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yù jīn
2 英文參考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朗道漢英字典]
common turmeric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Curcum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urmeric root tub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郁金為中藥名,出《藥性論》。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姜黃Curcuma longa 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或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 的干燥塊根[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adix Curcum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turmeric root tuber(《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郁金的別名
7 來源
郁金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姜黃Curcuma longa 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或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 的干燥塊根[1]。
郁金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廣西莪術C.kwangsiensisS. Lee et C. F.Liang或姜黃C.longa L.、郁金C. aromatica Salisb.、莪術C. aeruginosa Roxb.的塊根[2]。
8 產地
郁金主產于浙江、廣西、四川[2]。
9 性味歸經
10 功效與主治
郁金具有活血止痛,行氣解郁,疏肝利膽,清心涼血的功效[2]:
郁金治熱病神昏,驚癇癲狂,吐血,衄血,尿血,血淋,砂淋[2]。
(1)用于眼內外各種出血靜止期,或其他瘀滯眼證。常與川芎、牛膝等配伍。
11 郁金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2 配伍禁忌
13 使用禁忌
孕婦慎服[2]。
14 郁金的化學成分
郁金塊根含揮發油6.1%,內有姜黃烯(Curcumene)、水芹烯、樟腦、莰烯等;還有姜黃素、去甲氧基姜黃素、姜黃酮(Turmerone)、芳基姜黃酮(ar. -Turmerone)、對甲苯基-甲基羥甲基姜黃素等。莪術根莖含揮發油1%~1.5%,內有樟腦、莰烯、龍腦、蒎烯等;還含蓬莪術呋喃烯酮(Curzerenone)、莪術二酮(Curdione)等以及微量的姜黃素、去甲氧基姜黃素、去二甲氧基姜黃素[2]。
姜黃根莖含揮發油,內有姜烯、龍腦、水芹烯等;還含姜黃酮、芳基姜黃酮、姜黃素、去甲氧基姜黃素、去二甲氧基姜黃素等[2]。
15 郁金的藥理作用
莪術根中提得的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有廣譜的抗真菌作用,尤其對深紅色發癬菌最為敏感(MIC<10μg/ml)[2]。
郁金、溫郁金、莪術揮發油中抗腫瘤成分為姜黃醇(Curcumol)及莪術二酮,臨床對宮頸癌療效較好;對外陰癌、皮膚癌、唇癌亦有效[2]。一般供瘤內注射,有刺激性痛。所含β-欖烯也有抗癌活性[2]。
姜黃素有利膽、抗菌、降血脂、抗炎、保護某些藥物引起的胃、肝損害等作用[2]。
川芎嗪可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療腦缺血性疾患[2]。
16 郁金藥典標準
16.1 品名
郁金
Yujin
CURCUMAE RADIX
16.2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rcenyujin Y,H. Chenet C.Ling、姜黃Curcuma longaL.、廣西莪術Curcuma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術Curcuma pha eocaulis Val.的干燥塊根。前兩者分別習稱“溫郁金”和“黃絲郁金”,其余按性狀不同習稱“桂郁金”或“綠絲郁金”。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和細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16.3 性狀
16.3.1 溫郁金
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縱紋隆起處色較淺。質堅實,斷面灰棕色,角質樣;內皮層環明顯。氣微香,味微苦。
16.3.2 黃絲郁金
呈紡錘形,有的一端細長,長2.5~4.5cm,直徑1~1.5cm。表面棕灰色或灰黃色,具細皺紋。斷面橙黃色,外周棕黃色至棕紅色。氣芳香,味辛辣。
16.3.3 桂郁金
呈長圓錐形或長圓形,長2~6.5cm,直徑1~1.8cm。表面具疏淺縱紋或較粗糙網狀皺紋。氣微,味微辛苦。
16.3.4 綠絲郁金
呈長橢圓形,較粗壯,長1.5~3.5cm,直徑1~1.2cm。氣微,味淡。
