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 《仁齋直指》卷十一:養心湯
2.1 處方
黃耆(炙)白茯苓 茯神 半夏曲 當歸 川芎各15克 遠志(取肉,姜汁淹,焙)辣桂 柏子仁 酸棗仁(浸,去皮,隔紙炒香)北五味子 人參各7.5克 甘草(炙)12克
2.2 制法
上為粗末。
2.3 功能主治
治心虛血少,驚惕不寧。
2.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2.5 備注
心主血而藏神。心經氣血不足,無以養神,則神不安,故見驚悸不寐。治當益氣養血,補心寧神,方中參、耆以補心氣,芎、歸以養心血,二茯、遠志、柏仁、棗仁、五味以寧心安神,更用半夏曲和胃化痰以助運,辣桂辛散以制酸收,甘草調和諸藥,共成益氣補血,養心安神之功。
2.6 摘錄
《仁齋直指》卷十一
3 張伯臾方:養心湯
3.1 處方
朝鮮白參12克(另煎沖),山萸肉12克,瓜蔞12克,熟附片6克(先煎),薤白6克,紅花6克,麥冬18克,當歸18克,半夏9克,黃連3克,生川軍9克(后下)。
3.2 功能主治
3.3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4 摘錄
張伯臾方
4 《傅青主女科·產后編》卷下
4.1 方名
養心湯
4.2 組成
炙黃耆1錢,茯神8分,川芎8分,當歸2錢,麥冬1錢8分,遠志8分,柏子仁1錢,人參1錢半,炙草4分,五味10粒(1方有元肉6枚)。
4.3 主治
產后心血不定,心神不安。
4.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4.5 附注
《胎產指南》有棗仁。
5 《醫統》卷七十
5.1 方名
養心湯
5.2 組成
當歸身1錢,生地黃1錢,熟地黃1錢,茯神1錢,人參1錢半,麥門冬1錢半,五味子15粒,柏子仁8分,酸棗仁8分,甘草(炙)4分。
5.3 主治
體質素弱,或兼病后思慮過多而不寐者。
5.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5.5 附注
《證治寶鑒》無柏子仁。
6 《醫級》卷八
6.1 方名
養心湯
6.2 組成
人參、黃耆、茯苓、茯神、當歸、川芎、柏子仁、棗仁、遠志、甘草。
6.3 功效
培中益氣,養肝脾,通腎氣,寧心神。
6.4 主治
心氣不足,神志不安。
6.5 加減
7 《直指》卷十一
7.1 方名
養心湯
7.2 組成
黃耆(炙)半兩,白茯苓半兩,茯神半兩,半夏曲半兩,當歸半兩,川芎半兩,遠志(取肉,姜汁淹焙)1分,辣桂1分,柏子仁1分,酸棗仁(浸,去皮,隔紙炒香)1分,北五味子1分,人參1分,甘草(炙)4錢。
7.3 主治
7.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食前服。
7.5 加減
加檳榔、赤茯苓,治停水怔悸。
7.6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7.7 各家論述
《醫方考》:《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故用人參、黃耆、茯神、茯苓、甘草以益氣;又曰:靜則養臟,燥則消亡,故用當歸、遠志、柏仁、酸棗仁、五味子以潤燥;養氣所以養神,潤燥所以潤血;若川芎者,所以調肝而益心之母;半夏曲所以醒脾而益心之子;辣桂辛熱,從火化也,《易》曰:火就燥,故能引諸藥直達心君而補之,《經》謂之從治是也。
7.8 附注
《古今醫鑒》有生地黃一錢。
8 《攝生眾妙方》卷七
8.1 方名
養心湯
8.2 組成
酸棗仁(去殼,炒)1錢,人參3錢,當歸(酒洗)8分,白茯苓(去皮)8分,茯神(去木)5分,生甘草2分,大黃連(酒炒)5分,麥門冬(去心)7分,白芍藥(酒炒)7分,黃柏(酒炒)8分,遠志(甘草水煮,去骨)5分,橘仁(去白)8分。
8.3 主治
勤政勞心,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8.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1鐘半,加蓮肉4個(去心),煎至7分,食遠服。
9 《玉案》卷四
9.1 方名
養心湯
9.2 組成
玄參1錢,白術1錢,麥門冬1錢,當歸1錢,白芍1錢,生地1錢,川芎8分,天麻8分,紫石英8分,柏子仁8分,棗仁8分,陳皮8分。
9.3 主治
9.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加燈心30莖,水煎服。
