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牙車 (最后修訂于2015/10/28 15:29:09)[共50字]
摘要:牙車為解剖名稱。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藏》。又名牙床。即口腔內載牙之骨,分上、下兩部分。即今之牙槽骨。......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牙車
牙車 解剖名稱。出《靈樞·本藏》。又名牙床。即口腔內載牙之骨,分上、下兩部分。即今之牙槽骨。作者:
- 色診
】。顴后者,臂也【臂接于肩,故顴后以應臂】。臂下者,手也。目內上者,膺乳也【目內上者,闕下兩旁也。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胸前也】。挾繩而上者,背也【頰之外曰繩,身之后曰背,故背應于挾繩之上】。循牙車以下者,股也【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部,故以應股】。中央者,膝也【中央者,牙車之中央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脛次于膝,足接于脛,以次而下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
- 《金針秘傳》:[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癥](九)側面部
會。治頭偏痛,目視物不明。今附∶治微風眼瞼動不止,風淚出。針入三分,禁不可灸。2.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足陽明、少陽之會。治唇吻強,耳聾,螈,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嚼食鳴,偏風,口眼斜,耳中狀如蟬聲。可灸七壯,艾炷不用大,箸頭作炷。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禁不可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岐伯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下關不得久留,針即K
- 《西方子明堂灸經》:[卷七側人頭頸之圖]側人頭頸二十穴
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上關下一寸,動脈應手。灸五壯。主耳聾嘈嘈,若蟬鳴,齒痛惡寒,癲疾嘔吐,骨酸,眩狂,螈口噤,喉鳴,牙車急痛,牙車脫臼。《西方子明堂灸經》元·至正末年不詳公元1368年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12
條文:聽會主治耳襲鳴,兼刺迎香功最靈,中風瘈瘲喎斜病,牙車脫臼齒根疼。注:[1]聽會穴,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瘈瘲,喎邪等證。 針四分,灸三壯。 [2]兼瀉迎香,功效如神。迎香穴,針三分、禁灸。%《醫宗金鑒》清吳謙公元1742年
- 齒齘
齒齘(xiè械) 病證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又名齘齒、嚙齒、嘎齒。《蘭臺軌范》:“齒齘者,睡眠而齒相磨切也……”小兒睡中齒齘為內有寄生蟲。多因心胃火熱,或為血氣虛,邪客于牙車筋脈之間。屬心胃火熱者,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屬瘟疫之邪犯肝胃二經者,宜清瘟解毒,用清瘟敗毒飲加減。屬氣血兩虛者,宜益氣養血,用八珍湯加減。屬蛔蟲所致者,用烏梅丸加減。作者:佚名
- 《西方子明堂灸經》:[卷四伏人頭圖]伏人耳后六穴
在耳后入發際四分。灸七壯。主喉痹,頸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后,頭面氣腫,足痿,失履不收,風頭。耳后痛,煩心。及足不收,口僻,頭項搖,痛,牙車急,癲疾強仆,狂瘧,項強急痛,牙齒齲痛,小便黃赤。《西方子明堂灸經》元·至正末年不詳公元1368年
- 《醫燈續焰》:[卷十二]脹滿脈證第七十一
邪,故脹。)異法方宜論所云∶臟寒生滿病;(此言脹病生于方土也。北土地寒,乳酪為食。外寒斂而內滯膩,故滿病生焉。)五常政大論所云∶適寒涼者脹;(適,往也。適往寒涼之處,外閉內郁,故脹。)刺熱篇所云∶下牙車,為腹滿。(此言外部之色應腹中而知脹滿也。牙車即牙床轉動之處。牙車之下,正應腹中。腹脹者,牙車下當見青白色。青白為寒,寒則凝滯,故脹也。)《金匱要略》論諸脹滿有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
- 《內經知要》:[卷上]三、色診
)。顴后者,臂也(臂接于肩,故顴后以應臂)。臂下者,手也。目內上者,膺乳也(目內上者,闕下兩旁也。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胸前也)。挾繩而上者,背也(頰之外曰繩,身之后曰背,故背應于挾繩之上)。循牙車以下者,股也(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部,故以應股)。中央者,膝也(中央者,牙車之中央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脛次于膝,足接于脛,以次而下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
- 面病
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四]治齒諸方
