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牙床為解剖名稱。又稱牙槽,牙齒根部著床于其中,故稱[1]。包括牙周膜、牙齦、牙槽骨等組織[1]。有上下牙床之分[1]。具有固定牙齒的作用[1]。陽明胃與大腸經循行于此[1]。《醫學入門》:“以牙床屬胃,牙齒屬腎。”即牙車[1]。牙車即口腔內載齒之骨,分上、下兩部分[2]。即今之牙槽骨[2]。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牙床
- 《醫門補要》:[卷下]醫案
肉不得復連,乃成完全人矣。一孩生下,舌下中筋與下牙床相連,不能掉動,用剪刀剪至舌下正筋處而止,以藥止...
- 《瘍醫大全》:[卷十六齦齒部]牙齒門主論
骨,則無可藏蟲,蟲盡則痛自止。)又曰∶牙疼日久,牙床腐爛,飲食不能用,日夜呼號,此胃火獨盛上升于牙也...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六]方脈齒病合參
腎臟主虛,齒為骨余,上奔而潰,勢如走馬,故名之。牙床腫痛,齒痛動搖,或黑爛脫落者,此屬陽明濕熱,蓋此...
- 《脈癥治方》:[卷之三火門]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清之。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選而用之。王節齋云、牙床腫痛。或齒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
- 《兒科要略》:[第三章·兒科特征]第四節·變蒸
至第十個月內,齒牙漸次出生,最初出生之二齒,為下牙床之門齒,繼則出生上牙床之門齒一對,若上牙床門齒先...
- 更多古籍中的牙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