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xuè xī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schistosomia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chistosomia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WS 261—2006 血吸蟲病診斷標準]
3 概述
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1][2])是指感染血吸蟲所致的寄生蟲病[1][2]。是一種人和動物都能受傳染的寄生蟲病[3]。在我國特指日本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體內所引起的疾病[4]。
長江流域是我國血吸蟲病的主要流行區;不論何種性別、年齡和種族,人群對日本血吸蟲皆有易感性;在多數流行區,通常在11~20歲感染率升至高峰,以后下降[3]。
血吸蟲病流行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含有血吸蟲蟲卵的糞便污染水源、釘螺的存在以及群眾接觸疫水。血吸蟲的生活史比較復雜,成蟲寄生在人、牛、豬或其他哺乳動物的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的血液中,蟲卵從宿主的糞便中排出,蟲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鉆進釘螺體內寄生,釘螺被稱為中間宿主;一條毛蚴在釘螺體內可發育、繁殖成上萬條尾蚴,尾蚴離開釘螺后在淺表的水面下活動,遇到人或哺乳動物的皮膚便鉆入人體內,進入血液,使人或動物感染血吸蟲[3]。有尾蚴的水稱為疫水[3]。
血吸蟲發育的不同階段,尾蚴、童蟲、成蟲和蟲卵均可對宿主引起不同的損害和復雜的免疫病理反應。由于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組織、器官和機體反應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變和臨床表現亦具有相應的特點和階段性。根據病因的免疫病理學性質,有人主張將血吸蟲病歸入免疫性疾病范疇內。
4 血吸蟲病的發病機理
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癥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復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是宿主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免疫應答。一方面通過肉芽腫反應將蟲卵破壞清除,并能隔離和清除蟲卵釋放的抗原,減少血液循環中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形成和對機體的損害;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破壞了宿主正常組織,不斷生成的蟲卵肉芽腫形成相互連接的疤痕,導致干線型肝硬變及腸壁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
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在組織血管內形成,堵塞血管,破壞血管結構,導致組織纖維化,這類病變主要見于蟲卵沉積較多的器官,如肝和結腸。在肝內,蟲卵肉芽腫位于門脈分支終端,竇前靜脈,故肝的結構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在重度感染患者,門脈周圍出現廣泛的纖維化,肝切面上,圍繞在門靜脈周圍長而白色的纖維束從不同角度插入肝內,稱干線型纖維化(pipestem fibrosis),是晚期血吸蟲病特征性病變。
5 血吸蟲病的病理改變
5.1 尾蚴及童蟲所致損害
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伴有出血、水腫,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實驗證明,感染小鼠的血清和淋巴細胞被動轉移到正常小鼠,再用尾蚴接種(初次接觸尾蚴),也可產生尾蚴性皮炎。說明這種免疫應答在早期是抗體介導的。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癥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5.2 成蟲所致損害
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復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5.3 蟲卵所致的損害
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隨著病程發展,卵內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漸消失,壞死物質被吸收,蟲卵破裂或鈣化,其周圍繞以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異物巨細胞,最后類上皮細胞變為成纖維細胞,并產生膠原纖維,肉芽腫逐漸發生纖維化,形成疤痕組織。
