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榆屬 (最后修訂于2010/11/3 11:09:31)[共395字]
摘要:中文名榆屬拼音名yushu拉丁名Ulmus中國植物志22:335描述UlmusL.榆屬,榆科,約40種,分布于歐洲、亞洲和美洲,我國有23種,南北均產之,除產木材外,亦為很好的觀賞樹或行道樹。喬木;芽有多數、覆瓦狀排列的鱗片;葉2列,互生,有鋸齒,羽狀脈,基部常偏斜;花小,無花瓣,兩性,稀雜性,排成腋生的總狀花序或花束;萼鐘形,宿存,4-9裂;雄蕊與萼片同數;子房1室,無柄或具柄;果為一扁平、圓形或卵形的翅果。屬下物種阿里山榆、白榆、長序榆、常綠榆、垂枝榆、春榆、大果榆、大果榆(原變種)、多脈榆、光禿大果榆、哈爾濱榆、旱榆、旱榆(原變種)、杭州榆、杭州榆(原變種)、黑榆、黑榆(原變種)、紅果榆、假春榆、昆明榆、瑯玡榆、榔榆、李葉榆、栗葉榆、裂葉榆、龍爪榆、毛果旱榆、毛榆、毛枝榆、美國榆、歐洲白榆、蜀榆、脫皮榆、西蜀榆、小果榆、興山榆、興山榆(原變種)、榆樹、圓冠榆、越南榆、醉翁榆......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科學技術對中藥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設計和均勻設計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直接試驗設計技術(DED),該技術比均勻設計的優良性好,比正交設計試驗次數更少。1965年,美國柴德創立模糊數學,并由此發展的模式識別技術、數量分類等技術,在探索植物科屬、中藥化學成分和療效間的相關性、控制藥材和中成藥質量、探索傳統療效與現代藥理作用間的聯系,以及每種中草藥和其近緣藥用植物類群所呈現出的療效傾向性等方面,均顯示巨大作用。于蓮波教授等用模糊數學原理對進
- 《醫心方》:[卷第二十四]相子女生日法第九
《產經》云∶子日生女,十日三月不死,當再嫁,年至六十五死,屬榆木。一云∶心惡。丑日生女,三日一月不死,娶為兵家作嫁,年至六十七死,屬杏仁。一云∶為巫市買,多辨,二夫。寅日生女,四日七月不死,當三嫁,年至六十死,屬楊木。一云∶惡,好巫。卯日生女,三月不死,當娶智在家,年至六十三死,屬折木。一云∶小財,貧。辰日生女,三日一月不死,當為王侯后,年至七十一死,屬桃木。一云先貧后富。巳日生女,一日半不死,當
- 榆中將種植“文冠果”超五千畝打造綠色能源基地
正值春季植樹造林大好時機,連日來,在榆中縣林技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榆中北部、南部部分山區正在如火如荼地栽植文冠果,農民采用機械和人工相結合的方式挖坑、蘸漿、栽植、灌水,一排排整齊的文冠果苗木挺立在山坡上,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文冠果又名文冠樹、文冠花、文官果等,作為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之稱。既是防風固沙的先鋒生態樹種,又是種植效益非常好的經濟樹種。文冠果油轉化成生物柴油的
- 《炮炙全書》:[卷第三木之屬]榆白皮
甘,平,滑利。刮去粗皮。《炮炙全書》
- 《炮炙全書》:[卷第一草之屬]地榆
甘、酸、苦,寒,宜生用,見火無功,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此草名歪。列木高也。《炮炙全書》
- 藥用植物榆樹炭疽病
藥用植物榆樹炭疽病 榆樹學名UlmuspμmilaL.別名榆錢、春榆、家榆、白榆、粘榔樹等。屬榆科落葉喬木。以果實(榆錢)、樹皮、葉、根皮入藥。具健脾、安神、利小便之功效。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癥狀為害白榆、榔榆的葉片及苗木的葉柄和枝。夏初在葉面上現黃褐色近圓形的斑點,擴展后大小為3—8mm,斑中常有黑色小粒點,略成輪紋狀,雨后溢出的分生孢子角呈黃絲狀;秋末病斑中部出現一圈圓形凸起,即病菌的子座和閉
- 榆白皮湯配合外治法治療痔瘡
痔瘡為臨床多發病,筆者多年來應用一簡便易行之經驗法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藥物:①榆白皮,為榆科植物榆的內皮。②兒茶、冰片、輕粉、紅粉各5g,凡士林1O0g。 用法:取榆白皮干品30~609(鮮品適量),水煎代茶飲,不拘次數,每日數次,以量多而不出現腹瀉為宜。在服用上藥的同時,將兒茶、冰片、輕粉、紅粉四味藥分別研極細粉(過100目以上篩),與凡士林充分混勻。將患處用溫水洗凈擦干,取調好之藥膏適
