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皂莢乳香酒 (最后修訂于2009/12/11 1:49:27)[共118字]
摘要:《圣濟總錄》卷一三五方名皂莢乳香酒組成皂莢刺(大者)1枚。主治腫毒。用法用量上銼作10余片,用乳香1塊,雞頭實大,銀石器內炒令煙起,入皂莢刺同炒,候香纏在刺上,便入醇酒1盞,同煎令沸,濾去滓,作1服。附注腫未成者便消,已成者則膿毒自破。......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三十五]毒腫
)訶黎勒(煨取皮三兩)芒硝(研五兩)上五味,先將三味搗羅為末,后入芒硝末杏仁膏,同和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水下,初服未利,加二十丸,腑臟實則三十丸,量虛實服之,以效為度。治腫毒。皂莢乳香酒方皂莢刺大者一枚,銼作十余片,用乳香一塊,雞頭實大,銀石器內,炒令煙起,入皂莢刺同則膿治一切毒腫疼痛,摩風止痛。玉龍膏方栝蔞(大者一枚取瓤子細銼爛為度)零陵香芍藥藿香葉甘草(炙)黃杏仁(湯浸去皮
- 《普濟方》:[卷二百七十八諸瘡腫門]諸腫
末。取油淀相和。涂于腫上。干即換之。蒼耳汁漬之佳治毒攻手足腫疼痛方(出肘后方)用鹽豉及羊屎一升令熱。以漬之。又方細銼黃柏五斤。以水三斗煮漬之。亦治攻陰腫痛。又方以牛肉裹腫處。消腫痛止。羊肉亦得。皂莢乳香酒(出圣濟總錄)治腫毒。以皂莢刺大者一枚。銼作十余片。用乳香一塊雞頭大。銀石器內炒令煙起。入皂莢刺同炒。膿消腫毒方用黃柏蘸豬膽汁。炙數次為末。水調涂之。又方用野地人糞下土。水調涂之。又方用好粉油調
- 皂莢
,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 7、大風疬瘡。用黃蘗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服,酒送下。服藥后,吃粥兩三天及補乞藥數劑。如四肢浮腫,有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和引風之物。 8、背瘡不潰。用皂角刺(麥麩炒黃)王碼電腦公司軟件中心兩、綿黃芪(焙)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以酒一碗乳香去渣乘熱送下。 木皮、根皮:風熱痰氣,殺蟲,產后腸脫。 附方作者:自動采集
- 北京林業大學制定《皂莢多糖膠》國家標準
本報訊(記者鄭金武通訊員鐵錚)11月2日,由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蔣建新團隊主持制定的《皂莢多糖膠》國家標準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批開始實施。這為皂莢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提供了產品標準支持。皂莢多糖膠是半乳甘露聚糖類多糖膠的重要品種之一。多糖膠因其獨特的溶液流變性,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日用化工、石油開采、紡織印染等多個工業領域。多糖膠是國際大宗工業原料,我國每年用量的70%依賴進口。皂莢又名皂莢樹、皂
- 皂莢子
雷公云∶凡使,皂莢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將白兩片,用銅刀細切,于日中干用。作者:
- 皂莢
雷公云∶凡使,須要赤膩肥并不?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復炙,酥盡為度。然出捶之,去子搗篩。皂莢一兩,酥二分。作者:
- 皂莢丸治肺脹痰濁喘憋
痰鳴,口唇紫紺,頸部青筋暴張。胸呈桶狀,四肢不溫,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不起,舌質紫暗,苔黃膩,脈弦滑無力。中醫診斷:肺脹,證屬痰濁內壅,阻塞氣道,氣體易入而難出,致肺臟氣脹。急宜滌痰逐飲,豁通氣道。予皂莢丸:取皂莢250克,刮去黑皮,涂以芝麻油,置火上烤焦黃,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以棗膏和湯送服。每次1丸,每日4次口服。藥后次日早晨,痰液變稀,咯出大量稀痰,自覺胸部寬暢,咳喘胸憋續減,至晚
- 湖南新發現兩株極危野生絨毛皂莢
夏天掛果時的絨毛皂莢新發現的絨毛皂莢樹本報訊(見習記者成舸通訊員李孟翔)近日,在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次生林內,考察人員新發現了兩株野生絨毛皂莢。這一發現使全世界已知現存的該野生物種數量增至四株。據介紹,絨毛皂莢是豆科植物中較原始的種類,對植物分類系統研究有重要意義。但該物種自然更新能力很弱,人工繁殖種子成苗率較低,而且分布區極窄,屬我國特有珍稀植物。國家林業局在1997~2002年間對1
