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概述
痄腮(mumps[1])為病名[2]。是指因感染痄腮時邪,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兒科時行病[1]。即流行性腮腺炎[2]。俗稱蛤蟆瘟[2]。是由風溫疫毒所引起,以發熱、耳下腮部腫痛為主癥的一種急性傳染病[3]。
痄腮全年均可發病,多見于冬春季節[3],好發于5~9歲兒童[3],成人發病,癥狀往往較兒童為重。痄腮散發為主,亦可流行[3]。絕大多數可獲終生免疫,也有少數反復發作。相當于現代醫學流行性腮腺炎。系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4]。主要通過飛沫傳染。其特征為腮腺或其他涎腺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癥[4]。病后能獲得鞏固的免疫力[4]。
針灸對流行性腮腺炎有較好的療效[3]。如有嚴重合并癥,應配合其他療法。
注意:流行性腮腺炎屬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故在治療期間應注意隔離,一般至腮腺腫大完全消失為止[3]。嚴重并發癥者應作相應綜合處理[2]。
4 痄腮的病因病機
感受風熱疫毒、痰火壅阻少陽所致[2]。現代醫學認為是由病毒經呼吸道侵入而引起的腮腺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癥[2]。
痄腮因外感風溫邪毒,從口鼻而入,挾痰化火,遏阻少陽、陽明經脈,郁而不散,失于疏泄,結于腮部所致。少陽與厥陰為表里,足厥陰之脈循少腹絡陰器,若受邪較重則常并發少腹痛、睪丸腫脹。若溫毒熾盛,熱極生風,內竄心肝,則出現高熱、昏迷、痙厥等變癥。
痄腮的病因為外感風溫邪毒,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郁而不散,結于腮部[3]。
少陽之脈,從缺盆,上項,系耳后。邪入少陽,經脈壅滯,氣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頰漫腫而有痛感[3]。少陽與厥陰互為表里,病則相互傳變[3]。
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若受邪較重,較大兒童可并發少腹痛、睪丸腫痛[3]。
若溫毒熾盛,熱極生風,內竄心肝,擾亂神明,則可出現高熱昏迷、痙厥等病變[3]。
5 痄腮的癥狀
以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性疾病[2]。
臨床多發于小兒,成人也有感染[2]。癥狀輕者,一側或先后兩側耳下腫脹疼痛,或伴發熱惡寒,數日后漸消退[2]。重者則腮部焮熱紅腫、咀嚼困難、發熱惡寒,甚或出現高熱頭痛、嘔吐(腦膜炎),或睪丸腫痛(睪丸炎)等并發癥[2]。
起病大多較急,初起病人有發熱、怕冷、頭痛、咽痛、惡心、嘔吐、全身不適、食欲減退等癥狀[5]。腮腺部腫痛增大,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腫大,邊緣不清,外表皮膚不紅,觸之有壓痛及彈性感,張口或咀嚼疼痛加重[5]。腮腺口可見紅腫,通常一側腮腺先腫大,隨之雙側腫大,腮腺腫脹持續大約4~5天逐漸消退而痊愈[5]。較重者可合并睪丸炎、胰腺炎、腦膜炎、卵巢炎、心肌炎等[5]。
6 痄腮的診斷要點
①冬春季節,當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于病前2~3周內有與流腮患者接觸史[4]。
②發熱,一側或兩側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以耳垂為中心,觸之有彈性感及輕度壓痛,腮腺管口紅腫等[4]。
③可配合做血象、血清及尿淀粉酶測定,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4]。
7 痄腮的分類
7.1 痄腮·常證
痄腮·常證(regular case of mumps[1])是指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為主要表現的普通病情的痄腮[6]。
7.2 痄腮·變證
痄腮·變證(deteriorated case of mumps[1])是指以發熱、耳下腮腫伴高熱不退,神昏,反復抽搐,或睪丸腫痛,少腹疼痛主要表現的病情重而復雜的痄腮[6]。