- 榆
榆 釋名 零榆。白者名粉。 氣味 白皮:甘、平、滑利、無毒。 主治 1、喘不止。用榆白皮陰干,焙為末,每天清晨和晚上用末二錢、水五合,煎成膠狀服下。 2、虛勞白濁。用榆白皮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分五次服下。 3、小便氣淋(按:指小便時覺氣脹面排尿困難)。用榆枝,石燕子煎水,每日飲服。 4、五淋澀痛。用榆白皮陰干、焙研,每取五我,加水五合,煎如膠,一天服二次 5、口渴多尿。用榆
- 藥用植物害蟲榆四脈綿蚜
藥用植物害蟲榆四脈綿蚜 學名、寄主、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參見雜糧害蟲——榆四脈綿蚜。作者:
- 地榆散
地榆(三錢)、當歸(四錢)、白芍(三錢)、黃芩(三錢)、黃連(錢半)、炒梔子(二錢)、犀角(一錢)、薤白(二錢)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脹,余藥乃涼血常品。作者:唐宗海
- 榆樹的臨床應用
榆樹為榆科植物,落葉喬木,一般生長于河堤、田埂、路邊及庭院內外,分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北方多見。其葉、花、果實、白皮等均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現介紹如下。 1榆白皮即榆科植物榆樹根皮的韌皮部。性味甘平無毒,入胃、小腸、大腸經,有利水消腫、通淋、利竅、滲濕熱、通經脈之功效。主治小便不通、淋濁、水腫、癰疽發背、丹毒、疥癬等病癥。1.1尿路感染榆白皮20g,冬葵子10g,滑石10g,石葦10g,瞿麥1
- 白及配地榆臨床運用體會
,45歲。支氣管擴張病史10余年。咯血已半個月,咳痰色黃,面色萎黃,舌紅晦苔,薄黃而干,脈沉數。X線提示:支氣管擴張。中醫診斷為咯血,證屬肺熱壅盛。治以清熱化痰,降氣止血。處方以瀉白散加減: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浙貝母、梔子各20克,甘草10克,白及30克,地榆25克,丹皮15克。水煎分3次服。本方以瀉白散加減清熱化痰、降氣涼血,重用白及、地榆以涼血止血。諸藥合用,可使熱除痰清、氣降血止。守方服
- 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地榆中金絲桃苷的含量
測定,C18柱,流動相為甲醇-0.2%磷酸溶液(46∶54),用三乙胺調pH至3.0,流速1.0ml·min-1,檢測波長370nm;供試品溶液的制備采用甲醇超聲提取。結果測定了不同產地不同批次的地榆藥材,金絲桃苷質量分數在0.052%~0.291%。結論該方法靈敏快速,準確可靠,可用于地榆的質量控制。 【關鍵詞】地榆金絲桃苷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 Abstract:ObjectiveToest
- 地榆
中藥名稱地榆拼音名Diyu英文名RADIXSANGUISORBAE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或長葉地榆Sanguisorbaoff-icialisL.var.longifolia(Bert.)YuetLi的干燥根。 后者習稱“綿地榆”。 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性狀本品呈不規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
- 藥用植物害蟲榆黃金花蟲
藥用植物害蟲榆黃金花蟲 學名GalerucellamaculicollisMotsch.異名Pyrrhaltamaculicollis(Motsch.)鞘翅目葉甲科。別名榆黃毛螢葉甲、榆黃葉甲。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寄主榆樹。為害特點成蟲啃食榆樹芽葉,幼蟲把葉片啃成灰白色至灰褐色半透明網狀點。在華北常與榆綠金花蟲混合發生、混合為害。形態特征成蟲體長約6.5—7.5mm,寬3—4mm
- 藥用植物害蟲榆毒蛾
藥用植物害蟲榆毒蛾 學名Lvelaochropoda(Eversmann)鱗翅目,毒蛾科。別名榆黃足毒蛾。分布華北、東北、西北、江西、四川、山東、河南、陜西、湖北、甘肅等省區。寄主榆樹、旱柳。為害特點幼蟲啃食葉肉,致受害處呈灰白色透明網狀,后蠶食整個葉片,嚴重的把葉片吃光。形態特征成蟲體長約12mm,翅展約24—40mm,體、翅白色,觸角干白色,足的脛節和財節橙黃色。陽莖短,圓柱形,末端尖。卵長