- 皂莢蕈
皂莢蕈 釋名 氣味 辛、有毒。 主治 1、腸風瀉血。用皂莢蕈瓦上焙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2、腫毒初起。用皂莢蕈磨醋涂搽。 附方作者:自動采集
- 進口乳香藥材的檢測方法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進口索馬里乳香與埃塞俄比亞乳香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并建立其相應主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方法:GC-MS聯用鑒定乳香揮發油成分;GC法進行含量測定,SE-54填充柱(2.1m×3.2mm),柱溫為程序升溫,初始溫度80℃,保持lmin,終止溫度170℃,每分鐘升溫l5℃。結果:分別鑒定了索馬里乳香揮發油柏種成分與埃塞俄比亞乳香揮發油22種成分,其中索馬里乳香揮發油主成分為α-蒎烯.埃塞
- 萃取—紫外法測定乳香揮發油脂質體的包封率
【摘要】目的建立測定乳香揮發油(BCBV)脂質體包封率的方法。方法采用石油醚萃取—紫外法測定乳香揮發油脂質體的包封率。結果乳香揮發油在307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濃度在41.36~310.20μg·ml-1范圍內與吸光度A呈良好的線性關系,精密度良好(RSD=0.3%),低、中、高三個濃度的乳香揮發油溶液平均回收率均符合規定,分別為98.5%、99.3%、98.1%。結論各項方法學考察指標均符合規
- 淺談乳香沒藥的臨床應用
乳香、沒藥為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對。乳香性溫,味辛苦,有活血止痛、消腫止痛之功效;沒藥性平,味苦,有活血止痛、消腫生機之功效。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云:“二藥并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故凡心胃脅痛.肢體關節諸痛皆能治之。筆者在此支中就其臨床應用做一概述。理氣散瘀,善治瘰疬癰腫之成,皆由氣盤瘀結,久則壅塞而成瘰疬,乃痰凝氣滯、結聚不散所致:故洽癰治瘰,務使經絡流通.
- 乳香
乳香 來源:橄欖科植物卡氏乳香樹的膠樹脂。 功效:調氣活血,定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后瘀血刺痛。 混淆品: 沒藥橄欖科植物沒藥樹或愛倫堡沒藥樹的膠樹脂。 鑒別: 乳香多呈小形乳頭狀,淚滴狀顆粒或不規則的小塊,長0。5—3cm,有時粘結成團塊。淡黃色,常帶輕微的綠色,藍色或棕紅色。半透明。表面有一層類白色粉塵,除去粉塵后,表面仍無光澤。質堅脆,斷面蠟
- 乳香、沒藥致過敏2例報告
乳香、沒藥是常用的中藥,筆者在臨床中遇到對乳香、沒藥過敏者2例,現報告如下。1病歷摘要例1,患者,女,42歲。2002年7月28日初診,患者自訴頸肩痛,頸部僵硬,活動受限5個月。曾在文登整骨醫院頸椎側位X線照片示為“頸4~7椎體骨質明顯增生”。經服西藥,自覺癥狀未見緩解。檢查:壓頭試驗陽性,舌苔薄白,脈象弦。處方:葛根12g,香附、當歸、川芎、秦艽、姜黃、桃仁、紅花各10g,甘草5g,5劑水煎服。
- 炮制乳香、沒藥的新方法
乳香為橄欖科小喬木卡氏乳香樹BoswelliacarteriiBirdw及其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樹脂,沒藥為橄欖科植物沒藥CommiphoramyrrhaEngl及同屬植物莖干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乳香和沒藥屬于同科不同種的油膠樹脂,二者在功效上基本相同,主要是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臨床上多用于內、婦、外等科的血瘀疼痛等諸證,是臨床常用藥品,乳香主要含樹脂60-70%,樹膠27-35%,揮發油3-8%,
- 山東齊都藥業研究出乳香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研究出一種乳香有效成分提取方法:采用乳香(包括炙乳香)為原料,先將原料粉碎成40~60目粗末,放入浸提設備中,加入原料粗末1~10倍重量份的60%~95%的有機溶劑浸提,控制浸提溫度在2~80℃,每次浸提時間為1~48小時,浸提1~3次,然后將浸提液濃縮成浸膏;向浸膏加入1%~10%的碳酸氫鈉溶液或1%~5%的氫氧化鈉溶液于常溫常壓和攪拌下萃取1~5次,每次0.5~3小時,后靜
