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病證名·腰痛
- 4.1 古人論述
- 4.2 腰痛的病因病機
- 4.3 腰痛的癥狀
- 4.4 腰痛的辨證治療
- 4.4.1 寒濕腰痛
- 4.4.1.1 病因病機
- 4.4.1.2 寒濕腰痛的癥狀
- 4.4.1.3 證候分析
- 4.4.1.4 寒濕腰痛的方藥治療
- 4.4.1.5 寒濕腰痛的飲食療法
- 4.4.1.6 寒濕腰痛的針灸治療
- 4.4.1.7 寒濕腰痛的艾灸療法
- 4.4.2 濕熱腰痛
- 4.4.3 瘀血腰痛
- 4.4.3.1 瘀血腰痛的癥狀
- 4.4.3.2 證候分析
- 4.4.3.3 治法
- 4.4.3.4 瘀血腰痛的方藥治療
- 4.4.3.5 瘀血腰痛的飲食療法
- 4.4.3.6 瘀血腰痛的針灸治療
- 4.4.3.7 瘀血腰痛的艾灸療法
- 4.4.4 腎虛腰痛
- 4.4.4.1 病因病機
- 4.4.4.2 腎虛腰痛的癥狀
- 4.4.4.3 證候分析
- 4.4.4.4 腎虛腰痛的方藥治療
- 4.4.4.5 腎虛腰痛偏陽虛者的飲食療法
- 4.4.4.6 腎虛腰痛的針灸治療
- 4.4.4.7 腎虛腰痛的艾灸療法
- 4.4.5 勞損腰痛
- 4.4.6 急性扭傷
- 4.5 腰痛的其他療法
- 4.6 腰痛的預防及調養
- 4.7 腰痛的預后
- 4.8 醫案
- 4.9 文獻摘錄
- 5 經外奇穴名·腰痛
- 6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yāo tòng
2 英文參考
lumbag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mbag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backach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3 概述
腰痛:1.病證名;2.經外奇穴名。
4 病證名·腰痛
腰痛(lumbago[1][2])為病證名。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又名腰脊痛(出《黃帝內經素問·標本病傳論》)。是指以腰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1][2]。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側,或兩側俱痛[3]。腰為腎之府,故腰痛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4]。腰痛多由外感、外傷、勞累、腎虛等引起腰部經氣阻滯或經脈失養所致[5]。可見于任何年齡,是很多病證的常見癥狀之一[3]。
腰痛一證,外感內傷皆可產生,其病理變化常表現出以腎虛為本,感受外邪,跌仆閃挫為標的特點,因此治療時除散寒行濕,清利濕熱,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外,多配補腎強腰的藥物,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4]。據臨床所見,上述各型單發的少,兼見的多,腰痛日久,虛實夾雜,用藥尚需互參[4]。治療本病,除內治外,尚可配合針灸、按摩、理療、拔火罐、膏貼、藥物熏洗等方法,取綜合治療,療效較好[4]。針灸治療本病證有較好療效。因脊椎結核、腫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屬針灸治療范圍。
西醫的各種脊椎炎、腰椎間盤脫出、脊椎腫瘤、增生性脊柱炎纖維織炎、腰部軟組織損傷、腰肌勞損、腰椎退行性病變、肌肉風濕病及類風濕病及腎下垂、腎盂腎炎、腎周圍組織炎、腎囊積水、腎結核、腎結石和盆腔疾病等,凡出現腰痛者,均屬中醫腰痛范疇[5][6][3]。
4.1 古人論述
腰痛一證,外感內傷均有,古代文獻,早有論述。《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指出:“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說明了腎虛腰痛的特點。《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篇》根據經絡,闡述了足三陰,足三陽以及奇經八脈為病所出現的腰痛病證,并介紹了相應的針灸療法。《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載有“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是為寒濕內侵所致。《諸病源候論》和《圣濟總錄》,認為腰痛原因和少陰陽虛,風寒著于腰部,勞役傷腎,墜墮傷腰及寢臥濕地五種情況有關。《丹溪心法·腰痛》篇指出“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七松巖集·腰痛》篇指出:“然痛有虛實之分,所謂虛者,是兩腎之精神氣血虛也,凡言虛證,皆兩腎自病耳。所謂實者,非腎家自實,是兩腰經絡血脈之中,為風寒濕之所浸,閃肭銼氣之所礙,腰內空腔之中,為濕痰瘀而凝滯不通而為痛,當依據脈證辨悉而分治之”,對腰痛常見的病因和分型作了概括。至于治療,《證治匯補·腰痛》篇指出:“治惟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初痛宜疏邪滯,理經隧,久痛宜補真元,養血氣。”這種分清標本先后緩急的治療原則,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4]
