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獻:
- 《醫學從眾錄》:[卷一虛癆續論]虛癆不治證
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癥。朱雀湯(《圣濟》)治心癆脈極。雄雀(十枚,用肉)人參紅棗肉赤茯苓紫石英小麥(各三錢)赤小豆(三十枚)炙甘草(一錢)丹參遠志紫菀(各二錢五分)水煎服。柏葉沐頭丸(《圣濟》)治脈極虛寒,鬢發墮落。生柏葉(一兩)附子豬骨(各五錢)上二味共為末,入豬骨為丸,入沐湯洗頭,令發不落。傷中湯李士材主思慮傷脾,腹痛食不化。白術當歸茯苓陳皮甘草芍藥香附菖蒲生姜(各等分)紅棗(二枚)水煎服。《
- 虛癆
虛癆 病名。見《醫宗必讀》卷六。即虛勞。詳該條。作者:
- 黃芪建中湯證論
黃芪一錢四分,即為黃芪建中湯。東洞氏云,建中湯緩化氣血濕滯之毒,黃芪建中皆用于氣血濕滯,百脈弦急而自汗盜汗者。和久田氏云,余之用黃芪,不必汗之有無,但得肌表乏正氣者,即不誤矣。《方函口訣》此方,用于虛癆之證,腹皮貼于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或無汗者,俱可用之。《外臺》引《必效》黃芪建中湯加當歸、人參,治虛癆,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數,若失精,加龍骨、白斂。《外臺》引《深師》本方加入人參
- 《醫學從眾錄》:[卷一]虛癆
《圣濟總錄》曰∶虛癆之病,因五臟則為五癆,因七情則為七傷,癆傷之甚,身體瘦極,則為六極。所謂七傷者,一曰∶太飽傷脾,脾傷則善噫,欲臥,面黃;(土色黃,脾傷則其本色自見,故面黃。神者,中氣之所生,脾傷則神亦倦,故善臥。)二曰∶大怒氣逆傷肝,肝傷則少血目暗。(肝者,將軍之官,故主怒。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今肝傷少血,故令目暗。)三曰強力入房,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則短氣,腰腳痛,厥逆下冷。(腳痛下冷者坎,中
- 《本草求真》:[上編卷五血劑]涼血
(獸)涼血解熱兔肉(專入肝。兼入大腸)。人言可治虛癆。人多食而不忌。不知兔肉性寒。久食絕人血脈。損元氣陽事。令人痿黃。故時珍載之以為涼血解熱利腸之劑。(藏器曰。大抵久食絕人血脈。損元氣陽事。令人痿黃。八月至十月可食。余月傷人神氣。兔死而眼合者殺人。)況虛癆一癥。脾腎兩虛。即在醫者用藥挽救。亦難兩全無弊。若復加兔肉甘寒。又安能力補脾腎。而為虛癆要藥乎?今人不察。動用兔肉治療。以致陽氣日虛。而陰氣日竭
- 《醫學三字經》:[卷之一]虛癆第三
虛癆病從何起咳嗽、吐血、五心煩熱、目花、耳鳴、口爛、鼻干、氣急、食不知味、羸瘦、驚悸、夢遺、往來寒熱、怠惰、嗜臥、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癥,皆成癆病。七情傷上損是扁鵲謂損其陽自上而下,一損肺、二損心、三損胃,過于胃則不可治。其說本于《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則上極而下矣。歸脾湯二陽旨即《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之旨也。此方為養神法,六味丸
- 《神灸經綸》:[卷之一]治虛癆咒