夫齒者。是睡中而齒相切也。皆由血氣虛。風邪客于牙車筋脈之間。故因喘息。而風邪動治睡中齒。宜服羌活散方。羌活地骨皮防風(去蘆頭)酸棗仁蔓荊子杏仁(湯浸去皮尖以上各一兩)生地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用半兩。以水一大盞。酒一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治風邪客于牙車。睡中齒。升麻散。川升麻(一兩)當歸(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本(半兩)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一錢。以綿裹。常含
- 《幼幼新書》:[卷第三十四]頰車蹉閃第二十四
(牙車急附)《千金》治失欠頰車蹉閃不合方。上用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急出指,恐誤齒傷人指也。《千金》失欠頰車蹉方。上消蠟和水敷之。《千金翼》治牙車急,口眼相引,舌不轉方。牡蠣(熬)伏龍肝附子(炮,去皮)礬石(燒)上四味,等分末之。以白酒和為泥,敷其上,干則易之,取瘥止。《千金》灸法∶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千金
- 《脈訣匯辨》:[卷七]望診
有胃而反見所勝之脈,甚者今病,微者至其所勝之時而病,此非顯明易推者乎?五臟六腑,各有部分,額至闕庭,上屬咽喉。闕循鼻端,五臟之應。內挾鼻,下至承漿,屬于六腑。表里各別。自顴下頰,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車下頤,屬股膝脛,部分在足。《靈樞·五色篇》曰∶“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
- 德國研究用手機信號來防止車輛撞行人
在司機看到行人之前就停車。幾乎所有信號都能被這種收發機接收,甚至幾乎每個行人隨身攜帶手機的信號。 一個主要的(沒公開名字)手機制造商已經表達了對該系統的興趣。 顯然,沒有人希望每次有人一走到馬路牙車子就停,這樣的話,錯誤信號的可能性就會較高。Ko-TAG的創造者們還沒完全講明他們如何解決這種情況的發生,雖然該研究實驗室網站表示風險評估算法能防止誤報警:“根據追蹤檢測對象采集到的數據,如移動方向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頭面部]兩釣骨
篇名:上編外治法分類:頭面部[1]兩釣骨,名曲頰,即上頰之合鉗,曲如環形,以納下牙車骨尾之鉤者 也。 [2]打仆損傷,耳腫腮硬,牙關緊急,嚼物不合 宜內服正骨紫金丹 外貼萬靈膏 坐臥避冷處按、方劑:[1]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2]萬靈膏:俱囟骨傷注:%《醫宗金鑒》清吳謙公元1742年
-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頭面部]兩釣骨
兩釣骨名曲頰,即上頰之合鉗,曲如環形,以納下牙車骨尾之鉤者也。打仆損傷,耳腫腮硬,牙關緊急,嚼物不合。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坐臥避冷處。正骨紫金丹萬靈膏(俱見巔頂傷)《正骨心法要旨》清吳謙等公元1742年
-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頭面部]地閣骨
地閣骨,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上載齒牙。打仆損傷者,腮唇腫痛,牙車振動虛浮,飲食不進,目閉神昏,心熱神亂,氣弱體軟。用布兜裹系縛頂上,內服大神效活絡丹消瘀散,止痛和血,理氣健脾;再噙化人參紫金丹,搽固齒散,口漱蓽茇散,以去牙根腫痛,外貼萬靈膏。忌風寒冷物,戒氣惱。大神效活絡丹此丹宣暢氣血,通利經絡,并風濕諸痹,口眼斜,半身不遂,行步艱難,筋骨拘攣,手足疼痛等證。白花蛇(酒浸,焙)烏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正骨心法]地閣骨
篇名:上編外治法分類:頭面部[1]地閣骨,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上載齒牙。 [2]打撲損傷者,□唇腫痛,牙車振動虛浮,飲食不進,目閉神昏,心熱 神亂,氣弱體軟。 [3]用布兜裹系縛頂上 內服大神效活絡丹消瘀散,止痛和血,理氣健脾。 再噙化人參紫金丹。 搽固齒散,口漱蓽撥散,以去牙根腫痛。 外貼萬靈膏 忌風寒冷物,戒氣惱。按、方劑:[1]大神效活絡丹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三]雜病第二十六
。厥陰之逆氣太甚。故當取中見之少陽。以疏厥陰之氣。頷痛。刺手陽明。與之盛脈出血。(葉坎)此言手足陽明之經氣厥逆。皆能為頷痛也。手陽明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足陽明之氣。上走空竅。循眼系出。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頷在腮之下。人迎之上。此病陽明之氣。下合陽明之經而為頷痛。故不曰取足陽明。而曰之盛脈。蓋氣逆于而致脈盛也。莫云從曰。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中。入齒中。挾口環唇。交承漿。循頰車。上耳
- 《普濟本事方》:[卷第一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灸中風十二穴
聽會,二穴,在耳微前陷者中,張口有穴耳前陷中動脈宛宛中,側臥張口取之。治耳聾,耳中狀如蟬聲,牙車脫臼,日可灸五壯至三七壯止,十日報灸即愈,忌動風、生冷、豬魚等物。(《灸經》云∶日灸五壯至七壯止,可經十日許,還根據前灸之。慎冷食)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側臥張口取之。治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頸強不得回顧,日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灸如大麥,忌如常法。地倉,二穴,俠口吻傍四分外,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六經穴發明]足少陽膽經穴圖