- 加味地榆四黃膏治療燒燙傷32例臨床觀察
筆者于2000~2004年運用祖傳加味地榆四黃膏治療Ⅰ度、Ⅱ度燒傷32例,收效滿意,現小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2例燒傷患者中,男13例,女19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1歲半;燒傷原因:沸水燙傷21例,火燒傷5例,蒸汽燙傷4例,化學燒傷2例;病程最長1個月,最短1h;Ⅰ度燒燙傷19例,淺Ⅱ度燒燙傷9例,深Ⅱ度燒燙傷4例。 1.2治療方法加味地榆四黃膏藥物組成:地榆100
- 地榆止血湯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300例
筆者用自擬的地榆止血湯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取得較好療效,茲介紹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300例,年齡14~19歲30例,20~40歲152例,41~50歲100例,51~60歲18例;流血時間15~30天136例,31~50天100例,51~70天14例,3個月30例,4個月10例,6個月以上者10例。除5例子宮肌瘤,4例卵巢囊腫外,其余病人均經婦科和輔助檢查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 2治療方法
- 關愛農民健康共建和諧社會——農民健康百村工程走進贛榆
2010年7月11日至7月16日,“農民健康百村工程——走進贛榆”活動在連云港贛榆縣沙河鎮順利開展。本次活動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紅十字會、《農民日報》江蘇記者站、江蘇省《風流一代》雜志社、贛榆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本次走進贛榆活動由基礎醫學院具體主辦,服務團由陳滌平、顧武軍、唐德才、王興華、錢士明、谷云飛、李殿寧、張工彧、吳云川、李開平等十位專家教授以及來自大陸和臺灣的44名研究生、本科生志愿
- 地榆升白片與鯊肝醇治療艾滋病抗病毒藥物致白細胞減少癥療效比較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在治療前白細胞計數均在4.0×109/L以上,治療后白細胞計數降至4.0×109/L以下者共42例納入試驗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2例)用地榆升白片治療,對照組(20例)用鯊肝醇治療,比較兩組的療效及毒副反應。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5.40%,對照組總有效率6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地榆升白片治療白細胞
- 北大醫院醫療隊赴陜西榆林送科技
早春三月,由婦產科李克敏教授、普通外科趙建新副主任醫師、神經內科孫永安主治醫師和內科丁磊主治醫師一行四人組成的北大醫院醫療隊參加了中國農技協組織的“全國科技專家、致富能手進榆林”暨陜西省第十六屆“科技之春”宣傳月農村科普示范活動。同行的還有全國礦業、水土保持、畜牧養殖和農業等技術專家共30余人,活動為期五日。 榆林地處我國陜北地區,為內蒙草原荒漠與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是我國重要的革命老區,這里
- 地榆升白片治療抗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藥物所致白細胞減少癥
。病程2個月~2.5年,平均(7.8±6.4)個月,治療前白細胞計數(3.68±1.04)×109/L。二組以上各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予口服地榆生白片4片,3次/d,對照組給予口服利血生120mg/d及維生素B460mg/d。治療中均每周測1次血常規。 1.3療效評定療效評定根據升白治療后第十四天白細胞計數判定。白細胞總數恢復至4.0×1
- 贛榆縣學齡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調查
