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陰陵泉 | ||
漢語拼音 | Yinlingquan | ||
羅馬拼音 | Yinlingchuan | ||
美國英譯名 | Spring in Shady Moun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P9 | |
日本 | 9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P9 | |
富耶氏 | RP9 | ||
德國 | MP9 | ||
英國 | Sp9 | ||
美國 | Sp9 |
陰陵泉為經穴名(Yīnlíngquán SP9)[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2]。別名陰之陵泉。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五輸穴的合穴,五行屬水[2][3][4]。陰為陽之對,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內為陰,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陰陵泉[2]。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陽痿,膝痛,黃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亂吐瀉,泄瀉,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遺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經不調,痛經,陰道炎,赤白帶下,疝瘕,腳氣,腹膜炎,尿路感染,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膝脛酸痛,痢疾,便秘,腎炎,腹水,失眠等。
4 陰之陵泉的別名
陰之陵泉(《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脾出于隱白……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
6 特異性
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水。
7 穴名解
陰為陽之對,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內為陰,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陰陵泉[2]。
陰,《素問金匱真言論》:“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陵,大阜也;泉,《說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屬皆從泉。”《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疾高而內者,取陰之陵泉。”《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載:“膝下為陵。”《神應經》有:“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又為脾經腧穴,以脾為陰中之陰,內為陰,膝高突起似陵,穴屬合水,猶陰側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5]
8 所屬部位
9 陰陵泉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4][7]。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2]。
陰陵泉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當脛骨后緣和腓腸肌之間凹陷處[3]。一法“取曲膝之橫紋尖頭處”(《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3]。
陰陵泉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陰陵泉穴的位置
陰陵泉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陰陵泉穴的位置(肌肉)
陰陵泉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脛骨內側髁后下方約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2]。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或用拇指沿脛骨內緣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8]。
11 穴位解剖
陰陵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分布著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隱神經之外,還有與神經伴行的大隱靜脈。該靜脈正行于該穴的皮下,針刺應注意避開。針穿小腿深筋膜,經脛骨粗隆內側的縫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著處的肌腱,向后經脛骨內側緣進入膕肌。以上諸肌由股神經、坐骨神經等支配。膝下內動脈,發自膕動脈,向內下方,經脛側副韌帶和脛骨內側髁之間,參加膝關節網,并發支營養脛骨及附近肌腱。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半腱肌腱→腓腸肌內側頭[2]。
皮膚→皮下組織→半腱肌腱→腓腸肌內側頭[7]。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分布;深層有膝下內動脈分支和脛神經肌支分布;再深層有脛神經本干和腘動脈本干經過[7]。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層有脛后動、靜脈通過[3]。
12 陰陵泉穴的功效與作用
陰陵泉穴有溫運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腎二經病,凡由中焦虛寒、下焦濕熱所致的病癥多選用此穴施治。
陰陵泉穴為足太陰經五輸穴之合穴,配五行屬水,應于腎,因此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消腫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腹脹、暴泄、水腫、黃疸等[8]。
遺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腎虛精關不固,膀胱失于約束,或由于氣虛下陷,氣不攝精而致,取陰陵泉穴健脾益氣、補腎固攝而治之[8]。
足太陰經筋結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陰陵泉穴又位于膝關節部,故取之可治療膝痛、陰莖痛、婦人陰痛等[8]。
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有健脾利濕、調補肝腎之功,大凡涉及內臟水濕之疾,如腹滿水腫,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導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堅、喘逆、疝氣、癥瘕,遺精、遺尿、暴泄、飧泄,俱陰證也[5]。
13 主治病癥
陰陵泉穴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陽痿,膝痛,黃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亂吐瀉,泄瀉,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遺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經不調,痛經,陰道炎,赤白帶下,疝瘕,腳氣,腹膜炎,尿路感染,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膝脛酸痛,痢疾,便秘,腎炎,腹水,失眠等。
陰陵泉穴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黃疸[7]。
陰陵泉主治脾胃、肝腎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水腫、黃疸、霍亂吐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尿、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陽痿、疝瘕、膝痛、腳氣等[2]。
現代又多用陰陵泉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陰道炎、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2]。
陰陵泉主治腹脹,水腫,黃疸,泄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精,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膝脛酸痛等[3]。
陰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秘,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婦人陰痛,帶下;陰莖痛,遺精;膝痛[8]。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萎;
消化系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
婦產科系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
其它: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0~2.0寸[7][8],局部有酸、麻、脹感并沿著小腿內側向下擴散[8]。
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14.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15 配伍
陰陵泉配三陰交、日月、至陽、膽俞、陽綱,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黃疸。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
《針灸甲乙經》:腹中氣盛,腹脹逆,不得臥,陰陵泉主之。腎腰痛不可俯仰,陰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熱不節,陰陵泉主之。婦人陰中痛,少腹堅急痛,陰陵泉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陰陵泉、關元,主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俯仰,氣癃尿黃;陰陵泉、陽陵泉,主失禁遺尿不自知;陰陵泉、隱白,主胸中熱,暴泄。
《千金翼方》:水腫不得臥,灸陰陵泉百壯。
《百癥賦》:陰陵泉、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17 研究進展
17.1 對膀胱的影響
針刺陰陵泉有調整膀胱張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張力增加,擴張者緊張。取雙側陰陵泉,進針1~1.5寸,行提插瀉法,以針感向上傳導為佳,施手法1~3 min,留針15~30 min,可治療尿潴留。[8]
17.2 治療骨性膝關節炎
選取陰陵泉、陽陵泉、內膝眼、犢鼻、髖骨(梁丘兩側各旁開1.5寸)及阿是穴。用28號1.5寸毫針,快速刺入腧穴,通過提插捻轉產生針感后,在每根針上套上事先準備好的中間帶有孔的小硬紙片,把2 cm長的艾條插在針柄上,然后點燃艾條,待艾條燃完后,將針取出。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總有效率達96.7%。[8]
17.3 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針刺陰陵泉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有一定影響。實驗表剪,強刺激多引起從屬時值增大,即大腦皮質運動區內發展抑制過程,但健康人抑制過程較慢較弱;給予輕刺激時,半數患者皮質引起興奮過程,半數患者引起抑制過程,但健康人多數為興奮過程,只有少數人引起抑制過程,說明因功能狀態不同,針刺輕重不同,其效應也不同。[8]
17.4 治療菌痢
針刺陰陵泉、外陵等穴治療急性菌痢,結果發現針治組凝集素平均效值最高且增長最快,較電針組及藥治組為優。[8]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0.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6.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1.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8-199.
古籍中的陰之陵泉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一]本輸第二
行于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一·輸穴]本輸
∶行于商丘上《千金》有過于公孫為源六字。)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者,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屈伸而得之,...
- 《金針秘傳》:[二、醫經錄要](二)《靈樞·本輸》篇
于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
- 《針灸素難要旨》:[卷三]八、十二經井滎俞原經合
俞,行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
- 《醫學綱目》:[卷之八·陰陽臟腑部]穴法上
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
- 更多古籍中的陰之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