- 乳香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研究出一種乳香有效成分提取方法:采用乳香(包括炙乳香)為原料,先將原料粉碎成40~60目粗末,放入浸提設備中,加入原料粗末1~10倍重量份的60%~95%的有機溶劑浸提,控制浸提溫度在2~80℃,每次浸提時間為1~48小時,浸提1~3次,然后將浸提液濃縮成浸膏;向浸膏加入1%~10%的碳酸氫鈉溶液或1%~5%的氫氧化鈉溶液于常溫常壓和攪拌下萃取1~5次,每次0.5~3小時,后靜
- 山東齊都藥業研究出乳香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研究出一種乳香有效成分提取方法:采用乳香(包括炙乳香)為原料,先將原料粉碎成40~60目粗末,放入浸提設備中,加入原料粗末1~10倍重量份的60%~95%的有機溶劑浸提,控制浸提溫度在2~80℃,每次浸提時間為1~48小時,浸提1~3次,然后將浸提液濃縮成浸膏;向浸膏加入1%~10%的碳酸氫鈉溶液或1%~5%的氫氧化鈉溶液于常溫常壓和攪拌下萃取1~5次,每次0.5~3小時,后靜
- 乳香沒藥的超臨界CO2萃取工藝研究
[摘要]目的:篩選研究西黃軟膠囊中乳香、沒藥的提取工藝。方法:應用超臨界CO2萃取工藝進行正交實驗篩選。結果:以萃取收率為主要考察指標,初步研究確定了乳香沒藥的超臨界CO2萃取工藝的最佳工藝設計條件。結論:中藥現代化研究的超臨界C02萃取工藝對西黃軟膠囊中乳香、沒藥的提取,具有減少制劑體積,提取有效成分,保證療效等作用,為西黃軟膠囊的開發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關鍵詞]西黃軟膠囊;乳香;沒藥;超臨
- 三七驗方八則:與乳香沒藥研末外敷可治疤痕
心病:三七、紅花各15克,研末混均,溫水或黃酒沖服,每日早晚各服3克,15天為一個療程。 治高血脂癥:取三七粉2克,制首烏、山楂、澤瀉各2克。將制首烏、山楂、澤瀉研成細末,與三七粉混勻后,于每日早晚將藥末分兩次用溫開水沖服,7天為一個療程。 治胃痛:三七10克,白芍10克,香附5克,木香5克,元胡10克,水煎代茶飲。 治疤痕疙瘩:三七40克,乳香、沒藥各15克,研細末混勻,食醋適量,調成膏
- 乳香酸可抑制前列腺腫瘤
中藥也可提煉出抑制前列腺腫瘤的單體成分。華東師大生命醫學研究所劉明耀教授率領的課題組,從中藥乳香中提取出一種名為“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成分,可通過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來抑制腫瘤的生長。這一成果近日發表在《癌癥研究》上,揭示出植物藥單體化合物在抑制腫瘤生長方面的巨大潛力。 基礎理論證明,當實體腫瘤達到一定體積后,彌漫在其周圍組織中的氧氣和養分就無法滿足其進一步生長,如果腫瘤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 乳香揮發油化學成分的氣相色譜—質譜分析
【摘要】目的提取和分析乳香揮發油化學成分,充分開發和利用中藥資源。方法利用揮發油提取器按常規回流方法提取乳香揮發油組分,并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和鑒定。結果共分離并鑒定出其中的47種成分,占揮發油總量的96.95%。在揮發油組分中,主要成分為醋酸辛酯(31.3%)和Verticiol(11.43%);另外,還含有十一醇、α-蒎烯、桉油精、醋酸冰片酯、3-蒈烯、芳樟醇等組分。結論乳香揮
- 川椒乳香研磨外敷軟堅化結活血化瘀治婦科病
調。或因熱盛,或因氣滯血瘀,或因痰濕壅結,而致沖任失調,胞脈瘀阻,久則成塊。臨床常見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腫,筆者臨證中藥外敷,常可取效。藥物組成:川椒5克,大茴香5克,乳香3克,沒藥3克,降香3克,莪術5克,延胡索5克。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用干面粉少許,白酒2盅,調濕攤鋪于紗布,置于包塊處,上用熱水袋熱熨,每日2次,1周為1療程。此方藥有溫通香開作用,可軟堅化結,活血化瘀,促進局部包塊消散。作者:
- 《本草思辨錄》:[卷四]皂莢、皂莢子
陽在上不與陰化而為風,陰遂變為痰涎。皂莢以金勝木,通氣利竅,風無不搜,斯濕無不去,故凡痰涎涌塞而為中風為喉痹者,胥倚以奏功。陽在下不與陰化而為風,陰遂被劫而生燥,皂莢氣浮而子較沉,故子能祛在下之風,風去則陰得伸其津潤之權,而大腸之燥結以通。凡風藥必燥而皂莢以多脂為佳。皂子之仁又粘而韌,其能利大便,亦兼得辛潤之力也。《本草思辨錄》清周巖公元1644-1911年
- 《驗方新編》:[卷二十四外科主治匯方]乳香黃散
治諸腫毒疼痛難忍者。氣虛不能勝毒也。服此,未成即消,已成即潰,不用刀針,惡肉自脫,并治跌撲損傷,人參、生黃、當歸、白芍(炒)、川芎、熟地、甘草、陳皮、粟殼(《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述鉤元》:[卷二十三喬木部]皂莢
