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yáng bái
2 英文參考
Yángbái GB14[中國針灸學詞典]
yángbá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陽白 | ||
漢語拼音 | Yangbai | ||
羅馬拼音 | Yangpai | ||
美國英譯名 | Yang Whit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B14 | |
日本 | 1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B10 | |
富耶氏 | |||
德國 | G14 | ||
英國 | G14 | ||
美國 | GB14 |
陽白為經穴名(Yángbái GB14)[1][2]。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1][2]。陽白是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2][1]。陽為陰之對,白指光明,前額為陽,穴在前額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陽白[2]。陽白穴主治眼目、頭面等疾患:如頭痛,項強,目赤腫痛,眼瞼𥆧動,胬肉攀睛,迎風流淚,瞳子癢痛,目眵,雀目,頭痛,目眩,目痛,視物模糊,眩暈,眼瞼下垂,面癱,現代又多用陽白穴治療眶上神經痛,近視,角膜炎,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前額痛,夜盲癥,眼科疾病等,對于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病征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
4 出處
《針灸甲乙經》: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5 穴名解
陽為陰之對,白指光明,前額為陽,穴在前額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陽白[2]。
6 特異性
7 所屬部位
額[3]
8 陽白穴的定位
陽白穴位于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處。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2]。
一說:“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針灸集成》)。
陽白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陽白穴在額部的位置
陽白穴在額部的位置
陽白穴在額部的位置(肌肉)
9 陽白穴的取法
取穴時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陽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
陽白穴位于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處。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2]。
正坐或仰臥位,在前額,于眉毛中點至前發際的下1/3與上2/3處取穴[5]。
快速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視,自眉中直上1橫指處即是陽白穴[6]。
10 陽白穴穴位解剖
陽白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帽狀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額骨)。皮膚由額神經的眶上神經和滑車上神經雙重分布。(參看本神穴)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2]。
皮膚→皮下組織→額肌[7]。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眼神經的眶上神經和顳淺動脈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布[7]。
11 陽白穴的功效與作用
陽白穴具有清頭明目,祛風泄熱的功效。
陽白穴位于前額,近于眼部,具有清頭明目、祛風泄熱之功效,可主治頭面及眼瞼病證[8]。
陽白穴屬膽經,為陽維之會,有疏風明目作用。主治目不能視,昏夜無所見。《備急千金要方》有:“目瞳痛癢,遠視視弱,昏夜無所見。”針之可使眼目重見光明。[9]
12 陽白穴主治病證
陽白穴主治眼目、頭面等疾患:如頭痛,項強,目赤腫痛,眼瞼𥆧動,胬肉攀睛,迎風流淚,瞳子癢痛,目眵,雀目,頭痛,目眩,目痛,視物模糊,眩暈,眼瞼下垂,面癱,現代又多用陽白穴治療眶上神經痛,近視,角膜炎,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前額痛,夜盲癥,眼科疾病等,對于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病征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
陽白穴主治眼目、頭面等疾患,如頭痛、項強、目赤腫痛、眼瞼𥆧動、胬肉攀睛、迎風流淚、瞳子癢痛、目眵、雀目等[2]。
陽白穴主治頭痛、目眩、目痛、視物模糊、眼瞼𥆧動[7]。
陽白穴主治頭面五官病:頭痛,眩暈,目痛,視物模糊,眼瞼𥆧動,眼瞼下垂,面癱[8]。
現代又多用陽白穴治療眶上神經痛、眼瞼下垂、近視、角膜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2]。
現代常用于治療眼科疾病、面神經麻痹或面肌痙攣、眶上神經痛等[8]。
陽白穴主治前額痛,目眩,目痛,眼瞼𥆧動,以及近視,夜盲癥,面神經麻痹,眶上神經痛等[1]。
1.五官科系統疾病:眼科疾病;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或面肌痙攣,眶上神經痛等。對于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病征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平刺0.5~0.8寸[5][7],局部有酸脹感[5],向周圍擴散[5]。
向下透魚腰;向左右透攢竹、絲竹空穴,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頭部或眼眶。
13.2 灸法
艾條灸5~10分鐘。
14 陽白穴的配伍
陽白配顴髎、頰車、合谷,有祛風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面神經麻痹。
陽白配睛明、太陽,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陽白配睛明、攢竹、陽白、魚腰、太陽,治目赤腫痛[5]。
