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陰血即血液[1]。血液有形而屬陰,故名[1]。《黃帝內經靈樞·通天》:“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
4 關于血
血(blood[2])是指行于脈中,并循環流注于全身,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體[3]。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循行于脈管中,賴氣的推動以濡養全身各臟腑組織,維持其正常功能活動[4][5]。《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血賴氣的推動以供養全身各臟腑組織,維持其正常功能活動。《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4.1 血的來源及作用
血來源于水谷的精氣,通過脾胃的生化輸布,注之于脈,化而為血。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統于脾,循行于脈中,充潤營養全身的臟腑組織。目之視,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攝,五臟六腑功能之協調,無不賴血之濡養。[6]
4.2 血病
血病的表現,一般分為出血、瘀血、血虛。出血為血不循經,溢于絡外,從九竅而出;瘀血為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消散而停滯體內,或血液運行受阻,瘀積于經脈或器官之內;血虛為體內血液虛少;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出血是血虛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機,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又可導致血虛。
4.2.1 出血
病機概要:出血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也有因氣虛不能攝血,使血無所依而導致出血;此外尚有腎陰虧虛,陰虛火旺,虛火傷絡而導致出血。
主要脈證:血隨咳嗽痰沫而出者,為肺系之出血,稱之咳血;如血隨食物嘔吐而出者,為胃之出血,稱之吐血;隨大小便而出者,為便血、尿血;由鼻、齦、耳、目、肌膚等處出血者;均為衄血。
治療法則:血熱妄行者,宜瀉熱止血;氣不攝血者,宜補氣攝血;陰虛火旺者,宜滋陰降火。
方藥舉例:瀉熱止血,如犀角地黃湯之類;補氣攝血,如歸脾湯之類;滋陰降火,如茜根散之類。
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
茜根散(《景岳全書》):茜草根、黃芩、阿膠、側柏葉、生地黃、甘草
證治要點:出血的治療,止血為首要的法則,但要審別引起出血的不同原因,辨證論治。屬血熱妄行者,宜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屬氣不攝血者,宜補氣攝血以止血;屬虛火傷絡者,宜滋陰降火以止血,并結合出血的不同部位而選用不同的方劑。
4.2.2 血瘀
病機概要:陽氣虛損,鼓動無力,血的運行可因之緩慢;肝氣郁結,疏泄不利,血的運行可因之受阻;寒入于經脈,血為之凝澀不行;熱入營血,血熱互結,血為之瘀結。
主要脈證:刺痛,痛處不移,拒按,紫紺,腫塊,肌膚甲錯,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瘀血病證,常隨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證候。瘀阻于心,可見胸悶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乘心,可致發狂;瘀阻肢體局部,可見局部腫痛或青紫等。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藥、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證治要點:活血化瘀是治療血瘀的總則,在臨證時當根據不同的病因,適當配合理氣、散寒、清熱、涼血、瀉火、益氣、滋陰、溫陽等法,予以靈活的運用。
4.2.3 血虛
病機概要:主要由于失血過多,新血未生;或脾胃虛弱,生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腸中蟲積,營血消耗過多所致。
主要脈證: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爪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療法則:補血。
方藥舉例:四物湯之類。
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
證治要點:血虛,當以補血為治,但氣與血,互為資生,氣虛無以生化,血可因之而虛少,故補血常與益氣并用,以達到補氣生血的目的。
4.3 氣血病變
氣和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因而在病理上,臟腑發生病變,可以影響氣血的變化,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要影響到某些臟腑。所以氣血的病變,是不能離開臟腑而存在的。掌握了氣血病變的一般規律,就能為深入探討臟腑的病理變化打下基礎。[7]
氣為陽,血為陰,氣與血有陰陽相隨、互為資生、互為依存的關系。氣之于血,有溫煦、化生、推動、統攝的作用。故氣虛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寒無以溫煦,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衰無以推動,血必因之而淤阻;氣虛而不能統攝,則血常因之而外溢。血之于氣,則有濡養、運載等作用。故血虛無以載氣,則氣亦隨之而少;血脫則氣無以附,可導致氣脫、亡陽。由此可見,氣血的病變是互相影響的。[7]
4.3.1 氣血病變的辨證
氣血病變的辨證應分清虛實,虛證有氣血虧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實證為氣滯血瘀。分述如下[7]:
4.3.1.1 虛證
4.3.1.1.1 氣血虧虛
病機概要:多因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不能生化而繼見血少,以致氣血兩虧。
主要脈證:少氣懶言,自汗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
治療法則:氣血雙補。
方藥舉例:八珍湯之類。
八珍湯(《正體類要》):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姜、大棗
4.3.1.1.2 氣不攝血
病機概要:氣虛則統攝無權,以致血離經隧而溢于脈外。血隨氣行,若氣虛下陷,則血從下部溢出。
主要脈證:出血的同時,見有氣短,倦怠乏力,面色蒼白,脈軟弱細微,舌淡等氣虛的癥狀。
治療法則:補氣攝血。
方藥舉例:當歸補血湯之類。
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黃芪、當歸
4.3.1.1.3 氣隨血脫
病機概要:大量的出血,血脫則氣無以附,故氣亦隨之而脫。
主要脈證:大量出血的同時,見有面色㿠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暈厥,脈微細欲絕或芤。
治療法則:補氣以固脫。
獨參湯(《景岳全書》):人參
4.3.1.2 實證
4.3.1.2.1 氣滯血瘀
病機概要:多由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滯而血凝所致。
主要脈證:胸脅脹滿走竄疼痛,兼見痞塊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療法則:理氣活血。
方藥舉例:血府逐瘀湯之類。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藥、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1.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6.
-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
古籍中的陰血
- 《醫述》:[卷十三·女科原旨]產后
可遂用補藥。(單養賢)血暈婦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陰血暴亡,心神失養。心與包絡,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
- 《醫述》:[卷十三·女科原旨]月經
之信。男子以氣運,故陽氣應日而舉;女子以血滿,故陰血應月而下。(《馮氏錦囊》)任者妊也,屬陰脈之海,...
- 《高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轉無滯。脈自微澀。則其陽氣之鼓動。原自淺軟。因而陰血之流行亦自遲慢也。此句言其脈之大概。小緊。即弦脈...
- 《張氏醫通》:[卷十婦人門上]經候
。故謂之革。言胃氣近于革除也。蓋弦為陽氣少。芤為陰血虛。婦人得之。主半產漏下。以旋復花湯主之。本草謂...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十一方脈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參]麻黃桂枝湯
少陰汗,動其經血者,下竭上厥,為難治。蓋下竭者,陰血竭于下也。上厥者,陰氣逆于上也。夫血與氣,兩相...
- 更多古籍中的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