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血黃為病證名[1]。為三十六黃之一[1]。屬于古籍對血黃的癥狀記載不一:
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血黃者,頭痛心悶,眼運欲倒,胸膈熱壅,鼻衄不止,咽喉干燥,舌上生瘡。若身熱如火,頭面腫者,難治。”
2.《圣濟總錄》卷六十一:“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下血,心間煩悶,腹中有塊,痛如蟲咬,吐逆喘粗,此是血黃。”治療用點烙法或服續隨湯[1]。
三十六黃為黃疸的分類法之一。黃疸在古代亦稱黃癉[2]。主要表現為目黃、皮膚黃、小便黃[2]。《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認為其發病多由瘀熱與濕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濕在里不解所引起者[2]。
本病有屬陰屬陽,在臟在腑之分[2]。《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臟。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為陽黃和陰黃[2]。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2]。黃疸可見于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郁滯及溶血性黃疸等[2]。
4 參考資料
治療血黃的方劑
- 涼血地黃湯
(炒)熟地黃當歸各1.5克功能主治:清熱燥濕,養血涼榮,治濕熱下注,腸澼下血。用法用量:上藥哎咀,...
- 續隨湯
:方名:續隨湯組成:續隨子14粒(細研)。主治:血黃。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下血,心間煩悶,腹...
- 補血退黃丸
陳汁,酌加煉蜜為丸,每錢約20粒。功能主治:貧血黃腫,四肢酸軟,心悸頭眩,氣短氣脹,食欲失常。用法...
- 茄子散
作種,通黃、極大者)。主治:磕撲損肌膚青腫。婦人血黃。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欲臥酒調服,1夜消盡無痕...
- 紅玉膏
》卷七方之紅玉膏:處方:蛇蛻、蜈蚣各一條,血余、黃蠟各二兩,香油四兩。蛇蛻1條,蜈蚣1條,頭發(洗...
- 更多治療血黃的方劑
治療血黃的穴位
- 兌骨
,驚悸怔忡,癡呆,癲狂癇證,目黃脅痛,掌中熱,嘔血,吐血,頭痛,眩暈,失音,心絞痛,心臟肥大,心律...
- 兌沖
,驚悸怔忡,癡呆,癲狂癇證,目黃脅痛,掌中熱,嘔血,吐血,頭痛,眩暈,失音,心絞痛,心臟肥大,心律...
- 銳中
,驚悸怔忡,癡呆,癲狂癇證,目黃脅痛,掌中熱,嘔血,吐血,頭痛,眩暈,失音,心絞痛,心臟肥大,心律...
- 神門
,驚悸怔忡,癡呆,癲狂癇證,目黃脅痛,掌中熱,嘔血,吐血,頭痛,眩暈,失音,心絞痛,心臟肥大,心律...
- 血海
興奮下丘腦—垂體系統,使黃體生成素分泌增加,促使黃體、孕酮分泌增加。治療皮膚病:慢性蕁麻疹:血海常...
- 更多治療血黃的穴位
治療血黃的中成藥
- 紅玉膏
》卷七方之紅玉膏:處方:蛇蛻、蜈蚣各一條,血余、黃蠟各二兩,香油四兩。蛇蛻1條,蜈蚣1條,頭發(洗...
- 十灰散
主治: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血熱妄行證。癥見吐血、嘔血、咯血、咳血,血色鮮紅,面赤唇紅,心煩口渴...
- 人參再造丸
、血竭、乳香、沒藥、人工牛黃、麝香、朱砂、人參、黃芪。具有益氣養血,祛風化痰,活血通絡的功效。用于...
- 固經丸
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從本方劑分析,其對子宮大量出血止血力度不足,尚需加茜草、海螵蛸、龍骨、牡蠣等局...
- 八厘散
然銅(煅)100g沒藥(炒)100g大黃100g血竭100g硼砂100g當歸100g土鱉蟲100g...
- 更多治療血黃的中成藥
血黃相關藥物
- 乳酸亞鐵口服液
毫升,一日3次。飯后服用。【禁忌癥】血友病、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含鐵血黃素尿癥及不伴有缺鐵的其他貧血患...
- 乳酸亞鐵糖漿
升,一日3次。服后漱口。【禁忌】1.血友病、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含鐵血黃素尿癥及不伴有缺鐵的其他貧血患...
- 乳酸亞鐵膠囊
飯后服用。【禁忌】對鐵劑過敏者禁用。血友病、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含鐵血黃素尿癥及不伴有缺鐵的其他貧血患...
- 富馬酸亞鐵片
進入血循環,以供造紅細胞所用,也可以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形式累積在肝、脾、骨髓及其他網狀內皮組織。蛋白...
- 葡萄糖酸亞鐵膠囊
與這些組織中的去鐵鐵蛋白結合成鐵蛋白和變性成含鐵血黃素(hemosiderin)兩種形式貯存。3.代...
- 更多血黃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血黃
- 《醫經國小》:[卷之五治法第五]辨證用藥例略
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如瀉各經火熱。俱在主治本經氣血之藥。(肺)氣石膏血黃芩(腎)氣知母血黃柏(肝)氣...
- 《醫學入門》:[內集·卷二本草分類]治熱門
肝(氣柴胡血黃芩)心(氣麥門冬血黃連)脾(氣白芍血大黃)肺(氣石膏血山梔)腎(氣玄參血黃柏)膽(氣連...
- 《圣濟總錄》:[卷第六十一]三十六黃
。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血黃第八病患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赤下血。心間煩悶。腹...
-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五]血黃證候
血黃者,頭痛心悶,眼運欲倒,胸膈熱壅,鼻衄不止,咽喉干燥,舌上生瘡。若身熱如火,頭面腫者,難治。烙心...
- 《普濟方》:[卷五方脈藥性總論]六經藥性
后。使氣味能達表。達表。上。故曰肺。氣石膏(辛)血黃芩(苦)腎。氣知母血黃柏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
- 更多古籍中的血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