\r足少陽膽經穴圖\ps127a80.bmp\r【主治】耳聾,牙車臼脫齒痛,中風螈,斜。客主人(一名上關)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張口取之乃得。手足少陽陽明之會。禁針,灸一壯。【主治】口眼偏邪,耳鳴目眩,齒齲螈,口噤不能嚼物。頷厭曲角下顳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針七分,灸三壯。【主治】頭風偏頭痛,目眩耳鳴,驚癇,歷節風汗出。懸顱曲角下顳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三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齒痛
-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間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發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發際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
- 動輸第六十二
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于魚以反衰,其余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顱,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于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
- 刺熱篇第三十二
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后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作者:
- 《海藥本草》:[草部卷第二]36.零陵香
謹按《山海經》,生廣南山谷。陳氏云∶地名零陵,故以地為名。味辛,溫,無毒。主風邪沖心,牙車腫痛,虛勞疳,凡是齒痛,煎含良。得升麻、細辛,善。不宜多服,令人氣喘。(《大觀》卷九頁38,《政和》頁232,《綱目》頁829)《海藥本草》五代李珣公元907-960年
- 《醫心方》:[卷第五]治齒方第六十九
《病源論》云∶齒者,是睡眠而相切也。此由血氣虛,風邪客于牙車筋脈之間,故因眠氣《錄驗方》治齒方∶是睡眠而相切有聲也。令人取其臥席下土納其口中,勿知之。《醫心方》北宋日本、丹波康賴公元984年
- 《世醫得效方》:[卷第二大方脈雜醫科]四氣兼中
治五臟中風寒,手足不仁,口面斜,昏暈,失音,眼目動,牙車緊急,不得轉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半兩)細辛(去苗)防風(去叉)人參(去蘆)干姜(炮,各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或為末,酒調二錢服。《世醫得效方》天歷元年危亦林公元1328年-1337年
- 《脈訣匯辨》:[卷十經絡]肢節色見面部
“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脈訣匯辨》
- 《西方子明堂灸經》:[卷一正人頭面三十六穴]面部第五行五穴
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取(原注∶又名客主人)。灸三壯。主青盲無所見,耳痛鳴聾,口僻不能言,唇吻強,螈,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西方子明堂灸經》元·至正末年不詳公元1368年
-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候(凡二十一論)]二十、齒候
齒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氣虛,風邪客于牙車筋脈之間,故因睡、眠氣息喘而邪動,引其筋脈,故上下齒相磨切有聲,謂之齒。《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二四氣兼中治法]附子湯
治五臟中風寒,手足不仁,口面斜,昏暈失音,眼目動,牙車緊急,不得轉動。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半兩)細辛(去苗)防風(去叉)人參干姜(炮,各六錢)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或為末,酒調二錢服。《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陳言公元1174年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八十外科理例上]外科引
耳下近耳后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臍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腸。《古今醫統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西方子明堂灸經》:[卷七側人頭頸之圖]側人頭頸二十穴
在耳上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灸七壯。主暴啞不能言,齒齲,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西方子明堂灸經》元·至正末年不詳公元1368年
