虛氣短,驚悸煩熱,宜清心補血湯。《綱目》曰∶怔忡,心動而不寧也。戴氏曰∶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
- 《類證治裁》:[卷之四]怔忡驚恐論治
怔忡者,心動不安,無所見聞驚恐,而胸間惕惕自動也。驚者,神氣失守,由見聞奪氣,而駭出臨時也。恐者,膽...
- 《辨證錄》:[卷之四]怔忡門(三則)
人有得怔忡之癥者,一遇拂情之事,或聽逆耳之言,便覺心氣怦怦上沖,有不能自主之勢,似煩而非煩,似暈而非...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一、醫方(三)治大氣下陷方]1.升陷湯
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干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其脈象沉遲微弱...
- 更多古籍中的怔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