10 《外科圖說》卷一
10.1 方名
養心湯
10.2 組成
人參、神曲、白茯苓、赤苓、半夏、黃耆、肉桂、遠志、五味、川芎、甘草、當歸、棗仁、柏子仁、熟地。
10.3 主治
癰疽疔腫。
10.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內服。
11 《古今醫鑒》卷八
11.1 方名
養心湯
11.2 組成
人參、山藥、茯神、麥門冬、當歸身、白芍、石蓮肉、遠志、酸棗仁、雞頭實、蓮花須、子芩(酒洗)。
11.3 主治
11.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11.5 加減
氣虛,加黃耆、白術;血虛,加熟地;遺久氣陷,加川芎、升麻,去子芩。
11.6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11.7 各家論述
《古今名醫方論》引吳于宣:是方人參、茯神以神養心,棗仁、歸、芍以母養肝,山藥、門冬、黃芩以清養肺,蓮須、芡實、石蓮、遠志以澀養精而升之,于是神明之君主泰然于天鈞之上矣。此養心之旨也。
12 《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12.1 方名
養心湯
12.2 組成
天冬、麥冬、菖蒲、遠志、白術、熟地、人參、茯神、牛膝、當歸、黃耆、木通。
12.3 主治
健忘,或上盛下虛。
13 《醫林繩墨大全》卷四
13.1 方名
養心湯
13.2 組成
黃連、白茯苓、茯神、麥冬、當歸、芍藥、甘草、遠志、陳皮、人參、柏子仁、半夏、五味子、川芎、肉桂、蓮肉4個(去心)。
13.3 主治
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13.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 《濟陽綱目》卷五十四
14.1 方名
養心湯
14.2 組成
黃耆2錢半,白茯苓2錢半,茯神2錢半,酸棗仁(炒去油)2錢半,人參2錢半,遠志(去心)2錢半,五味子2錢半,辣桂2錢半,甘草(炙)4錢。
14.3 主治
心血虛少,神氣不安,令人驚悸怔忡。
14.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14.5 加減
停水怔忡,加檳榔、赤茯苓。
14.6 制備方法
上銼。
15 《壽世保元》卷五
15.1 方名
養心湯
15.2 組成
人參、麥門冬(去心)、黃連(微炒)、白茯苓(去皮)、白茯神(去木)、當歸(酒洗)、白芍(酒炒)、遠志(去心)、陳皮、柏子仁、酸棗仁、甘草各等分。
15.3 主治
勞心,痰多少睡,心神不定。
15.4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加蓮肉5個(去心),水煎,溫服。
15.5 制備方法
上銼。
16 《回春》卷四
16.1 方名
養心湯
16.2 組成
辰砂(另研末,調入服)、遠志(去心)、酸棗仁、石蓮肉、芡實、蓮心、天門冬、桔梗(去蘆)、麥門冬(去心)、車前子、龍骨各等分,甘草減半。
16.3 功效
滋陰降火。
16.4 主治
陰虛火動而遺精者。
16.5 養心湯的用法用量
加燈心20寸,水煎服。
16.6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古籍中的養心湯
- 《保嬰撮要》:[卷十]驚悸
用溫膽湯加辰砂、遠志之類。若思慮便動,虛也,用養心湯。時作時止,痰也,用茯苓丸。觸事易驚,心膽虛怯...
-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三·心臟部一瘡瘍]頭面瘡
飲冷者為實熱,用導赤散心。發熱飲湯者屬虛熱,用養心湯。左腮屬肝經,或頸項勁強者為實熱,用柴胡清肝散...
- 《保嬰撮要》:[卷三]驚癇
用五色丸為主,仍參以各經之藥。心癇屬血虛者,用養心湯;發熱飲冷為實熱,用虎睛丸;發熱飲湯為虛熱,用...
- 《女科證治準繩》:[卷之二雜癥門上]驚悸
血不止,前證復作,先以加味逍遙散熱退經止,又用養心湯治之而痊。一婦人驚悸怔忡無寐,自汗盜汗,飲食不...
- 《胎產心法》:[卷之下]怔忡驚悸并虛煩煩躁論
轉而不能動,診其脈動而弱者,宜養血佐以安神藥,養心湯主之。素壯火盛者,兼服安神丸。如虛煩不眠,亦心...
- 更多古籍中的養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