- 《靈樞識》:[卷五]五色篇第四十九
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胸前也。蔣示吉云。目內、目之近山根處。即精明穴。足太陽經所起。朱晦庵中庸注曰。膺、胸也。胸乳間部分。候于目內。挾繩(止)膝臏也張云。頰之外曰繩。身之后為背。故背應于挾繩之上。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郭。故以應股。中央、兩牙車之中央也。脛接于膝。足接于脛。以次而下也。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股里者。股之內側也。巨屈、頰下曲骨也。膝臏、膝蓋骨也。此蓋統指膝部而言。蔣示吉云。繩耳
- 《針灸逢源》:[卷四經穴考正]足少陽膽經穴考
在目外旁五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目癢翳膜青盲遠視KTKT淚出多眵。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后關)在耳前陷中。客主人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去耳珠下開口有空。(針三分。灸三壯)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口斜。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開口有空本輸篇曰。刺之不能欠。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針一分。不得深灸三壯)治口眼偏斜。耳鳴耳聾。頷厭在耳前曲角顳上廉。(圖翼曰腦空之上)手足少陽足陽明
- 《針灸大成》:[卷七手少陽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針經》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針灸俱令人咬錢,令口開。主耳鳴、耳聾,口眼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脈(一名資脈)∶耳本后雞足青絡脈。《銅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針一分,灸三壯。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螈,嘔吐,泄利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顱息∶耳后間青絡脈中。《銅人》灸七壯,禁針
- 《重樓玉鑰》:[卷下]足少陽膽經穴
。刺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癢。外赤痛。翳膜青盲。遠視KTKT。淚出多眵。一云兼外澤。能治婦人乳腫。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后關)在耳前陷中。一云耳珠下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刺四分。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螈斜。玉龍賦云治耳聾腮腫。完骨在耳后入發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頭痛風。耳鳴齒HT。牙車急。口眼斜喉痹頰腫。癭疾便赤。足痿不收。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
- 《高注金匱要略》:濕病脈證第二
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此癥須先詳太陽隧道。則絲絲入扣。否則極力強解。終屬隔靴搔癢。夫太陽者。從目內。上頭角。復下經牙車。上繞腦后。歷頸項。循背部之夾脊。而下走足外之后側者也。此條系太陽經血不足之人。寒濕濁邪。兩中于下。于是郁寒郁濕而兩化為熱。化熱循太陽而上沖。太陽之經血不足以御之。故見種種干熱之癥。而也。身熱足寒者
- 論《內經》五臟主五竅
傷則舌焦干枯,熱腐傷血則舌本爛,熱入氣分則舌苔黃等。又,《靈樞·本臟》舉耳、唇外形與脾腎內臟關系曰:“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耳唇與腎脾關系如此,五臟的偏傾、脆弱、畸形等,均可
- 本藏第四十七
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
- 《內經》論望色
;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其部位具體于面部,如圖所示。 《素問·刺熱論》則結合顏面
- 《針灸大成》:[卷六足陽明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目,目風淚出,偏風,視物不明。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得氣即瀉,禁主耳有膿汁出,偏風口目,牙車脫臼,牙齦腫處,張口以三棱針出膿血,多含鹽湯,即不畏風。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取之。《銅人》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炷如麥大。《明堂》灸三壯
- 《本草品匯精要》:[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草之草
