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罌子粟
釋名 米囊子、御米、象谷。
(殼)酸、澀、微寒、無毒。
主治
1、反胃吐食。用白罌粟米三合、人參末三錢、生山芋五寸(切細),加水二升三合,煮成六合,再加生姜汁及鹽少許,和勻分服。
2、赤白痢。用罌粟米(炒)、罌粟殼(炙),等分為末,加煉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3、熱痢便血。用粟殼(醋炙)一兩、陳皮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烏梅湯送下。
4、久痢不止。用粟殼(醋炙)為還想,加蜜成丸了,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碗、姜三片,煎至八層溫服。又方: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分,一分醋炒,一分蜜炒,一分生用,并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又方:用粟殼(蜜炙)、厚樸(姜制)各四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忌食生冷。
5、水泄不止。用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
6、久咳不止。用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送下。
7、久咳自汗。用粟殼二兩半,去蒂膜。醋炒,取一兩與烏梅半兩焙干研末。每服二錢,臨臥時開水送下。此方名“百勞散”。
附方
用到中藥罌子粟的方劑
- 萬靈湯
拼音:wànlíngtāng處方:罌子粟(炒赤)250克甘草(炙,銼)30克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
- 更多用到中藥罌子粟的方劑
古籍中的罌子粟
-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六]罌子粟
罌子粟味甘,平,無毒。主丹石發動,不下食,和竹瀝煮作粥食之,極美。一名...
- 《本草品匯精要》:[卷之三十七米谷部下品]谷之草
無毒植生罌子粟主反胃胸中痰滯及丹石發動不下食和竹瀝煮作粥食之極美○粟殼性澀止泄痢澀腸(名醫所錄)【...
- 《圣濟總錄》:[卷第七十六]赤白痢
白瀉痢,腹臟疼痛,里急后重,并治疝氣,萬靈湯方罌子粟(炒赤半斤)甘草(炙銼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
- 《十劑表》:藥味別名
即百花蛇)骨碎補(俗名猴姜)地錦(一名血見愁)罌子粟(即御米)香子(即大茴香子)蕓苔(即紫色苔萊)...
- 《普濟方·針灸》:[卷十八本草藥性異名]谷部
呼稻。稷米(米)糜也。腐婢即小豆花也。葛花也。罌子粟一名象谷。米囊。御米。囊子。《普濟方·針灸》明...
- 更多古籍中的罌子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