(治肺有寒邪。黑痰膠固不可拔。而為喘咳者。)喘咳。(痰嗽咳逆。坐不得臥。為末蜜丸服之。)胸膈痞塞。甚為癥癖。更痰逆嘔吐。除風濕腫滿。利二便關格。開胃通肺及大腸氣。(皂莢一嗅隨嚏。若磁石之吸鐵然。其亦肺邪出路耶。)治風癘殺蟲。散瘡腫(和酒煎膏。貼一切腫毒止痛。)風痹。除死肌疥癬。燒煙熏久痢脫肛。活人書治陰毒正氣散。用皂莢引入厥陰經也。皂莢稟木氣而兼火金之性。(仲淳)皂莢屬金。其味辛。而性燥。金勝木。
- 《證類本草》:[卷第十四]皂莢
知之。唐本注云∶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濃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皂莢,使。主破堅癥,腹中痛,能墮胎。又曰∶將皂莢于酒中,取盡其精,于火內煎之成膏,涂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陳藏器云∶鬼皂莢作浴湯,去風瘡疥癬,挪葉去衣垢,沐頭長發。生江南澤畔,如皂莢,高一、二尺。日華子云∶皂莢,通關節,
- 《藥征續編》:[卷下]皂莢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皂莢丸。上二方。《藥征續編》
- 《祖劑》:[卷之一桂枝湯]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即桂枝湯去芍藥加皂莢(一枚)去皮炙焦治肺痿吐涎沫《祖劑》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金匱方歌括》:[卷三肺痿肺癰咳嗽上氣方]皂莢丸
治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者。此丸主之。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歌曰濁痰上氣坐難眠。癰勢將成壅又堅。皂莢蜜丸調棗下。綢繆須在雨之前。蔚按。痰有固而不拔之勢。故用皂莢開其壅閉。滌其污垢。又以棗膏安其胃氣。祛邪中不離《金匱方歌括》清陳念祖公元1644-1911年
- 《神農本草經》:[卷三下經]皂莢
味辛、咸,溫。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生川谷。《名醫》曰∶生壅州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月、十月采,陰干。案∶《說文》云∶莢,草實。《范子計然》云∶皂莢,出三輔。上價一枚一錢。《廣志》曰∶雞棲子,皂莢也(《御覽》)。皂,即草省文。《神農本草經》清孫星衍公元1644-1911年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臟方肺癰第七]皂莢丸
治肺癰初起,咳逆上氣,時時濁唾,但坐不得臥方。皂莢八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大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必效方》以酥炙皂莢。)《備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孫思邈公元652年
- 《金匱方歌括》:[卷三附方]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歌曰桂枝去芍本消陰。痰飲挾邪迫肺金。一個皂驅粘膩濁。桂枝運氣是良箴。元犀按。非辛溫之品。不能行陽運氣。非甘潤之品。不能補土生津。君以姜、桂之辛溫。行陽消陰。佐以大棗、甘草之甘潤。補陰生液。若夫開壅塞。滌污垢。以凈其涎沫者。則皂莢丸《金匱方歌括》清陳念祖公元1644-1
- 《祖劑》:[卷之二常山湯(療瘧)]皂莢丸
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者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祖劑》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木部下品]皂莢
味辛咸,溫,有小毒。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谷,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藥性論》云∶使。主破堅癥腹中痛,能墮胎日華子云∶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一云∶核中白肉亦入治肺藥。又炮復選中心黃嚼餌之,治膈痰吞酸。《梅師方》∶治霍亂轉筋,又治卒外腎偏疼。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生∶雍州。《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元佚
