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疫喉(pestilent throat)為病名[1]。是指感受時行疫癘之邪而引起的急性傳染性咽喉病[2]。多見于小兒,成人少見,病情較重、變化迅速,對健康威脅極大,應重視積極預防[1]。疫喉包括白喉和疫喉痧兩證,白喉多發于秋、冬二季,疫喉痧多發于春、冬二季[1]。
4 古人對疫喉的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從乾隆十二年(公元1744年)到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中,白喉、爛喉痧等疫喉先后四次大流行,1744~1773年開始零星發現,1785年第一次大流行,1830~1840年第二次大流行,1856年第三次大流行,1901~1902年第四次大流行,對人民生命危害極大,促進醫家們對喉病進行研究和防治,積累了不少經驗,因此此時喉科有較快的發展,專書陸續問世,如《喉科指掌》、《尤氏喉科秘書》、《咽喉經驗秘傳》、《重樓玉鑰》、《經驗喉科紫珍集》等不下40多種,其中《重樓玉鑰》首先提出用養陰清肺湯治療白喉,對于搶救白喉病人起到較好的效果。除此有專論疫喉的,如《喉白闡微》、《疫痧草》、《白喉全生集》、《白喉治法忌表抉微》、《痧喉正義》、《白喉條辨》等30多種。因為經過反復的臨床驗證,至此對疫喉有了比較完善的治法。[3]
5 白喉
白喉(diphtheria[4])為病名[5]。見《時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纏喉(早期的名稱,俗稱白菌,見《喉白闡微》)、白菌(《喉白闡微》)。是指以發熱,咽喉痛,咽喉等處出現白色假膜不易剝脫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性咽喉病[2]。白喉是一種急性傳染病[5]。流行于秋末冬初,以學齡前兒童發病率最高[5]。發現病人應隔離,消毒,并報告疫情[5]。
《重樓玉鑰》:“喉間起白如腐一癥,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兒尤甚,且多傳染。”
《重樓玉鑰》:“喉間起白如腐一癥,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兒尤甚,且多傳染。”
此外,對某些虛寒性之咽喉疾患,習慣上亦有謂其為白喉者,如虛寒白喉、癆證白喉、寒痹白喉等,故宜詳辨[5]。
5.1 病因病機
發病多因時行疫癘之毒,從口鼻而入;或肺胃素虛,復感風熱,熱毒結于咽喉所致[5]。
5.2 癥狀
白喉患者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繼之一側或兩側喉核處出現白點,白點迅速蔓延,成為乳白色或灰白色邊界清楚有光澤之白膜,其白膜迅速蔓延至懸雍垂及喉關內外,白膜不易削脫,若用力剝除,則易出血,并迅速為新的白膜所覆蓋[5]。白膜堅韌不易搗碎[5]。
并兼有頭痛,身疼,微熱,或寒熱交作,疲乏,胸悶煩躁,口臭鼻塞[5]。
若白膜蔓延至喉關內或會厭下,則呼吸困難,鼻煽唇青,心悸怔忡等[5]。
5.3 辨證治療
5.3.1 疫毒傷陰
白喉·疫毒傷陰證(diphtheria with pattern of epidemic toxin injuring yin)是指疫毒傷陰,以咽喉疼痛,吞咽時加重,咽干舌燥,干咳無痰,咽喉微紅腫并有白膜,或伴低熱、頭昏、神疲、倦怠乏力,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少津,脈細數無力等為常見癥的白喉證候[2]。
5.3.1.1 癥狀
咽喉疼痛,吞咽時加重,咽干舌燥,干咳無痰,咽喉微紅腫并有白膜,或伴低熱、頭昏、神疲、倦怠乏力,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少津,脈細數無力[2]。
5.3.1.2 方藥治療
5.3.1.2.1 治法
養陰清肺[5]。
5.3.1.2.2 方藥
方用養陰清肺湯[5]。
5.3.2 疫毒犯表
白喉·疫毒犯表證(diphtheria with pattern of epidemic toxin assailing exterior)是指疫毒犯表,以咽痛,聲音嘶啞,咽喉微紅腫,上有白膜,伴惡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等為常見癥的白喉證候[2]。
5.3.2.1 癥狀
咽痛,聲音嘶啞,咽喉微紅腫,上有白膜,伴惡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2]。
5.3.2.2 治療
5.3.3 火毒熾盛
白喉·火毒熾盛證(diphtheria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熾盛,以咽痛較劇,聲嘶,口臭,咽喉紅腫、白膜滿布,伴高熱口渴、面紅、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脈洪數等為常見癥的白喉證候[2]。
5.3.3.1 癥狀
咽痛較劇,聲嘶,口臭,咽喉紅腫、白膜滿布,伴高熱口渴、面紅、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脈洪數[2]。