8 痄腮的中醫辨證治療
8.1 溫毒襲表
痄腮·溫毒襲表證(mumps with syndrome of warm-toxin invading superficies[1])是指感受痄腮時邪,病邪在表,以發熱輕,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腫大,壓之疼痛有彈性感。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為常見癥的痄腮證候[6]。
8.1.1 癥狀和體征
發熱輕,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腫大,壓之疼痛有彈性感,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3]。
8.1.2 證候分析
溫毒在表,故見發熱輕、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3]。
腮頜乃少陽經脈所循之處,邪蘊少陽經絡,故見耳下腮部腫痛[3]。
8.1.3 針灸治療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取頰車、翳風、外關、合谷。
方義: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故取手足少陽之會翳風,合以足陽明經穴頰車,以宣散局部氣血壅滯。外關配合谷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散結消腫。
8.2 熱毒蘊結
痄腮·溫毒蘊結證(mumps with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warm-toxin syndrome[1])是指痄腮時邪溫毒熾盛,蘊結腮頰,以高熱不退,多見兩側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張口及咀嚼困難,煩躁,口渴,咽部紅腫,尿少黃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主要表現的痄腮證候[6]。
8.2.1 癥狀和體征
壯熱,頭痛,煩躁,腮部漫腫,疼痛拒按,舌紅,苔黃,脈數有力[3]。
8.2.2 證候分析
熱毒入里,里熱亢盛,正邪激爭,故見壯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數[3]。
熱毒蘊結少陽,則腮部腫痛拒按[3]。
熱毒內蘊陽明,故見頭痛[3]。
8.2.3 針灸治療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取大椎、曲池、合谷、中渚、足臨泣、頰車、翳風。
隨證配穴:頭痛甚者,加太陽、頭維。咽喉腫痛者,取少商點刺出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曲池、合谷清陽明邪熱。中渚清少陽邪熱。大椎瀉熱毒以退熱。足臨泣可導熱下行。翳風、頰車能宣散局部氣血之壅滯,以消郁結之腫塊。
8.3 毒陷心肝
痄腮·邪陷心肝證(mumps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ading heart and liver[1])是指溫毒不解,內陷心肝,以腮部腫脹,高熱不退,嗜睡,項強,嘔吐,甚則神昏、抽搐,舌紅絳,苔黃糙,脈洪數為常見癥的痄腮證候[6]。
8.3.1 癥狀和體征
腮部腫脹,高熱,嗜睡,項強,嘔吐,甚則昏迷、抽搐,舌紅絳,苔黃糙,脈洪數[3]。
8.3.2 證候分析
8.3.3 針灸治療
治法:清熱解毒,熄風鎮痙。
隨證配穴:高熱不退者,加大椎、曲池、合谷。項強者,加天柱。頭痛甚者,加太陽、印堂。嘔吐者,加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十宣三棱針點刺出血。
方義:勞宮清心包之熱。行間平肝熄風。水溝、百會以清神志。十宣放血,以宣泄營血之毒熱。
8.4 邪郁肝經/毒竄睪腹
痄腮·毒竄睪腹證(mumps with toxin attacking testes[1])是指溫毒引竄睪腹,以腮部腫脹漸消,一側或兩側睪丸腫脹疼痛,或伴少腹疼痛,拒按,舌紅,苔薄黃,脈數為常見癥的痄腮證候[6]。
8.4.1 癥狀和體征
腮部腫脹,發熱,男性睪丸腫痛,女性少腹痛,舌偏紅,苔黃,脈弦數[3]。
8.4.2 證候分析
熱毒循經脈下行,郁滯肝膽,筋脈不利,則睪丸腫脹疼痛,連及少腹[3]。
