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àn shí
2 英文參考
anorex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norex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anorexy[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sit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疾病科屬
兒科
4 概述
《中醫藥學名詞》(2004):厭食是指對飲食有厭惡感,不愿進食的表現[4]。
《中醫藥學名詞》(2010):厭食是指以長期厭惡飲食,消瘦疲乏為主要表現的疾病[5]。
5 癥狀
6 病因病機
若見于小兒,每由喂養不當,飲食積滯,損傷脾胃所致[3]。見于成人者,則常因飲食饑飽失宜、勞倦過度,或病后中氣虛衰,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所致[3]。
7 診斷要點
2、有飲食不節,或喂養不當,以及挑食偏食的病史。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現食欲不振者,則不屬本病范圍。
8 辨證分析
厭食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飲食不節,或喂養不當,以及長時期偏食挑食,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胃傷則不納,脾傷則不運,故患兒不思進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傷,化源不足,則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辨證應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陰不足為主,證見厭食而口干多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在脾者,以脾運失健為主,證見厭食,面色少華,腹脹便溏,舌淡苔白。總的治療原則為健運脾氣、養陰益胃。
9 辨證論治
由于飲食積滯者,常伴見脘腹脹滿,噯吐腐酸,舌苔厚膩,治宜健脾消積,和中化濁,用和胃二陳煎或曲麥枳術丸[3]。
由于脾胃虛弱者,則饑不欲食,食入難化,精神倦怠,面色萎黃,舌質淡胖,治宜健脾益氣,用參苓白術散[3]。
若胃陰虧虛則口干喜飲而不欲食,肌膚枯瘦,舌苔光剝或光紅少津,治宜養胃育陰,可用沙參麥冬飲或益胃湯加減[3]。
9.1 脾失健運
9.1.1 方藥
1、。主方:曲麥枳術丸(虞摶《醫學正傳》)加減處方:白術10克,枳實10克,神曲10克,麥芽10克,山楂10克,雞內金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⑴枳術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小兒喜食片,口服,1~3歲每次2~3片,3~5歲每次3~5片,5歲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9.2 胃陰不足
9.2.1 證見
口干多飲,不喜進食,皮膚干燥,缺乏潤澤,大便多干結。舌質偏紅,苔多光剝少津,脈細。
9.2.2 治法
養胃育陰。面色少華,不思納食,甚則拒食,形體偏瘦,或可見腹脹和脾助運。便溏。舌淡紅,苔白或薄膩,脈尚有力。
9.2.3 方藥
1、主方:養胃增液湯(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加減處方:石斛10克,烏梅10克,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谷芽10克,麥芽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口干飲多者,加蘆根15克、生地黃10克。大便干結者,加全瓜蔞10克、火麻仁10克。
2、中成藥健身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石斛木瓜湯(肖旭騰驗方)處方:石斛9克,木瓜9克,白芍9克,山藥9克,山楂5克,麥芽15克,白術6克,雞內金6克,烏梅9克,甘草6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劑。
9.3 脾胃氣虛
9.3.1 證見
精神疲乏,面色萎黃,厭食拒食,如稍進飲食,則大便爛或夾有不消化之食物殘渣,容易出汗。舌淡紅,苔薄白,脈無力。
9.3.2 治法
健脾益氣。
9.3.3 方藥
1、主方:參苓白術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黨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扁豆15克,蓮子15克,砂仁3克(后下),桔梗6克,炙甘草6克,山藥15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大便臭穢或有不消化物者,加麥芽10克、山楂10克。動則汗出者,加黃芪15克、牡蠣30克(先煎)。
2、中成藥
⑴人參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開胃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健脾消積湯(蔡化理《小兒難病回春新方》)處方:白術12克,茯苓9克,雞內金12克,廣木香12克,白芍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9.4 其他療法
1、外治法將神曲、麥芽、山楂各10克,萊菔子、雞內金各5克,烘干后共研為細末,加淀粉1~3克,用開水調成糊膏,紗布包裹,于晚上敷神闕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
3、推拿療法刮四逢、捏脊、推叁關、揉足叁里、分推腹陰陽等穴。
4、飲食療法
⑴益脾餅:白術30克,干姜6克,紅棗250克,雞內金15克,面粉500克,植物油、鹽適量。將白術、干姜煎取汗200毫升,把紅棗煮熟去核后壓成棗泥,將雞內金磨成細粉與面粉、鹽和勻,再加入棗泥和藥汁揉成面粉團,在鍋內烙成餅,即可食用。
⑵雞內金散:雞內金10克(磨成粉末),山楂10克,山藥15克,白術10克。用山楂、白術、山藥煎水,取汁沖服雞內金粉,服時可加糖調味。
10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1.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治療厭食的穴位
- 下三里
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善...
