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血逆為病證名[1]。《醫學入門》卷五:“墜墮閃挫,誤行補澀,則瘀蓄于胃,心下脹滿,食下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陳湯去茯苓、甘草,加赤芍等分。”
參見血嘔:血嘔為病證名[2]。指嘔吐食物混雜血液[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心下滿,食入即嘔,血隨食出,名曰血嘔。此由瘀蓄冷血,聚積胃口之所為也。”
3 參考資料
治療血逆的方劑
- 返魂湯
草、黑豆(炒、去殼)、紫蘇各等分。功能主治:婦人血逆卒厥,并產后血厥,昏暈目閉,口噤者。用法用量:水...
- 沉香萬應丸
或多或少,產前一切諸虛百損,用酒送下;或難產,或血逆血運,以當歸湯送下;死胎在腹,或胎衣不下,以溫酒...
- 開迷散
克生地黃4.5克制法:上藥銼研。功能主治:治婦人血逆心包而作癲狂,歌唱無時,踰垣上屋者。用法用量:加...
- 降氣制肝湯
子1錢,甘草5分,桑皮5分。功能主治:大怒之后,血逆妄吐。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大棗2個,煎服。摘錄...
- 來復丹
心腹作痛,胸膈飽悶,四肢厥冷,又治傷寒陰證,女人血氣刺痛,或攻心腹,或兒枕作痛,及諸郁結之氣。用法...
- 更多治療血逆的方劑
治療血逆的穴位
- 屋翳
側動、靜脈分支通過。屋翳穴的功效與作用:屋翳有降逆平喘、消癰止痛等作用。屋翳有理氣安神、活絡通乳之...
- 絡俞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林憶新校正:“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夏氣在孫絡’。此絡俞即孫絡之俞也。”...
- 海泉
~0.2寸,局部或整個舌頭痛脹,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注意: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禁用。文獻摘要:《黃...
- 手少陰心經
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還可發為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臑痛等癥。本經穴主治“心”方面所...
- 曲澤
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
- 更多治療血逆的穴位
治療血逆的中成藥
- 二十六味通經散
病”,胃腸潰瘍出血、肝血增盛,月經不調,閉經,經血逆行,血瘀癥瘕,胸背疼痛等。用法與用量:一次2g,...
- 麻杏甘石合劑
。功能與主治:辛涼宣肺,平喘止咳。用于外感身熱,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用法與用量:口服,...
- 舟車丸
,喘咳面赤,脈沉數有力,風熱郁痹,走注疼痛及婦人血逆氣滯等證。制備方法:上藥為細末,水為丸,梧桐子大...
- 活胃膠囊
的各項規定(附錄ⅠL)。功能與主治: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用于肝郁氣逆,脾胃不和引起:胸肋脹滿,胃脘...
- 四逆散
反應(LPO)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加缺血心肌營養性血流量(NBF)。四逆散有很強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更多治療血逆的中成藥
血逆相關藥物
- 活胃膠囊
語拼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用于肝郁氣逆,脾胃不和引起:胸肋脹滿,胃脘...
- 活胃散
語拼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用于肝郁氣逆,脾胃不和引起:胸肋脹滿,胃脘...
- 益母丸
成份】【性狀】【功能主治】調經養血,化瘀。用于氣逆血滯,血虧血寒引起:經期不準,經行腹痛,白帶,腰...
- 草豆蔻酊
氣止痛,健胃消食。用于食欲不振,胃脘脹痛,惡心嘔逆,吞酸嘈雜。【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4毫升,...
- 白蔻調中丸
舌紅少津、大便干,上腹部燒灼感。3.肝腎陰虛頭暈血壓高者不宜服用。4.哺乳期婦女慎用。5.小兒及年...
- 更多血逆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血逆
- 《本草新編》:[卷之一(宮集)]黃
藥以補血,逆則宜用氣藥以補血也。蓋血癥之逆者,非血逆而氣逆也,氣逆而后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藥,則...
- 《張氏醫通》:[卷十一婦人門下]產后
氣上逆。故加橘皮以宣散其氣。白術以固護其脾。倘見血逆而嘔。所嘔渾是清水。腹脹滿急。則加桃仁、肉桂。具...
- 《醫述》:[卷六·雜證匯參]血證
骨,故百體平和,則運動無礙。若氣滯則血滯,氣逆則血逆,得熱則動,得寒則凝,衰耗則營運不周,滲透不遍,...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十章·傷寒壞證]第二節·傷寒轉厥
厥。浮大者風。緊細者寒。芤數暑熱。促急瘴濕。澀滯血逆。無脈脫元。【治】陽厥厥微則熱亦微。宜四逆散。(...
- 《雜病廣要》:[身體類]厥
有不死之理乎。(《繩墨》)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血脫者,如大崩大吐,或產血盡脫,則氣亦...
- 更多古籍中的血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