6 流行病學
日本血吸蟲病流行于亞洲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長江流域是我國血吸蟲病的主要流行區[3]。
不論何種性別、年齡和種族,人群對日本血吸蟲皆有易感性;在多數流行區,通常在11~20歲感染率升至高峰,以后下降[3]。
在傳播途徑的各個環節中,含有血吸蟲蟲卵的糞便污染水源、釘螺的存在以及群眾接觸疫水,是叁個重要的環節。
7 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
根據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狀態、營養狀況、治療是否及時等因素不同而異。日本血吸蟲病可分為急性、慢性和晚期叁期。當尾蚴侵入皮膚后,部分患者局部出現丘疹或蕁麻疹,稱尾蚴性皮炎。當雌蟲開始大量產卵時,少數患者出現以發熱為主的急性變態反應性癥狀,常在接觸疫水后1~2月出現,除發熱外,伴有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糞便檢查血吸蟲卵或毛蚴孵化結果陽性,稱急性血吸蟲病。然后病情逐步轉向慢性期,在流行區,90%的血吸蟲病人為慢性血吸蟲病,此時,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和不適,也可能不定期處于亞臨床狀態,表現腹瀉、糞中帶有粘液及膿血、肝脾腫大、貧血和消瘦等。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開始發生晚期病變。根據主要臨床表現,晚期血吸蟲病可分為巨脾、腹水及侏儒叁型。一個病人可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表現。在臨床上常見是以肝脾腫大、腹水、門脈高壓,以及因側支循環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靜脈曲張為主的綜合征。晚期病人可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嚴重癥狀而致死。兒童和青少年如感染嚴重,使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及其他因素可影響生長發育和生殖而致侏儒癥。因肝纖維化病變在晚期常是不可逆的,并且對治療反應甚差,從而導致臨床上難治的晚期血吸蟲病。
8 血吸蟲病的并發癥
異位損害或異位血吸蟲病。
9 血吸蟲病的診斷
血吸蟲病的診斷包括病原診斷和免疫診斷兩大部分。病人的確診需要從糞便中檢獲蟲卵或孵化毛蚴,隨著血防工作深入開展,糞檢蟲卵的難度日增,因而不斷改進檢查方法,同時提出一系列血清學診斷方法,這些方法日趨完善,簡便有效。
9.1 急性血吸蟲病
a)發病前2~3周有疫水接觸史。
b)發熱、肝大、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為主要特征。患者伴有腹脹、腹瀉。
c)糞便檢查血吸蟲卵或毛蚴陽性。
d)血吸蟲血清免疫反應陽性。
a)+b):疑似病例;a)+b)+c):確診病例;a)+b)+d):臨床診斷。
9.2 慢性血吸蟲病
a)居住流行區或有疫水接觸史。
b)無癥狀或腹痛、腹瀉,肝臟腫大。
d)無血吸蟲病治療史或治療三年以上者,血吸蟲血清學檢查陽性。
a)+b):疑似病例;a)+b)+c):確診病例;a)+b)+d):臨床診斷。
9.3 晚期血吸蟲病
a)長期反復疫水接觸,或明確血吸蟲病治療史。
b)臨床:門脈高壓或侏儒癥或結腸肉芽胂表現。
c)糞檢找到蟲卵。
d)血吸蟲病血清學檢查陽性。
a)+b):疑似病例;a)+b)+c):確診病例;a)+b)+d):臨床診斷。
10 輔助檢查
10.1 病原診斷
從糞便內檢查蟲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腸粘膜活體組織檢查蟲卵。有:⑴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區病人糞便或急性血吸蟲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檢查到血吸蟲蟲卵,方法簡便,使蟲卵檢出率低。⑵毛蚴孵化法:可以提高陽性檢出率。⑶定量透明法:用作血吸蟲蟲卵計數。⑷直腸粘膜活體組織檢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蟲病人腸壁組織增厚,蟲卵排出受阻,故糞便中不易查獲蟲卵,可應用直腸鏡檢查。
10.2 免疫診斷
10.2.1 皮內試驗(intradermal test,IDT)
一般皮內試驗與糞檢蟲卵陽性的符合率為90%左右,但可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反應,與其他吸蟲病可產生較高的交叉反應;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為陽性反應。此法簡便、快速、通常用于現場篩選可疑病例。
10.2.2 檢測抗體
血吸病人血清中存在特異性抗體,包括IgM、IgG、IgE等,如受檢者未經病原治療,而特異性抗體呈陽性反應,對于確定診斷意義較大;如已經病原治療,特異性抗體陽性,并不能確定受檢者體內仍有成蟲寄生,因治愈后,特異性抗體在體內仍可維持較長時間。目前檢測抗體的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環卵沉淀試驗(circunoval precipitin test,COPT):通常檢查100個蟲卵,陽性反應蟲卵數(環沉率)等于或大于5%時,即為陽性。糞檢血吸蟲卵陽性者,COPT陽性率平均為97.3%(94.1%~100%)。