孫真人云人病虛癆陰虛火旺易生忿怒莫能自制昆侖大隱仙師有滅火咒曰上天下地有我一身生氣運動耳目聰明神失氣散冥冥一心富貴安在妻拿匪親為榮為辱任人旦評我今現下有喜無嗔靈臺仙子玉闕真君祛我煩惱助我精神真丹內結凈掃六塵默誦數遍五臟自覺清虛內火平熄久久誦之虛者實弱者強病可不治而愈《神灸經綸》清·咸豐六年吳亦鼎公元1851年
- 《醫學實在易》:[卷四實證]虛癆詩
虛癆統治(小)建中(湯加黃),火熾二加龍骨(湯)醫,吐血理中(湯)姜草(甘草干姜湯)妙,喘生腎氣(丸)桂甘(苓桂甘術湯)奇(小青)龍能導水寒痰治(小)柴胡最疏肝熱嗽施,千古滋陰都誤解(金元諸醫,以血為陰,立齋、景岳以腎為陰,所用如地黃、當歸、白芍、黃柏、枸杞、龜板之類畢其能事。時醫葉天士增入海參膠、淡菜、燕窩膠,更為離經,如此滋陰,久服無不歸陰,)太陰脾土要扶持(血雖為陰,取汁必在中焦,腎雖為陰,
- 《痰火點雪》:[卷一痰火咳嗽]虛癆久嗽加減主方
治陰虛勞嗽,脈來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或沉而遲澀,弱細無力,皆虛而不足,宜于補者,以此主之。黃(蜜炒,一錢,補虛瀉火止痰嗽,自汗及咳膿血)人參(五分,補肺氣,降肺火及肺虛久嗽)北五味(十五粒,收肺氣,止咳嗽,乃火熱必用之藥)紫菀(制過,一錢,止咳膿血,消痰益肺)款冬花(八分,治肺熱勞嗽連綿不絕,為溫肺治嗽之要藥)生地黃(姜汁蒸,一錢,止咳嗽吐血)玄參(忌鐵,一錢,治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
- 《針灸逢源》:[卷六論治補遺]虛癆
積虛成損。積損成癆。經年不愈。謂之久虛。有五勞六極七傷之分。五勞應五臟。曲運神機則勞心盡力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預事而憂則勞肺。矜持志節則勞腎。六極應六腑。血極則面枯發落。善忘筋極則拘攣轉筋。爪黯甲痛。肉極則體瘦肉削。倦怠嗜臥。氣極則喘嗽少氣皮枯毛焦。骨極則面垢齒浮腰酸脊痛。精極則目暗耳鳴。遺溺莖弱。七傷者。推原勞極之由。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房勞思慮傷心腎。
- 《醫學從眾錄》:[卷一虛癆續論]脈法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脈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亦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軟澀為下虛;尺軟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景岳脈法可取之句,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醫
- 癆火喉
癆火喉 病名。系指虛癆引起的喉痛病證。《喉科金鑰》上卷:“痰火虛癆,咳損肺金而喉痛者。乃水竭于下,火浮于上。”治宜滋陰潤肺。方用百合固金湯等加減。本病相當于結核性咽炎、喉炎。作者:
- 《醫學實在易》:[卷四實證]炙甘草湯詩
東方之氣在于肝,肝木敷榮五氣安,仲景遺來炙甘草,滋陰真諦已開端。虛癆癥,癆字從火,未有癆癥而不發熱者也。醫以苦寒為戒,謂滋陰一法,最為妥當,而不知此證多是陰盛為病,滋陰是增其病也。人皆曰陰虛則火動,吾則曰陰盛則火動。何以言之,心肺在上,陽之位也;胸中之陽宣布,如日月一出,燔火無光,何有發熱之病,惟下焦陰盛,無不上干陽位。足太陰脾之濕氣,動而為水飲,即上干于手太陰肺,而為咳嗽不已。足少陰腎之寒氣,動
- 醫學從眾錄
