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yǒu tóu jū
2 英文參考
carbun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aded) carbun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deep carbuncl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有頭疽((headed) carbuncle)為病名[1]。是指生長于肌膚間,以局部初起皮膚上有粟粒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潰爛后狀如蓮蓬蜂窩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2]。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單個或多個白色粟米樣的瘡頭而得名[1]。其特點是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锨熱紅腫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圍發生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之后狀如蜂窩。以中老年患者多發,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見,易出現內陷之證。《外科理例·瘡名有三》云:“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著其痛應心,此疽始之發兆……”本病根據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項部的,名腦疽、對口疽、落頭疽;生于背部的,名發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處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但其病因、癥狀和治療基本相同,故合并論述。
由于形態和發病部位不同,有頭疽名稱各異,如蜂窩發、蜂窩疽、蓮蓬發、發背、搭手、背疽、腦疽、腦后發等[1]。
有頭疽好發于中、老年人,多發于項后、背部。相當于西醫的癰[2]。
4 有頭疽的癥狀
5 有頭疽的病因病機
有頭疽多因外感風濕火毒,或過食膏粱厚味,濕熱火毒內蘊,使內臟積熱,營衛不和,邪阻肌膚而成[1]。
1.外感風溫、濕熱之邪邪毒侵入肌膚,毒邪蘊聚以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失常。
2.臟腑蘊毒情志內傷,氣郁化火;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火毒內生。以上二者皆可致臟腑蘊毒。
3.內傷精氣由于房室不節,勞傷精氣,以致腎水虧損,水火不濟;陰虛則火邪熾盛,感受毒邪之后,往往毒滯難化。
體虛之際,容易發生,故消渴患者常易伴發本病。如陰虛之體,每因水虧火熾,而使熱毒蘊結更甚;氣血虛弱之體,每因毒滯難化,不能透毒外出,如病情加劇,極易發生內陷。
6 有頭疽的診斷
好發于項后、背部等皮膚厚韌處。多發于中老年人。
根據病程演化,臨床可分為三期
初期患處起一腫塊,上有粟粒樣膿頭,腫塊漸向四周擴大,膿頭增多,色紅灼熱,高腫疼痛。伴發熱惡寒、頭痛納差。
潰膿期腫塊進一步增大,瘡面漸漸腐爛,形似蜂窩,腫塊范圍常超過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膿腐漸盡,新肉開始生長,逐漸愈合。
整個病程約1個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潰膿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常在15×109/L~20×109/L,中性粒細胞80%~90%。應常規檢查血糖、尿糖。可作膿液細菌培養。
7 需要與有頭疽鑒別的疾病
癤:病小而位淺;無全身明顯癥狀;易膿,易潰,易斂。
脂瘤:染毒患處有結塊,或有擴大的毛囊口,可擠出皮脂栓;染毒后紅腫多局限;全身癥狀較輕;潰后膿液中可見豆渣樣物質。
8 有頭疽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8.1.1 實證
初起患部色紅發熱,根束高腫,瘡頭如粟米,一個至多個不等[1]。疼痛劇烈,身熱口渴,便秘溲赤,脈洪數,舌紅苔黃者為實證[1]。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1]。可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外用金黃膏貼敷,腐肉不去用九黃丹或五五丹;若瘡面大,腐肉難脫,則應手術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1]。
8.1.1.1 火毒蘊滯
有頭疽·火毒蘊結證(headed carbuncle with fire-toxin amassment pattern)是指火毒蘊結,以局部紅腫高突,灼熱疼痛,根腳收束,膿液稠黃,能迅速化膿脫腐,全身發熱,口渴,尿赤,舌苔黃,脈數有力為常見癥的有頭疽證候[2]。
8.1.1.1.1 癥狀
腫塊色紅灼熱,根腳收束,上有粟粒樣膿頭,瘡面腐爛,流膿黃稠;發熱,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8.1.1.1.2 辨證分析
