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yáng jiāo
2 英文參考
Yángjiāo GB35[中國針灸學詞典]
yángjiā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3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3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陽交:1.經穴名;2.經穴別名。
4 經穴名·陽交
穴位 | 陽交 | ||
漢語拼音 | Yangjiao | ||
羅馬拼音 | YangChiao | ||
美國英譯名 | Yang Crossroa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B35 | |
日本 | 35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B35 | |
富耶氏 | |||
德國 | G35 | ||
英國 | G35 | ||
美國 | GB35 |
陽交為經穴名(Yángjiāo GB35)[1][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別陽(《針灸甲乙經》)、足髎(《針灸甲乙經》),足窌(《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1][2]。陽交是陽維脈的郄穴[1][2][3]。陽為陰之對,外為陽,交即交會,此穴在小腿外側,與足太陽脈交會,故名陽交[2]。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下肢痿痹,癲狂,現代又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經痛,精神病,膝踝腫痛,腳氣,驚厥,膽囊炎,肋間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痹,癲癇等。
4.1 陽交穴的別名
別陽(《針灸甲乙經》)、足髎(《針灸甲乙經》),足窌(《針灸甲乙經》)。
4.2 出處
4.3 穴名解
陽為陰之對,外為陽,交即交會,此穴在小腿外側,與足太陽脈交會,故名陽交[2]。
外側為陽,交指交會。交,又為震卦。東方陽春之氣,正少陽之應也。本穴為諸陽脈之交會,又與少陽升發之氣相應也。陽交為陽維之郄,又與足太陽、陽明相鄰。《針灸甲乙經》謂其“斜屬三陽分肉間。”猶足三陽與陽維脈四經之交會也,故名“陽交”。[4]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小腿[6]
4.6 陽交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陽交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3]。
陽交穴位于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2]。正坐取穴[2]。
陽交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當腓骨后緣處;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1]。
陽交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陽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陽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陽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4.7 陽交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取穴。
陽交穴位于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2]。正坐取穴[2]。
側臥或仰臥位,于腘橫紋外側端至外踝尖連線中點下1寸,腓骨后緣取穴;或外踝尖與腘橫紋外側端連線中點下1寸,外丘后取穴[7]。
快速取穴:腘橫紋頭與外踝尖連線上,中點向下1橫指,腓骨后緣處即是陽交穴[8]。
4.8 陽交穴穴位解剖
陽交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支配。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陽陵泉)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后肌間隔→踇長屈肌[2]。
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𧿹長屆肌[9]。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脛神經肌支、腓淺神經肌支和腓動脈分布[9]。
4.9 陽交穴的功效與作用
陽交穴系陽維脈之郄穴,有舒筋活絡之功,主治驚狂,癲疾,胸脅滿痛,膝股痛,下肢痿痹等證[10]。
4.10 陽交穴主治病證
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下肢痿痹,癲狂,現代又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經痛,精神病,膝踝腫痛,腳氣,驚厥,膽囊炎,肋間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痹,癲癇等。
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等[2]。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9]。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7]。
現代又多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腓淺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精神病等[2]。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以及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經痛,癲癇,精神病。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
4.11.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2 陽交穴的配伍
陽交配足三里、陰陵泉、懸鐘,有祛風溫,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脛痛。
4.13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揉按陽交穴,每次1~3分鐘,可治突發頭痛、乳腺痛、坐骨神經痛等癥[8]。
4.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寒熱痹,髀脛不收,陽交主之。寒厥,癲疾,噤吤,瘛疭,驚狂,陽交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胻不收。
《針灸大成》: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胻不收。
5 經穴別名·陽交
穴位 | 陽谷 | ||
漢語拼音 | Yanggu | ||
羅馬拼音 | Yangku | ||
美國英譯名 | sunny Valley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I5 | |
日本 | 5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IG5 | |
富耶氏 | |||
德國 | DÜ5 | ||
英國 | Si5 | ||
美國 | SI5 |
陽谷為經穴名(Yánggǔ SI5)[1][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太陽小腸經[1][2]。陽谷是手太陽小腸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火[1][2][3]。陽為陰之對,外為陽,谷指山谷,此穴在腕橫紋外側端骨隙中,如處山谷,故名陽谷[2]。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熱病,癲狂癇,腕痛,熱病汗不出,齒痛,齲齒痛,頷腫,小兒瘈疭,癲狂,妄言,癇證,臂,腕尺側痛,腮腺炎,精神病,神經性耳聾,口腔炎,尺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腕關節軟組織損傷,腕關節疾患,小兒驚風,頸頷腫,項腫,脅痛,臂外側痛,手腕痛,癲癇,齒齦炎等。
5.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于少澤……行于陽谷,陽谷,在兌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5.2 特異性
陽谷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