)廣南山谷(道地)零陵山谷蒙州濠州【時】(生)春生苗(采)三月取莖葉【收】陰干【用】莖葉【色】青黃【味】甘【性】平緩【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臭】香【主】去邪惡辟穢氣【助】得酒良【制】(圖經曰)作窯灶以火炭焙干令黃色乃佳【治】(療)(陳藏器云)明目止淚療泄精去邪惡氣傷寒頭痛【合治】合升麻細辛煎含療風邪沖心牙車腫痛疳○合酒煎服治血氣腹脹【禁】多服令人氣喘《本草品匯精要》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醫心方》:[卷第二十五]治小兒解顱方第二十
年大囟應合而不合,頭縫開解是也。由腎氣不成故也。腎主骨髓,而腦為髓海,腎氣不成,則髓腦不足,不能結成。《產經》論云∶細辛一分,桂心一分,干姜五分。凡三物,以乳汁和,涂上。干,復涂。《僧深方》云∶取豬牙車骨髓,涂囟上,日一,十日止。良。《短劇方》云∶生蟹骨、白各二分。凡二物,下篩,以乳汁和,涂上立愈。《千金方》云∶熬蛇蛻末,和豬頰車中髓涂囟上,日三四。《葛氏方》∶燒蘩蔞末敷良。《極要方》云∶防風六分
- 《醫燈續焰》:[卷十九(補遺)望診]臟腑部分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各有部分。能別部分,萬舉萬當。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又曰∶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者是也。《醫燈續焰》清潘楫公元1644-1911年
- 《證治準繩·幼科》:[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解顱囟陷囟填總論]囟陷
前藥末同煎,空心作成膏,貼陷處。《圣惠》生干地黃散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不平者。生干地黃(二兩)烏雞骨(一兩,酥涂,炙令黃)上搗,細羅為末,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又治小兒囟陷方上,取豬牙車骨髓,煎如膏。涂囟上良。又方以狗頭骨炙令黃,搗羅為末。以雞子清調涂。又方以天靈蓋炙令黃,搗羅為末,以生油調涂。《千金》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證治準繩·幼科》明王肯
- 《證治準繩·幼科》:[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齒]頰車蹉閃
《千金》治失欠,頰車蹉閃不合方上,用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嚙傷人指也。又方消蠟和水敷之又方治牙車急口眼根引舌不轉方牡蠣(熬)伏龍肝附子(炮去皮)礬石(燒)上四味,等分末之。以白酒和為泥,敷其上,干則易之,取瘥止。《千金》灸法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又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此三陰交
- 《金匱翼》:[卷一中風統論]口眼歪斜
足陽明脈,循頰車;手太陽脈,循頸上頰。二經俱受風寒,筋骨引頰,令人口僻。目不能《外臺》治中風,面目相引,口,牙車急及舌不得轉方獨活(三兩)竹瀝生地黃汁(各一升)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又方牡蠣(熬)礬石(燒)附子(泡去皮)灶下黃土上各等分為末,取三年雄雞冠血,和藥敷其上,候復故,便洗去之。《千金翼》云∶左戴元禮云∶有無故口眼斜,投以中風藥不效,蓋緣骨虛中受風邪所致。當于此求之,不可例作尋常中
- 《外科理例》:[卷一]背上九處不可病癰五
第一入發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第三椎為崇骨。第四大椎為五臟。第五脊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膈俞及肝俞。)第七脊骨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后心鳩尾。第九鳩尾附正面五處。不可患癰。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當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第五臍下二寸為腸屈附側面三處。不可患癰。耳下近耳后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膊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腸。《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機公元1368-1644年
- 《幼幼新書》:[卷第六]囟陷第四
上沖髓腦,故囟陷也。《圣惠》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不平者。生干地黃散方生干地黃(二兩)烏雞骨(一兩涂,醋炙令黃。)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圣惠》治小兒囟陷方。上取豬牙車骨髓,煎如膏,涂囟上良。《圣惠》又方上以狗頭骨炙令黃,搗、羅為末。以雞子清調涂之。《圣惠》又方上以天靈蓋炙令黃,搗、羅為末。以生油涂調之。《千金》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
- 《傷科補要》:第十七則·脫下頦
(附失頸)下頦者,即牙車相交之骨也。若脫,則飲食言語不便,由腎虛所致。其骱曲如環形,與上頰推進,其骱有響聲,齒能合者上也。服補腎壯筋湯。夫人之筋,賴氣血充養,寒則筋攣,熱則筋縱,筋失營養,伸舒不便。感冒風寒,以患失頸,頭不能轉,使患人低坐,用按摩法頻頻揉摩,一手按其頭,一手扳其下頦,緩緩伸舒,令其正直,服疏風養血湯可也。《傷科補要》清錢潢公元1808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