4.2 腰痛的病因病機
腰為腎之府,乃腎之精氣所溉之域。腰為腎之外候,諸脈多貫于腎而絡于腰背。腎與膀胱相表里,足太陽經過之。此外,任、督、沖、帶諸脈,亦布其間,故內傷則不外乎腎虛,而外感風寒濕熱諸邪,以濕性粘滯,最易痹著腰部,所以外感總離不開濕邪為患。內外二因,相互影響,如《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或從標,或從本,貴無失其宜而已。”說明腎虛是發病關鍵所在,風寒濕熱的痹阻不行,常因腎虛而客,否則雖感外邪,亦不致出現腰痛。凡年高、病久,勞倦過度,情志所傷,房室不節而使臟氣虛衰;或因感邪、外傷而使腰部經脈不利,氣血不暢等,皆可導致腰痛。至于勞力扭傷,則和瘀血有關,臨床上亦不少見。[4][6]
《濟生方·腰痛》:“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審如是說,則知腎系于腰,因嗜欲過度,勞傷腎經,腎臟既虛,喜怒憂思,風寒濕毒,得以傷之,遂致腰痛。又有墜下閃肭氣凝血滯,亦致腰痛。”
4.2.1 感受寒濕
由于久居冷濕之地,或涉水冒雨,勞汗當風,衣著濕冷,都可感受寒濕之邪。寒邪凝滯收引,濕邪粘聚不化,致腰腿經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因而發生腰痛[4]。《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
4.2.2 感受濕熱
歲氣濕熱行令,或長夏之際,濕熱交蒸,或寒濕蘊積日久,郁而化熱,轉為濕熱。人感此邪,阻遏經脈,引起腰痛。[4]
4.2.3 氣滯血瘀
跌仆外傷,損傷經脈氣血,或因久病,氣血運行不暢,或體位不正,腰部用力不當,摒氣閃挫,導致經絡氣血陰滯不通,均可使瘀血留著腰部而發生疼痛。[4]
4.2.4 腎虧體虛
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室不節,以致腎精虧損,無以濡養筋脈而發生腰痛。《景岳全書·腰痛》篇強調腎虛腰痛的多發性,認為“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但察其既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以年衰,或以勞苦,或以酒色斫傷,或七情憂郁所致者,則悉屬真陰虛證”。[4]
4.3 腰痛的癥狀
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2]。
《黃帝內經素問》論述此證,常兼見“轉搖不能”、“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等癥,而痛的部位則可“痛引脊內廉”、引項背,引膺及腰以下部位(如“腰脽痛”等);腰痛的性質,則有“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痛如小錘居其中”、“腰中如張弓弩弦”(脹痛)等不同。
臨床常見的腰痛類型有寒濕腰痛、勞損腰痛、腎虛腰痛及急性扭傷腰痛等。寒濕者,腰部重痛,得熱痛減,發作與寒冷陰雨氣候有關[5]。勞損者,多有陳傷宿疾史,勞累痛劇,腰部強直酸痛[5]。腎虛者,腰痛隱隱,綿綿不已,病程日久,伴腎虛等癥狀[5]。急性扭傷者,腰部突然劇烈疼痛,轉側俯仰不能[5]。
4.4 腰痛的辨證治療
腰痛辨證,首宜分辨表里虛實寒熱,正如《景岳全書·腰痛》篇所說:“蓋此證有表里虛實寒熱之異,知斯六者,庶乎盡矣,而治之亦無難也。”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證多屬表、屬實,發病驟急,治宜祛邪通絡,根據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施治。由腎精虧損所致者,其證多屬里、屬虛,常見慢性反復發作,治宜補腎益氣。然客邪久羈,損傷腎氣,則成實中夾虛證;腎氣久虧,衛陽不足,新感淫邪,亦形成虛中夾實證,醫者當細審邪正主次輕重,標本兼顧,方為合拍。其有氣滯血瘀者,證多實中夾虛,治當活血行瘀,理氣通絡為主,善后還須調攝腎氣,方能鞏固療效。[4]
《景岳全書·雜證謨》:“腰痛證凡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當辨其所因而治之。”
4.4.1 寒濕腰痛
腰痛·寒濕證(lumbago with cold-damp syndrome[1])為病證名[7]。又稱寒濕腰痛(見《丹溪心法·腰痛》)、濕冷腰痛(《金匱翼·腰痛》)。是指感受寒濕邪氣,以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劇,痛處喜溫,體倦乏力,或肢末欠溫,食少腹脹,舌淡體大,苔白膩而潤,脈象沉緊或沉遲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8]。
4.4.1.1 病因病機
寒濕腰痛多因勞力汗出之后,衣著濕冷,當風受寒,或久臥濕地,遭雨涉水,寒濕之邪客于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阻滯于腰部所致[3]。
4.4.1.2 寒濕腰痛的癥狀
腰部冷痛重著、酸麻,活動不便,或拘急強直不可俯仰,轉側不利,或痛連骶、臀、股、腘,疼痛時輕時重,靜臥痛不減,每遇天寒陰雨則加重,痛處喜溫惡寒,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而遲緩。[3][4][9][5]
4.4.1.3 證候分析