【摘要】目的研究江蘇省贛榆縣學齡兒童的幽門螺桿菌(H1pylori)感染的感染率,為今后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提供基礎資料。方法8161例兒童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抗體以了解H1pylori感染狀態。結果該地區兒童H1pylori感染的總陽性率為20.16%(1645/8161)。男、女學齡兒童的H1pylori陽性率分別為18.78%(920/4898)、22.22%(725/3263),男、女
- 地榆槐角丸
地榆槐角丸使用說明書 標準來源:部頒標準第一冊 【藥品名稱】地榆槐角丸 【漢語拼音】DiyuHuaijiaoWan 【藥物組成】地榆(炭)、槐角(蜜炙)、槐花(炒)、大黃、黃芩、地黃、當歸、赤芍、紅花、防風、荊芥穗、枳殼(麩炒)。輔料為 【性狀】本品為黑色大蜜丸;氣微,味苦、澀。 【作用類別】本品為痔類非處方藥藥品。 【功能與主治】疏風潤燥,涼血瀉熱。用于痔瘡便血,發炎腫痛。 【
- 致榆樹枯萎病真菌基因譜繪制完成
樹枯萎病的真菌知之甚少,該種真菌是科學研究常用真菌(如面包霉或啤酒酵母)的遠親。基因圖譜的揭示將鼓勵和加速對這種真菌的研究,消滅榆樹枯萎病指日可待。榆樹枯萎病據信起源于喜馬拉雅山脈,19世紀末期從荷屬東印度群島傳播到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不久在荷蘭首次被發現,因此又名荷蘭榆樹病。在北美,這是一種最具破壞性的榆樹疾病,在兩年的感染期內通常可殺死大部分樹木。榆樹枯萎病還多發于蘇格蘭、西班牙、意大利、
- 蘇蟬地榆湯治療術后單純性腸粘連28例臨床體會
例,腸梗阻2例,子宮切除2例。兩組資料差異無顯著性。1.3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禁食、持續胃腸減壓、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應用抗生素等治療。治療組加用自擬蘇蟬地榆湯,藥用蘇葉15g,蟬衣10g,地榆30g,益母草20g,枳實30g。偏脾氣虛加黨參、白術、北芪;偏熱者加黃連、蒲公英;痛甚加香附、白芍藥、元胡;嘔吐甚加竹茹、砂仁、代赭石。每天1劑,分早晚2次胃管內注入,注入后持續夾管2h。1.4觀
- 薄層色譜分析法對赤芍與偽品地榆的比較鑒別
摻地榆樣品的色譜中,芍藥苷斑點的下方較赤芍色譜多出紫色和棕色的二個斑點。而赤芍對照藥材在此二個斑點的位置處無任何斑點。可見此二斑點為地榆所含的特有成分。(見圖1)。 4討論 4.1赤芍和地榆分別屬于毛茛科和薔微科,親緣關系較遠,地上部分的特征大相異趣,但藥材飲片的性狀卻相差不多。將一種飲片摻入到另一種飲片中是偽充現象中最復雜的類型,必須非常細心地進行辨別鑒定。雖然二者外觀相似,但區別點還是可
- 芨黃地榆湯治療放療性食管炎32例臨床觀察
(6.2%)。對照組顯效10例(35.7%),有效12例(42.9%),總有效率78.6%,無效6例(21.4%)。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放療性食管炎,屬于祖國醫學“噎膈”范疇,歷代醫籍又有“氣膈、血膈、痰膈、火膈、食膈”五膈之分,由于放射治療屬“火熱”、“熱毒”之邪,放療縱隔時,食管受侵,致津傷液耗,灼傷肌膚,而成為“火膈”。治宜清熱涼血,消腫生肌
- 桑榆未晚霞滿天——記我國著名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耕陶院士
他是我國目前僅有的兩個國家1類新藥證書的肝炎治療藥物──聯苯雙酯和雙環醇的主要發明人;他是我國藥學經典《當代藥理學》(第一版)的主編;他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經發表論文170余篇,完成科研課題30余項,獲得國內外專利15項…… 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者就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理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耕陶院士。他最常說的話是:創新,有時源于思想上的一個火花;成功,來自長期的埋頭
- 地榆