- 《炮炙大法》:[木部]皂莢
(凡使須要赤膩肥并不蛀者用新汲水浸一宿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復炙酥盡為度取出槌之去子搗篩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炮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將白兩片用銅刀細切于日中干用一法面裹煨去核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伏丹砂粉霜硫黃砂)《炮炙大法》明繆希雍公元1622年
- 《本經逢原》:[卷三喬木部]肥皂莢
辛溫有毒。去皮弦子取凈肉用之。發明肥皂滌除頑痰垢膩,不減二皂,癡病勝金丹用之,亦取涌發不使砒性留于腸胃之意。其子亦治大腸風秘,須去硬殼及黃膜,但取其仁炒研用之,庶不致有傷腎氣耳。《本經逢原》清張璐公元1617-1700年
- 《本草擇要綱目》:[平性藥品]皂莢
(凡用要赤肥并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銅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復炙透。槌去子弦用。每莢一兩。用酥五錢。又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法。)【氣味】辛咸溫有小毒。【主治】皂莢屬金。入手太陰陽明之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足厥陰治風木之病。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涂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伏(丹砂粉霜硫黃砂)【子】(揀取圓
- 《醫宗金鑒》:[卷二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皂莢圓方
皂莢(刮去皮,用酥炙)八兩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注】上氣,謂咳逆上氣也。面浮腫,謂面目浮腫也。肩息,謂喘也。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謂脈證兩虛,已屬不治,又加利,則上喘下利,陰陽兩脫,脈證相反,故曰:尤甚也。【集注】徐彬曰:此言肺癰之證,元氣憊者,為難治也。謂肺癰由風則風性上行,必先上氣,若兼面浮腫,肩息,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臟方肺癰第七]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癰吐涎沫不止方。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皂莢(一兩)大棗(十五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備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孫思邈公元652年
- 《藥性切用》:[卷之三中木部]肥皂莢
一名皂角。辛咸性溫,入肺、大腸而兼入肝經。搜風泄熱,通竅涌痰,為卒中通關專藥。蜜炙、酥炙、絞汁、燒灰,并皆可用。虛人、孕婦并忌。《藥性切用》
- 《本草蒙筌》:[卷之四木部]皂莢
\r皂莢\pj322.bmp\r味辛、咸,氣溫,有小毒。所在各處有生,懷孟州(并屬河南)者獨勝。惡麥門一味,畏空青二參。(人參、苦參。)入足厥陰引經,宜以柏實為使。種因有二,用亦各分。理氣疏風,長板莢須覓;治齒取積,豬牙莢當求。去弦去子,煨熟俱同。蜜炙酥炙,燒灰略異。制人。堪作散熬膏,勿為丸煎液。搐鼻噴嚏立至,敷腫疼痛即除。和生礬吐攔煉蜜為導箭。(即蜜導箭。)殺癆蟲精物,主風痹死肌。利竅通關,破癥
- 《本草衍義》:[卷十五]皂莢
皂莢其子炒,舂去赤皮、仁。將骨浸軟,煮熟,以糖漬之,可食。甚疏導五臟風熱壅。其莢不肥者,微炙,為末,一兩,入生白礬末半兩,膩粉半兩,風涎潮塞氣不通,水調灌一二錢。但過咽則須吐涎。凡用白礬者,分隔下涎也。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術燒,辟溫疫邪濕氣。《本草衍義》宋·政和六年寇宗奭公元1116年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皂莢