5.3 穴名解
陽為陰之對,外為陽,谷指山谷,此穴在腕橫紋外側端骨隙中,如處山谷,故名陽谷[2]。
陽,在此意指上肢外側[4]。谷,泉出通川曰谷[4]。以其在腕關節陽側凹陷中,穴屬手太陽小腸之經火穴,《針灸甲乙經》有:“陽谷者,火也。”穴為手太陽經之原穴,居于尺骨小頭高超處之凹陷中,對陽痿病有效[4]。《金針梅花詩鈔》陽谷條:“陽谷能興陽事萎”,是因其位置與功用而得名[4]。
5.4 所屬部位
腕[11]
5.5 陽谷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陽谷穴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3][12]。
陽谷穴位于腕后區,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2]。
陽谷穴位于手腕尺側緣,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凹陷處[1]。
陽谷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陽谷穴的位置
陽谷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陽谷穴的位置(肌肉)
陽谷穴的位置(骨骼)
5.6 陽交穴的取法
俯掌,在三角骨后緣,赤白肉際上,當豌豆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取穴。
陽谷穴位于腕后區,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2]。
俯掌,由腕骨向上,相隔一骨(三角骨)與尺骨莖突之間的凹陷中[13]。
5.7 陽交穴穴位解剖
陽谷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手掌筋膜、鉤骨骨膜。有腕背側動脈。分布著尺神經手背支。皮膚由尺神經手背支和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在手掌筋膜深面, 尺神經的深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行于小魚際肌淺面,支配并營養該肌群, 動脈還組成掌深弓。針經上述諸結構, 經小指的展肌、短屈肌與對掌肌的起點附著的豆鉤韌帶, 達鉤骨前緣的骨膜。腕掌側(動脈)網較細小,由尺、橈動脈的腕掌支, 掌淺弓的返支和骨間掌側動脈的分支組成。自該網發出小支至腕關節和腕骨。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伸肌腱與小指伸肌腱之間[12]。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后皮神經和貴要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骨間后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12]。
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和來自尺動脈的腕背側動脈[1]。
5.8 陽谷穴的功效與作用
陽谷穴接近陰郗,所治癥為癲狂、妄言、熱病、汗不出、耳目口齒諸病,以及陰郗所主各病。陰郄為手少陰心經大穴,本穴能治有關靈竅諸病,與陰郄穴面雖異,穴底卻同,故兩穴有同功也。[4]
5.9 陽交穴主治病證
陽谷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熱病,癲狂癇,腕痛,熱病汗不出,齒痛,齲齒痛,頷腫,小兒瘈疭,癲狂,妄言,癇證,臂,腕尺側痛,腮腺炎,精神病,神經性耳聾,口腔炎,尺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腕關節軟組織損傷,腕關節疾患,小兒驚風,頸頷腫,項腫,脅痛,臂外側痛,手腕痛,癲癇,齒齦炎等。
陽谷穴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熱病、癲狂癇、腕痛[12]。
陽谷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頭面五官及神志疾患等:如熱病汗不出、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齒痛、頷腫、小兒瘈疭、癲、狂、癇證及臂、腕尺側痛等[2]。
現代又多用陽谷穴治療腮腺炎、精神病、神經性耳聾、口腔炎、尺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腕關節軟組織損傷等[2]。
陽谷穴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齒痛頷腫,癲狂瘈疭,腕關節疾患等[1]。
陽谷穴主治癲狂妄言,小兒瘛疭,小兒驚風;目眩,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齲齒痛;頸頷腫,項腫,脅痛,臂外側痛,手腕痛[1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病,癲癇,肋間神經痛,尺神經痛;
五官科系統疾病:神經性耳聾,耳鳴,口腔炎,齒齦炎, 腮腺炎。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2][1][13],局部酸脹[13],可擴散至整個腕關節[13]。
5.10.2 灸法
艾條灸5~10分鐘[1]。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5.11 陽交穴的配伍
陽谷配曲池、外關,有舒筋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腕痛,上肢痿痹。
陽谷配百會、涌泉,有醒腦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精神分裂癥,癲癇。
5.12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狂癲疾,陽谷及筑賓、通谷主之。
《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胸痛不可息,頷腫,寒熱,耳鳴,聾無所聞,陽谷主之。泄風汗出,腰項急不可以左右顧及仰俯,肩弛肘廢,目痛,痂疥,生疣,瘛疭,頭眩目痛,陽谷主之。胸滿不得息,頭頷腫,陽谷主之。風眩,驚,手腕痛,泄風,汗出至腰,陽谷主之。肩痛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上牙齲痛,陽谷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陽谷主風眩,驚,手卷,泄風汗出,腰項急。陽谷,主瘧,脅痛不得息。
《針灸大成》: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瘛疭,舌強不嗍乳。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齒齲痛,臂腕外側痛不已。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7.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8.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6.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5.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6.
- ^ [11]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 ^ [12]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0.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4-215.
古籍中的陽交
- 《仲景傷寒補亡論》:[卷十三]陰陽交十一條
。脈經所載皆古書。此二證莫知所出也。又曰。熱病。陽進陰退。頭獨汗出者。死。陰進陽退。腰以下至足汗出...
- 《脈訣匯辨》:卷八
運,是土之子,以足木火金水之四運焉。尺寸反死,陰陽交危。謂之反者,不應而應,應而不應,尺寸反也。謂之...
- 《研經言》:[卷一]陰陽交并論
并陽則初似陰交,而復得汗,脈漸靜,以里散表解也。陽交者,表實較盛,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陰則初似陽交...
- 《脈經》:[卷七]熱病陰陽交并少陰厥逆陰陽竭盡生死證第十八
不見一生,雖愈必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陽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也。熱病,脈尚躁...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一]陰陽別論第七篇
手太陽之脈,終于目內;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上額交巔;手陽明之脈,終于兩鼻孔;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中...
- 更多古籍中的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