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金匱要略》卷中:越婢湯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宣肺泄熱,散水消腫。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自汗不渴,無大熱,脈浮。現用于急慢性腎炎而見上述癥狀者。
2.3 越婢湯的用法用量
上藥以水1.2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2.4 備注
方中麻黃、生姜宣肺氣,散水濕;石膏清泄肺中之熱;甘草、大棗和中養脾。諸藥合用,共奏宣肺泄熱,散水消腫之功。
2.5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中
3 《千金》卷七
3.1 方名
越婢湯
3.2 越婢湯的別名
3.3 組成
麻黃6兩,石膏半升,白術4兩,大附子1枚,生姜3兩,甘草2兩,大棗15枚。
3.4 主治
3.5 越婢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先煮麻黃再沸,掠去沫,入諸藥,煮取3升,分溫3服。覆取汗。
3.6 附注
起脾湯(《外臺》卷十六)。越婢加術附湯(《張氏醫通》卷十六)。《外臺》引本方無白術。《圣惠》將本方搗羅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 《金匱》卷中
4.1 方名
越婢湯
4.2 組成
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姜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
4.3 主治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4.4 越婢湯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6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升,分溫3服。
4.5 加減
惡風者,加附子1枚(炮);風水,加術4兩。
4.6 越婢湯的臨床應用
風水:陸某,年逾四旬,務農,1954年6月,時值仲夏,猶衣棉襖,頭面周身悉腫,目不能啟;腹膨若甕,膚色光亮,惡風無汗,發熱微渴,納呆溺少,咳嗽痰多,氣逆喘促,不能正偃,倚壁而坐,寸口腫甚,難辨脈浮沉。診為風水用越婢加味,凈麻黃18g,生石膏15g,粉甘草6g,飛滑石12g(分二次送服),鮮生姜4片,大棗12枚(劈),囑服后厚覆取汗。藥后一時許,周身透汗,三更內衣,小便亦多,氣機轉和,寒熱消失,身腫腹脹消有十之八九,后以五苓散加味取愈。
4.7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風水在肌膚之間,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甘草佐之,使風水從毛孔中出;又以姜棗為使,調和營衛,不使其太發散耗津液也。
2.《金匱要略方義》:本方為治療風水而肺胃有郁熱之主要方劑。風水為病,乃風邪外襲,肺氣不宣,水道失調,風水相擊于肌表所致。治當解表祛風,宣肺行水。方中以麻黃為君藥,發汗解表,宣肺行水;佐以生姜、大棗則增強發越水氣之功,不僅使風邪水氣從汗而解,尤可藉宣肺通調水道之力,使水邪從小便而去。因肺胃有熱,故加石膏以清其熱。使以甘草,調和藥性,與大棗相伍,則和脾胃而運化水濕之邪。綜合五藥,乃為發越水氣,清泄里熱之劑。
古籍中的越婢湯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皆屬肌表。故當發汗。汗出乃愈也。風水無汗。當以越婢湯發汗。若汗出惡風。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若不...
- 《傷寒論輯義》:[卷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
-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四]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皆屬肌表,故當發汗,汗出乃愈也。風水無汗,當以越婢湯發汗,若汗出惡風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若不惡...
- 《張氏醫通》:[卷十六祖方]麻黃湯(玉函)
生姜三片。大棗四枚。水煎。分溫三服。半日服盡。越婢湯(金匱)治風水惡寒。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 更多古籍中的越婢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