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大辭典》·羊肉
3.1 來源
牛科動物山羊Capra hircus L.或綿羊Ovis aries L.的肉[1]。
3.2 性味歸經
3.3 功能主治
補虛益氣,溫中暖下[1]。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脾胃虛寒,食少反胃,腹痛,寒疝,產后虛羸少氣,缺乳[1]。
3.4 羊肉的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
3.5 化學成分
每100g瘦羊肉約含蛋白質17.3g,脂肪13.6g,碳水化合物0.5g,鈣15mg,磷168mg,鐵3mg,維生素B10.07mg,維生素B20.13mg,尼克酸4.9mg,膽甾醇70mg[1]。
4 《*辭典》·羊肉
4.1 出處
《本草經集注》
4.2 拼音名
Yánɡ Ròu
4.3 來源
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肉。
4.4 原形態
①山羊(陶弘景)
體長1~1.2米。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皆有角1對,雄性的角特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顎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下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或黑白相雜等多種。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性活潑,喜登高。好采食短草、灌木和樹葉等。多秋、冬交配,懷孕期140~156天,每胎產1~4頭。
分布很廣,遍及全國各地。
②綿羊(《本草綱目》)
體軀豐滿而較寬。頭短。雄者角大,彎曲呈螺旋狀。母羊無角或細小。唇薄而靈活。四肢強健。尾型不一,有瘦長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全體被毛綿密,毛長,柔軟而卷曲,多白色。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膽怯,合群性強。多在秋、冬交配,懷孕期145~152天,每胎產1~5頭。
分布廣,幾遍全國,以西北和北部為多。
以上兩種羊的皮(羊皮)、骨(羊骨)、髓(羊髓)、血(羊血),腦(羊腦)、角(羖羊角)、甲狀腺體(羊靨)、蹄肉(羊蹄肉),心(羊心)、肝(羊肝)、肺(羊肺)、腎(羊腎)、胰(羊胰),胃(羊肚)、膀胱(羊脬)、睪丸(羊外腎)、膽(羊膽)、脂肪(羊脂)、乳(羊乳)、胎獸(羊胎),以及山羊的須(羊須)、山羊的膽囊結石(羊黃)、山羊胃中的草結(羊胲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4.5 化學成份
因羊的種類、年齡、營養狀況、體軀部位等等而有差異。以瘦肉為例,含水分68%,蛋白質17.3%,脂肪13.6%,欲水化物0.5%,灰分1%,鈣15毫克%,磷168毫克%,鐵3毫克%。
此外,尚含硫胺素0.07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4.9毫克%,膽甾醇70毫克%。
4.6 性味
甘,溫。
①《別錄》:"味甘,太熱,無毒。"
②《備急千金要方·食治》:"頭肉:平。"
③孟詵:"溫。"
④《本草綱目》:"頭肉:甘,平,無毒。"
4.7 歸經
入脾、腎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4.8 功能主治
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產后虛冷,腹疼,寒疝,中虛反胃。
①《別錄》:"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
②《備急千金要方·食治》:"主暖中止痛,利產婦。""頭肉: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丈夫五勞七傷。"
③《日華子本草》:"開胃肥健。""頭肉:治骨蒸,腦熱,頭眩,明目。"
④《日用本草》:"治腰膝羸弱,壯筋骨,厚腸胃。"
4.9 羊肉的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
4.10 注意
①《金匱要略方論》:"有宿熱者不可食之。"
②《本草經集注》:"有半夏、菖蒲勿食羊肉。"
③《備急千金要方·食治》:"暴下后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煩熱難解,還動利。"
④《醫學入門》:"素有痰火者,食之骨蒸。"
4.11 附方
①益腎氣,強陽道:白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韭食之,三日一度。(《食醫心鏡》)
②治五勞七傷虛冷:肥羊肉一腿。密蓋煮爛,食湯及肉。(《本草綱目》)
③治產后腹中疞痛及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方論》當歸生姜羊肉湯)
④治胃反,朝食夜吐,夜食朝吐: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韭空腹任意多少食之。(孟詵《必效方》)
⑤治虛寒瘧疾:羊肉,作臛餅,飽食之,更飲酒,暖臥取汗。(《姚僧坦集驗方》)
⑥治三陰瘧及久瘧:羊肉、甲魚。寒多倍羊肉,熱多倍甲魚,加糖、鹽燉,服一小碗。(《浙江中醫雜志》(1):1959)
⑦治胃寒下痢: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兩。和,以綿裹納下部。(《外臺秘要》)
⑧治崩中去血,積時不止:肥羊肉三斤,干姜、當歸各三兩,生地黃二升。上四味細叨,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黃汁及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尤宜羸瘦人服之。(《備急千金要方》)
4.12 摘錄
《*辭典》
5 羊肉的食用價值
