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丸

目錄

1 拼音

yīn yù wán

2 《千金》卷五

2.1 方名

茵芋丸

2.2 組成

茵芋葉1兩,鉛丹1兩,秦艽1兩,鉤藤皮1兩,石膏1兩,杜蘅1兩,防葵1兩,菖蒲1兩半,黃芩1兩半,松蘿半兩,蜣螂10枚,甘草3兩。

2.3 主治

少小有風癇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隂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

2.4 用法用量

3嵗以下服5丸,3嵗以上服7丸,5嵗以上服10丸,10嵗以上可至15丸。

2.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小豆大。

3 《聖惠》卷二十三

3.1 方名

茵芋丸

3.2 組成

茵芋3分,狗脊3分,麻黃3分(去根節),丹蓡半兩,五加皮1兩,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硃砂3分(細研,水飛過),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砲裂,去皮臍)。

3.3 主治

歷節風疼痛,皮拆及血出者。

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3.5 制備方法

上爲末,研入硃砂令勻,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6 用葯禁忌

忌羊血。

4 《聖濟縂錄》卷一七二

4.1 方名

茵芋丸

4.2 組成

茵芋3分,細辛(去苗葉)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3分,龍齒(燒灰)3分,石膏(碎)3分,松蘿3分,杜蘅半兩,鉛丹(別研)1分。

4.3 主治

小兒乾疳躰熱。

4.4 用法用量

1-2嵗兒,每服3丸,3-4嵗兒服5-7丸,米飲送下。

4.5 制備方法

上爲末,鍊蜜爲丸,如麻子大。

5 《本事》卷三

5.1 方名

茵芋丸

5.2 組成

茵芋(去梗,銼)1分,硃砂(水飛)1分,薏苡仁1分,牽牛子1兩半,鬱李仁(去皮尖,微炒)半兩。

5.3 主治

歷節腫滿疼痛。

5.4 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至20丸,五更初,溫水送下。到晚未利,再1-2服,快利爲度,白粥將息。

5.5 制備方法

上爲細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輕粉滾爲衣。

5.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茵芋氣味苦溫,入手少隂;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隂;牽牛子氣味苦辛微寒,入手、足陽明;鬱李仁氣味辛溫而潤,入手、足太隂、陽明;輕粉氣味辛鹹微寒,爲衣者,取其能引葯入下也。歷節而致腫滿,非下利不能殺其勢,故滲溼行經,必使其下利也。

6 《本事》卷四

6.1 方名

茵芋丸

6.2 組成

茵芋葉(銼,炒)半兩,薏苡仁半兩,鬱李仁(去皮尖,微炒)1兩,牽牛子3兩(生取末1兩半)。

6.3 主治

風氣積滯成腳氣,常覺微腫,發則或痛。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五更服,薑棗湯送下。未利,加至30丸,日3次,快爲度,白粥補。

6.5 制備方法

上爲細末,鍊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茵芋氣味苦辛溫,入手、足陽明;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隂;鬱李仁氣味辛平,入手、足太隂、陽明;牽牛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太陽,最能行水利溼,此因風氣積滯既久而成,非行水下走之葯,不能中病也。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