寒濕邪氣侵襲腰部,筋脈拘急,氣血阻滯不通:風寒濕邪為患,侵襲腰部,痹阻經絡,因寒性收引,濕性凝滯,故見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腰部經脈為風寒之邪阻滯,故見痛連骶、臀、股、腘。濕為陰邪,得陽運始化,靜臥則濕邪更易停滯,故雖臥疼痛不減。陰雨寒冷天氣則寒濕更甚,故疼痛加劇。苔白膩、脈沉而遲緩,為寒濕停聚之象。[3][4][9]
4.4.1.4 寒濕腰痛的方藥治療
4.4.1.4.1 治法
4.4.1.4.2 方藥
《醫學入門》卷五:“久處卑濕,雨露浸淫,為濕所著,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熱物熨。不渴便利,飲食如故,腎著湯加附子;停水沉重,小便不利,五積散、滲濕湯。”
寒濕腰痛可用甘姜苓術湯加味[備注]甘姜苓術湯(《金匱要略方論》):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治療。本方又名腎著湯,以干姜、甘草散寒煖中;茯苓、白術、健脾滲濕。脾主肌肉,司運化水濕,脾陽不振,則寒濕留著腰部肌肉,故用煖土勝濕法,使寒去濕化,則諸證自解。臨證應用,可加桂枝、牛膝以溫經通絡,或加杜仲、桑寄生、續斷,以兼補腎壯腰。若寒邪偏勝,則冷痛為主,拘急不舒,可加附片,以溫腎祛寒。若濕邪偏勝,則痛而沉重為著,苔厚膩,可加蒼術,以燥濕散邪。若腰痛左右不定,牽引兩足,或連肩背,或關節游痛,是兼有風邪,宜腎著湯[備注]腎著湯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金匱要略方論》):甘草、白術、干姜、茯苓合獨活寄生湯[備注]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干地黃、杜仲、牛膝、人參、茯苓、甘草、桂心加減,以祛風活絡,補益肝腎。[4]
寒濕之邪,易傷陽氣,若年高體弱或久病不愈,勢必傷及腎陽,兼見腰膝酸軟,脈沉無力等癥,治當散寒行濕為主,兼補腎陽,酌加菟絲子、破故紙,以助溫陽散寒。[4]
4.4.1.4.3 外用藥
4.4.1.4.4 熨法輔助
在內服藥物的基礎上,尚可配合熨法治療寒濕腰痛,以肉桂、吳萸、蔥頭、花椒,上五味搗勻,炒熱,以絹帕裹包熨痛處,冷則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備注]阿魏膏(《景岳全書》):羌活、獨活、玄參、官桂、赤芍、穿山甲、蘇合油、生地、豭鼠矢、大黃、白芷、天麻、紅花、麝香、土木鱉、黃丹、芒硝、阿魏、乳香、沒藥貼之。[4]
4.4.1.5 寒濕腰痛的飲食療法
4.4.1.5.1 治法
4.4.1.5.2 推薦食材
寒濕腰痛患者建議食用干姜、丁香、橘紅、茯苓、肉桂、杜仲、大茴香、花椒、草果、羊肉、狗肉等[9]。
4.4.1.5.3 推薦食療方
1.白香湯:白芷15~30g,小茴香l5~30g,干姜15g,肉桂5~1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陳香肉粥:陳皮15g,花椒15g,丁香10g,益智仁15~30g,羊肉150g,將羊肉以外的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羊肉粥食用。
3.桂枸茶:肉桂5~10g,桐杞子15~30g,泡水代茶飲。
4.4.1.6 寒濕腰痛的針灸治療
4.4.1.6.1 方一
治法:祛除寒濕,溫陽止痛。
選穴: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取阿是穴、委中、腎俞、腰陽關、風府穴。局部阿是穴配委中疏通足太陽經氣。腎俞、腰陽關、風府助陽散寒化濕,使寒濕得祛,氣血暢行。
刺灸方法:針灸并用,或加拔火罐。
4.4.1.6.2 方二
取腎俞、大腸俞、委中、夾脊穴、阿是穴等穴為主[5]。寒濕腰痛加關元俞、大腸俞[5]。
4.4.1.6.3 方三
處方:腎俞、腰眼、委中。腰為腎之府,腎俞乃腎經經氣轉輸之處,取之補益腎氣,灸之可祛濕散寒;腰眼疏理局部筋脈,通經止痛;委中通調足太陽經氣,通絡活血止痛。
隨證配穴:寒濕重—腰陽關。
操作:毫針刺,根據病情虛實酌情補瀉或平補平瀉,或加艾灸,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4.4.1.7 寒濕腰痛的艾灸療法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5~7壯,灸至局部灼熱紅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可根據自身情況安排療程,亦可在天氣變化時保健灸。
4.4.2 濕熱腰痛
腰痛·濕熱蘊結證(lumbago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又稱濕熱腰痛[8]。腰痛之一[11]。是指感受濕熱,以腰髖弛痛,牽掣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于熱天或腰部著熱后痛劇,遇冷痛減,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后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8]。
4.4.2.1 濕熱腰痛的癥狀
腰髖弛痛,牽掣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于熱天或腰部著熱后痛劇,遇冷或活動后或可減輕,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后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4][8][9]。
