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名
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
3 正常值
白細胞計數(WBC): 新生兒:20×109/L 2歲:11×109/L 成人:(4~10)×109/L;
嗜中性粒細胞(N):0.50~0.70(出生后2天~2歲0.31~0.40)
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 直接計數:(50~300)×106/L
嗜堿性粒細胞(B):0.0~0.01 直接計數:(20~50)×106/L
淋巴細胞(L):0.20~0.40 直接計數:(1.684±0.404)×109/L
單核細胞(M):0.01~0.08 直接計數:(0.196±0.129)×109/L
未成熟細胞:0.03~0.10
血紅蛋白(Hb): 新生兒:180~190g/L 成人: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紅細胞計數: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血小板計數:(100~300)×109/L
4 化驗結果意義
白細胞計數(WBC):
增加:急性化膿性感染(膿腫、腦膜炎、肺炎、闌尾炎、扁桃體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乙型腦炎),白血病,類白血病反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嚴重燒傷,急性出血,惡性腫瘤及某些金屬(如鉛、汞等)中毒。生理性增高見于新生兒,月經期,分娩,情緒變化及注射腎上腺素后等。
減少:某些傳染病(傷寒、副傷寒、黑熱病、瘧疾、病毒性肝炎、沙門菌屬感染等),再障,非白血性或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惡性組織細胞病,脾功能亢進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放射治療,腫瘤化療及某些藥物(磺胺、氯酶素等)反應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
嗜中性粒細胞(N):
增加:急性化膿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顆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惡性腫瘤及廣泛組織損傷等。
減少:基本與白細胞總數減少相同。
嗜酸性粒細胞(E):
增加:寄生蟲感染,過敏性疾病,熱帶性及非熱帶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
嗜堿性粒細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及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鉛、鋅中毒等.。
淋巴細胞(L):
增加:某些細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減少:細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相對性淋巴細胞減少見于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時。
單核細胞(M):
增加: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斑疹傷寒,瘧疾,重癥結核,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網狀細胞肉瘤等。
未成熟細胞:
增加:白血病,骨轉移性腫瘤等。
血紅蛋白(Hb):
增加:失水,腹瀉,大面積燒傷,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增多癥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呈相對性Hb增高。
紅細胞計數:
增多: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血液濃縮,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臟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減少:各種原因所致貧血,白血病,勾蟲病,急慢性失血等。
血小板計數:
增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脾切除后,骨折,急性出血,大手術后,急性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結核病,急慢性骨髓炎,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某些惡性腫瘤(如何杰金病、淋巴瘤等),血小板減少癥恢復期(反跳性升高)及劇烈活動后等。
降低: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獲得性血小板減少癥、特發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SLE,再障,骨髓移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重癥缺鐵性貧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Evan氏綜合征,巨脾癥,脾功能亢進癥,脾腫瘤,Gaucher氏病,Letterer-Siwe氏病,病毒感染,立克次體感染,某些細菌感染,組織胞漿菌病,瘧疾,DIC,肝病,尿毒癥,血管源性腫瘤,大量輸入庫血,新生兒溶血,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子癇,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缺乏,抗腫瘤藥及其他骨髓抑制藥物反應,放射病及放射治療等。
5 化驗取材
血液
6 化驗方法
血液常規檢查
7 化驗類別一
血液檢查
8 化驗類別二
血液常規檢查
9 參考資料
《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