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張濟
拼音:zhāngjì英文:張濟為宋代針灸家。無為(今屬安徽)人。饑荒之年,人互相食。親視百余人,悉知臟腑血脈,行針治病,多能立驗。...
- 張黎剛
拼音:zhānglígāng張黎剛,1988年,張黎剛考取復旦大學生物系。1991年留學美國,先后就讀于美國明尼蘇達州Concordia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1997年,他創立“哈佛中國評論”,成為哈佛大學非官方中美高峰會議,延續至今。1998年,張黎剛放棄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創業。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多種模式的早期創立者,他曾負責搜狐網的內容頻道建設,并創立中國最大的...
- 張國慶
拼音:zhāngguóqìng英文:張國慶,男,中共黨員。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業務副院長,肺癌診療中心主任,胸部腫瘤外科名譽主任,腫瘤學學術帶頭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目前現任為中華醫學會腫瘤專業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胸專業食管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理事,中國抗癌協會全國肺癌專業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胸專業常委,新疆抗癌協會理事長,新疆醫學會常務理事,新疆醫學會腫瘤專業主任委員,新疆醫學會...
- 張天師草還丹
拼音:zhāngtiānshīcǎohuándān《元戎》卷九:方名:張天師草還丹組成:地骨皮、生地黃、石菖蒲、牛膝(酒浸1宿)、遠志(去心)、菟絲子(酒浸3宿,炒黃)各等分。功效:輕身,若發白者,從根而黑,如未白者,永不白。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張元素
拼音:zhāngyuánsù英文:ZhangYuansu張元素為金代著名醫學家。字潔古。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人稱易水先生。精醫術,因曾治愈名醫劉完素的傷寒而名聲大震。治病不守古方,對藥物性能及歸經獨有見地,李時珍對他評價極高。張氏撰著較多,有《醫學啟源》《珍珠囊》及《潔古刺諸痛法》等。其子張璧(云岐子)亦擅針灸。張元素初習儒,因犯諱而落弟,遂棄儒而習醫,通曉醫理。后醫術高明,相傳曾為劉完素治療...
- 精索靜脈曲張
,Valsalva試驗時靜脈曲張程度加重,平臥時曲張靜脈隨即消失。中度時在站立位看不到曲張血管,但可觸及陰囊內曲張之靜脈,平臥時曲張靜脈逐漸消失。重度時陰囊部可觸及蚯蚓狀或團塊狀曲張之靜脈,平臥后曲張的靜脈消失緩慢。近年國內外日益重視對亞臨床型精索靜脈曲張的研究。該類患者在體檢時不能發現精索靜脈曲張,Valsalva試驗亦為陰性,但經超聲、核素掃描或彩色多普勒檢查可發現極輕微的精索靜脈曲張。這類...
- 緊張性頭痛
拼音:jǐnzhāngxìngtóutòng英文:tensioneadache概述:緊張型頭痛(tensionheadache,TTH)是最常見的一種頭痛類型,一般認為其患病率高于偏頭痛,約占門診頭痛患者的半數。TTH是1998年國際頭痛協會(I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IHS)在“頭痛疾病,腦神經痛和面部疼痛分類和診斷標準”中制定的診斷名稱,現已在國際上廣泛采用。...
- 肺不張病
拼音:fèibúzhāngbìng疾病別名肺不張,肺膨脹不全,肺陷落疾病代碼ICD:J98.4疾病分類呼吸內科疾病概述肺不張(atelectasis)系指一個或多個肺段或肺葉的容量或含氣量過少,肺泡不能完全張開。短期內形成的阻塞伴大面積的肺臟萎陷,特別是合并感染時,患側可有明顯的疼痛、突發呼吸困難、發紺,甚至出現血壓下降、心動過速、發熱,偶可引起休克。緩慢形成的肺不張可以沒有癥狀或只有輕微的癥狀...
-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
,則有一定療效。(1)一般治療:病人適當臥床休息,避免久站,休息時抬高患肢:坐位時足高于膝,臥位時足高于心臟。(2)加壓治療:在行走或站立時采用加壓治療可降低下肢淺靜脈高壓,同時可增加皮下組織間隙的張力以對抗毛細血管的高通透性,減輕下肢酸脹和水腫。通常根據病變范圍選用合適的彈力襪。彈力襪的壓力一般為4~5.33kPa(30~40mmHg),壓力梯度自下而上遞減。在無彈力襪的情況下可采用彈力繃帶,...