《癥因脈治》卷一:“濕熱腰痛之癥,內熱煩熱,自汗口渴,二便赤澀,酸痛沉重。”
4.4.2.2 證候分析
濕熱邪氣侵襲腰部,筋脈拘急,氣血阻滯:濕熱壅于腰部,筋脈弛緩,經氣不通,故腰部弛痛而伴有熱感。熱天或雨天熱重濕增,故疼痛加重,活動后氣機稍有舒展,濕滯得減,故痛或可減輕。濕熱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之象。[4][9]
4.4.2.3 治法
4.4.2.4 濕熱腰痛的方藥治療
腰痛·濕熱蘊結證可用加味二妙散、大分清飲、柴獨蒼術湯等治療[11]。兼虛者,宜用七味蒼柏散[11]。
腰痛·濕熱蘊結證可用四妙丸[備注]四妙丸(《成方便讀》):蒼術、黃柏、牛膝、苡仁加減治療。方中蒼術苦溫燥濕;黃柏苦寒清下焦之熱;配薏苡仁清利濕熱;再以牛膝通利筋脈,引藥下行兼能強壯腰膝,四藥合用,則濕熱下清,而腰筋強壯,疼痛可愈。臨證應用可酌加木瓜、絡石藤,以加強舒筋通絡止痛之功。若舌質紅、口渴、小便短赤,脈弦數則是熱象偏重,可酌加梔子、澤瀉、木通以助清利濕熱。濕熱之邪,蘊蓄日久,或熱象偏重,亦能耗傷陰津,兼見腰酸咽干、手足心熱,治當清利濕熱為主,佐以滋補腎陰,但要注意選用滋陰而不戀濕的藥物,如女貞子、旱蓮草等。[4]
4.4.2.5 濕熱腰痛的飲食療法
4.4.2.5.1 推薦食材
腰痛·濕熱蘊結證患者建議食用茯苓、木瓜、梔子、薏苡仁、赤小豆、金銀花、蒲公英等[9]。
4.4.2.5.2 推薦食療方
1.薏豆苓湯:薏苡仁50~100g,赤小豆30~60g,茯苓50~10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苓瓜粥:茯苓10~30g,木瓜50~100g,蒲公英15~30g,先將茯苓和蒲公英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再用煎煮后的汁液煮大米粥,在大米粥煮熟前10分鐘放入木瓜,食粥。
3.英花茶:金銀花10g,蒲公英10g,木瓜10g,泡水代茶飲。
4.4.3 瘀血腰痛
腰痛·瘀血證(lumbago with static blood syndrome[1])又稱瀝血腰痛(《證治要訣·諸痛門》)、瘀血腰痛(見《丹溪心法》卷四)、血瘀腰痛(見《醫學入門》卷四)。腰痛病的一種[12]。是指病程遷延,常有外傷、勞損史,以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甚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面晦唇暗,舌暗青或有瘀斑,脈弦澀或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8]。
4.4.3.1 瘀血腰痛的癥狀
患者病程遷延,常有外傷、勞損史,以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證輕者俯仰不便,重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面晦唇暗,舌暗青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澀或細數[4][9][8]。
4.4.3.2 證候分析
瘀血阻滯:瘀血阻滯經脈,以致氣血不能通暢,故腰痛如刺,而痛有定處,按之則痛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日輕夜重,均為瘀血內停征象。[4][9]
4.4.3.3 治法
4.4.3.4 瘀血腰痛的方藥治療
可用補陰丸加桃仁、紅花,或桃仁承氣湯、川芎肉桂湯(李東垣方:羌活、肉桂、川芎、柴胡、當歸梢、蒼術、炙甘草、神曲、獨活、防己、防風、桃仁)等并可配合針灸、拔火罐治之[12]。
可用身痛逐瘀湯[備注]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香附、五靈脂、牛膝、地龍、當歸加減治療,方中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沒藥、五靈脂消腫定痛并增強祛瘀之力;香附行氣以活血;牛膝引瘀血下行并能強壯腰膝。臨證應用可酌加地鱉蟲以配方中地龍起通絡祛瘀作用。因無周身痹痛,故可去秦艽、羌活。若兼有風濕者,宜加獨活、金狗脊,以祛風勝濕,而狗脊配牛膝,更能強壯腰膝。若兼有腎虛者,宜加杜仲、續斷、熟地黃以補腎壯筋骨。[4]
若有明顯的體位不正,用力不當的閃扭病史,則加乳香以配方中沒藥,可增強行氣活血止痛之功,再加青皮以配方中香附,更可加強行氣之力。[4]
在內服藥物的基礎上,尚可配合熨法治療,以肉桂、吳萸、蔥頭、花椒,上五味搗勻,炒熱,以絹帕裹包熨痛處,冷則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備注]阿魏膏(《景岳全書》):羌活、獨活、玄參、官桂、赤芍、穿山甲、蘇合油、生地、豭鼠矢、大黃、白芷、天麻、紅花、麝香、土木鱉、黃丹、芒硝、阿魏、乳香、沒藥貼之。[4]
4.4.3.5 瘀血腰痛的飲食療法
4.4.3.5.1 推薦食材
腰痛·瘀血證患者建議食用當歸、桃仁、黑木耳、洋蔥、大蒜、西紅柿、山楂、釀造醋等[9]。
4.4.3.5.2 推薦食療方
1.歸龍肉湯:當歸15g,地龍15g,桃仁15~30g,羊肉100g,將羊肉以外的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羊肉食用。
2.蔥耳蒜粥:洋蔥50~100g,大蒜1頭,桃仁15~3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粥食用。
3.姜楂茶:生姜15g,山楂10g,泡水代茶飲。
4.4.3.6 瘀血腰痛的針灸治療
