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瘴氣是中國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統稱,包括瘧邪等[1] 。
瘴氣為病癥名。溫病之一。感受山林間濕熱瘴毒所致,多見于南方。[2]
《諸病源候論·瘴氣候》:“夫嶺南青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于嶺北,時用熱藥,亦減其錙體,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然陰陽受病,會同表里,需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于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視寒,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其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于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已上,瘴氣深結在臟府,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瘴氣
- 《圣濟總錄》:[卷第三十七]瘴氣
膈可吐者,又或以治瘧之法治之者,今原廣南山川地形瘴氣所生之因,及春夏之交,瘴氣所起之時,與夫人染瘴氣...
- 《普濟方》:[卷一百九十九諸瘧門]山嵐瘴氣瘧(附論)
消。脾泄不止。臨臥溫酒下。取利。食毒癰疽發背。嵐瘴氣。才覺頭痛背膊拘急。即便宜服之。快利為度。常服可...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七十六瘴氣門]藥方
上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鐘服。檳榔煎治山嵐瘴氣寒熱嘔吐,腹滿不思飲食。檳榔蒼術濃樸(姜制)陳皮...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和陣
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發寒熱,或作瘧疾,或受山嵐瘴氣等毒。濃樸(姜制)藿香半夏蒼術(米泔浸)陳皮(各...
- 《古今醫案按》:[卷八]瘴氣
陳三農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氣。寒熱頭疼。胸膈飽悶。眩暈惡心。脈數而洪。用藿香正氣散。加濃樸、檳榔、羌、...
- 更多古籍中的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