- 膽管擴張癥
并在腸襟上設計各種式樣的防逆流操作,但仍存在胰膽合流問題,因而術后還是發生膽管炎或胰腺炎癥狀,甚至需要再次手術,且術后發生囊壁癌變者屢有報道。所以目前已很少采用。(三)膽管擴張部切除膽道重建術近年主張具有根治意義的切除膽管擴張部位以及膽道重建的方法,從而達到去除病灶,使胰膽分流的目的。可采用生理性膽道重建術,將空腸間置于肝管與十二指腸之間,或加用防返流瓣,或采用肝管空腸Roux-en-Y式吻合術...
-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及其破裂出血
地供應生命器官。當這種代償作用不能使血管床適應血容量減少時,心室充盈壓降低,心排血量減少,中心靜脈壓下降,心率加速,各器官組織血液灌注不足,隨之發生代謝障礙,酸性代謝產物積聚,阻力血管不能維持其高度張力,對腎上腺素能性刺激不再發生反應,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漏出,進一步引起血流動力學變化,導致嚴重組織損傷。因而有心率失常、心衰及肝功能進一步惡化,甚至出現黃疸、水腫和腹水增加及肝腎綜合征。患者...
- 支氣管擴張癥
及就有肺病的特點,小時有肺炎、百日咳、麻診或結核病史。支氣管堵塞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最終原因可能還是因堵塞后引流不暢,分泌物潴留感染所致。肺在6~7級支氣管遠端,如無感染是無菌的,單純支氣管堵塞的肺不張不一不定期引起感染,如外傷支氣管繼裂后的肺不張數年后行支氣管吻合肺可能仍健康張開。人肺周圍細支氣管的堵塞為兒童期常有的改變,胸部X線上百日咳常有小片不張。小兒的支氣管細軟,易為增大的淋巴結壓迫。最常...
- 張德樞
拼音:zhāngdéshū張德樞清代醫生。字子蕃,生平里貫欠詳。嘗任太醫院御醫,兼壽藥房值宿供奉官。...
-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
拼音:yíchuánxìngchūxuèxìngmáoxìxuèguǎnkuòzhāngzhèng概述: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以皮膚、粘膜以及內臟的多發性毛細血管、或小動脈、小靜脈擴張和病變部位反復出血為特征,肝臟常受累。診斷:陽性家族史、毛細血管擴張及同部位的反復出血。由于血管壁的脆弱,臨床上束臂試驗常陽性,并有出血時間延長。血管造影有確診價值。治療措施:1.止血體...
- 張三錫
拼音:zhāngsānxī英文:張三錫為明代醫家。字叔承,別號嗣泉。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人。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書,匯集成《醫學六要》一書,首卷為《經絡考》,對經絡理論有所考證和發揮。張三錫,原為盱江(今屬江西),后居南京。世醫出身,行醫三十年。博采群書,著成《醫學六要》,其中包括《四診法》、《經絡考》、《病機部》、《治法匯》、《本草選》、《運氣略》。影響甚大,名醫王肯堂稱贊之,并稱張為“醫圣...
- 張光斗
拼音:zhāngguāngdòu張光斗清代醫家。履貫欠詳。撰有《增補藥性雷公炮制》,現有刊本行世。...
- 張松
拼音:zhāngsōng張松南宋醫家。字茂之,里貫欠詳。嘗任承節郎。兼通醫術,治病皆認真究其病原;用藥必審酌寒溫。治病不求己利。曾博采古來之驗方,加上家傳驗方,輯成《究源方》,未見行世。...
- 張學醇
拼音:zhāngxuéchún張學醇清代醫家。字筱浦,生平欠詳。嘗著《醫家辨正》,系糾正其他醫書上出現之謬誤,具有一定特色,現有刻本行世。...
- 張一謨
拼音:zhāngyīmó張一謨清代醫生。山西永寧縣人,習岐黃術,治病多遵《內經》。醫德高尚,有求醫者,尤其對于父母來求者,多急赴病家施診。...