地榆 地榆 RadixSanguisorbae (英) GardenBurnetRoot 別名 黃瓜香、山地瓜、豬人參、血箭草。 來源 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有時帶紫色。羽狀復葉,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互生;托葉鐮狀,有齒;小葉7~21,矩狀橢圓形,長1.5~6cm,寬0.5~3cm,先端鈍,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淺心
- 地榆配方顆粒質量標準研究
【摘要】目的對地榆配方顆粒進行質量標準研究。方法采用薄層色譜法對地榆配方顆粒進行定性鑒別,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地榆配方顆粒中沒食子酸進行含量測定。結果定性鑒別薄層色譜特征明顯,專屬性強;高效液相色譜法能進行沒食子酸的含量測定。該方法的線性范圍為0.776~3.88μg(r=0.9998),平均回收率為100.3%(RSD=1.2%,n=5)。結論本法操作簡便、準確,重復性好,能有效控制地榆配方顆
- 榆林市中小學生結核菌感染現狀調查
高[1]。青少年是結核病易感人群(青少年活動性和涂陽肺結核病人分別占病人總數的53.0%和61.6%)[2],且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學習任務繁重,學校人口密集,一旦有感染源進入,很容易造成流行。榆林市屬結核病的高發區,為了解榆林市中小學生結核菌的感染情況及免疫情況,以便為中小學生防治結核病提供科學依據,筆者于2006年10月對榆林市8604名在校中小學生進行了結核菌感染現狀調查。 1對象與方法
- 地榆
[產地分布] 主產于東北地區、及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山東、貴州等地。 地榆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環境,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宜選腐殖質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高溫多雨季節生長最快,怕干旱。 栽培技術: 1、種植方法: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春分至谷雨節;秋播在處暑節前后。播前施足基肥,深翻整地做畦。按行距17~20厘米劃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
- 治肛腸病變勿忘地榆
洗坐浴,每次30分鐘,日3次,2日1劑。洗后外涂:地榆粉20克,凡士林100克,高壓消毒。上述方法可使炎性膿腫及時消散,痛癥消失。 炎性外痔肛門皮膚皺襞水腫似葡萄狀,表面光亮疼痛,有灼熱墜脹不適,屬火熱毒邪下注所發。取地榆60克,配連翹30克,敗醬草30克,蒲公英30克。水煎適量待溫,先熏后坐浴,每次30分鐘,日3次。可收到清熱解毒,消炎散結功效,使炎性腫塊消退。 肛裂以便秘、出血,周期性劇
- 地榆治肛腸病體會
,熏洗坐浴,每次30分鐘,每日3次,2日1劑。洗后涂中藥粉(地榆粉20克,凡士林100克,高壓消毒),使炎性膿腫及時消散,痛癥消失。 炎性外痔肛門皮膚皺襞水腫似葡萄狀,表面光亮疼痛,灼熱墜脹不適,屬火熱毒邪下注所發。取地榆60克,配連翹30克,敗醬草30克,公英30克,水煎適量待溫,先熏后坐浴,每次30分鐘,每日3次。收到清熱解毒,消炎散結功效,使炎性腫塊消退。 肛裂以便秘、出血,周期性劇烈
- 補中苦榆湯治療小兒白細胞減少癥46例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補中益氣湯加苦參、生地榆治療小兒白細胞減少癥療效。方法選擇門診確診患兒46例,以補中苦榆湯治療2個療程(每6天為1個療程)為1個觀察周期。結果患兒的白細胞恢復正常,最快者為1個周期,最慢者為8個周期。治愈41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5.6%。結論補中苦榆湯對小兒白細胞減少癥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關鍵詞】小兒白細胞減少癥;中醫中藥治療;補中苦榆湯白細胞減少癥是現代小兒臨床
- 習用一味地榆飲治慢性胃炎
現。此病當屬中醫之胃脘痛、噯氣、痞滿、嘔逆、郁證等范疇,且其臨床表現之輕重緩急與胃體實質之病變程度往往并非一致,其辨證類型較為復雜,分型論治之常用方達數十首,辨證用藥百余味,諸多病例難獲顯著療效,或服藥后癥狀可減,然根本治愈則較為困難。 貴州一草醫有治療胃病之秘方一味地榆飲,筆者老師貴州名醫石恩駿習而得之,臨床應用療效頗佳,成為其治療慢性胃炎之專用方,現介紹如下。 方藥組成:炒地榆50克。用
