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ǎng lǎo
2 英文參考
Yǎnglǎo SI6[中國針灸學詞典]
yǎnglǎ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I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養老 | ||
漢語拼音 | Yanglao | ||
羅馬拼音 | Yanglao | ||
美國英譯名 | Nourishing the Ol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I6 | |
日本 | 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IG6 | |
富耶氏 | |||
德國 | DÜ6 | ||
英國 | Si6 | ||
美國 | SI6 |
養老為經穴名(Yǎnglǎo SI6)[1]。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陽小腸經[1]。養老是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1][2]。養即保養,老即老人,此穴善治目花、耳聾、腰酸和身重等老人疾患,故名養老[1]。主治目視不明,白內障,急性角膜炎,視神經萎縮,近視眼,肩臂疼痛,肩、臂、肘紅腫疼痛,落枕及腰痛,膈肌痙攣,背、肘、臂臑痛,耳痛耳腫,手攣急,腰痛,急性腰扭傷,落枕,半身不遂,呃逆,腦血管病后遺癥,肩臂部神經痛等。
4 出處
《針灸甲乙經》:養老,手太陽郄,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者中。
5 特異性
養老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郄穴。
6 穴名解
養即保養,老即老人,此穴善治目花、耳聾、腰酸和身重等老人疾患,故名養老[1]。
養,奉養;老,年老,老邁,與少、壯相對。《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人年五十以上為老。”本穴功能明目舒筋,治老年陽氣不足諸病。《黃帝內經靈樞·天年》:“五十歲,肝氣始哀,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本穴所治為“肩痛欲折,臑似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等老年多發性疾病。《金針梅花詩鈔》養老條:“老來兩目漸昏花,兩臂酸疼又帶麻。養老穴真能養老,腕邊銳骨縫為家。”本穴在治療上,針以補之,灸以溫之,猶衣帛食肉也,故名“養老”。[3]
7 所屬部位
前臂[4]
8 養老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養老穴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2][5]。
養老穴位于前臂后區,腕背橫紋上1寸,尺骨頭橈側凹陷中。即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尺骨頭的最高點上,然后手掌旋后,在手指滑入的骨縫中[1]。
養老穴位于前臂伸側,腕后1寸,以掌向胸時,當尺骨莖突橈側緣上方之骨縫中[6]。
另說養老穴在“陽谷后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廣注);“去陽谷一寸二分,行向外”(《針灸集成》)。
養老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養老穴的位置
養老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養老穴的位置(肌肉)
養老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取穴[7]。
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后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取穴[7][1]。
養老穴在手腕外側踝尖上,乃暗穴也。取法拾手當前,轉腕,使小指向鼻,手之踝尖即行分裂,此穴乃開,即于踝尖分裂處下針。[3]
快速取穴:屈腕掌心向胸,沿小指側隆起高骨往橈側推,觸及一骨縫處即是養老穴[8]。
10 穴位解剖
養老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前臂骨間膜。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的末支,腕靜脈網。分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尺神經手背支的吻合支。皮膚由前臂后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此神經外,有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起始行經。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間經過,穿經其深面的骨間背側動、靜脈及神經,而達橈、尺骨下端骨間膜。腕背側(動脈)網位于腕骨及橈、尺骨下端的背面。由橈、尺動脈的腕背支、骨間掌側和骨間背側動脈的末端組成。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伸肌腱[1]。
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伸肌腱與小指伸肌腱之間[5]。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后皮神經和貴要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骨間后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5]。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尺神經手背支的吻合支,并有前臂骨向背側動、靜脈的末支及腕靜脈網通過[6]。
11 養老穴的功效與作用
養老穴有清頭明目,舒筋活絡的作用。
養老穴有明日、通絡、舒筋作用[1]。
養老穴功能明目舒筋,治老年陽氣不足諸病[3]。
12 主治病癥
養老穴主治目視不明,白內障,急性角膜炎,視神經萎縮,近視眼,肩臂疼痛,肩、臂、肘紅腫疼痛,落枕及腰痛,膈肌痙攣,背、肘、臂臑痛,耳痛耳腫,手攣急,腰痛,急性腰扭傷,落枕,半身不遂,呃逆,腦血管病后遺癥,肩臂部神經痛等。
養老穴主治目視不明,肩臂疼痛[5]。
養老穴主要用于眼目及其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目視不明、急性角膜炎、視神經萎縮;肩、臂、肘紅腫疼痛;落枕及腰痛、膈肌痙攣[1]。
養老穴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臑痛等[6]。
養老穴主治目視不明,耳痛耳腫,近視,白內障;肩背肘臂痛,手攣急,腰痛,急性腰扭傷,落枕,半身不遂等;呃逆[7]。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落枕;
其它:近視眼。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掌心向胸時,向肘方向斜剌0.5~0.8寸[1]。
直刺0.5~0.8寸[6]。
向上斜刺0.5~0.8寸,手腕有酸麻感,可向肩肘放散[7]。
凡用本穴,補多瀉少[3]。
13.2 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宜多灸[3]。
14 配伍
養老配肩髃,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肩、背肘疼痛。
養老穴配內關治呃逆[1]。
15 特效按摩
用食指指尖垂直下壓養老穴1~3分鐘,可輔助治療高血壓、老年癡呆、頭昏眼花、耳聾、腰酸腿痛等老年病[8]。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欲折,臂如拔,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針灸大成》: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肩背強急,眼痛。
《類經圖翼》:張仲文傳灸治仙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艱難,及筋攣,腳痹不可屈伸。
17 研究進展
17.1 治療急性腰扭傷
取養老,呈50°角進針,針尖斜向肘關節方向,進針0.6~1寸,得氣后,行針1 min[7]。
17.2 治療肩周炎
患者取坐位,屈肘,掌心向胸,一側病變取患側養老,兩側病變取雙側養老,取25號2寸毫針向肘部斜刺1.5~1.8寸,行提插捻轉瀉法,使局部出現強烈針感,并向上傳導。在行針的同時,醫者左手托患者肘部,囑患者前臂保持固定不動,肩部帶動上臂做上下、前后環繞運動,留針15 min,每5 min行針一次,每日1次。[7]
17.3 治療落枕
針刺用強刺激手法,左病右取,右病取左,囑患者活動頸部。也有針刺后用點按和法,按摩頸部疼痛點。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3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5.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古籍中的養老
- 《靈樞經脈翼》:[卷中]手太陽小腸經歌
絡小腸起于少澤小指旁前谷后溪循腕骨腕中陽谷陷中藏養老東骨上空罅靈樞第十篇云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
- 《醫燈續焰》:[卷二十一(附余)]尊生十二鑒
險。所得者少,所失者多,不如一切屏絕可也。《奉親養老書》云∶老人之食,宜其溫熱熟軟,忌粘硬生冷。每日...
- 《針灸聚英》:[卷一上]手太陽小腸經
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后。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后...
- 《經穴匯解》:[卷之四]手部第八
下踝骨。后世諸。曰。起骨下。陽谷。注曰。銳骨下。養老注曰。踝骨上。豈一踝骨而有法。定之先取掌后橫紋后...
- 《本草綱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禽之二]雞
),蔥白一握,煮,下麻子汁、五味,空心食之。(《養老書》)香港腳煩懣∶用烏雄雞一只,治如食法,入米作...
- 更多古籍中的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