- 鬼邪
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善...
- 下陵
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善...
- 足三里
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善...
- 頷厭
“民志不厭。”無厭,即無止境之意。饜又與厭通,飽食也。《孟子·公孫丑》:“我學不饜。”人在吞咽食物...
- 更多治療厭食的穴位
治療厭食的方劑
- 加減理陰煎
附子、茯苓者,為其厭食欲嘔也。若久痢陽不見傷,無食少欲嘔之象,但陰傷甚者,又可以去剛增柔矣,用成方...
- 生胃進食湯
,蘿卜子1錢,枳殼5分,干姜(炒黑)1錢。主治:厭食。未見飲食則思,既見飲食則厭,勉強進用,飽塞于上...
- 黃金湯
g。具有清熱除濕,疏肝健脾之功效。主治濕熱黃疸,厭食,嘔惡,兩脅脹滿,腹脹,一身面目俱黃,黃色明顯,...
- 平胃散
脾,行氣和胃。主治脾胃濕滯證。癥見脘腹脹滿,口淡食少,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倦怠,怠惰嗜臥,大便...
- 五積丸
用于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頭痛、身痛、腹痛、胸滿、厭食、嘔{惡}以及月經不調等癥。用法與用量:口服,一...
- 更多治療厭食的方劑
治療厭食的中成藥
- 五積丸
用于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頭痛、身痛、腹痛、胸滿、厭食、嘔{惡}以及月經不調等癥。用法與用量:口服,一...
- 化積口服液
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疳積,癥見面黃肌瘦、腹脹腹痛、厭食或食欲不振、大便失調。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歲以內...
- 健兒膏
調中。用于小兒脾胃虛弱、運化乏力所致的面黃肌瘦,厭食納呆,大便不調,身體虛弱,發育遲緩,自汗盜汗,貧...
- 膽石利通片
氣滯證。癥見右上腹脹滿疼痛、痛引肩背、胃脘痞滿、厭食油膩。膽石利通片的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天...
- 六味能消膠囊
:寬中理氣,潤腸通便,調節血脂。適用于胃脘脹痛,厭食,納差及大便秘結,高脂血癥及肥胖癥。六味能消膠囊...
- 更多治療厭食的中成藥
厭食相關藥物
- 小兒厭食口服液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理氣消食。適用于小兒脾虛厭食,乳食停滯,面色少華,脘腹時痛。【規格】每支裝1...
- 小兒增食片
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3.本品適用于乳食積滯所致的厭食、偏食。長期厭食、體弱消瘦或脾虛便溏者不宜服用...
- 復方氨酚烷胺膠囊
良反應】(1)偶見皮疹、惡心、嘔吐、出汗、腹痛、厭食及面色蒼白等,個別患者初服后出現嗜睡或輕度頭昏,...
- 復方氨酚烷胺膠囊
良反應】(1)偶見皮疹、惡心、嘔吐、出汗、腹痛、厭食及面色蒼白等,個別患者初服后出現嗜睡或輕度頭昏,...
- 己酮可可堿腸溶片
【不良反應】(1)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暈,頭痛,厭食,腹脹,嘔吐等,其發生率均在5%以上,最多達30...
- 更多厭食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厭食
- 《普濟方》:[卷一百七十五積聚門]積年厭食癥塊
(附論)夫厭食者。與食癥無異也。此皆由臟腑氣虛。飲食不節。生冷過度。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搏方砂丸(出圣...
-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九]治積年厭食癥塊諸方
夫厭食者。與食癥無異也。此皆由臟腑氣虛。飲食不節。生冷過度。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搏治積年厭食癥。治血氣...
- 《溫病條辨》:[卷三·下焦篇]濕溫
肉五味子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六十五、久痢小便不通,厭食欲嘔,加減理陰煎主之。此由陽而傷及陰也。小便不...
- 《醫學課兒策》:正文
諸家皆謂濕火,景岳、石頑獨有寒冷一種,其故安在?厭食者曰噤口痢,時發者曰休息痢,當詳所因所治,孕婦尤...
- 《張聿青醫案》:[卷十一]腫脹
先服)二診腫勢雖減,腹仍脹滿,腿股晶澈潰爛,胃呆厭食。濕熱充斥,尚在險途。大腹皮(三錢)漢防己(酒炒...
- 更多古籍中的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