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針感(needling sensation)為針刺感應的簡稱[1]。指患者對針刺所產生的酸、麻、重、脹或觸電樣等感覺反應[2]。以及醫生手指所感覺到的針下沉緊等反應[3]。不同針感的出現,與患者的體質、病情和部位特點有關[3]。如肌肉豐厚的部位,多出現酸脹感和針下沉緊感,神經干分布的部位,多出現酸麻感;感覺遲鈍的部位,多出現脹重感;四肢末端和敏感的部位,多出現疼痛感[3]。凡進行針刺治療,一般均要求有適當的針感,才能獲得預期的療效[3]。至于針刺感應的強弱,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4]。
目前臨床上通常所說的“得氣”,主要是指“針感”[4]。當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會在針刺的部位出現相應的酸、麻、脹、重等,甚或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5]。《黃帝內經靈樞·終始》:“堅拒勿出,謹守勿內(納),是謂得氣。”《標幽賦》:“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這是對得氣與否所作的形象描述[5]。《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金針賦》:“氣速效速,氣遲效遲。”這充分說明了得氣與否的臨床意義[5]。因此,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得氣,如未得氣,可采取候氣或催氣的方法,以促氣至[5]。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68.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71.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7.
古籍中的針感
- 《針灸聚英》:[卷三]火針
經曰。針者。以麻油滿盞。燈草令多如大指許。叢其燈火燒針。頻以麻油蘸其針。燒令通針。醫者臨時用之。以...
- 《針灸大成》:[卷四]四明高氏補瀉
符至陰,百邪閉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針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針,以手捫之,令患人咽氣三...
- 《針灸集成》:[卷四]禁針灸
神庭禁針針之令人癲狂目失明腦戶禁針灸刺中腦戶入腦立死承靈禁針顱息禁針出血多則殺人囟會小兒八歲以前禁...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九針統論
論曰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小大,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
- 《金針秘傳》:[八、針法秘傳(六)今世所傳之針法]近世針家十四法
訂改正,其緊要異同之處,識者自能辨之)一切凡欲下針之時,用兩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
- 更多古籍中的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