文四十篇,詳述內科雜病各證候的辨證方法。每篇先概敘病因、病機,次到治法方藥。其中于各證摘選諸家精要,更參以編者經驗。該書簡明實用、便于初學中醫者臨證參考。作者簡介:目錄:卷一真中風癥中風續論類中風癥虛癆虛癆續論卷二咳嗽痰飲喘促哮癥驚悸血癥卷三遺精赤白濁癃閉五淋心痛腹中上下諸痛心痛續論嘔吐噦呃逆卷四痙原癲狂癇癱瘓癇癥續論疝氣眩暈頭痛卷五膈癥反胃瘧癥痢癥痢疾續論卷六傷暑腫癥脹癥消渴腰痛自汗盜汗卷七泄瀉
- 《醫學從眾錄》:[卷一虛癆續論]方治
六味地黃丸此方大旨,補水以制相火。先祖選嚴公曰∶補水以制相火,為相火有余而言也。若命門真火不足,不能蒸化脾胃,若服六味丸,則濕痰愈多,宜八味丸常服。虛癆之由,多由于吐血與咳嗽。夫吐血咳嗽,豈盡致勞,治之不得法,斯勞根于此,鋤之不能去矣。吐血起于驟然,是多風寒失汗,逼而上越為大吐。一吐即止者,不必治之。(汗即血,血即汗,夾汗而見血,風寒從血解也。宜靜養,勿藥可愈。)不止者,用麻黃人參芍藥湯治之。若脈
- 中藥北沙參真假鑒別方法
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每年七、八月份采挖,除去地上莖及須根,洗凈泥土,放開水中燙后,剝去外皮,曬干即可入藥。其性涼,味甘苦淡,具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療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干、口渴等癥。市場上有以石竹科植物石生蠅子草的干燥根冒充北沙參,使用時注意鑒別。真品:干燥根呈細圓柱形或直條狀,兩頭較細,很少有分歧,外表淡黃色,表面粗糙,具縱紋及未除盡的棕黃色栓皮,并有棕色點狀的支根
- 欬嗽
雜病欬嗽,另有方書可查,未及備論,茲所論者,虛癆失血之欬嗽也,失血家,十有九欬,所以然者,肺為華蓋,肺中常有津液,則肺葉腴潤,覆垂向下,將氣斂抑,使其氣下行,氣下則津液隨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水道通調,肝氣不逆,腎氣不浮,自無欬嗽之病矣,血者火化之陰汁,津者氣化之水液,二者本相濟相養,水不濟火,則血傷,血不養氣,則水竭,水竭則津不潤,肺血傷,則火來克金,金被火克,不能行其制節,于是在下之氣,始得逆
- 化瘀行水法配合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53例臨床觀察
例均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早中期(即終末期之前),均有腎功能減退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異常,符合我國《內科學》(2008版)教材的診斷標準。 1.2治療方法中醫病名診斷為水腫、關格、癃閉、溺毒或虛癆等,均辨證為瘀血阻絡型,癥見:以上腰身疼痛,痛有定處,肢體水腫,納差泛惡,有離經之血如尿血等,四肢麻木,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可伴兼癥:(1)濕濁內蘊:納差,腹脹,惡心,水腫,舌苔厚膩;(2)脾腎氣虛:
- 《刪補頤生微論》
《刪補頤生微論》 綜合性醫書。四卷。明·李中梓撰。李氏曾撰《頤生微論》,后作者予以刪補,并由其門人沈朗仲校訂,改名《刪補頤生微論》,刊于1642年。全書分述三奇(精、氣、神)、醫宗、先天、后天、審象、運氣、臟腑、虛癆、邪祟、傷寒、廣嗣、婦科、藥性、醫方、醫案等24論,內容比較廣泛。但全書分類略嫌雜亂。作者:
- 《刪補頤生微論》