四肢腫,用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發風之物。取下蟲大小長短其色不一,約一、二升,其病乃愈也。(《仁存方》)。發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焙)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普濟本事方》)木皮、根皮【氣味】辛,溫,無毒。【主治】風熱痰氣,殺蟲(時珍)。【附方】新二。肺風惡瘡瘙癢∶用木乳(即皂莢根皮,秋冬采如羅紋者,陰干炙黃)、白蒺藜(炒)、黃
- 《本草從新》:[卷八木部]皂莢
、通竅搜風。辛咸而溫。有小毒。入肺、大腸。兼入肝經。性極尖利。搜風泄熱。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竅。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噴嚏。治中風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風不醒人事、口噤不能進藥、急提頭發、手掐人中、用皂莢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為肺氣已絕、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莢末一兩、白礬五錢、每用一錢、溫水調灌、或加藜蘆、麝少許、鵝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藥治、年老氣虛者忌用。)服之則除濕去垢。(
- 《雷公炮炙論》:[下卷]皂莢子
雷公云∶凡使,皂莢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將白兩片,用銅刀細切,于日中干用。《雷公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學所著公元420-581年
- 《炮炙全書》:[卷第三木之屬]皂莢
咸、辛,溫,有小毒。有三種,一種豬牙皂莢,全無滋潤洗,垢不去;一種粗大長虛無潤;一種圓濃短促,皮,或酥,或蜜反復炙粉霜、硫黃、砂。《炮炙全書》
- 《要藥分劑》:[卷二宣劑下]皂莢
麥冬。畏空青、人參、苦參。伏丹砂。即皂角。【主治】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谷。除咳嗽。囊結。風口噤【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通竅搜風之品。(能通上下關竅)【前論】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活人書治陰毒。正氣散內用皂莢。引入厥陰也。孫用和曰可使為秘為外科要藥。功同皂莢。但更鋒銳。直達患所。潰散癰疽。【禁忌】經疏曰。似中風癥。由陰虛火炎。煎熬成痰。熱極生風。至猝然仆蹶。不可遽用
- 《本草崇原》:[卷中本經中品]皂莢子(附)
氣味辛溫,無毒。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疏道五臟風熱壅。(《本草衍義》)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圖經本草》)仁和血,潤腸,(《用藥法象》)治風熱,大腸虛秘,瘰腫毒,瘡癬。(《本草綱目》)治疔腫便癰,風蟲牙疼,婦人難產,里急后重,腸風下血,腰腳風痛。(《諸方》)治疝氣,并睪丸腫痛。(隱庵增附。)《本草崇原》清·康熙十三年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續成公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十二方脈肺痿肺癰合參]皂莢丸
治肺癰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眠。皂莢(刮去皮、弦,炙)為末,蜜丸,以棗膏和湯,服三丸。喻嘉言曰∶火熱之毒結聚于肺,表之、里之、溫之,清之,曾不少應堅而不可攻者,令服此丸,庶幾無堅不入,竟成洗蕩之功,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本方加蛤粉等分,為末,名皂蛤丸,治婦人風邪客于乳房而成奶癰,每服二錢,酒下。此藥能導其汁,散其風邪,汗出而病自愈矣。《馮氏錦囊秘錄》清代馮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木部]皂莢長板莢
稟木氣而兼火金之性,故味辛、微咸,氣溫,有小毒。入足厥陰、手太陰、陽明經。辛溫能散,咸能軟堅,故為散風豁痰、破癥除痹、利竅通關之藥。皂莢長板莢,理氣疏風。豬牙莢治齒取積,堪作散熬膏,勿為丸煎液,敷腫疼痛,除搐鼻噴嚏,至和生礬,即名稀涎散,善吐風痰,拌煉蜜可捏成導箭,結糞聚來,殺勞蟲精物,主風痹死肌,宣壅導滯,搜風逐痰,利竅通關,頭風淚出,破癥墮胎。然性極尖利,無閉不開,無堅不破,故一切口噤賴為濟急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