16.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溫郁金表皮細胞有時殘存,外壁稍厚。根被狹窄,為4~8列細胞,壁薄,略呈波狀,排列整齊。皮層寬約為根直徑的1/2,油細胞難察見,內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40~55個,間隔排列;木質部束導管2~4個,并有微木化的纖維,導管多角形,壁薄,直徑20~90μm。薄壁細胞中可見糊化淀粉粒。
黃絲郁金 根被最內層細胞壁增厚。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22~29個,間隔排列;有的木質部導管與纖維連接成環。油細胞眾多。薄壁組織中隨處散有色素細胞。
桂郁金 根被細胞偶有增厚,根被內方有1~2列厚壁細胞,成環,層紋明顯。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42~48個,間隔排列;導管類圓形,直徑可達160μm。
綠絲郁金 根被細胞無增厚。中柱外側的皮層處常有色素細胞。韌皮部皺縮,木質部束64~72個,導管扁圓形。
(2)取本品粉末2g,加無水乙醇2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郁金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一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預飽和30分鐘,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或熒光斑點。
16.5 檢查
16.5.1 水分
不得過15.0%(附錄ⅨH 第二法)。
16.5.2 總灰分
不得過9.0%(附錄ⅨK)。
16.6 郁金飲片
16.6.1 炮制
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
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條形薄片。外表皮灰黃色、灰褐色至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切面灰棕色、橙黃色至灰黑色。角質樣,內皮層環明顯。
16.6.2 鑒別
(除橫切面外) 同藥材。
16.6.3 檢查
同藥材。
16.6.4 性味與歸經
辛、苦,寒。歸肝、心、肺經。
16.6.5 功能與主治
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用于胸脅刺痛,胸痹心痛,經閉痛經,乳房脹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血熱吐衄,黃疸尿赤。
16.6.6 用法與用量
3~10g。
16.6.7 注意
不宜與丁香、母丁香同用。
16.6.8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16.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郁金的方劑
- 郁金飲子
音:yùjīnyǐnzǐ《圣惠》卷四十三:方名:郁金飲子別名:郁金飲組成:郁金半兩,黃芩1兩,赤芍藥...
- 天竺黃湯
huángtāng《麻癥集成》卷四:組成:天竺黃、郁金、僵蠶、膽星、黑梔、蟬退、甘草。主治:風痰驚。...
- 郁金四物湯
wùtāng《觀聚方要補》卷五引《醫匯》:方名:郁金四物湯組成:當歸(酒洗)1錢,生地1錢2分,白芍...
- 睡驚散
新書》卷二十二引《吉氏家傳》:方名:睡驚散組成:郁金半兩,辰砂半錢,麝香1字,乳香1字,陳皮2兩(去...
- 秘傳郁金散
n《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方名:秘傳郁金散組成:郁金、大黃、樸消各等分。主治:血侵睛(赤眼)。用法用...
- 更多用到中藥郁金的方劑
用到中藥郁金的中成藥
- 牛黃郁金丸
編號:WS3-B-0707-91處方:牛黃30g郁金150g朱砂150g清半夏150g檳榔150g麝...
- 冠心丸
B-0364-90處方:丹參320g三七150g郁金200g山楂200g香附(醋制)150g人參10...
- 骨筋丸片
胡索(醋制)27g三七46g木香27g紅花46g郁金91g獨活183g牛膝46g秦艽183g桂枝46...
- 羊癇風丸
號:WS3-B-0548-91處方:白礬300g郁金120g金礞石(煅)300g全蝎600g黃連30...
- 復方靈芝沖劑
90處方:靈芝240g柴胡100g五味子100g郁金100g處方:以上四味,靈芝破碎成直徑約0.5c...
- 更多用到中藥郁金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郁金
- 《張聿青醫案》:[卷二]濕溫
開展氣化。使濕隨氣行,則白及汗,可以通暢。光杏仁郁金桔梗霍香滑石生米仁制半夏通草此癥經陳醫屢投濃樸佛...
- 《臨證指南醫案》:[卷二]吐血
甘草徐陰虛風溫氣逆嗽血。生扁豆玉竹白沙參茯苓桑葉郁金顧(四十)寸口脈。搏指而勁。痰血能食。初因風溫咳...
-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郁金
(《唐本草》)【釋名】馬術。震亨曰∶郁金無香而性輕揚,能致達酒氣于高遠。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
- 《張聿青醫案》:[卷一]風溫
挽舟法。前胡(一錢)川羌活(一錢)白桔梗(一錢)郁金(一錢五分)云茯苓(三錢)柴胡(四分)青防風(一...
- 《張聿青醫案》:[卷三]伏暑
蔞仁(四錢)玉樞丹(二分)石菖蒲(須九節四分)廣郁金(六分后三味研極細末薏仁橘紅湯送下)二診昨日熱起...
- 更多古籍中的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