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uán dǐng xíng qià gǔ nèi yí jié gǔ shù
2 英文參考
dome-shaped medial displacement innominate osteotomy
3 手術名稱
圓頂形髂骨內移截骨術
4 圓頂形髂骨內移截骨術的別名
Kawamura's procedure
5 分類
小兒外科/先天性髖關節和骨盆畸形的手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骨盆截骨術
6 ICD編碼
77.39
7 概述
圓頂形髂骨內移截骨術用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 骨盆截骨術應用于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目的在于增加股骨頭復位后在髖臼內的穩定性。常用手術方法有:①Salter髂骨截骨術;②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③Pemberton關節囊周圍髂骨截骨術;④骨盆多處截骨術。
1982年Kawamura設計的髖臼上緣圓頂形髂骨截骨術,是Chiari骨盆截骨術的改進術式,新形成的髖臼頂部呈圓頂形,且表面光滑,可避免骨關節炎的發生。
8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25.1.2.3-1~12.25.1.2.3-3)。
9 適應癥
圓頂形髂骨內移截骨術適用于:
1.年齡在8歲以上者。
2.髖臼高度發育不良,髖臼指數45°以上者。
3.髖臼淺及股骨頭明顯增大者。
10 禁忌癥
1.手術時年齡在6歲以下者。
2.髖臼及股骨頭發育較好的髖脫位者。
3.臼后上型脫位,股骨頭脫位在髖臼上緣3cm以上者。
4.出現嚴重骨關節炎,關節軟骨中度受損,關節功能喪失者,需要考慮關節置換或關節融合術。
11 術前準備
手術前行骨牽引2~3周,必要時先做軟組織松解術。
12 麻醉和體位
13 手術步驟
1.切口入路 髖關節前外側弧形切口入路。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再向下3cm,做一斜形切口,長8~10cm,需要同時做股骨上端截骨矯形術時采用前外側弧形切口(圖12.25.1.2.3-4)。
顯露髂骨內外板:縱行劈開髂骨嵴骨骺,骨膜下剝離附著于髂骨外板的臀中肌、臀小肌以及關節囊前側上部粘連組織,切斷股直肌、髂腰肌并將前者向遠端翻轉,不結扎旋股外動、靜脈分支,顯露關節囊。繼之骨膜下剝離髂骨內板,顯露坐骨切跡。剝離髂骨內外板時,對髂骨營養血管應結扎、電灼,或骨蠟填塞止血。剝離髂骨內外板時,只限于顯露坐骨切跡為宜,避免過多剝離增加出血機會。用脛骨牽開器插入坐骨切跡,顯露髂骨內外板。
2.將大粗隆在骨性附著點切開并向上翻轉臀中、小肌,顯露髖臼上緣、坐骨切跡,骨膜下剝離髂骨內、外板,兩側用脛骨牽開器拉開,保護坐骨神經及臀上動、靜脈(圖12.25.1.2.3-5)。
3.沿髖臼上緣1cm處的髂骨外板呈圓頂形鉆孔,用細薄的弧形骨刀截骨或用線鋸截骨,注意勿將骨片打碎,特別在坐骨大切跡處更應細致操作(圖12.25.1.2.3-6)。繼之將髖關節外展,使截骨遠端向內移位,同時用“骨鉤”(bone hook)向外牽拉截骨近端,使股骨頭完全覆蓋,新形成的髖臼頂部呈圓頂形,其表面光滑,可避免骨關節炎的發生,然后,將大粗隆骨性附著點放回原位,用2枚克氏針固定,并縫合撕裂的關節囊(圖12.25.1.2.3-7)。
14 術中注意要點
1.截骨平面不宜太高,由于年長兒童的髖關節脫位,髖臼頂部關節囊同髂骨外板粘連,并在髂骨外板形成假臼。截骨時需要將粘連增厚的關節囊向下剝離到髖臼緣。截骨平面過高,新形成髖臼頂部與股骨頭之間可出現臺階,因此,在關節囊外墊入一長方形骨塊,可消除臺階及延伸髖臼頂部的作用。
2.截骨平面不宜太低,必要時可將關節頂部切開一小口,在直視下行骨盆截骨,可避免損傷股骨頭。
3.截骨遠端向內推移時不宜超過遠端截骨面的50%,否則,將導致截骨處高度不穩定,甚至損傷坐骨神經。
15 術后處理
圓頂形髂骨內移截骨術術后應用單髖人字石膏將下肢外展,內旋位固定2個月。拆除石膏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手術后4~6個月可除去內固定。
有作者提出術后雙側下肢采用Russell’s牽引,骨折愈合后(術后8~10周)可扶拐下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