- 榆樹市4890例婦女病普查結果分析
【關鍵詞】婦女病普查;患病率;婦女保健 為了解我市農村婦女生殖道健康狀況,婦女病發病情況,更好地做好保健工作,提高婦女生命質量,為進一步防治婦女病提供科學依據,我院在2009年6-7月為4890例農村婦女進行詢問病史、婦科檢查、盆腔B超檢查及乳腺檢查。現將普查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9年6-7月,我院對3個鄉鎮的4890例農村婦女進行婦女病普查。 1.2方法 1.
- 甘肅省榆中縣“降消”項目實施情況分析
6例死于去醫院的途中,10例死在醫院中。其中,5例在鄉鎮衛生院、5例在縣或以上醫院。從胎次來看,分娩第一胎2例,第二胎14例,第三胎1例。構成比第二胎占第一位,其次為第一胎和第三胎。3討論榆中縣雖然屬省城蘭州管轄,但屬國扶貧困縣,其23個鄉鎮中多數屬于貧困山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農民重男輕女思想依然存在,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網絡不夠健全,保健人員業務水平有待提高,所采取的降低孕產婦死亡的措施難以落
- 贛榆縣消除碘缺乏病綜合干預措施健康促進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評估綜合干預措施、健康促進對贛榆地區消除碘缺乏病(IDD)效果。方法按江蘇省健康教育活動評估方案,進行綜合評估;調查分析縣鹽政部門綜合治理整頓鹽業流通渠道秩序情況。結果截止2003年9月底,碘鹽覆蓋率由2001年的54.21%提高到82.92%。學生IDD知識知曉率由2001年的63.08%提高到96.33%,防治IDD方法正確率由50.54%提高到89.67%。家庭主婦IDD知曉率由
- 吉林榆樹探索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玉米秸稈作為農村的重要物資,以前農民不僅用它生火做飯、燒炕取暖,還用它飼喂牛馬羊等大型牲畜。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使用天然氣做飯、燃煤取暖,養殖大型牲畜也都是喂飼料。于是,農民有了這樣的煩惱:玉米秸稈運回家費時費力又沒啥用處,留在地里還影響來年春天種地,不少人開始就地焚燒。如此一來,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嚴重污染了空氣環境。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 桑榆未晚霞滿天——記我國著名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耕陶院士
他是我國目前僅有的兩個國家1類新藥證書的肝炎治療藥物──聯苯雙酯和雙環醇的主要發明人;他是我國藥學經典《當代藥理學》(第一版)的主編;他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經發表論文170余篇,完成科研課題30余項,獲得國內外專利15項…… 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者就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理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耕陶院士。他最常說的話是:創新,有時源于思想上的一個火花;成功,來自長期的埋頭
- 褥瘡搽劑的臨床應用
tomiaeuchroma(Royle)Pauls.和紫草屬植物紫草LithospermumerythronhizonSiebetZucc.的根,大黃為蓼科大黃屬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大黃R.officinaleBaill.或雞爪大黃R.tanuticumMaxine.etRegel.以根及根狀莖,地榆為薔薇科地榆屬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的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榆
