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hāng mén
2 英文參考
Zhāngmén LR13[中國針灸學詞典]
zhāngm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1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1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章門 | ||
漢語拼音 | Zhangmen | ||
羅馬拼音 | Changmen | ||
美國英譯名 | Broad Door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LR13 | |
日本 | 13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F13 | |
富耶氏 | F13 | ||
德國 | LE13 | ||
英國 | liv13 | ||
美國 | Li13 |
章門為經穴名(Zhāngmén LR13)[1]。出《脈經》。別名長平(《針灸甲乙經》),脅髎(《針灸甲乙經》),脾募(《千金翼方》),季脅(《針灸大全》)。屬足厥陰肝經[1]。章門是脾的募穴;八會穴之臟會;又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1][2][3]。章同“障”字,門即門戶,此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1]。章門穴為臟會穴,統治五臟疾病,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胸脅滿痛,背強腰痛,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秘結,羸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小兒疳積,腸疝痛,胸脅痛,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現代又用章門穴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腎炎,肝脾腫大,腸炎等。
4 章門穴的別名
長平(《針灸甲乙經》),脅髎(《針灸甲乙經》),脾募(《千金翼方》),季脅(《針灸大全》)。
5 出處
《脈經》:脾部……合于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
6 穴名解
章同“障”字,門即門戶,此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1]。
章,障也。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猶云障礙也。門,禁要守護也。《廣雅·釋詁》:“門,守也。”《難經·第四十五難》:“臟會季肋。”注:“季肋,章門穴。”本穴既是八會穴之臟會,又是脾之募穴,五臟皆稟于脾。臟病取此穴治之,其效顯明,取之,猶開四章之門,以通痞塞之氣也,故名章門。穴在腋中線,當第11浮肋游離端,穴處猶如平頂之山丘,正當古代章服啟閉之處。[4]
7 特異性
8 所屬部位
季肋[5]
9 章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章門穴在側腹部,當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2]。
章門穴位于側腹部,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際,側臥,舉臂取之[1]。
章門穴位于側腹部、腋中線直下,當第十一肋游離端之際;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針灸甲乙經》)[3]。
一說“在季肋前一寸半”(《脈經》)。
章門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章門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門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門穴在季肋部的位置(肌肉)
章門穴在季肋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10 章門穴的取法
章門穴位于側腹部,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際。側臥,舉臂取之[1]。
側臥舉臂,從腋前線的肋弓軟骨緣下方向前觸摸第11肋骨游離端,在其下際取穴;或在腋中線上肢合腋屈肘時,當肘尖所止處取穴[6]。
章門穴的取法[1]
快速取穴: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處,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章門穴[7]。
11 章門穴穴位解剖
章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分布。以上諸肌均由第五至十二對胸神經前支和髂腹下社經、髂腹股溝神經支配。穴位下腹腔內相對應器官為升結腸、小腸(右)、降結腸(左)。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第1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分布;深層有第10、第11肋間神經和肋間動脈分布[8]。
其稍下方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并有第十肋間動脈末支通過[3]。
12 章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章門穴為足厥陰脈與五臟之氣盛會,為臟氣出入之門戶,是主治臟病之要穴,故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9]。
本穴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健脾燥濕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肝膽疾患和脾胃病變[9]。
13 章門穴主治病證
章門穴為臟會穴,統治五臟疾病,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胸脅滿痛,背強腰痛,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秘結,羸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小兒疳積,腸疝痛,胸脅痛,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現代又用章門穴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腎炎,肝脾腫大,腸炎等。
章門穴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秘結、羸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等[1]。
章門穴主治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8]。
章門穴主治腹痛,腹脹,痞塊,腸鳴,泄瀉;黃疸,脅痛;腰脊痛[6]。
現代又多用章門穴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腸疝痛、膀胱炎、腎炎等[1]。