2)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糞檢血吸蟲蟲卵陽性者與IHA陽性符合率為92.3%~100%,正常人假陽性率在2%左右,與肺吸蟲、華支睪吸蟲、旋毛蟲感染者可出現假陽性反應。IHA操作簡便,用血量少,判讀結果快,目前國內已廣泛應用。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此試驗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且可反應抗體水平,陽性檢出率在95%~100%,假陽性率為2.6%,病人在吡喹酮治療后半年至一年有50%至70%轉為陰性。
4)免疫酶染色試驗(immunoenzymic staining test,IEST):值得提出,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某些高科技和新方法被逐步引用到血吸蟲病的診斷和研究領域。例如免疫印漬技術(immunoblotting)又稱(western blot),是在蛋白質凝膠電泳和固相免疫測定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具有分子水平的免疫學新技術,有力推動了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方法的進展,它不但能對血吸蟲抗原的限定組分蛋白進行分析和鑒定,而且能用以診斷病人和區分血吸蟲病不同病期的新型血清學診斷方法。又如雜交瘤技術制備單克隆抗體(McAb)的應用。采用特異的McAb純化血吸蟲抗原,用于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也可應用McAb檢測循環抗原,為血吸蟲病診斷提供新的途徑。
10.2.3 檢測循環抗原
由于治療后抗體在宿主體內存留較長時間,其陽性結果往往不能區分現癥感染和既往感染,也不易于評價療效。循環抗原是生活蟲體排放至宿體內的大分子微粒,主要是蟲體排泄、分泌或表皮脫落物中具有抗原特性,又可為血清免疫學試驗所檢出。從理論上講,CAg的檢測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反映活動性感染,而且可以評價療效和估計蟲種。
11 血吸蟲病的治療方法
11.1 抗蟲治療
吡喹酮為治療血吸蟲病首選藥物[3]。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輕、口服、療程短等優點。
11.1.1 急性血吸蟲病
吡喹酮總量120mg/kg,6天治療,一半劑量在第1、2天口服,第3~6天口服其余一半劑量[3]。
兒童140mg/kg,分4~6次,共2~3d服完。服藥后多數患者體溫漸降,一般情況改善,8~9d后體溫完全正常,但有少數患者服藥后體溫反較服藥前升高,待療程結束后數日,體溫漸降至正常。
11.1.2 慢性血吸蟲病
吡喹酮總量60mg/kg,分兩天服用,或40mg/kg,一日頓服[3]。
兒童70mg/kg,最高總劑量為3.0g,1天內分3次服;成人亦可用40mg/kg(體重超過60kg者,亦以60kg計)頓服。
個別年老體弱者,總劑量可減至35~40mg/kg,分2次服。
11.1.3 晚期血吸蟲病
吡喹酮總量60mg/kg,分兩天服用,或40mg/kg,一日頓服[3]。
多數伴有各種加雜癥。又因晚期患者服用吡喹酮后,藥物排泄慢,血濃度明顯升高,且維持時間較長,藥物劑量宜減少,通常可按總劑量35~40mg/kg計,頓服或1天分2次服完,并加強觀察,服藥期間宜停用利尿劑。
11.1.4 吡喹酮的副作用
一般輕而短暫,不影響治療,不需特殊處理,停藥后自行消失。較常見的副作用有頭昏、頭痛、乏力、惡心、腹痛、腹脹等,偶有心悸、早搏、心電圖T波改變、心律紊亂、阿—斯綜合征,精神異常等,多數患者只有一種或數種反應、反應嚴重者應及時對癥處理。
11.1.5 左旋吡喹酮
左旋吡喹酮是吡喹酮的有效成分,其用量只需吡喹酮的一半,療效同吡喹酮,副反應少而輕。
11.2 腦型血吸蟲病治療
可用吡喹酮150mg/kg,分12份,2/d共6d。有癲癎者輔以抗癲癎藥物,有顱內壓升高者靜滴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多數能治愈。在治療過程中個別患者可發生顱內壓升高或腦疝,經脫水等搶救好轉后仍可繼續治療以完成療程。少數患者可能需手術治療,可在手術前或后加用吡喹酮治療。
11.3 對癥治療
對癥治療主要針對晚期血吸蟲病患者的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治療[3]。
11.4 治愈標準
經徹底治療后,2~3個月內不發生臨床癥狀或體征,以及糞便檢查無蟲卵即為治愈。
12 血吸蟲病的預防
2.控制和消滅釘螺
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媒介宿主。因此,要想消滅血吸蟲病,就必須消滅釘螺。為了保證血吸蟲病流行區居民的飲用水安全,防止血吸蟲感染,應該采取措施排除或殺滅水中的尾蚴。漁民、船民和其他一些流動人群,以及沒有條件建造自來水或打水井仍然飲用溝、渠、河塘水的居民,可將水燒熱至60度以上,即可殺死水中的尾蚴。將2片漂白精片搗碎、加入1擔水中,攪勻,15分鐘即可使用。或者在1擔水中加入生石灰12.5克,攪勻,30分鐘后便能達到滅蚴的效果。也可將疫水盛放在容器中,靜置48小時以后使用。
3.加強糞便管理,搞好個人防護
13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5-66.
