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針刺手法概指針刺過程中的操作方法。有時總指針刺時(包括進針、運針及出針)所使用的各種操作方法。有時專指運針時所使用的各種促使針刺得氣或保持與加強針感以及各種針刺補瀉的方法。近人有將其中主要的、單一的方法稱為基本手法,由兩種以上單一的方法組合起來的稱綜合手法,在針刺過程中只起配合作用的稱輔助手法,又專稱區分補瀉的方法為補瀉手法[1]。
4 針刺的操作方法
針刺手法指針刺時所運用的各種操作方法,包括進針、運針和出針。
入速出緩:《流注指微賦》:“針入貴速,既入徐進;針出貴緩,急則多傷。”這是自《內經》以來首次論述進針與出針的技巧和原則。
雙手配合:《標幽賦》:“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闡明了左右手配合進針的要領。“右手輕而徐入”指針尖透皮后的緩慢進針的手法,在透皮時仍需重而速,才可能進針無痛。
項目 | 操 作 法 | 目 的 |
針入 | 迅速將針尖刺入皮下 | 減輕、免除進針疼痛,準確掌握針刺深度,以免刺皮傷肉、刺肉傷筋、刺筋傷骨。徐入還能更好地體會針下感應,密意守氣,施行補瀉操作。 |
既入 | 緩緩將針進到所需的深度 | |
針出 | 先將針緩慢上提,輕度捻轉令針體松動,再上提至皮下,然后如拔毫毛般迅速出針 | 避免損傷穴位組織,當針身有肌纖維纏繞,或體位移動致滯針、彎針時,更應徐緩出針。 |
5 運針時所用的促使針刺得氣、保持與加強針感、針刺補瀉的方法
專指運針時所使用的各種促使針刺得氣,或保持與加強針感,以及針刺補瀉的方法。
5.1 導氣法
概述:導氣法是入針和出針速度均勻緩慢的針刺法,調氣法之一。本法與“疾而徐”、“徐而疾”不同速度的針刺法大不相同,相當于近人所稱“平補平瀉”法。
5.2 營衛補瀉法
原則:《難經·七十六難》:“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榮衛通行,此其要也”。衛為陽,行于體表;榮血屬陰,在里,行于經脈之中。補應取衛陽之氣,瀉應棄置榮血。
方法:《難經·七十八難》:“得氣,因推而內(納)之,是謂補;動而伸(提)之,是謂瀉”。《醫學入門》:“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于前而瀉其實也”。
5.3 針刺深淺法
依榮衛分深淺
《難經·七十一難》:“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營”。
5.4 四時針刺法
《難經》不但主張因四時季節不同,針刺深淺有別,而且還提出因四時不同取穴針刺亦有差異。
《七十四難》:“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輸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四時有數,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六十五難》:“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合者北方冬也……。”
《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肝主滿),滎主身熱(心主熱),俞主體重節痛(脾主重),經主喘咳寒熱(肺主咳喘),合主逆氣而泄(腎主泄)。”
這種將五輸穴分四時而刺的主張,與《內經》有關內容有區別,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6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針刺手法
- 《異授眼科》:[眼有七十二癥醫治]第四十二問
上攻于腦,宜用清凈膏。又外敷和雞子清涂,數日再用手法取之。再點珍珠虎液膏,又外敷赤頭散(方見三十四問...
- 《針灸易學》:[卷上一手法]論修針
用縫衣大鋼針一個,長二寸,或一寸五分,三手法列后;三棱針刺而即出,出血,無手法,曰瀉針,醫百病。毫...
- 《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喉部]乳蛾
吐膿血。若兼痰壅氣急聲小,探葉不出者險,急用三棱針刺少商穴,出紫黑血,仍吹、服前藥,緩緩取效。清咽利...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上喉部]乳蛾
吐膿血。若兼痰壅氣急聲小,探吐不出者險。急用三棱針刺少商穴,出紫黑血,仍吹、服前藥,緩緩取效。又方:...
- 《驗方新編》:[卷二十二痧癥]手法第十
刮出,痛楚亦輕矣。一曰刺。古言東南卑濕利用砭,以針刺放毒血,即砭道也。痧重者經鐵器難解,放痧當用瓷鋒...
- 更多古籍中的針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