15 特效按摩
將中指指腹置于陽白穴上,垂直揉按1~3分鐘,能有效治療眼疾[6]。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
《針灸甲乙經》: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挾項強急,不可以顧,陽白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目瞳子痛癢,遠視䀮䀮,昏夜無所見。
《針灸大成》:主瞳子癢痛,目上視,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溫。
17 研究進展
17.1 對紅綠光的感受性的影響
針刺陽白穴時,可使半數人對紅綠光的感受性發生紅升綠降的改變,1/4人紅綠全升,1/4人紅綠全降。[2]。
17.2 治療周圍性面癱
齊刺陽白;局部消毒后,第1針針體與皮膚呈45°角,用提捏進針法,針尖距離陽白約8 mm處進針,向下刺入,使針尖到達陽白,另外兩針分別在第1針左右與其呈45°角、距陽白約8 mm處進針,針尖亦直指陽白,此時患者局部有脹重感為最佳針感,行平補平瀉手法。針刺上、下內地倉時,左手翻開患者上嘴唇,從上唇黏膜內進針,針尖對著患側,并朝向地倉所對口腔黏膜處上0.5寸處,進針點體表投影位于人中溝下1/3和中1/3交點處旁開(患側)約10 mm,針體進入黏膜內約25 mm,連刺兩針,第2針進針點在第1針旁開約3 mm處,針尖也指向患側,且針體與第1針平行,針刺完畢后,左手自然放下翻起的上嘴唇;同樣,翻開患者下嘴唇,從下唇黏膜內進針,針尖對著患側,并朝向地倉所對口腔黏膜處下0.5寸處,進針點體表投影距離承漿旁開(患側)約10 mm,針體進入黏膜內約25 mm,同上連刺2針。針刺上、下內地倉,均以針下沒有阻力感、進針后感覺針下流暢為最佳,行平補平瀉手法。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據腧穴所處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補平瀉手法,其中針刺足三里,運用徐疾補瀉,行補法,針上加灸。每日治療1次,留針25 min,每周6次,周日休息,1個月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療效顯示,40例患者均在1個療程內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正常,額紋對稱,兩眉平齊,眼裂正常,眼瞼閉合正常,口角無咼斜,鼓腮不漏氣),治愈率達100%。陽白、四白、攢竹、太陽、迎香、顴髎、頰車、地倉、承漿、翳風、合谷、足三里;急性期(7~10 d)內面部腧穴行輕淺刺激,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取穴不宜過多,每次3~5穴,交替使用。肢體遠端的腧穴足三里行補法,合谷行瀉法且手法宜重。7~10 d后面部腧穴采用電針透刺療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中藥采用牽正散加味治療,共治療70例,痊愈30例,顯效20例,有效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4.3%。[8]
18 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
陽白穴 Yáng bái(GB14)
18.1 取穴方法
該穴位于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18.2 解剖
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18.3 主治疾病
18.4 人體穴位配伍
18.5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8.6 附注
足太陽、陽維之會。
18.7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脹散。
18.8 名解
(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脹散。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于在下行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并傳輸于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18.9 氣血特征
氣血物質為干爽的陽氣。
18.10 運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18.11 功能作用
18.12 治法
1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6.
- ^ [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6-307.
-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0.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6-307.
- ^ [9]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古籍中的陽白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少陽膽經歌
際四分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耳上入發際四分陽維之會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陽維之會臨泣在眉上直入發際五分...
- 《靈樞識》:[卷二]經脈第十
際四分。即本神穴也。從此行眉上一寸。直瞳子。即陽白穴也。再上直行。入發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即臨泣...
- 《金針秘傳》:[六、十二經孔穴圖及歌括](十一)足少陽膽經穴圖及歌括
懸顱懸厘曲鬢前,率谷天沖見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連,陽白臨泣目窗近,正營承靈腦空焉,風池肩井兮淵液,輒筋...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經脈第十]膽經諸穴歌
量得四分須用記。本神神庭旁二寸。入發一寸耳上系。陽白眉上方一寸。發上五分臨泣是。(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發際旁各三。(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各三。共六穴也。懸顱、陽白。系足少陽...
- 更多古籍中的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