令人能食。仙家長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關節故也。時珍曰∶榆皮、榆葉,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陽、手陽明經藥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腫滿,喘嗽不眠,經脈胎產諸癥宜之。本草十劑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蓋亦取其利竅滲濕熱,消留著有形之物爾。氣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滲利,恐泄真氣。《【附方】舊九,新九。斷谷不饑∶榆皮、檀皮為末,日服數合。(《救荒本草》)。喘不止∶榆白皮,陰干,焙為末。每
- 《雷公炮制藥性解》:[卷二草部上]地榆
味苦甘酸,性微寒無毒,入大腸肝二經。主下部積熱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經,又主金瘡,除惡肉,崩中帶下。得發良,惡麥門冬。按∶地榆沉寒屬陰,專入肝腸以理下焦,血證有熱者宜之,若虛寒下陷,血衰泄瀉者勿用。《雷公炮制藥性解》明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
- 常見弧菌屬、彎曲菌屬、軍團桿菌屬和加德納菌屬圖譜
常見弧菌屬、彎曲菌屬、軍團桿菌屬和加德納菌屬圖譜霍亂弧菌堿性蛋白胨水培養革蘭染色顯示革蘭陰性、逗號狀的霍亂弧菌。它們的特征性外形有助于霍亂的推測性診斷。(革蘭染色,放大1000倍)在堿性蛋白胨水中培養的霍亂弧菌室溫6小時后,在氣液交界面可見生長。堿性蛋白胨水是用于可疑霍亂病例的糞便或直腸拭子的轉移培養基。(堿性蛋白胨水,6小時,室溫)作者:佚名
- 《滇南本草》:[第二卷]白地榆
\r白地榆\pb58.bmp\r,一名鼠尾地榆、鼠地榆。味苦、澀,性微寒。治久寒、面寒疼、肚腹疼。(附方)治癥同上。白地榆焙為末,每服(二錢)熱燒酒送下。(又方)治紅白痢、禁口痢,累效。白地榆(二錢紅痢用紅、白痢用白)烏梅(五枚炒)山楂(一錢)水煎服。紅痢紅糖為引,白痢白糖為引。──務本卷二《滇南本草》明蘭茂公元1396-1476年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朗榆
(《拾遺》)【集解】藏器曰∶朗榆生山中,狀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莢,如時珍曰∶大榆,二月生莢,朗榆八月生莢,可分別。皮【氣味】甘,寒,無毒。【主治】下熱淋,利水道,令人睡(藏器)。治小兒解顱《本草綱目》明·萬歷六年李時珍公元1578年
- 《證類本草》:[卷第十二]朗榆皮
味甘,寒,無毒。主下熱淋,利水道,令人睡。生山中。如榆皮,有滑汁。秋生莢如北榆。陶公只見榆,作注,為南土無榆也。《證類本草》宋唐慎微公元960-1279年
- 《神農本草經》:[卷一上經]榆皮
味甘,平。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一名零榆。生山谷。《名醫》曰∶生川,三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實。案∶《說文》云∶榆,白榆也。《廣雅》云∶柘榆,梗榆也。《爾雅》云∶榆,白。郭璞云∶榆,先生葉,卻著莢,皮色白。又樞,郭璞云∶今云刺榆。《毛詩》云∶東門之;《傳》云∶,白榆也。又山有,《傳》云∶樞,也。陸璣云∶其針刺如柘,其葉如榆,渝為茹,美滑如白榆之類,有十種,
- 《證類本草》:[卷第十二]榆皮
\r榆皮\pd312.bmp\r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腸胃邪熱氣,消腫。性滑利。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療小兒頭瘡痂。花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一名零榆。生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實,并勿令中濕,濕則傷人。陶隱居云∶此即今榆樹,剝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莢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公所謂榆令人瞑也。斷谷,乃屑其皮并檀皮服之,即令人不饑。唐本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