《刪補頤生微論》 綜合性醫書。四卷。明·李中梓撰。李氏曾撰《頤生微論》,后作者予以刪補,并由其門人沈朗仲校訂,改名《刪補頤生微論》,刊于1642年。全書分述三奇(精、氣、神)、醫宗、先天、后天、審象、運氣、臟腑、虛癆、邪祟、傷寒、廣嗣、婦科、藥性、醫方、醫案等24論,內容比較廣泛。但全書分類略嫌雜亂。作者:
- 新校注陳修園醫書(第四輯)
影印本。新校注本以嘉慶本衙藏版為藍本,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時方歌括·時方妙用》合刊本及其他有關各書,進行校勘。目錄:醫學三字經 醫學三字經小引 卷一 醫學源流第一 中風第二 虛癆第二 咳嗽第四 瘧疾第五 痢證第六 心腹痛胸痹第七 隔食反胃第八 氣喘第九 血證第十 水腫第十一 卷二 脹滿蠱脹第十二 暑證第十三 泄瀉第十四 眩暈第十五 嘔噦吐第十六
- 《滇南本草》:[第二卷]紫菀
\r紫菀\pb96.bmp\r,味苦、辛,性溫。苦走心,心主血,止血養血;辛走肺,多功于肺。治咳嗽、痰氣喘促、補肺、陰虛癆嗽、衄血、咳血、陰虛、痰上帶血絲。紫菀(二錢)知母(一錢)焦黃柏(五分)陳皮(二錢)不用引,水煎服。──務本卷二《滇南本草》明蘭茂公元1396-1476年
- 《本草新編》:[卷之二(商集)]天門冬
天門冬,味苦而甘,性涼,沉也,陰也,陰中有陽,無毒。入肺、腎二經。補虛癆,殺蟲,潤五臟,悅顏色。專消煩除熱,止嗽定咳尤善,止血消肺癰有神。但性涼。多服頗損胃。世人謂天門冬善消虛熱,吾以為此說不可不辨。天門冬止可瀉實火之人也,虛寒最忌,而虛熱亦宜忌之。蓋虛熱未有不胃虛者也。胃虛而又加損胃之藥,胃氣有不消亡者乎。胃傷而傳之脾,則脾亦受傷。脾胃兩傷,上不能受水谷,而下不能化糟粕矣,又何望其補哉。大約天冬
- 《時方歌括》:凡例
列病癥。不可謂不詳。而臨時查對。絕少符合。即有合處。亦不應驗。蓋以逐末而忘其本也。試觀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每癥只寥寥數語。何所不包。可知立言貴得其要也。此書如怔忡頭痛歷節諸癥。非遺之也。怔忡求之虛癆。頭痛有邪求之傷寒。無邪求之眩暈。虛癆歷節。尋其屬風屬濕屬虛而治之。所以寓活法也。學醫始基。在于入門。入門正。則始終皆正。入門錯。則始終皆錯。此書闡明圣法。為入門之準。不在詳備。若得其秘訣。未嘗不詳
- 《血證論》:[卷六]咳嗽
雜病咳嗽。另有方書可查。未及備論。茲所論者。虛癆失血之咳嗽也。失血家。十有九咳。所以然者。肺為華蓋。肺中常有津液。則肺葉腴潤。覆垂向下。將氣斂抑。使其氣下行。氣下則津液隨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水道通調。肝氣不逆。腎氣不浮。自無咳嗽之病矣。血者火化之陰汁。津者氣化之水液。二者本相濟相養。水不濟火。則血傷。血不養氣。則水竭。水竭則津不潤。肺血傷。則火來克金。金被火克。不能行其制節。于是在下之氣。始得逆
- 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減少激素副作用的臨床應用
腎病綜合征,屬于中醫學“水腫”、“虛癆”、“腰痛”范疇,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定位在腎。與肺、脾、肝相關,本虛為肺脾腎虛,標實為水實和瘀血,其病理為脾腎不足,培補脾腎是治療腎病綜合征的大法。治療的不同階段配合辨證論治有助于提高和鞏固療效,為了減輕和消除激素的副作用如:柯興氏征,精神癥狀,感染等。在臨床上筆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效果滿意,成人以滋養肝腎為主,兒童以補益脾腎為主。1臨床資料全部病例
- 瀉泄
