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外感六淫之一·燥
外燥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燥為秋令主氣,與濕相對,過極則構成病因。燥易傷津液。臨床表現多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脅痛等。[1]
燥為自然界六氣之一,亦指外界致病因素之一。《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3.1 外燥導致的疾病
燥為秋季主氣。以其天氣不斷斂肅,空氣中缺乏水分之濡潤,因而出現秋涼而勁急干燥的氣候。
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發病,多從口鼻而入,其病從肺衛開始,又有溫燥和涼燥之分,秋有夏火之余氣,燥與溫熱結合而侵犯人體,故多見溫燥;又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故有時亦見涼燥。
燥邪致病,易傷津液,使人體皮膚干燥皸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燥邪又易傷肺,使肺失宣肅,而出現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癥狀。
4 病機之一·內燥
內燥為病機,并非由體外侵入,而是由于臟腑功能活動失調所產生的,能夠形成類似外燥證候的邪氣,為了使之與外感六淫相區別,稱為內燥[2]。內燥多見于高熱、嘔吐、腹瀉、出汗、出血過多之后[3]。
內燥是津傷液耗的一種表現。其證多由熱盛津傷,或汗、吐、下后傷亡津液,或失血過多,或久病精血內奪等原因引起。因內燥的臨床表現以口咽干燥,皮膚干澀粗糙,毛發干枯不榮,肌肉消瘦,大便干結等津傷血少的癥狀為主,故又稱為“津虧”或“血燥”。[3]
內燥的主要病機是津液耗傷,陰血虧耗,病變可涉及肺、胃、肝、腎。臨證時,應當分辨肺胃津傷和肝腎陰虧的不同。[3]
4.1 肺胃津傷
病機概要:多由熱盛津傷,或汗、吐、下后亡津液所致。
主要脈證:鼻咽干燥,干咳無痰,口渴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皮膚干燥,舌于少津。
方藥舉例:沙參麥冬湯之類。
4.2 肝腎陰虧
病機概要:多因大量失血,或久病不愈,精血內奪所致。
主要脈證:咽干口燥,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毛發干枯不榮,肌肉消瘦,遺精盜汗,舌紅少苔,脈細帶數。
治療法則:滋陰養血。
方藥舉例:杞菊地黃丸之類。
杞菊地黃丸(《醫級》):枸杞已、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
5 干焦·燥
燥為干焦。《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大熱將至,枯燥燔爇。”
6 津液缺乏的病證·燥
燥指津液缺乏的病證。見“燥者潤之”。
7 陽明燥金之氣·燥
燥指陽明燥金之氣。《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陽明司天,其化以燥。”
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5.
-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
治療燥的穴位
- 胃管下俞
5寸。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嘔吐,咽喉干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拼音:wèiwǎnxi...
- 胃下俞
5寸。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嘔吐,咽喉干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拼音:wèiwǎnxi...
- 胃脘下俞
5寸。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嘔吐,咽喉干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拼音:wèiwǎnxi...
- 胰俞
5寸。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嘔吐,咽喉干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拼音:wèiwǎnxi...
- 本池
咳逆喘息,胸滿胸痛,消渴,舌縱流涎,吞咽困難,口燥舌干,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梅核氣,中風失語,咳嗽...
- 更多治療燥的穴位
治療燥的方劑
- 甘蔗粥
心肺,清熱生津,養陰潤燥。主老人咳嗽虛熱,口舌干燥,涕唾濃粘;熱病恢復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煩口渴,...
- 阿膠養血湯
)2錢,桑寄生5錢。功能主治:養血潤燥。主陰虛血燥,妊娠3-4月,有時頭暈目眩,心悸煩躁,腰酸腹脹...
- 燥結痰湯
àojiétántāng《脈癥正宗》卷一:方名:燥結痰湯組成:生地2錢,當歸8分,丹皮8分,天冬1...
- 當歸銀花湯
生甘草。功能主治:主治疫痢,尺脈數者。功在涼血潤燥。主燥熱痢,燥火傷血,下痢赤積,腹中作痛,脈息細...
- 止渴潤燥湯
柏、石膏、細辛。主治:中消。喜溫飲,便秘陰縮,舌燥,眼燥難開。附注:止消潤燥湯(《雜病源流犀燭》卷...
- 更多治療燥的方劑
治療燥的中成藥
- 桑椹沖劑
濃縮成稠膏,加蔗糖適量,混勻,制成顆粒或壓塊,干燥,即得。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顆粒或長方塊;味甜、微...
- 秋燥感冒沖劑
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0頁)。功能與主治:清燥退熱,潤肺止咳。用于感冒病的秋燥證,癥見惡寒發熱...
- 雪哈大補素片
:以上二味,取哈蟆油60℃低溫干燥,紅參80℃干燥,蔗糖67g70℃干燥,混合,粉碎成細粉,過篩,...
- 小兒消咳片
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加入上述粉末混勻,干燥,粉碎,過篩,加輔輔料適量,混勻,制粒,干燥,壓...
- 玄參甘桔顆粒
次10g,一日3~4次。功能主治:清熱滋陰、祛痰利咽。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腫痛。...
- 更多治療燥的中成藥
燥相關藥物
- 桑椹顆粒(沖劑)
藥品。【功能主治】滋陰益腎,補血潤燥。用于陰虧血燥引起的腰膝酸軟,眩暈失眠,目昏耳鳴,腸燥便秘,口...
- 止咳橘紅丸
藥藥品。【功能主治】清肺潤燥,止嗽化痰。用于肺熱燥咳,痰多氣促,口苦咽干。【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
- 雪梨蜜膏
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潤肺止咳,利咽潤腸。用于肺燥干咳,咽干聲嘶,腸燥便秘。【用法與用量】溫開水調...
- 清燥潤肺合劑
燥潤肺。用于燥氣傷肺,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煩口渴。【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15毫...
- 枇杷葉糖漿
藥藥品。【功能主治】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于肺熱燥咳,痰少咽干。【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20...
- 更多燥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燥
- 《醫原》:[卷下]燥氣論
經云∶燥勝則干。干為澀滯不通之疾。其病有外感、內傷之因,寒燥、燥熱之異,傷人氣分、血分之次第淺深,...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八章·傷寒兼證]第十三節·秋燥傷寒
(總名秋燥。俗通稱風燥)。【因】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若久...
- 《醫述》:[卷五·雜證匯參]燥
經義西方生燥,燥生金。○清氣太來,燥之勝也。○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燥勝則干。(《素問》...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全篇
,或發汗,或吐,或下,或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干燥,太陽之邪,乘胃燥而轉屬陽明,致小便反數,大便硬...
- 《傷寒論輯義》:[卷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其綱有三。故又設問答。以明之也。太陽之邪。乘胃燥熱。傳入陽明。謂之太陽陽明。不更衣無所苦。名脾約...
- 更多古籍中的燥
燥藥品說明書
- 清燥潤肺合劑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通幽潤燥丸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潤燥止癢膠囊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通幽潤燥丸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10年修訂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