章門穴主治胸脅滿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痞塊,背強腰痛,以及肝脾腫大,消化不良等[3]。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泄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
其他疾病: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注意:章門穴右側為肝右葉前,左側為脾下方,不可向內上方深刺[1]。
章門穴右側深部當肝臟的下緣,左側深部為脾臟的下緣,因此,針刺時針尖不宜向肝臟或脾臟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損傷[6]。
該穴所處部位深層為肝脾所在,故肝脾腫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肝脾。
14.2 灸法
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15 章門穴的配伍
章門配內關、足三里、太白,治嘔吐[6]。
16 特效按摩
腹痛、腹脹時用拇指指腹輕柔地按摩,一般持續3~5分鐘,即可緩解[7]。
17 文獻摘要
《脈經》: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針章門補之。
《針灸甲乙經》:奔豚,腹脹腫,章門主之。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而沖膈,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疾,骨羸瘦,章門主之。腰痛不得轉側,章門主之。腰清脊強,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氣,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舉,馬刀瘺,身𥆧,章門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嘔。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若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酸痛羸瘦。
《類經圖翼》: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化,胸脅痛。
18 章門穴研究進展
18.1 治療第11肋間綜合征
取患側章門。用5 mL注射器接7號針頭,抽取0.75%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咄和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混合。腧穴常規消毒,直刺得氣后抽吸無回血再緩慢注入藥液,出針后立即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1~2 min,避免出血及藥液外溢,并用膠布固定無菌干棉球2d以防感染。每周治療1次,2周后統計療效。共治療50例,治愈42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1例。[6]
18.2 治療殘胃排空延遲癥
主穴選用膈俞、章門、上脘、足三里,腹脹甚者加氣海,急性嘔吐者加合谷、內關,虛寒者加艾灸,先瀉邪后補正,留針30 min,每5 min行針一次。每日2次,20次為一療程。耳穴壓丸法:取胃、賁門、食道、交感、皮質下等穴,操作時用小膠布粘住王不留行,盡量選顆粒飽滿的貼在耳穴敏感之處,每穴按壓約3 min,并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4~5次。治療中還可配合禁食、持續胃腸減壓,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高滲水洗胃等方法。共治療7例,每次針刺期間,惡心、嘔吐癥狀均在5 min內減輕或消失。其中顯效4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6]
18.3 治療胃痛
以中脘和章門(雙側)為主。寒邪客胃型,加氣海、命門;肝氣犯胃型,加內關、期門;瘀血停滯型,加血海、膈俞;飲食停滯型,加足三里、然谷。以1.5~2.5寸毫針視患者身體胖瘦酌定針刺深度。瘦者可于主穴進針1寸左右,胖者可進針2寸左右,以得氣為宜。中脘用提插捻轉強刺激瀉法,章門于針刺得氣后先瀉后補。配穴可依病情行先瀉后補法或行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15~20 min,每日針1次,7次為一療程。共治69例,治愈39例,有效2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8.4%。[6]
18.4 治療慢性膽囊炎
取章門、期門、日月、陽陵泉、足三里、合谷、太沖、肝俞、膽俞、膈俞,以上腧穴分2組2次治療。章門、期門、日月取右側,陽陵泉、足三里、太沖、合谷取雙側,仰臥位治療。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2寸毫針快速刺入皮膚,行平補平瀉法,待產生酸、麻、脹感后,留針30min,5min捻轉一次。出針后再取俯臥位,取雙側肝俞、膽俞、膈俞,針刺方法同前,10次為一療程。在針刺的同時服用下方:柴胡30g,郁金15g,木香5g,半夏15g,白芍20g,雞內金50g,黃芩15g,丹參25g,陳皮15g。每日1劑水煎,分早飯前、晚飯后2次服用,10劑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共治療28例,治愈20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4%。[6]
18.5 治療急性機械性腸梗阻
針刺用瀉法或電針治療,用疏密波,每日1~2次,每次持續20分鐘至1小時,經治療114例,療效較好。
18.6 治療肝脾腫大
針刺章門,治療肝脾大,有不同程度縮小,常配肝俞、脾俞、期門。
18.7 抗組織胺作用
電針家兔雙側章門、足三里,有減輕組織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減輕的程度與對照組比較為17.4%~51%,66.6%~75%,表明具有明顯的抗組織胺作用。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5-346.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1-12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5-346.
古籍中的章門
- 《經穴匯解》:[卷之三]側脅部第七
處也。章門(脈經)一名長平。一名脅。(甲乙)一名脾募。(千金)一名肋。(大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
- 《神灸經綸》:[卷之三]身部證治
肺俞肝俞云門乳根巨闕期門梁門內門尺澤脅肋脹痛膈俞章門陽陵泉邱墟諸氣膈痛上氣不下天突膻中中府膈俞虛勞諸...
- 《醫學實在易》:[卷一四診易知]《內經》診法
竟下者,有如伏羲之卦,豎以觀之,而天地定位也。此章以人身配六合,三部九候法,以人身配三才,所謂人身...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三]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外內。明于始終。診道始備。斯為上工。)尺內兩旁則季脅也。(此審別形身臟腑外內之法也。尺內、尺中也。兩...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骨空論第六十篇
。搖臂平肘,則背中有窩,當正灸脊中,毋他求也。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肋稍曰。絡,肋稍之絡也。季脅...
- 更多古籍中的章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