處方:腎俞、腰眼、委中。腰為腎之府,腎俞乃腎經經氣轉輸之處,取之補益腎氣,灸之可祛濕散寒;腰眼疏理局部筋脈,通經止痛;委中通調足太陽經氣,通絡活血止痛。
操作:毫針刺,根據病情虛實酌情補瀉或平補平瀉,或加艾灸,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4.4.3.7 瘀血腰痛的艾灸療法
選穴:阿是穴、腰陽關、膈俞、腎俞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欖大艾炷,每穴5~7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灸至腰痛消失為止。
4.4.4 腎虛腰痛
腰痛·腎虛證(lumbago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為病證名[13]。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又稱腎經腰痛(見《醫宗必讀·腰痛》)、腎虛腰痛(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腰痛之一[13]。是指腎氣虧虛,以腰痛酸軟,喜按喜揉,腰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偏陽虛則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 偏陰虛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8]。
腰痛·腎虛證可見于慢性腎炎、腎下垂、腰肌勞損、脊椎結核等病[13]。
4.4.4.1 病因病機
腎虛腰痛因久病腎虧或年老體衰,或因房勞傷腎,精氣耗損,腎氣虛憊,腰府空虛所致[5][3]。
4.4.4.2 腎虛腰痛的癥狀
腰痛以痠軟為主,起病緩慢,隱隱作痛,綿綿不已,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如伴少腹拘急,面色㿠白,手足不溫,神倦肢冷,少氣乏力,滑精,舌淡,脈沉細者,為腎陽虛;如伴有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溲黃,脈細數者,為腎陰虛。[4][3][8]
《金匱翼·腰痛》:“腎虛腰痛者,精氣不足,足少陰氣衰也。……其癥形羸氣少,行立不支,而臥息少可。無甚大痛,而悠悠戚戚,屢發不已。”
4.4.4.3 證候分析
腎精虧虛,腰部失養:腰為腎府,腎主骨髓,腎之精氣虧虛,則腰脊失養,故疫軟無力,其痛綿綿,喜按喜揉,是為虛證所見。勞則氣耗,故遇勞更甚,臥則減輕。陽虛不能煦筋,則少腹拘急,四肢不得溫養,故手足不溫。面色㿠白,舌淡,脈沉細皆為陽虛有寒之象。陰虛則陰津不足,虛火上炎,故心煩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熱。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均為陰虛有熱之征。[4][3][9]
4.4.4.4 腎虛腰痛的方藥治療
4.4.4.4.1 陽虛
偏陽虛者以右歸丸[備注]右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為主方溫養命門之火。方中用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子,培補腎精,是為陰中求陽之用;杜仲強腰益精;菟絲子補益肝腎;當歸補血行血。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壯腰之功。[4]
4.4.4.4.2 陰虛
治法:宜滋補腎陰[4]。
偏陰虛者以左歸丸[備注]左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膠、龜版膠為主方進行治療,方中用地黃、枸杞、山萸肉、龜版膠以填補腎陰;配菟絲子,鹿角膠,牛膝以溫腎壯腰,腎得滋養則虛痛可除。若虛火甚者,可酌加大補陰丸[備注]大補陰丸(《丹溪心法》):知母、黃柏、熟地黃、龜版、豬脊髓送服。如腰痛日久不愈,無明顯的陰陽偏虛者,可服用青娥丸[備注]青娥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補骨脂、杜仲、胡桃肉、大蒜頭補腎以治腰痛。[4]
4.4.4.4.3 脾虛
腎為先天,脾為后天,二臟相濟,溫運周身。若腎虛日久,不能溫煦脾土,或久行久立,勞力太邊,腰肌勞損,常致脾氣虧虛,甚則下陷,臨床除有腎虛見證外,可兼見氣短乏力,語聲低弱,食少便溏或腎臟下垂等。治當補腎為主,佐以健脾益氣,升舉清陽,酌加黨參、黃芪、升麻、柴胡、白術等補氣升提之藥,以助腎升舉。[4]
4.4.4.4.4 外治
在內服藥物的基礎上,尚可配合熨法治療,以肉桂、吳萸、蔥頭、花椒,上五味搗勻,炒熱,以絹帕裹包熨痛處,冷則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備注]阿魏膏(《景岳全書》):羌活、獨活、玄參、官桂、赤芍、穿山甲、蘇合油、生地、豭鼠矢、大黃、白芷、天麻、紅花、麝香、土木鱉、黃丹、芒硝、阿魏、乳香、沒藥貼之。[4]
4.4.4.5 腎虛腰痛偏陽虛者的飲食療法
4.4.4.5.1 治法
溫補腎陽[9]。
4.4.4.5.2 推薦食材
腰痛·腎虛證患者建議食用山茱萸、肉桂、山藥、杜仲、龜甲膠、鹿角膠、郁金、羊肉、狗肉、牛肉等[9]。
4.4.4.5.3 推薦食療方
1.姜山狗湯:干姜10g,山藥50~100g,肉桂10g,小茴香15~30g,狗肉100g,將羊肉以外的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羊肉食用。
