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穴竅即穴位。《羅遺編》:“如部位穴竅,剖析分寸,自非專門不能洞其奧。”[2]
穴位為臟腑經絡之氣輸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體表的反應點,也是針灸等治療的刺激點。古代文獻有稱作“氣穴”“孔穴”“空”“輸(通俞、腧)”“節”“會”等,通俗還稱作“穴道”。《神灸經綸》始提出“穴位”這個名稱。意指這些部位為“脈氣所發”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內部與經絡、臟腑相通。不少穴位就是作為疾病的反應點而被發現。隨著針灸等醫療實踐的發展,穴位從少到多,對它的認識也不斷豐富和深化。目前將穴位分成三大類:歸屬于一定經絡的穴位,稱為十四經穴位(經穴);在原有經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稱為經外奇穴(奇穴);解放后新增加的穴位,一般稱為新穴(或并入經外奇穴)。此外,按局部壓痛點所取之穴,一般稱阿是穴。[1]
3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穴中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孫為主,次取各穴應之。九種心疼,一切冷氣。大陵二穴中脘一穴隱白二穴。痰膈涎悶,胸中隱痛。勞宮二穴膻中...
-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諸傷門]傳尸勞
,行步艱辛,眼睛多痛。其蟲遇丙丁日食起,醉歸心俞穴中,四穴輪轉,周而復始。候蟲大醉,方可醫灸,取出蟲...
- 《普濟方·針灸》:[卷十針灸門]傷寒
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氣遺溺。穴通里療天行傷寒。穴中脘治傷寒嗜臥。怠惰不欲動搖。身常濕。不能食。穴膈...
- 《普濟方·針灸》:[卷十三針灸門]賁豚氣
。各灸百壯。治賁豚搶心。不得息。穴中極。灸五十壯。治賁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穴中府。灸百壯。治賁豚...
- 《普濟方·針灸》:[卷十二針灸門]腹脹
腹脹(資生經)。穴鬲俞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而身羸瘦。穴大腸俞脾俞治寒中腹脹。穴中極治心下堅。積聚...
- 更多古籍中的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