失血虛癆,最忌泄瀉,以脾胃敗壞,不能任藥,且少納殼,胃氣將絕故也,雜病泄瀉,用參朮姜苓,應手取效,此則姜朮補胃,轉傷其陰,下咽之后,立見喘熱,竟成枯骨矣,然使用滋陰之藥,則脾已瀉泄,益陰則愈動其瀉,勢必土崩不救矣,病至此者,吾莫如之何也已,擬用黃土湯,作調停之計,效否不敢必也。以上所論,乃虛極胃將絕之瀉也,如非胃氣將絕之瀉,便當按證治之,毋得語斷其死,以恐駭病人。濕瀉者如水傾上,腸鳴身重,其腹不痛
-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四)陰陽雙補
味甘、咸,性溫,無毒。入心、腎二經。米泔洗凈,童便浸揉,色白為度,入鉛瓶中,封固,重湯煮三時,待冷方開。補心除驚悸,滋腎理虛癆。養血益氣、寧志返老。陰陽雙補,坎氣名高。此物陳藏器、吳球二氏均富使用之經驗。吳氏所訂之大造丸乃傳世之名方也。《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四卷食療](五)動物
味甘,性平,無毒。補虛癆之脊痛,益骨髓以除蒸。心血共朱砂,補心而治驚癇。豬肺同薏苡,保肺而蠲咳嗽。本益脾,可止瀉而可化癥,腎仍歸腎,能引導而不能補益。豬∶水畜也。在時屬亥,在卦屬坎。其肉性寒,能生濕痰。《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程杏軒醫案》:[《程杏軒醫案》輯錄]許婦內傷經閉辨明非孕
病由不得隱曲,以致臟真內傷,經期阻閉,女科不察病原,僉用清熱安胎,愈醫愈劇。考金匱雖有蟲丸治虛癆血痹之法,顧此羸軀,恐難勝任。即水土金俱病,古人亦無籠統治理。議以早用四陰煎,育陰保金,晚仿周慎齋前輩,淡養胃氣,甘益脾陰。蓋土為物母,脾乃至陰,其他退熱止嗽之藥,皆置不用。葉氏云∶勿見熱而投涼,勿因咳而理肺,誠哉是言也。形瘦陰虧,脈虛近數,證見咳嗽側,臥汗多食少,經停九月,失紅三次。據述曩因腹中微動,
- 《本草求真》:[上編卷四瀉劑]瀉熱
(隰草)瀉肺血熱紫菀(專入肺)。辛苦而溫。色赤。雖入至高之臟。仍兼下降。故書載入肺金血分。(辛入肺。赤入血。)能治虛癆咳嗽驚悸吐衄諸血。又能通調水道。(苦可下降。)以治溺澀便血。用此上下皆宜。且此辛而不燥。潤而不滯。(李士材比為金玉君子。非多用獨用不能速效。)于肺實為有益。然疏泄性多。培養力少。與桑白皮杏仁同為一類。但桑白皮杏仁則瀉肺經氣分。此則專瀉血經氣分也。故肺虛干咳禁用。(干咳類多血虛。不宜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九章·傷寒夾證]第十三節·夾癆傷寒
(一名傷寒夾虛癆)【因】癆之一癥。皆因氣虛怯弱之人。困乏勞傷之后。中氣不足。下流肝腎。陰火獨旺則發熱頭痛。營衛失守。則惡風惡寒。或兼感風寒。內外生熱。其勢更劇。【證】頭痛發熱。或肌膚壯熱。惡風惡寒。須渴引飲。日晡轉甚。或晝夜不息。證似陽明白虎。但脈不長實洪數為異。或氣短而煩。氣高而喘。怠惰嗜臥。而四肢不收。自汗不斂。而口不知味。亦有陰火沸騰。歇息涼處。陽氣抑遏而不行。無以衛外。故不任風寒。與外感相
- 化療性肝損傷中醫藥研究及對策
、解毒急救等方面作了全面歸納。中醫藥對化療后患者肝毒性的認識古醫籍無有關記載,只是通過患者化療后的表象來認識的。相關著述散見于祖國醫學的“黃疸”、“濕濁”、“脅痛”、“嘔吐”、“鼓脹”、“積聚”、“虛癆”等癥。現將近年來中醫藥對化療性肝臟的毒副作用的研究及對策綜述如下。1化療性肝損傷的病因病機及特點1.1以熱毒、火邪立論匡氏[1]在治療腫瘤患者放化療毒副反應的過程中發現,其臨床表現與《傷寒論》水、
- 阿膠補血膏