2.桂山杞粥:肉桂10g,山茱萸15~30g,枸杞子15~30g,刀豆5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粥食用。
3.姜杞茶:干姜10g,枸杞子15~30g,泡水代茶飲。
4.4.4.6 腎虛腰痛的針灸治療
4.4.4.6.1 方一
治法:補腎壯腰。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取腎俞、志室、太溪、委中穴。腎虛腰痛應注意標本兼治,故取委中調和足太陽的經氣以治其標。取腎俞、志室、太溪補腎填精,以治其本。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可加灸。
4.4.4.6.2 方二
取腎俞、大腸俞、委中、夾脊穴、阿是穴等穴為主[5]。腎虛腰痛加志室、命門、太溪[5]。
4.4.4.6.3 方三
處方:腎俞、腰眼、委中。腰為腎之府,腎俞乃腎經經氣轉輸之處,取之補益腎氣,灸之可祛濕散寒;腰眼疏理局部筋脈,通經止痛;委中通調足太陽經氣,通絡活血止痛。
隨證配穴:腎虛—命門、三陰交。
操作:毫針刺,根據病情虛實酌情補瀉或平補平瀉,或加艾灸,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4.4.4.7 腎虛腰痛的艾灸療法
選穴:腎俞、命門、關元、太溪、然谷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10壯,每灸完1壯即按壓所灸穴位1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灸至腰痛好轉為止,平時可保健灸。
4.4.5 勞損腰痛
勞損腰痛因閃挫撞擊,或積勞陳傷,經筋、絡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凝滯腰部所致[3]。癥見勞累痛劇[5],腰部強直酸痛[5],觸之僵硬有牽制感,痛有定處,輕則俯仰不便,重則轉側困難,舌質暗,脈澀。
4.4.5.1 勞損腰痛的癥狀
腰痛每遇勞累而發,腰部強直酸楚,其痛固定不移,轉側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絡脈瘀血,苔脈多無變化。[3]
4.4.5.2 證候分析
腰部長期失于氣血濡養,故強直酸楚、其痛固定不移、轉側俯仰不利。氣血運行不暢,瘀阻于足太陽經腘部,故見腘部絡脈瘀血。[3]
4.4.5.3 勞損腰痛的針灸治療
4.4.5.3.1 方一
治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選穴: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取阿是穴、水溝、陽陵泉、委中、膈俞、次髎、夾脊。
刺灸方法: 針灸并用,在腘部瘀血處施刺絡出血。
方義:針局部阿是穴和次髎以疏調足太陽腰部經氣,舒緩筋脈。水溝可疏通督脈經氣。筋會陽陵泉配血郄委中、血會膈俞及腰部夾脊,共奏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之功。
4.4.5.3.2 方二
取腎俞、大腸俞、委中、夾脊穴、阿是穴等穴為主[5]。勞損腰痛加次髎、膈俞[5]。
4.4.5.4 勞損腰痛的推拿療法
選穴:三焦俞、氣海俞、腎俞、腰陽關、大腸俞、八髎、秩邊、委中、承山
操作方法:
(1)循經揉法:患者仰臥位,醫者先用深沉而柔和的左右結構:㨰法、揉法沿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從上而下施術5~6遍,然后用掌跟在痛點周圍按揉1~2分鐘。
(2)穴位按壓:醫者以雙手拇指依次按揉兩側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膀胱俞、志室、秩邊等穴位,以酸脹為度。從而達到提高痛閾,解痙止痛的目的。
(3)腰部斜扳法:患者仰臥位,醫者與患者面對面,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1次,再仰臥位,作屈髖屈膝被動運動,以調整腰椎后關節紊亂。
(4)活血通絡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用掌擦法直擦腰背部兩側膀胱經,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達活血通絡之目的。
4.4.6 急性扭傷
急性扭傷者,腰部突然劇烈疼痛,轉側俯仰不能[5]。
4.4.6.1.1 急性扭傷的針灸治療
取腎俞、大腸俞、委中、夾脊穴、阿是穴等穴為主[5]。急性扭傷腰痛加人中、腰痛穴,委中放血[5]。
4.5 腰痛的其他療法
4.5.1 自我推拿
平時常用雙手掌根揉擦腰部,早晚各1次,每次10min,可減輕和防止腰痛發作。
4.5.2 耳針療法
4.5.2.1 方一
方法:毫針刺患側耳穴,針刺后囑患者活動腰部,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4.5.2.2 方二
腰椎、骶椎、腎、神門。強刺激。取患側,并囑患者活動肢體,作舉手、彎腰、轉側動作。[3]
4.5.3 穴位注射療法
選穴 以痛點為主。
方法 地塞米松5ml和普魯卡因2ml混合液,嚴格消毒后刺入痛點,無回血后推藥液,每次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4.5.4 刺絡拔罐
選擇壓痛點為主,用皮膚針重叩出血,加拔火罐[5]。適用于寒濕、勞損及急性扭傷腰痛[5]。
4.5.5 艾灸對癥治療