羊肉是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肉類之一,羊肉較豬肉的肉質要細嫩,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膽固醇含量都要少。冬季食用,可收到進補和防寒的雙重效果。腰窩肉為腰窩后腹部,后腿前,肥瘦夾雜,有筋膜,適于燉、扒等。
5.1 羊肉的營養價值
1. 羊肉性溫,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御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粘膜,幫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 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后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酸軟、陽痿早泄以及一切虛寒病癥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5.2 羊肉的選購
羊肉出膻法:
1、將蘿卜扎上幾個洞,和羊肉同煮,然后撈出羊肉,再進行烹制,膻味即除;
2、每1000克羊肉放入5克綠豆,煮沸10分鐘后,將水和綠豆倒掉,羊肉膻味即除;
3、煮羊肉時,每500克羊肉加入剖開的甘蔗100克,可除去羊肉的膻味,增加鮮味;
4、把羊肉切塊放入開水鍋中加點米醋(500羊肉加500毫升水、25克醋),煮沸后,撈出羊肉烹調,膻味即除。
識別綿羊肉和山羊肉:一看顏色。綿羊肉肌肉呈暗紅色,肉纖維細而軟肌肉間夾有白色脂肪,脂肪較硬且脆。山羊肉肉色較綿羊肉淡,有皮下脂肪,只在腹部有較多的脂肪,其肉有膻味;二看肉上未去凈的羊毛形狀。綿羊肉毛卷曲,山羊肉毛硬直;三看肋骨。綿羊肉肋骨窄而短,山羊肉肋骨寬而長。
5.3 羊肉適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虛胃寒者;
2. 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等上火癥狀者不宜食用;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發熱期間不宜食用;外感病邪,素體有熱者慎用。
5.4 羊肉的食療功效
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胃、腎、心經;
溫補脾胃,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畏寒等癥;
中國古代醫學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良的溫補強壯劑。
5.5 羊肉的食用建議
1. 煮制時放數個山楂或一些蘿卜、綠豆、炒制時放些蔥、姜、孜然等佐料可去膻味;
3. 羊肉中有很多膜,切絲之前應先將其剔除,否則炒熟后肉膜硬,吃起來難以下咽。
5.6 與羊肉相克的食物
食用羊肉忌梅子、小豆、豆醬、蕎麥、魚干、豬肉、醋、酪和酸物[2]。
6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羊肉的方劑
- 羊肉湯
概述:羊肉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十五首。《備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羊肉湯:方一:組成:羊肉(去脂...
- 羊肉當歸湯
概述:羊肉當歸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四首。《備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羊肉當歸湯:組成:羊肉三斤,...
- 當歸羊肉湯
)一兩,生姜半兩。制法:上藥為粗末。用法用量:用羊肉一斤,煮清汁五大盞,去肉入前藥煎四盞,去滓,作六...
- 歸姜羊肉湯
文:《類證治裁》卷八方之歸姜羊肉湯:歸姜羊肉湯以羊肉、當歸、生姜、黃耆為原料,治產后下焦虛,臟寒腹痛...
- 羊肉生地黃湯
tāng英文:概述:羊肉生地黃湯為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三方。別名:羊肉地黃湯組成:羊肉三斤...
- 更多用到中藥羊肉的方劑
用到中藥羊肉的中成藥
- 羊羔補酒
884-98處方:糯米4348g苦杏仁43g羔羊肉(連骨)348g木香3g紅花73g制法:以上五味...
- 健步丸
g、陳皮(鹽炙)7.5g、干姜5g、鎖陽10g、羊肉320g制法:以上十二味,將羊肉洗凈,剔去筋、膜...
- 歸羊沖劑
3-B-0243-90處方:當歸18g生姜30g羊肉250g制法:以上三味,當歸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
- 希桐膠囊
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注意:忌食豬肝、羊肉、羊血、蕃薯(山芋)。貯藏:密封,避熱。...
- 小兒抗癇膠囊
有困難者,可從膠囊中取出藥粉沖服。注意:忌食牛羊肉、無鱗魚及辛辣刺激食物;少數患兒服藥后出現食欲不...
- 更多用到中藥羊肉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羊肉
- 《本草綱目》:[獸部第五十卷獸之一]羊
有一靈耶?其皮極薄,南番以書字,吳人以畫采為燈。羊肉【氣味】苦、甘,大熱,無毒。詵曰∶溫。頌曰∶《本...
- 《證類本草》:[卷第十七]羊角
便,治虛損盜汗。羊齒主小兒羊癇寒熱。三月三日取。羊肉味甘,大熱,無毒。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
- 《普濟方》:[卷三百五十二產后諸疾門]虛羸
)白茯苓芎桂心續斷(分炙微赤銼)上為服。日三服。羊肉當歸湯(出圣惠方)治產后虛羸。乏弱無力。喘息汗出...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脾胃
弱,見食嘔逆,瘦劣。羊肉索餅方。白面(四兩)雞子(二枚取清)生姜(汁一合)羊肉(四兩炒)上四味。將...
- 《瘍醫大全》:[卷三十四諸瘡部(上)]楊梅瘡門主方
春用七錢,夏用五錢,秋用九錢,冬用二兩二錢)先用羊肉一斤,水十碗,煎七碗,去羊肉入前藥于汁內,煎至...
- 更多古籍中的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