g/瓶劑型:煎膏劑省份:山東申請編號:95055公告號:9公告日期:1996-4-10保護級別:2級保護起始日:1996-3-22保護終止日:2002-1-19保護期限:7年批件號:96028證書號:95021-1保護品種號:ZYB20795021-1是否同品種:同品種功能主治: 本品具有滋陰補血、補中益氣、健脾潤肺的功能,用于治療久病體弱,血虧目昏,虛癆咳嗽。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作者:自動采集
- 阿膠補血膏
瓶劑型:煎膏劑省份:江西申請編號:95138公告號:11公告日期:1996-12-24保護級別:2級保護起始日:1996-12-2保護終止日:2002-1-19保護期限:7年批件號:96138證書號:95021-2保護品種號:ZYB20795021-2是否同品種:同品種功能主治: 本品具有滋陰補血、補中益氣、健脾潤肺的功能。用于治療久病體弱,血虧目昏,虛癆咳嗽。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作者:自動采集
- 新編補注醫學三字經——中醫四小經典叢書
療效等。末附臟腑、經絡、四診、運氣等論說。全書內容豐富,簡明通俗,其見解亦時有精當獨到之處,為普及性醫書中較好的一種,故問世以來頗受醫家及初學者的歡迎和好評,流傳甚廣。目錄:卷一醫學源流第一中風第二虛癆第三咳嗽第四瘧疾第五痢癥第六心腹痛胸痹第七隔食反胃第八氣喘第九血癥第十水腫第十一卷二脹滿蠱脹第十二暑癥第十三泄瀉第十四眩暈第十五嘔噦吐第十六癲狂癇第十七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第十八疝氣第十九痰飲第二十消
- 補中苦榆湯治療小兒白細胞減少癥46例臨床分析
益嚴重,患有白細胞減少癥的患兒逐漸增多,白細胞減少癥成為致殘致死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白細胞減少癥尚無特殊的治療手段,且療程長,療效差,嚴重的危害著兒童的身體健康。祖國醫學認為:白細胞減少癥本質上屬于虛癆范疇,在病機上可分為氣血虛弱、脾陽不振、肺氣虧損、腎氣不足、陰虛火旺等幾種。筆者認為白細胞減少癥與中醫的脾肺功能低下導致中氣不足有關,所以運用醫圣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加苦參、生地榆兩味,加減治療由于各
- 第四節肛漏
大多數在肛管齒線處的肛竇內。其臨床特點為肛周反復流膿水、疼痛、瘙癢,并可從流膿外口觸及或探及管道通向肛內。[病因病機]肛癰潰膿后,膿出不暢,余毒未盡,蘊結內阻,氣血不暢,創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虛癆,肺腎陰虛,濕熱乘虛人侵,化腐成膿,正氣不足,膿出不暢,日久成漏。[診斷]肛周反復流膿水,久不收口。一般初形成的肛漏流膿較多,而時間較久者則膿水漸少。若膿水突然增多,兼有肛門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
- 《滇南本草》:[第一卷]八仙草
\r八仙草\pa98.bmp\r,味辛、苦,性微寒。入少陽、太陰二經。治脾家濕熱,諸經客熱,虛癆、童癆諸癆癥,虛熱、煩熱,筋骨疼痛。濕氣傷筋,故筋骨疼。走小腸經,治五種熱淋,利小便,赤、白濁,玉莖疼痛,退血分煩熱,止小便血。(附方)五種熱淋,小便赤、尿前急脹,馬口膿糊,玉莖疼痛。滑石(二錢)甘草(一錢)八仙草(三錢)雙果草(二錢)水煎,引點水酒服。──叢本卷上《滇南本草》明蘭茂公元1396-147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四十六癆瘵門]病機