腰痛常伴有畏寒乏力、陽痿早泄等癥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癥狀加用以下方法[10]:
4.5.5.1 畏寒乏力
選穴:神闕、氣海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灼熱為度,每日1次。
4.5.5.2 陽痿早泄
選穴:涌泉、三陰交、氣海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灼熱為度,每日1次。
4.6 腰痛的預防及調養
腰痛的預防,應多進行以腰部運動為主的醫療體育活動,防止受涼及坐臥冷濕之地,避免勞欲太過[4]。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注意姿勢正確,盡可能變換體位,勿使過度疲勞[14]。
宜睡硬板床,同時配合牽引及其他治療,如濕熱敷、熏洗等[14]。
加強腰背肌肉段鍛煉,平時可進行局部按摩,注意局部保暖,節制房事[14][10]。
合理飲食,可配合食療,多食補氣血的食物,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10]。
4.7 腰痛的預后
一般來說,如屬新感外邪或閃挫扭傷者,積極進行綜合治療,預后較佳。如屬腎虛邪戀者,則常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4.8 醫案
王××,男,45歲。兩年前因勞累引起右腰腿部疼痛,每遇冬天或天陰較重。檢查:除腰部前屈不能超出20°外,別無其他明顯變化。治療:腎俞拔罐,針右側陽陵泉、昆侖、委中,右側環跳針后加灸,腰部阿是穴針后亦可加灸。其治半個月,腿腰運動自如,疼痛消失。(江蘇省中醫院門診病歷)
張某,男,30歲,工人。因反復腰痛3年、加重10天就診。癥見面色晦黯,痛苦面容,雙手扶腰,轉側不利。查體:雙側腰部肌肉僵硬似板,觸之有條索硬結,拒按,腰部俯仰活動困難,舌紫黯,脈沉澀。診斷為腰肌勞損,按上法治療1個療程,癥狀、體征明顯減輕,休息5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14]
路某,男,55歲,商人。素有腰痛,近期發作較為頻繁,且癥狀加劇,此次發作已1周,患部疼痛酸脹不適,陰雨天尤為明顯,影響日常起居,以5厘米左右之艾條4段,裝入自制的艾灸盒內,置于腎俞、志室穴位置處點燃熏灸,每日1次,每次灸約半小時。10次后癥狀消失,半年后隨訪,腰痛未再發。[10]
4.9 文獻摘錄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證治準繩·腰痛》:“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
《景岳全書·腰痛》:“腰痛證凡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當辨其所因而治之。”
《醫學心悟·腰痛》:“腰痛拘急,牽引腿足,脈浮弦者,風也;腰冷如冰,喜得熱手熨,脈沉遲,或緊者,寒氣,并用獨活湯主之。腰痛如坐水中,身體沉重,腰間如帶重物,脈濡細者,濕也,蒼白二陳湯加獨活主之。若腰重疼痛,腰間發熱,痿軟無力,脈弦數者濕熱也,恐成痿證,前方加黃柏主之。若因閃挫跌仆,瘀積于內,轉側如刀錐之刺,大便黑色,脈澀,或芤者,瘀血也,澤蘭湯主之。走注刺痛,忽聚忽散,脈弦急者,氣滯也,橘核丸主之。腰間腫,按之濡軟不痛,脈滑者,痰也,二陳湯加白術、萆薢、白芥子、竹瀝、姜汁主之。腰痛似脫,重按稍止,脈細弱無力者,虛也,六君子湯加杜仲、續斷主之。若兼陰冷,更佐以八味丸。大抵腰痛,悉屬腎虛,既挾邪氣,必須祛邪,如無外邪,則惟補腎而已。”
5 經外奇穴名·腰痛
5.1 腰痛穴的定位
腰痛穴位于手背,腕背橫紋前1寸,第二、四伸指肌腱尺側緣各1穴[5]。左右計4穴[5]。
5.2 主治病癥
5.3 刺灸法
腰部酸軟疼痛,痛處喜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偏陽虛者,伴見面色㿠白,手足不溫,舌淡脈沉細。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21-223.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5-248.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4.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5.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02.
-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9]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8-100.
- ^ [10]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9.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8.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5.
- ^ [14]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治療腰痛的穴位
- 郄中
委中穴主治腰腿、腸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樞痛,風寒濕痹,半身不遂,胭筋攣急,腳氣,...