外感風溫、濕熱毒邪,內有臟腑蘊毒,邪毒蘊結于肌表,以致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故腫脹疼痛;熱毒熾盛,故色紅而灼熱,發熱;熱勝肉腐,故瘡面腐爛,膿出黃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黃、脈弦數皆為熱毒內盛之象:
8.1.1.1.3 治法
清熱利濕,和營托毒。
8.1.1.1.4 方藥治療
8.1.1.2 濕熱壅滯
有頭疽·濕熱壅滯證(headed carbuncl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congestion and stagnation)是指濕熱壅滯,以局部癥狀與火毒蘊結證相同,全身壯熱,朝輕暮重,胸悶嘔惡,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為常見癥的有頭疽證候[2]。
8.1.2 虛證
初起瘡形平塌,根形漫腫,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膿遲,膿質清稀,神疲少食,面色無華,脈數無力,舌絳或淡者屬虛證[1]。若偏于陰虛者,內服竹葉黃芪湯;若氣血雙虛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實證,同時可加桑柴火烘法[1]。本病若因失治或誤治而發生陷證者[1]。
8.1.2.1 陰虛火熾
有頭疽·陰虛火旺證(headed carbuncle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陰虛火旺,以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紫滯,疼痛劇烈,膿腐難化,膿水稀少或帶血水,全身發熱煩躁,口渴多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燥,脈細弦數為常見癥的有頭疽證候[2]。
8.1.2.1.1 癥狀
瘡形平塌,根腳散漫,瘡色紫滯,疼痛劇烈,膿腐難化,膿水稀少或帶血水;全身高熱,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8.1.2.1.2 辨證分析
陰液虧虛,虛火內生,復感濕熱毒邪,陰虛無水制火熱之邪,而使毒蘊更甚,故瘡色紫滯,疼痛劇烈;毒甚走散,故瘡腳散漫,瘡形平塌;陰液不足,無以化膿,故膿水稀少;熱毒人里,故高熱、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細數為陰虛火熾之象。
8.1.2.1.3 治法
方藥
竹葉黃芪湯加減。
8.1.2.2 氣虛毒滯
有頭疽·氣虛毒滯證(headed carbuncle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是指氣虛毒滯,以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灰暗不澤,脹重木痛,腐肉不化,膿液稀少,易成空腔,全身畏寒高熱或身熱不揚,小便頻數,口渴喜熱飲,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質淡紅,舌苔白或微黃,脈數無力為常見癥的有頭疽證候[2]。
8.1.2.2.1 癥狀
腫勢平塌,根腳散漫,化膿遲緩,皮色赤暗不澤,膿水稀少,腐肉難脫,瘡口成空殼,悶脹疼痛;伴畏寒,高熱,精神萎靡,面色少華,口渴喜飲,小便頻數;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數無力。
8.1.2.2.2 辨證分析
氣血虛弱,氣虛無力托毒,毒邪留滯,故瘡形平塌;血虛無以化膿,故腐肉難脫;熱毒留滯不解,故仍畏寒、發熱、口渴喜飲;氣血虧虛,機體失養,故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淡紅、苔白、脈數無力為氣虛之象。
8.1.2.2.3 治法
扶正托毒。
8.1.2.2.4 方藥治療
托里消毒散加減。
8.2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加千捶膏外敷。潰膿期用金黃膏摻八二丹外敷;如膿水稀或灰綠,則改摻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膿液積蓄難出而有波動時,可按瘡形大小采用“十”字、雙“十”字,或平行縱切開術,手術的原則是廣泛切開,清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摻生肌散外敷;如瘡口腐肉一時不能粘合,可用墊棉法,如無效時,則應采用手術清創。
8.3 并發癥的治療
伴有消渴者,應根據血糖、尿糖情況,選擇有效的西藥控制血糖。
9 有頭疽患者日常保健
1.項、背部生癤,忌擠壓,消渴病患者特別要注意個人衛生。
2.高熱時臥床休息,多飲開水。
3.患有頭疽之后,切忌擠壓、碰傷。在頭部者,可用四頭帶包扎;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懸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減少活動。
4.忌食魚腥、辛辣等發物或甜膩食物。
10 關于陷證
陷又名內陷[3]。即瘡瘍邪毒內攻之意[3]。《瘍科心得集》卷上:“……有三陷變局,謂火陷、干陷、虛陷也。火陷者,氣不能引血外腐成膿,火毒反陷入營,漸致神迷發痙發厥;干陷者,膿腐未透,營衛已傷,根盤紫滯,頭頂干枯,漸致神識不爽,有內閉外脫之象;虛陷者,膿腐雖脫,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板亮,脾氣不復,惡谷日減,形神俱削,漸有腹痛便泄,寒熱宛似損怯變象,皆不治之證也。”
11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2.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09.
