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ū xuè
2 英文參考
blood stasis[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stagnant bloo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tagnated bloo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tatic bloo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注解
瘀血是指血液滯留或凝結于體內,包括血溢出于經脈外而瘀積于組織間隙,也包括血脈運行受阻而滯留經脈腔內以及瘀積于臟腑器官[1][2] 。瘀血是一種病理產物,又可成為繼發性致病因素[1][3]。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氣虛、氣滯、血寒,或邪熱與血互結,或外傷等所致[3]。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損傷、月經閉止、寒凝氣滯、血熱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氣機阻滯,經脈阻塞,瘀熱互結,積瘀成瘕,甚至蓄血發狂等[2]。臨床表現常隨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如面色黧黑,肌膚青紫,皮膚干枯如鱗狀,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腫,小腹硬滿,胸脅撐痛,經閉,大便黑色,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甚或出現善忘,驚狂等,均屬瘀血的見癥[2]。瘀血的臨床表現極為復雜,但也有其共同特點,即疼痛、腫塊、出血、紫紺與失榮[3]。此外,久病多夾瘀,不少頑疾亦常從瘀血辨證論治[2]。現代研究瘀血可包括以下幾種病理變化的部分過程[2]:1.血循環障礙,尤以微循環障礙所致的缺血、郁血、出血、血栓和水腫等病理改變。2.炎癥所致的組織滲出、變性、壞死、萎縮或增生等。3.代謝障礙所引起的組織病理反應。4.組織無限制的增生或細胞分化不良。
瘀血的主要治療大法為活血祛瘀。由于氣滯可以造成血瘀,血瘀又多使氣機更加不利,造成氣血互阻的惡性循環[3],所以,在臨床上治療瘀血時,常配理氣、行氣之法[3]。
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20.
古籍中的瘀血
- 《普濟方》:[卷三百十一折傷門]傷折腹中瘀血(附論)
夫傷折腹中瘀血。因高墜下。倒仆撲。氣血滯經。不得流散。瘀在腹中。速宜下之。遲即日漸疼滯。使人枯燥。色...
- 《瘍醫大全》:[卷三十六跌打部]跌打損傷門主論
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滯而亡血過多之證。蓋打仆墮墜,皮不破而內損者,...
-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六]杖傷
中間集》)薛立齋治文刑部用晦,伏闕諫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壞肉不潰,用托里之藥,稍潰而膿清,此血氣虛...
- 《雜病廣要》:[諸血病]瘀血
蓄血立類者,但不多見耳。脈候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
- 《藥征續編》:[卷下桃仁]互考
小便自調、其脈遲緊證,則不問其腸癰也否,又不問其瘀血也否,宜與此方。何以不問其腸癰也否,又不問其瘀血...
- 更多古籍中的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