5.3.3.2 方藥治療
5.3.4 疫毒凌心
白喉·疫毒凌心證(diphtheria with pattern of epidemic toxin attacking heart)是指疫毒凌心,以咽喉疼痛,聲嘶或失音,咽喉間白腐物滿布,甚則阻礙呼吸,煩躁不安,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脈細欲絕或結代等為常見癥的白喉證候[2]。
5.3.4.1 癥狀
咽喉疼痛,聲嘶或失音,咽喉間白腐物滿布,甚則阻礙呼吸,煩躁不安,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脈細欲絕或結代[2]。
5.3.5 痰火阻塞
若痰火阻塞,喉聲如鋸,宜清肺降痰,用猴棗散[備注]猴棗散(《中醫兒科》:猴棗、川貝母、天竺黃、沉香、朱砂、仙半夏)加土牛膝根、葶藶子、大黃、礞石、竹瀝之類[5]。
5.4 針灸治療
5.5 治療禁忌
忌升提涌吐[5]。
忌刀針[5]。
忌病重藥輕[5]。
忌苦寒助燥[5]。
6 疫喉痧
疫喉痧為病名[6]。又名爛喉痧,喉痧、爛喉𤴿痧(見《爛喉𤴿痧輯要》)、疫痧。常發于冬春之季[6]。
6.1 病因病機
疫喉痧多因時行疫癘之邪毒,從口鼻入于肺胃,上沖咽喉所致[6]。
6.2 癥狀
患者咽喉紅腫疼痛迅速,繼之喉核腐潰,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劇,湯水難咽,寒熱大作,遍體酸楚,全身痧(分散小粒者為痧)點隱隱,𤴿密肌紅,宛如錦紋[6]。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頭突起者為疳,如以手指壓,則痧點消失,指離則痧點漸復[6]。
《喉痧正的》:“其瑣碎小粒者為痧,痧者沙也,紅暈如塵沙而起,屬肺。其成片如云頭突起者為𤴿。𤴿者丹也,或隱在皮膚之間,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謂屬脾,以脾主肌肉故也。”
猩紅痧點先起于頸項,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6]。顏面無痧,口唇周圍蒼白無痧點[6]。
痧發透出則熱減[6]。
舌色紅,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狀如楊梅[6]。舌苔漸由白厚而轉黃膩[6]。
6.3 治療
6.3.1 方藥治療
初宜辛涼解表,泄熱解毒,滋液養陰等[6]。可用銀翹散之類辛涼透毒,繼用涼營清氣湯、清營湯等加減以瀉熱解毒,終用養陰清肺湯、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等加減以清熱養陰[6]。
初起用藥不宜用辛溫發散;不宜過早用大劑苦寒;不宜過早用瀉下之品[6]。
證見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口氣臭穢,舌苔黃燥者,可用涼膈散[6]。
證見神昏譫語,高熱等,為邪遏在內者,宜清心開竅,清熱解毒,可服紫雪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等[6]。
若見大便泄瀉,宜發表透疹,和營解毒,方用升麻葛根湯加味[6]。
若邪熱熾盛傷津劫液,內動肝風而為痙厥者,宜大劑清營涼解,可用清營湯[6]。
6.3.2 外治法
6.3.3 針灸治療
6.3.4 其他療法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4.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2.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2.
治療疫喉的穴位
- 天瞿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上氣氣悶,咳逆,咽塞聲壞,喉中猜猜,灸天瞿五十壯,一名天突。”后《針灸聚英》...
- 天突
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氣逆,肺癰,咳吐膿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嘔吐,呃逆,喉鳴,梅核氣,...
- 玉戶
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氣逆,肺癰,咳吐膿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嘔吐,呃逆,喉鳴,梅核氣,...
- 五戶
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氣逆,肺癰,咳吐膿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嘔吐,呃逆,喉鳴,梅核氣,...
- 呂細
太溪主之。胸脅喘滿、不得俯仰、潰癰、咳逆上氣、咽喉喝有聲,太溪主之。厥氣上逆,太溪主之。《醫宗金鑒...
- 更多治療疫喉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