虛癆熱毒積久,則生異物惡蟲,食人臟腑精華,變生諸般奇狀,誠可驚駭。勞傷肝膽者,則為毛蟲,如刺瓦蛆之狀,食人筋膜。勞傷于心與小腸者,則為羽蟲,如燈蛾蚊虻禽鳥之形,食人血脈。勞傷于脾胃者,則為蜾蟲,如嬰兒蚯蚓之類,食人肌肉。勞傷于肺與大腸者,則為介蟲,如龜鱉蝦蟹之屬。食人膚膏。勞傷于腎與膀胱者,則為鱗蟲,如魚龍蛟鯉之形,食人骨髓。或挾相火之勢,亦如羽蟲之酷,鴟梟之類,為狀不一,不可勝紀。凡人有此證,便
- 《醫學傳燈》:[卷上]勞倦
若勞倦而感風寒。又極難辨。但勞倦之人。一周時許。自然汗出而解。若四五日不解者。又屬之風寒也。治之之法。先用清胃散火湯。治其標邪。后用加味地黃湯。培其根本。蓋火之有余。必因水之不足。少年得此。日后每成虛癆。不可不察也。若清散之后。脈沉細緩。或洪大無力者。治當益氣養血。又非地黃丸。所司也。東垣言勞倦之病。脈來洪大。虛而不長。當以甘溫補之。然初起有火。未可驟與。必先清熱健脾。方可議補。(闡發先后用藥之理
- 《軒岐救正論》:[卷之五治驗醫案下]左腎水衰陰虛發熱癥
恃天生一線胃氣留連未斷。為之少延殘喘今敗于寒劑土氣將絕無能為矣入秋當殞。辭不治。別請張明卿。張謂連參天曰。諸痰屬脾。非出于腎。怪余創言腎經有痰。連語及。傳示以立齋醫案。始無辯。又刺余曰若根據立齋法治虛癆當無功。余隨轉一語曰。憑丹溪尚有罪耳。張僅投以四白散之物。固知命在垂亡。藥石難蘇。第立齋法最善。未可輕詆也。翔梧至八月十四日果歿。余為備悉始末。以告同患。再錄立齋陰虛治驗于后。立齋曰愚按虛損之癥。設
- 《瘍醫大全》:[卷十七咽喉部]音啞門主論
風火侵肺,誤服寒涼生冷,音雌者輕。虛癆肺損音啞難治。竇漢卿曰∶病患瘥后氣短及聲不出者,皆肺氣不行。宜降氣湯多加前胡,臨服加姜汁以佐之。(《全書》)又曰∶病后聲啞不言,此肺經受刑,百無一生。馮魯瞻曰∶喑謂有言而無聲,故經曰不能言。不能,非絕然不說之謂。凡音出于喉嚨,發于舌本,因胎肥大,阻腎上行之經,腎脈入肺循喉嚨系舌本,喉者肺之部,肺主聲音,其人切切私語,心雖有言而人不能聽,故曰喑。肺腎子母之臟,故
- 黃葵膠囊治療慢性腎炎濕熱證
者進行的臨床研究發現,黃葵膠囊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活絡之效,能利水消腫,降低尿蛋白,并可使部分病人的腎功能得到改善。慢性腎炎臨床以尿蛋白、水腫、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為特征,屬中醫水腫、腰痛、尿血虛癆等范疇,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其病機錯綜復雜。近年來,濕熱作為慢性腎炎的重要病理因素受到普遍關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的研究人員將腎炎屬中醫濕熱證患者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口服黃葵膠
- 升陽益胃湯治療胃下垂42例
胃下垂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祖國醫學屬于“胃痛”、“痞滿”、“虛癆”范疇,常常認為是中氣下陷所致,所以臨床上往往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胃下垂;但筆者在臨床上所見患者往往病程已久,虛實夾雜,寒熱互見,用升陽益胃湯治療胃下垂有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門診病例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20~30歲6例,31~40歲22例,41~50歲10例,51歲以上4例;病程1
