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陰中伏陽為脈學名詞。脈陰陽相乘相伏之象[1]。如寸部雖見沉澀而短的陰脈,但有時夾有浮滑而長的陽脈,故稱[1]。
《難經·二十難》:“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楊注:“寸關已沉短而澀,澀而時浮滑而長,故曰陰中伏陽也。”
3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陰中伏陽
- 《類證治裁》:[卷之四]煩躁論治
,少陰癥,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更有陰中伏陽煩躁者,頭疼身溫,指末冷,胸滿惡心,脈沉伏,按...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七章·傷寒本證]第四節·伏氣傷寒
精。而卻含真火。火性熱。伏氣從陽化者多。故病多陰中伏陽。【證】伏陰者身雖大熱。反欲得衣。面赤戴陽。足...
- 《難經集注》:卷之三
伏陰。寸口關中沉短而澀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丁曰。寸口之內。肌肉之下。脈時見浮滑而長者...
- 《傷寒證治準繩》:[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煩躁
心下五七十丸八九十丸亦得酒醋為糊俱可本破陰丹治陰中伏陽煩躁六脈沉伏(方論見陰毒)頃年鄉人李信道得疾六...
- 《雜病廣要》:[內因類]痼冷積熱
如斯。(《醫讀》)(宜參《傷寒》厥陰病及婦人)陰中伏陽又有一證,煩滿嘔惡,指末皆寒,頭痛時作。六脈不...
- 更多古籍中的陰中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