治療有頭疽的方劑
- 黃芩湯
羚羊角(鎊)半兩。制法:上銼細。功能主治:丹毒癰疽始發,焮熱浸淫長大。用法用量:每用1兩,以水5盞...
- 七三丹
油膏貼蓋。功能提膿祛腐。治流痰、附骨疽、瘰疬、有頭疽等潰后腐肉難脫,膿水不凈者。方名:七三丹七三丹...
- 白頭翁湯
engdecoction概述:白頭翁湯同名方劑約有九首,其中《傷寒論》所記載的白頭翁湯為常用方。其...
- 八味丹
均勻。功能主治拔毒祛腐,攻堅散結,消腫止痛。主有頭疽及爛皮疔、卸肉疔腐爛已止,新腐未分,根盤堅硬,...
- 普濟消毒飲
為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主治大頭瘟。癥見發熱惡寒,頭面腮頰紅腫疼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
- 更多治療有頭疽的方劑
治療有頭疽的穴位
- 竅陰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頭痛引頸,竅陰主之。癰疽,竅陰主之。脈風成為厲,管疽發厲,竅陰主之。《備...
- 首竅陰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頭痛引頸,竅陰主之。癰疽,竅陰主之。脈風成為厲,管疽發厲,竅陰主之。《備...
- 熱府
為肺氣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有雙重意義。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
- 鬼穴
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馬黃黃疽。《肘后歌》:腿腳有疾風府尋。風府穴研究進展:對...
- 背俞
,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傷風感冒,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
- 更多治療有頭疽的穴位
治療有頭疽的中成藥
- 川芎茶調散
作用以及對心臟、血液循環的改善作用,均可能是治療頭痛的關鍵因素。方名:川芎茶調散別名:茶調散、茶調...
- 防風通圣散
。治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里皆實,癥見惡寒發熱,頭痛眩暈,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悶,...
- 拔毒膏
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多用于治療癤疔痛發,有頭疽之初期或化膿期等病。用法與用量:加熱軟化,貼于...
- 鐵箍散
:一切癰疽腫毒。用法用量:蜜或醋調,圍之,中間留頭,干則易之。初起可消,已成可潰,已潰可斂。制備方...
- 保安萬靈丹
于癰疽發背,深部膿瘍瘍,風寒濕痹,肢體癱瘓,偏正頭痛,疝墜痛。用法與用量溫黃酒送服,一次1丸,一日...
- 更多治療有頭疽的中成藥
有頭疽相關藥物
- 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
得大和時間過長,超量時可發生麥角樣中毒及麥角性壞疽。【規格】(1)1ml:0.2mg(2)1ml:...
- 片仔癀
4.局部病灶紅腫熱痛反應劇烈,初起瘡頂即有多個膿頭者均應到醫院就診。5.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 片仔癀
4.局部病灶紅腫熱痛反應劇烈,初起瘡頂即有多個膿頭者均應到醫院就診。5.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
- 注射用青霉素鈉
,易透入有炎癥的組織。青霉素可通過胎盤,除在妊娠頭3個月羊水中青霉素濃度較低外,一般在胎兒和羊水中...
- 注射用青霉素鉀
,易透入有炎癥的組織。青霉素可通過胎盤,除在妊娠頭3個月羊水中青霉素濃度較低外,一般在胎兒和羊水中...
- 更多有頭疽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有頭疽
-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一]敷貼(十二)
,用靈龜膏貼之,或用追毒膏去膿,或用筒子收膿。有頭疽瘡,每于洗后,視赤暈闊狹,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
- 《瘍醫大全》:[卷八]論敷藥法
,用靈龜膏貼之,或用追毒膏去膿,或用筒子吸膿。有頭疽瘡,每于洗后視赤暈闊狹,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匯集(上)]傷寒候第二十三
陽明病脈逆發熱,汗出而不惡寒,頭眩小便難,此欲發疽證,宜服此。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
-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癰腫貼諸方
羅為散。以漿水調為膏。濃涂于瘡上。干即易之。治癰疽瘡腫。熱疼痛。宜貼柳木耳餅方。柳木耳(一兩)龍葵...
- 《外科啟玄》:[卷之五]乳癰
bmp乳腫最大者曰乳發。次曰乳癰。初發即有頭曰乳疽。令人憎寒壯熱惡心是也。乳房屬足陽明胃經。多血...
- 更多古籍中的有頭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