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是病傷者得到醫療照顧的機構或場所
3 醫院指太醫院
醫院指太醫院。掌醫藥的官署。
隋置太醫署, 宋改太醫局, 元改太醫院, 明清因之。《再生緣》第二一回:“又召那,醫院諸人跪奉觴。”
4 醫院指醫療機構
醫院指以治療病人為主要任務并設有病房的醫療機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英吉利考》:“城外為大醫院,國中就醫者以千計。”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九章:“‘我不信!’ 石得富 直到這里還不想進醫院。”
4.1 醫院的發展史
[1]普遍以為,世界上最早的醫院在蘇格蘭中部的伊持圖塞爾,這座醫院建于被羅馬軍占領時代,有兩千年的歷史。這座醫院建筑物長有100米,寬有70米,地下有完善下水道系統,一間間病房以走廊相連,這表示當時建筑師已知道隔離傳染病患者的重要。
其實,世界上最早的醫院在我國周代就有了。據《周書·五會篇》記載:周成王在成周大會的會場旁,設過“為諸侯有疾病者之醫藥所居”的場所,這可視為我國醫院的最早雛型。
公元前七世紀,春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齊國,政治家管仲在首都臨淄建立了“養病院”,收容聾、盲、跛、蹩等病人集中療養。
漢代漢武帝劉徹在各地設置醫治場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據《漢書·平帝本紀》記載,漢代時“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早蝗,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這一記載說明當時曾根據疾病流行的情況,設置似現在的隔離醫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陽設“別坊”,供百姓就醫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瘋病人。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設有“患坊”。布及長安、洛陽等地,還有悲日院、將理院等機構,收容貧窮的殘廢人和乞丐等。
南宋理宗寶佑年間,曾經官至宗正少卿兼中書舍人的劉震孫,在廣東建立“壽安院”,“對辟十室,可容十人,男女東西,界限有別”;“診必工,藥必良,烹煎責兩童”。此外,這家醫院還極注意善后工作.死亡了予以掩埋,病治好了則資助使之返家,可稱得上一家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