- 胃竇血管擴張癥
拼音:wèidòuxuèguǎnkuòzhāngzhèng疾病別名西瓜胃,西瓜形胃,watermelonstomach疾病代碼ICD:K31.8疾病分類消化內科疾病概述胃竇血管擴張癥(gastricantralvascularectasias,GAVE)內鏡表現為擴張的血管呈紅色條紋狀沿黏膜皺襞頂部向幽門集中。臨床主要表現為長期消化道隱性出血,大便潛血試驗持續陽性,失血量多者每天可達100~200...
- 張口抬肩
拼音:zhāngkǒutáijiān張口抬肩證名。氣喘發作時口張肩聳以助呼吸之狀。見《傷寒明理論》。重證喘病患者多有此證。有虛實之分。《羅氏會約醫鏡》:實證者氣急聲高,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唯呼出一息為快。為肺經邪氣實,治宜散之破之。虛證者由火爍真氣,氣衰而喘,致張口抬肩,宜用補益、鎮攝、收斂等法,忌用破散藥(《類證治裁·喘癥論治》)。參見肩息、息高等條。...
- 張蘭阜
拼音:zhānglánfù張蘭阜清代醫生。山西定襄縣人,精于醫理,善以脈象斷人病之吉兇,果有驗者。...
- 張太素
拼音:zhāngtàisù張太素①明代醫家。號青城山人。通曉儒學,亦精于醫。嘗摘錄《內經》之微旨,深研王叔和脈理的奧義,并以五行為說理工具,體一元而予以通變,著成《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宗統》及《太素脈》。近代名醫裘吉生將其收入《珍本醫書集成》,行于世。更名《訂正太素脈秘訣》。②清代醫家。字白民,江蘇常熟人。以脈能決人生死,以之斷病多奇中。能急病人所急,有聲名。...
- 十二指腸靜脈曲張
l)與組織黏合劑以0.5∶1或1∶l的比率稀釋,但組織黏合劑與血液接觸后固化時間與組織黏合劑稀釋程度成正相關,即濃度配置越低,固化時間越長,進入體循環的幾率越高,發生異位栓塞的幾率越大。因此,近來主張使用不稀釋的組織黏合劑的學者越來越多。內鏡硬化治療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是相當成熟的治療方法,但對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有一定的限制,目前還難說是一種侵襲性小、可信賴的止血方法。...
- 張
拼音:zhāng英文:(asurname);openup張㈠音章(zhāng)①亢盛。《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②擴張。《靈樞·論勇》:“怒則氣盛而胸張。”③張開。《靈樞·本輸》:“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④開闊。《靈樞·五閱五使》:“五官已辨,闕庭必張。”⑤扇動。《靈樞·五閱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張。”⑥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素問·五運行大論》:“玄天之氣經于張翼...
- 高張氯化鈉注射液
拼音:gāozhānglǜhuànàzhùshèyè藥品說明書:別名:濃氯化鈉注射液,高滲氯化鈉注射液,高張氯化鈉注射液外文名:Injection10%SodiumChloride,Hypertonicsaline適應癥:用于脫水癥及調節體內水與電解質的平衡。用量用法:靜脈滴注,臨用前稀釋,用量與濃度視病情需要而定。注意事項:心、腎功能不全者慎用。規格:注射劑:1g/10ml,本品為氯化鈉的高滲...
- 張從正
拼音:zhāngcóngzhèng英文:ZhangZihe張從正為金代醫學家(約1156-1228年)。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號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縣蘭考一帶)人。繼承劉完素的學術思想,用藥多偏于寒涼,擅長汗、吐、下三法;用針多主張刺血,以刺血多為特征。著有《儒門事親》等書。張從正精于醫理,興定年間(1217~1222)嘗入太醫院任職,但不久即辭歸,與當時名醫麻知幾、常仲明等砌磋醫理,辨...
- 胃急性擴張
一般應至少保留36h。(3)改變體位:改變臥位姿勢,以解除對十二指腸橫部的壓迫,促進胃內容物的引流。(4)支持治療:糾正脫水與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必要時輸血,有休克者予抗休克治療。(5)促進胃張力和蠕動的恢復:可靜脈滴注紅霉素,口服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治療,中醫中藥也有一定療效,可經胃管注入大承氣湯等中藥治療。2.手術療法對保守治療不能奏效或胃壁已壞死穿孔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以...