舌紅、苔黃、脈數,均為里熱之象[3]。
8.4.3 針灸治療
治法:清瀉肝膽,活血止痛。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大敦、足臨泣、曲泉、歸來。
隨證配穴:高熱腮腫者,取穴按本病“熱毒蘊結”證處理。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大敦淺刺,疏通厥陰經氣,以消腫止痛。足臨泣、曲泉,以清瀉厥陰邪熱。歸來調理氣機,以止少腹之痛。
9 痄腮的其他療法
9.1 方藥治
治以疏風、清熱,解毒為主,可選用銀翹散、普濟消毒飲、五味消毒飲等[7]。睪丸腫痛可加金鈴子、橘核、荔枝核。昏迷、驚厥者,用羚角鉤藤湯[7]。外治可用青黛散、如意金黃散麻油調敷患處[7]。
9.2 針灸治療
9.2.1 方一
阿是穴(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之中點)[4]。進針時針尖稍向口角方向傾斜15~30°,以達腫脹中心為宜,刺入后捻轉2~3分鐘即可出針[4]。發熱重可加大椎、曲池;腮部疼痛加外關;咽喉痛,咳嗽重加刺列缺,少商放血;并發睪丸炎、卵巢炎加刺曲泉、三陰交、大敦;合并腦膜炎針刺風府、百會、合谷、太沖和大椎等穴,并配合藥物治療[4]。
9.2.2 方二
取翳風、頰車、合谷、外關、曲池等穴為主[2]。熱甚加大椎、商陽;睪丸腫痛加大敦、太沖、曲泉[2]。
9.2.3 方三
方義:治宜清泄少陽經郁熱為主。取頰車、翳風宣散局部氣血之郁滯;外關配合谷既能疏風解表,又可清熱解毒;關沖點刺出血利少陽氣機,可奏清熱消腫之功。
隨證配穴:溫毒在表—風池、少商,熱毒蘊結—商陽、曲池,睪丸腫痛—太沖、曲泉,驚厥神昏—人中、十宣。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點刺出血,10次為一療程。
9.3 燈芯灸療法
9.3.1 方一
可用燈芯灸灸角孫穴治療[4]。用燈芯草1根,蘸麻油點燃后,對準病側角孫穴迅速點灸皮膚,一點即起,灸時聽到一響聲即可[3]。
單側腮腺炎者用同側角孫穴,雙側腮腺炎者用雙側角孫穴[5]。先將角孫穴處毛發剃去,然后用燈心草蘸植物油點燃,快速點灼在角孫穴上,聽到一聲爆響后,表明灸治成功[5]。如灸后仍不見紅腫消退,次日可重復灸治[5]。
本法可以預防腮腺炎。
9.3.2 方二
取穴:曲池、外關、合谷、頰車穴。
灸法:采用燈火灸法,用燈心草灸患側穴位,每次每穴灸5次左右,每日1次。
9.3.3 方三
取穴:角孫(患側)、少商穴(對側)。
配穴:發熱者加大椎、曲池穴;睪丸腫痛者加太沖、曲泉穴。
灸法:采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灸1~2次即可痊愈。
9.3.4 方四
取穴:列缺穴。
灸法:采用燈火灸法,將小艾條一端蘸桐油少許,點燃后對準穴位迅速點灸,一觸即起,以發出清脆的“喳”聲為成功標志,點灸局部留有小水皰,幾天后可結痂自愈。一般點灸1次疼痛即緩解,腮腺部腫脹逐漸消失。
9.4 艾灸療法
9.4.1 方一
取穴:翳風、角孫、頰車、曲池、合谷、外關穴。
灸法:采用艾炷隔蒜灸法,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或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鐘,每日2次。
9.4.2 方二
取穴:頰車、外關穴。
灸法:采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10分鐘,每日2次,6次為1個療程。
9.5 耳針療法
9.5.1 方一
面頰、皮質下、壓痛點。細毫針淺刺,手法宜強,留針,反復行針,每日1次[3]。
9.5.2 方二
取腮腺區、頰區、耳輪4、耳輪5、耳輪6、壓痛點等,強刺激,每日1~2次[2]。
9.5.3 方三
方法:耳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余穴用毫針強刺激,每次留針2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
10 醫案
陳××,男,8歲。發熱5日,惡心頭痛,嘔吐不欲飲食,右耳下腫脹,邊緣不清,壓痛明顯,局部發熱,咽部紅腫充血,咀嚼困難,舌紅,苔薄黃,脈數。取合谷、翳風、下關、頰車、扁桃體穴(在下頜角切跡內緣,向咽喉斜刺1.5寸左右),每日1次。連針3次,患兒腫消熱退。(針灸治驗)
11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94.