- ^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 261—2006 血吸蟲病診斷標準[Z].2006-04-07.
治療血吸蟲病的方劑
- 十棗湯
和者;及懸飲咳唾,胸脅引痛。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血吸蟲病等所致的腹水,及滲出性胸膜炎的實證。方中甘遂善...
- 保肝合劑
功能與主治:清熱除蒸,舒肝活血,健脾利濕。用于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慢性肝炎,肝硬化,食欲不振,肝...
- 復方紫參沖劑
頁)。功能與主治:舒肝理氣,活血散結。用于晚期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2g,...
- 鱉甲煎丸
體力較強者亦不宜久用;孕婦禁用。臨床應用:1.血吸蟲病肝脾腫大:李氏用鱉甲煎丸配合阿魏消痞丸治療晚期...
- 純陽真人養臟湯
道菌群失調癥、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結腸炎、結腸血吸蟲病、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及其他腸道慢性感染性...
- 更多治療血吸蟲病的方劑
治療血吸蟲病的中成藥
- 十棗丸
和者;及懸飲咳唾,胸脅引痛。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血吸蟲病等所致的腹水,及滲出性胸膜炎的實證。方中甘遂善...
- 保肝合劑
功能與主治:清熱除蒸,舒肝活血,健脾利濕。用于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慢性肝炎,肝硬化,食欲不振,肝...
- 復方紫參沖劑
頁)。功能與主治:舒肝理氣,活血散結。用于晚期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2g,...
- 附桂八味丸
銻劑治療,其中15例完成療程。酒石酸銻劑治療血吸蟲病引起的腎損害用本方有效,治療5例均獲良好效果,...
- 鱉甲煎丸
體力較強者亦不宜久用;孕婦禁用。臨床應用:1.血吸蟲病肝脾腫大:李氏用鱉甲煎丸配合阿魏消痞丸治療晚期...
- 更多治療血吸蟲病的中成藥
血吸蟲病相關藥物
- 吡喹酮片
。【適應癥】為廣譜抗吸蟲和絳蟲藥物。適用于各種血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肺吸蟲病、姜片蟲病以及絳蟲病和...
- 吡喹酮片
。【適應癥】為廣譜抗吸蟲和絳蟲藥物。適用于各種血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肺吸蟲病、姜片蟲病以及絳蟲病和...
- 呋喃丙胺片
盤機能喪失,隨血流進入肝臟而被包圍消失。對急性血吸蟲病患者有特異的退熱作用,但單用療效較差。【藥代動...
- 呋喃丙胺片
盤機能喪失,隨血流進入肝臟而被包圍消失。對急性血吸蟲病患者有特異的退熱作用,但單用療效較差。【藥代動...
- 鹽酸左旋咪唑片
。【禁忌】肝腎功能、肝炎活動期、妊娠早期或原有血吸蟲病者禁用。【注意事項】①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服用本...
- 更多血吸蟲病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