- 張吾仁
拼音:zhāngwúrén張吾仁明代醫家。字春臺,生平欠詳,嘗輯《撰集傷寒世驗精法》,均系臨診之心得,經其孫張于喬整理后梓行,現有刻本行世。...
- 角弓反張
拼音:jiǎogōngfǎnzhāng英文:opisthotonus角弓反張為癥狀名。指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導致身體向后挺仰,狀如彎弓的表現,是全身劇烈抽搐時的身體姿態。因項背強直,使身體向后反折如角弓狀,故名。《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多見于痙,破傷風等病證。參見痙、破傷風條。痙又稱痓。以項背強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為主癥。《金匱要略...
- 張鴻
拼音:zhānghóng張鴻①清代醫家。江蘇華亭人,生平欠詳,著有《醫案續編》、《醫科約指》,前者有刊本行世,后書未見流傳。②清代醫家。字柳吟,一字信堂。無棣(今屬山東)人。精于醫理,與名醫王孟英交往甚密,除鑒定王氏之《霍亂論》外,并為王氏編次醫案《仁術志》。另又手訂徐大椿之《慎疾芻言》,并更名曰《醫砭》。...
- 張卿子傷寒論
拼音:《zhāngqīngzǐshānghánlùn》《張卿子傷寒論》傷寒著作。七卷。明末張卿子參訂。張氏推崇成無己,認為成氏《注解傷寒論》“引經析義,尤稱詳洽,雖牴牾附會,間或時有,然諸家莫能勝之”(見凡例)。遂據此本旁采朱肱、許叔衡、龐安時、王履、王肯堂等諸家學說之精華。以補充發明。此書最早有明刊本,幾種清刻本。近代有《中國醫學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
- 張世賢
拼音:zhāngshìxián張世賢明代醫家。字天成,號靜齋。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世醫出身,尤擅長針灸,嘗對《難經》進行研究,著成《圖注八十一難經》,對理解《難經》有一定意義。另有《圖注脈訣》,系誤將《脈訣》歸于王叔和所作,并主張“一定之脈用一定之方”,過于拘泥,故影響不大。...
- 張吾瑾
拼音:zhāngwújǐn張吾瑾清代醫家。字鶴洲,生平欠詳,輯有《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續錄》二卷,現有刊本行世。...
- 張渙
拼音:zhānghuàn張渙宋代醫家,里籍欠詳。世代業醫,以小兒科見長,至渙醫術益精。后因治愈徽宗太子之痼疾而授翰林醫正。嘗著《小兒醫方妙選》,一作《張渙編總方》,書中收方四百二十首。...
- 緊張綜合征
刻板言語及刻板動作、模仿言語及模仿動作、蠟樣屈曲等癥狀。緊張性木僵狀態可持續數日或數年,可無任何原因地轉入興奮狀態。興奮狀態持續較短暫,往往是突然爆發的興奮激動和暴烈行為,然后進入木僵狀態或緩解。緊張綜合征多發生于意識清晰狀態,少數在夢樣意識障礙背景上產生,此時出現對周圍環境的感知障礙及大量幻想性形象,意識清醒后對幻想性形象的內容仍能回憶。鑒別診斷:(一)精神分裂癥緊張型(schizophren...
- 張萬福
拼音:zhāngwànfú張萬福唐代醫生。里貫欠詳。精于醫,嘗為郎中柳芳之子診病,預言此子無病,且日后可獲高壽。后果如其言,壽至九十。...
- 張來
拼音:zhānglái張來宋代文學家(1046-1106年)。知醫。字文潛、柯山,淮陰(今屬江蘇)人。攻舉子業,嘗官至臨淮主薄、壽安縣尉、著佐郎、著作郎兼史院檢討、太常少卿。與龐安時友善。嘗著《治風方》,未見行世。...
- 失欠頰車蹉開張不合方
拼音:shīqiànjiáchēcuōkāizhāngbúhéfāng英文:失欠頰車蹉開張不合方為上骱手法之一。應用于下頜關節脫臼的整復法。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嚙傷人指也。”本法至今仍為臨床所應用。手法復位后,局部可進行消蠟和水熱敷之,或施灸法以防其再發。...
