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ǎng shēng
2 英文參考
preserve one’s health[朗道漢英字典]
health maintenanc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alth preserving[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to keep in good health[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o preserve one’s health[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o keep fit[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health cultiv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ife-cultiv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注解
養生是指根據中醫理論,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等方法的中國傳統保健方法[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養性等。《抱樸子內篇·微旨》謂:“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矣。”養生內容廣泛,方法眾多,而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是代表性的養生學觀點[2]。
養生是人類個體有意識的自我調養身心、保養生命的一類自主性活動。先秦典籍如《孟子》、《莊子》、《荀子》等中均有“養生”一詞。《靈樞·本神篇》:“故智者之養生也,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長,長生久視。”中國傳統養生學術以天人相應、陰陽五行、形神合一、整體觀念、臟腑經絡等為基礎理論,提出了養正卻邪、協調陰陽、形神共養、動靜適度、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和調臟腑氣血、養氣保健、起居有時等養生基本法則,包括藥養、食養、氣養、神養、逸養、房事養生等范疇,通過日常飲食起居調攝、精神情志調養與道德修養、飲食補益、方藥調補、氣功導引、針灸按摩、房事節養以及休逸嗜好的調適宜忌等途徑與方式方法以達到養生目的。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儒家、道家、道教、佛教、醫家等均對中國傳統養生學術作出了貢獻,雖然各家養生學說各有特色與長短,價值與影響也不盡相同,但合起來卻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個人與社會價值。在歷史上它們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完璧。中國傳統養生學術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燦爛瑰寶,在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中,它已經并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價值和巨大的優越性。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養生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九十九養生余錄(上)]總論養生篇
夫人稟二儀之氣,成四大之形。愚智貴賤則別,養生惜命皆同。貧乏者力微而不逮,富貴者侮傲而難持;性愚者未...
- 《友漁齋醫話》:[第一種]一覽延齡一卷
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久,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養生者能存其神,則氣自裕;神之所至,氣亦隨之而往焉。...
- 《醫心方》:[卷第二十七]大體第一
《千金方》云∶夫養生也者,欲使習以性成,成自為善,不習無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
- 《養生導引秘籍》:養生膚語
毀乎?青天歌云∶青天忽起浮云障,云起縱橫遮萬象。養生者辨之。觸事而感生,善應而勞生,此皆致老之理也。...
- 《醫心方》:[卷第二十七]養形第三
氣,使秋氣平;毋外其志,使肺氣精。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謂氣閉藏。水冰地坼,毋擾于陽...
- 更多古籍中的養生
養生藥品說明書
- 古漢養生精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古漢養生精片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古漢養生顆粒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