- ^ [3]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0-172.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4.
- ^ [5]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1.
治療痄腮的穴位
- 前谷
目痛,咽喉腫痛,乳汁分泌不足,產后無乳,乳腺炎,痄腮,耳聾,耳鳴,目翳,鼻衄,扁桃體炎及咳嗽胸滿,熱...
- 曲牙
腺炎,口噤不語,牙關緊閉,流涎,項強,面肌痙攣,痄腮,口瘡,癲狂等。別名:曲牙(《黃帝內經素問·氣穴...
- 關沖
物不清,舌強,舌卷,舌裂,舌本痛,口干,唇干裂,痄腮,眩暈,霍亂吐瀉,不嗜食,肩臂疼痛不能上舉,掌中...
- 鬼床
腺炎,口噤不語,牙關緊閉,流涎,項強,面肌痙攣,痄腮,口瘡,癲狂等。別名:曲牙(《黃帝內經素問·氣穴...
- 齒牙
腺炎,口噤不語,牙關緊閉,流涎,項強,面肌痙攣,痄腮,口瘡,癲狂等。別名:曲牙(《黃帝內經素問·氣穴...
- 更多治療痄腮的穴位
治療痄腮的方劑
- 痄腮湯
音:zhàsāitāng《醫學集成》卷二:方名:痄腮湯組成:連翹3錢,大力2錢,羌活2錢,防風2錢,...
- 清毒膏
曲4錢,山梔子6錢,輕粉4分,赤小豆8錢。主治:痄腮及皮膚腫痛。用法用量:用醋調勻,不稀不稠,敷患處...
- 生綠豆
分鐘,取汁燉服。功能主治:據報道,用本方治療流行性腮腺炎34例,(病程3~4天)全部治愈。若在發病早...
- 全蝎湯
:天麻、防風、白膠、甘草、全蝎、蘇木、南星2-3片(皆生用)。主治:小兒痄腮痰多。用法用量:水煎服。...
- 青黛粉
黛粉30克,食醋適量。功能主治:據報道,治療流行性腮腺炎138例,敷藥2次痊愈67例,4次痊愈者65...
- 更多治療痄腮的方劑
治療痄腮的中成藥
- 天津感冒片
腫;也可用于急性鼻咽炎(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乙型腦炎初起而見風...
- 普濟回春丸
用于小兒風熱疫毒,發熱頭痛,頭面紅腫,咽喉腫痛,痄腮,顏面丹毒。用法與用量:口服,周歲小兒一次半丸;...
- 牛黃清火丸
蘊熱引起的頭暈目眩,口鼻生瘡風火牙疼,咽喉腫痛,痄腮紅腫,耳鳴腫痛。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
- 五福化毒丸
盛,小兒瘡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出血,流行性腮腺炎(痄腮)。五福化毒丸的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
- 小兒退熱沖劑
用于小兒風熱感冒,發熱惡風,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痄腮,喉痹。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五歲以下小兒一次1...
- 更多治療痄腮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痄腮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上面部]痄腮
與熱,平腫色淡熱濕原。【注】此證一名髭發,一名含腮瘡。生于兩腮肌肉不著骨之處,無論左右,總發端于陽...
- 《脈因證治》:[卷一]七、大頭腫痛
(附蛤蟆瘟)【因】陽明邪熱太甚,故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濕熱為腫痛,治之視其腫熱在何部分,隨結而取...
- 《外科啟玄》:[卷之九]含腮瘡
含腮瘡\p04-a55a165.bmp大人小孩疳食透腮頰。初生時如米痘大一小瘡。次則漸大。...
-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卷下]附刻∶喻嘉言《瘟疫論》
世俗所稱大頭瘟者,頭面腮頤腫如瓜殼者是也。所稱蛤蟆瘟者,喉痹失音,頸筋脹大者是也。所稱瓜瓤瘟者,胸...
-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瘡瘍門(附論)]瘡科通治方
治大人小兒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名含腮瘡。雞內金礬金上等分為末,先用鹽漿盥漱了,貼之。《奇效良方》...
- 更多古籍中的痄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