- 血管緊張素Ⅱ
用血管緊張素原產生血管緊張素Ⅰ,再經轉化酶的作用而生成。血管緊張素Ⅱ具有較高的生物活性,是最有效的加壓物質,其加壓作用是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的40倍,還可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和醛固酮。別名:血管緊張肽Ⅱ血管緊張素Ⅱ的醫學檢查:檢查名稱:血管緊張素Ⅱ分類:激素類測定腎上腺素測定取材:血液血管緊張素Ⅱ的測定原理:本法是標記抗原(Ag·)和非標記抗原(Ag)對特異性抗體(Ab)的競爭抑制反應,其反應...
- 張果
拼音:zhāngguǒ張果唐代人。道士,俗稱張果老,又號通元先生,隱居中條山,來往于汾、晉間。有甚多關于其法力的傳說。著有張果《傷寒論》,未見傳世。...
- 張世臻
拼音:zhāngshìzhēn張世臻清代醫生。上海人,其父張麟祥為邑中名醫,與其弟張世煜,世鏢均繼承家業為醫。...
- 張禾
拼音:zhānghé張禾清代醫家。字鐵葫,浙江桐鄉縣。其父張季瀛為邑中名醫,治病有膽識,嘗治一鄉農喘病十余日,以小青龍湯療之,以喘病十余日仍屬實證故也。其治皆類此。...
- 張銳
拼音:zhāngruì張銳宋代醫家。字子剛,蜀人,后徙居鄭州(今屬河南)。嘗任太醫局教授,治病有膽識。曾治一傷寒死已半日婦人,以藥灌人,使其大瀉而愈。治病多有如此奇效。著有《雞峰普濟方》一書,刊行于世。...
- 張存惠
拼音:zhāngcúnhuì張存惠宋代醫家。字魏卿,平陽(今屬浙江)人。生平欠詳。嘗于淳佑九年(1249)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 張璧
拼音:zhāngbì英文:張璧為金代醫學家。張元素之子,別號云岐子。張璧為易州(今河北易縣)人。為張元素之子,其脈法研究頗為精當,系以《內經》、《脈經》為本,參以仲景及后世諸家脈論,并闡以己見,著成《云岐子脈法》,以七表八里九道脈為綱,論述各脈之主證及方治。尚有《傷寒保命集》(又稱《云岐子保命集論類要》),為論述傷寒證之著作,后編入《濟生拔萃》。另有《脈談》、《醫學新說》等,亦皆行于世。參見云岐...
- 張伯端
拼音:zhāngbóduān張伯端北宋著名道士、氣功養生家。984-1082年,字平叔,又字用成。號紫陽,人稱紫陽真人。天臺(今屬浙江)人。少業進士,通天文、地理、醫卜、書算、刑法、戰陣諸術。后坐累充軍嶺南,隨陸詵自桂林轉成都,自謂遇異人授以金液還丹訣,修煉于漢陰山中。丹成返臺州,傳道授徒。為內丹南宗或紫陽派祖師。所著《悟真篇》為內丹重要經典。另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法·丹訣》、《金丹四...
- 張大燨
拼音:zhāngdàxī張大燨清代醫家。一作大(口羲),字仲華,號愛廬。江蘇吳縣人。精于醫術,善治傷寒。嘗著有《愛廬醫案》,此書后毀于兵火,幸得柳寶治將其收入《柳選四家醫案》中傳世。...
- 馮兆張
拼音:féngzhàozhāng英文:馮兆張(17世紀)為清代醫家。字楚瞻,浙江海鹽人。先業儒,后長期業醫,醫術較精,尤其長于兒科。平素崇尚溫補之法,于治小兒亦主張初期應用峻烈之品以祛邪,再以攻補兼施之法,終以養正補藥。推崇趙獻可命門之說。先后經三十年,編成《馮氏錦囊秘錄》一書,內容豐富,涉及內、外、婦、兒、藥性、脈診等多方面。主張醫道不可不深知,強調辨證論治。其著述影響到越南,深受越南醫生敬仰...
- 張伯祖
拼音:zhāngbózǔ張伯祖東漢醫家。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篤好醫方,精明脈證。其療病每有奇效。仲景聞其名而拜為師,盡得其傳,為醫中之圣。...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