- 腰痛點
側二穴。主治腰腿痛,扭傷,急性腰扭傷,手背紅腫熱痛,小兒急、慢驚風,頭痛,耳鳴等。拼音:yāotò...
- 下昆侖
昆侖。位于跟腱前緣,平外踝尖下1寸處。主治冷痹、腰痛、半身不遂、腿腳重痛等。一般直刺0.3~0.5寸...
- 神關
名志室。志室穴主治腰、腎及前陰部的疾患:如腰脊強痛,小便淋漓,陰中腫痛,遺精陽痿,食不消,小腹痛,...
- 利機
疾患:如泄瀉,痢疾,便血,痔瘡,淋病,陽痿,經期腰痛,赤白帶下,陰部汗濕,遺精,帶下,泄瀉,痔疾,腹...
- 更多治療腰痛的穴位
治療腰痛的方劑
- 萆薢散
惡風,面浮腫,脊骨疼,不能行立,肌膚變色,但坐而腰痛,此風中于腎經也。視肋下左右上下持黃如餅者,可治...
- 煨腎散
、人參、當歸、秋石、川巴戟、鹿角霜各等分。主治:腰痛。用法用量:用豬腰子1個,洗凈血水,淡鹽浥過,劈...
- 獨活湯
棗3個,桑枝3錢。功能主治:寒客腎與膀胱之經,腰脊痛引股腿。摘錄:《馬培之醫案》《外臺》卷十四引《...
- 五加皮散
科》卷四方之五加皮散主治妊娠腰痛不可忍,或連腰胯痛。《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卷二十五方之五加皮散:...
- 立安丸
安丸主治腎虛或傷濕腰痛。功在強健腰腳,暖腎添精,健腰溫腎,舒筋壯骨。主治五種腰痛,腳氣,足膝無力,...
- 更多治療腰痛的方劑
治療腰痛的中成藥
- 腰痛寧膠囊
。用于寒濕瘀阻經絡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腰肌纖維炎、風濕性關節痛,癥見腰腿痛...
- 腰痛丸
腎活血,強筋止痛。用于腎陽不足、瘀血阻絡所致的腰痛及腰肌勞損。用法與用量:用鹽水送服。一次9g,一...
- 腰痛片
腎活血,強筋止痛。用于腎陽不足、瘀血阻絡所致的腰痛及腰肌勞損。用法與用量:用鹽水送服。一次6片,一...
- 桂附地黃丸
治:腎氣丸具有補腎助陽之功效。主治腎陽不足。癥見腰痛腳軟,下半身常覺發冷,少腹不適,小便不利,或小便...
- 世界腎臟日
疾病也可出現水腫,所以應盡早就醫,明確病因。2、腰痛:腎結石、急性腎炎、急性腎盂腎炎、腎盂積水、腎腫...
- 更多治療腰痛的中成藥
腰痛相關藥物
- 卡巴匹林鈣散
癥】用于頭痛、牙痛、傷風感冒時發熱,以及神經痛、腰痛、肌肉痛、和月經痛。【用法用量】成人口服:將藥粉...
- 依托芬那酯乳膏
肉風濕病。3.肌肉僵硬,伴發凍肩(肩周炎)。4.腰痛。5.坐骨神經痛。6.腱鞘炎。7.滑囊炎。8.由...
- 注射用膠原酶
內硬膜外或椎間盤內注射。【不良反應】部分患者可有腰痛加劇。必要時可注射鎮痛劑緩解。【禁忌】嚴重心血管...
- 補益地黃丸
。【功能主治】滋陰補氣,益腎填精。用于脾腎兩虛,腰痛腳重,四肢浮腫,行步艱難,疲乏無力。【用法與用量...
- 固本延齡丸(固本延齡丹)
本培元,滋陰,補髓填精,強壯筋骨。用于虛勞損傷,腰痛體倦,心悸失眠,肌膚憔悴,須發早白,經血不調,食...
- 更多腰痛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腰痛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腰痛
服湯藥,醉以入房,損其真氣,則腎氣熱,腎氣熱則腰脊痛而不能舉,久則髓減骨枯,發為骨痿,宜六味地黃丸...
- 《普濟方》:[卷一百五十四身體門]腰痛
。忌桃李、雀肉、生蔥、酢物、蕪荑。治腎虛氣衰。腰脊痛疼。或當風臥。濕冷入頭中。不速治。流入腿膝。為...
- 《雜病廣要》:[身體類]腰痛
久服陽藥,醉以入房,損其真陰,腎氣熱,腎氣熱則腰脊痛而不能舉,久則髓減骨枯,骨枯發為骨痿,宜六味地...
- 《普濟方·針灸》:[卷十三針灸門]腰痛
腰卒痛。灸窮骨上一寸七壯。左右一寸各灸七壯。治腰脊痛。灸小腸俞。五十壯。治腰背痛。灸三焦俞。隨年壯...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五]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按此篇承上章而復記病在形身之外。經絡之間。令人腰痛者。有刺...
- 更多古籍中的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