- 《醫學從眾錄》:[卷一]虛癆續論
(前論俯首從時不過于時,法中錄其可以姑從者為淺病立法。余復續此論從《內經》“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兩言,悟入左右逢源,取效捷如影響。至于痰飲、咳嗽、怔忡、不寐及婦人經水不調等病,皆虛癆中必有之癥,已詳各門,毋庸再贅,宜參考之。)虛癆癥,宋元諸家,分類別名,繁而無緒,如治絲而棼也。丹溪頗有把柄,專主補陰,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之類,后世非之。明。薛立齋出以六君子、四君子、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加味逍遙散
- 《得配本草》:[卷九獸部]牛
填骨髓,平三焦,止泄痢。配地黃汁,治羸瘦。和羊脂、白蜜、姜汁煎膏,治勞損風濕。乳制秦艽、不灰木。甘,微寒。養心肺,潤腸胃,解熱毒,補虛癆,通二便,止吐衄。佐姜汁,治熱噦。使蓽茇,治氣痢。拌硫黃,治腳痹。和姜汁、韭汁,治噎膈。每碗入酒半盞,文火調和,結如燉蛋,服之。胃虛惡心,大便滑泄,二者勿用。怪癥∶項中生瘡,五色如櫻桃狀,破則自項分裂,連皮剝脫至足,名曰肉人。常飲牛乳自消。白水牛喉去兩頭,除脂膜,
- 《血證論》:[卷六]瀉泄
失血虛癆。最忌泄瀉。以脾胃敗壞。不能任藥。且少納谷。胃氣將絕故也。雜病泄瀉。用參術姜苓。應手取效。此則姜術補胃。轉傷其陰。下咽之后。立見喘熱。竟成枯骨矣。然使用滋陰之藥。則脾已瀉泄。益陰則愈動其瀉。勢必土崩不救矣。病至此者。吾莫如之何也已。擬用黃土湯。作調停之計。效否不敢必也。以上所論。乃虛極胃將絕之瀉也。如非胃氣將絕之瀉。盒飯按證治之。毋得語斷其死。以恐駭病患。濕瀉者。如水傾下。腸鳴身重。其腹不
- 《石室秘錄》:[卷一(禮集)]全治法
論治癆病論虛癆論治癆蟲天師曰∶全治者,乃人病癆瘵之癥也。癆病用不得霸藥,宜用通身清火之味治之。(〔批〕癆癥與虛損癥,外癥大相似而治實不同。虛損者,陰陽兩虛∶癆癥陰虛陽亢,故虛損可用溫補,癆癥用清補,而忌用溫也。辨證法不必憑脈,只看人著復衣,此著單衣者為癆;人著單衣,此著復衣者為虛損。一骨蒸而熱,一營衛虛而熱故也。李子永識。)方用熟地五錢,地骨皮五錢,藥雖多而功用平和也,丹皮二錢,元參一錢,人參三錢
- 《本草新編》:[卷之二(商集)]柴胡
之亦良,但可為佐使,而不可為君臣。蓋柴胡入于表里之間,自能通達經絡,故可為佐使,而性又輕清微寒,所到之處,春風和氣,善于解紛,所以用之,無不宜也。然世人正因其用無不宜,無論可用不可用,動即用之。如陰虛癆瘵之類,亦終日煎服,耗散真元,內熱更熾,全然不悟,不重可悲乎。夫柴胡只可解郁熱之氣,而不可釋骨髓之炎也,能入于里以散邪,不能入于里以補正,能提氣以升于陽。使參、、歸、術,共健脾而開胃,不能生津以降
- 《軒岐救正論》:[卷之二四診正法]如促脈
促脈乃數而一止。此為陽極亡陰。主痰壅陽經。積留胃府。或主三焦郁火炎盛。或發狂班。或生毒疽。五積停中。脈因為沮。最不宜于病后。若勢進不已。則為可危。五積者血氣痰飲食也。若此得之新病。元氣未敗。不必深慮。但有如促之脈。或漸見于虛癆垂危之頃。死期可卜。或暴作于驚遑造次之候。氣復自愈脫陰見促終非吉兆。腫脹見促不交之。否促脈則亦有死者矣。《軒岐救正論》明蕭京公元1644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