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īn shèng
2 英文參考
yin predomin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in sthe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in excessiven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注解
陰盛(yin excessiveness[1])為病機[2]。在陰陽學說中用來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3]。陰盛指陰寒偏盛[2][3]。陰盛則陽衰[3]。人體之陰主寧靜和抑制,陰偏盛則臟腑組織機能抑制或障礙,溫煦氣化不足,往往出現厥逆、痰飲、水氣等內寒證[2][4]。臨床多出現身冷、面色清白、口淡不渴、肢冷倦臥、小便清長、便溏、舌淡苔白而潤、脈遲等實寒癥[3]。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陰盛則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1.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陰盛的方劑
- 溫里劑
物為主以外,常須配伍溫補陽氣之品,尤其對于陰寒內盛、陽氣欲脫、病情危急者,更需加入補氣固脫藥物以扶...
- 桃花湯
滑脫不禁者,雖無膿血,亦可用之。2.加減法:陽虛陰寒盛者,可加人參、附子、炙甘草,以補虛散寒;腹痛...
- 當歸四逆湯
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之證。但雖脈細而不見其他陽微陰盛表現,可知是寒在經脈,血脈不利所致。此時既要溫經...
- 洞陽丹
起石(火煅)1兩,火砂1兩(別研細)。主治:陽虛陰盛,手足厥冷,暴吐大下,脈細羸瘦,傷寒陰證,悉皆治...
- 四物桂枝湯
(炮制,去皮臍)1兩,干姜(炮)1分。主治:傷寒陰盛。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入生姜半分(...
- 更多治療陰盛的方劑
治療陰盛的穴位
- 內關
相交所致的病證。《黃帝內經靈樞·終始》:“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
- 陰陽
陰陽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則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陰盛則寒,陽盛則熱。在診斷上,中醫察色按脈,當先別陰...
- 皮部
,則邪多從寒濕而化。其所屬的皮部稱“關蟄”,蟄即陰盛陽伏的意思。《傷寒論》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
- 陰癍
因病機:多由體虛內有伏寒。或誤進寒涼藥等,陰寒內盛,格陽于外所致。《溫熱類編·伏陰》:“陰癍者因內...
- 根溜注入
手足陽經根溜注入腧穴表經脈名稱根溜注入足太陽經至陰(井)京骨(原)昆侖(經)天柱、飛揚(絡)足少陽...
- 更多治療陰盛的穴位
治療陰盛的中成藥
- 四神丸
雞鳴瀉。脾腎陽虛,陽虛則生內寒,而五更正是陰氣極盛、陽氣萌發之際,陽氣當至而不至,陰氣極而下行,故...
- 保幼化風丹
洗凈),郁金5錢。制法上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陰干,百日取出,研為末。功能主治祛風痰,散驚熱。主...
- 四逆湯
垂、放射性白細胞減少癥、泄瀉、大汗虛脫證等屬陽衰陰盛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
- 秘訣清涼散
用法與用量:一次1g,一日2次。規格:每袋裝20g。貯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青海省藥品檢驗所起草...
- 鮮竹瀝
痰涎壅盛,小兒痰熱驚風。鮮竹瀝水的用法用量:每次15~30ml。注意事項:避光、密閉貯藏于陰涼處。...
- 更多治療陰盛的中成藥
陰盛相關藥物
- 紅甲蟲草口服液
良反應】【禁忌】兒童、孕婦禁用;外感發熱及陰虛熱盛者禁服;糖尿病患者禁服。【注意事項】1.忌辛辣、...
- 復方蛤蚧口服液
。【注意事項】1.忌油膩食物。2.外感或實熱內盛及陰虛患者不宜服用。3.本品宜飯前服用。4.按照用...
- 百令膠囊
用量】口服,一次5~15粒,一日3次。【禁忌】凡陰虛火旺,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
- 補腎養血膠囊
。【不良反應】【禁忌】孕婦禁用;陰虛陽亢、濕熱內盛及外感發熱者禁服;高血壓患者禁服。【注意事項】1...
- 鹿地益元酒
。【不良反應】【禁忌】孕婦禁用;陰虛陽亢,濕熱內盛,感冒發熱者禁服;對乙醇過敏或不宜飲酒者禁服。【...
- 更多陰盛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陰盛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七]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注】少陰腎經,陰盛之臟也。少陰受邪,則陽氣微,故脈微細也。衛氣行陽...
- 《證治準繩·傷寒》:[卷一總例]附
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以接其真陽之氣設或差遲遂致陰盛陽衰參附亦不能救矣此與陰盛隔陽例同王太仆所謂身熱...
- 《傷寒證治準繩》:[卷一總例]陰陽
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以接其真陽之氣設或差遲遂致陰盛陽衰參附亦不能救矣此與陰盛隔陽例同王太仆所謂身熱...
- 《醫述》:[卷三·傷寒提鉤]傷寒
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卷中]病機第三
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此即今人外感傷寒之癥。)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
- 更多古籍中的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