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四海之一·血海
- 5 經穴名·血海
- 5.1 血海的別名
- 5.2 出處
- 5.3 穴名解
- 5.4 所屬部位
- 5.5 血海穴的定位
- 5.6 血海穴的取法
- 5.7 血海穴穴位解剖
- 5.8 血海穴的功效與作用
- 5.9 血海穴主治病證
- 5.10 刺灸法
- 5.11 血海穴的配伍
- 5.12 特效按摩
- 5.13 文獻摘要
- 5.14 研究進展
- 6 肝臟·血海
- 7 經穴別名·血海
- 7.1 關元穴的別名
- 7.2 出處
- 7.3 穴名解
- 7.4 特異性
- 7.5 所屬部位
- 7.6 關元穴的定位
- 7.7 關元穴的取法
- 7.8 關元穴穴位解剖
- 7.9 關元穴的功效與作用
- 7.10 關元穴主治病證
- 7.11 刺灸法
- 7.12 關元穴的配伍
- 7.13 文獻摘要
- 7.14 關元穴研究進展
- 8 參考資料
- 附:
3 概述
4 四海之一·血海
血海(blood sea[1])為四海之一[2][3]。指婦女沖脈[1][2][3]。在調節婦女月經方面起重要作用[1]。《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王冰注:“沖(脈)為血海。”《黃帝內經靈樞·海論》:“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
沖脈 (Chong Channel[4]、Chong Vessel[4]、thoroughfare channel[1]、thoroughfare vessel[1]、chong meridian or penetrating or thoroughfare vessel[5])為奇經八脈之一[5]。是指起于胞中,為月經之本,下出會陰后,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并,夾臍上行,散入胸中,上達咽喉,環繞口唇[1][4]。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
本脈與任、督兩脈同起于胞中,淺出于腹股溝當氣沖穴的部位,與足少陰腎經(《難經》作足陽明胃經)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彌漫散布[5]。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與本脈脈氣相通[5]。
沖者街道也,為十二經之所注,猶如四通八達之路也。
4.1 沖脈交會穴
據《針灸甲乙經》等書載,沖脈交會穴有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14穴[5]。又《黃帝內經靈樞·海論》載有大杼、上巨虛、下巨虛[5]。《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沖脈起于關元”。
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4.2 沖脈循行路徑
沖脈起于腹氣之氣街,足陽明胃經后天之宗氣,并于先天之真氣,此先天之氣來自于胞中與腎氣(足少陰腎經),相并挾臍而上胸部。大氣至胸中而散開,再會合任、督兩脈充身懷,再分布臟腑諸經絡。故知沖脈是五臟六腑之海,亦是十二經之海,與少陰腎經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也。
《針灸甲乙經》:“沖脈任脈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口唇。”
《中醫大辭典》:本脈自小腹內起始,下出于會陰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內,其外行者經腹股溝中央的氣街(氣沖)部,與足少陰腎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6]。
圖60(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中國針灸學詞典》:本脈與任、督兩脈同起于胞中,淺出于腹股溝當氣沖穴的部位,與足少陰腎經(《難經》作足陽明胃經)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彌漫散布。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與本脈脈氣相通[5]。
《中醫藥學名詞(2004)》: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并,夾臍上行,散入胸中,上達咽喉,環繞口唇[7]。
循行路線:
奇經沖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4.3 沖脈病
患沖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氣從小腹上沖、腹中脹急疼痛。
沖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胸腹氣逆而拘急,躁熱,疝瘕,喘動應手,不孕,痿證等[6]。
沖脈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其他疾病。如:月經不調、不孕、漏胎、小產、氣急、腹痛拘急、氣上沖心等[5]。
5 經穴名·血海
穴位 | 血海 | ||
漢語拼音 | Xuehai | ||
羅馬拼音 | Hsuehhai | ||
美國英譯名 | Sea of Bloo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P10 | |
日本 | 1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P10 | |
富耶氏 | RP10 | ||
德國 | MP10 | ||
英國 | Sp10 | ||
美國 | Sp10 |
血海為經穴名(Xuèhǎi SP10)[3]。代號SP10[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窠、血郄。屬足太陰脾經[2][3]。血指氣血,海即海洋,本穴善治各種血癥,猶如聚溢血重歸于海,故名血海[3]。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五淋,隱疹,崩漏帶下,產后血暈,陰部瘙癢,陰部癢痛,月經下調,瘙癢,膝痛,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癮疹,皮膚瘙癢,丹毒,小便淋漓,股內側痛,疥瘡,瘡瘍,淋病,睪丸炎,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貧血,便血,尿血,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下肢潰瘍,膝關節炎等。
5.1 血海的別名
5.2 出處
5.3 穴名解
血指氣血,海即海洋,本穴善治各種血癥,猶如聚溢血重歸于海,故名血海[3]。
血,指氣血。海,百川皆歸之處。本穴在膝上內側,按之凹深,脾生血,此穴離膝而上,血漸生旺,而腹中飲食所生之血,亦能于此所上下,血生于此地。主治崩經帶產,以及男女之血分諸證,猶言治血癥之淵海,針灸此穴有引血歸脾之效,猶如江河百川入歸諸海之意,因名“血海”。[8]
5.4 所屬部位
5.5 血海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7][10]。
血海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3]。或屈膝,醫者以對側掌心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大拇指約呈45。角斜置,大指盡處是穴[3]。
血海位于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2]。或當屈膝成直角時,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大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取穴(《千金翼方》)[2]。
另說在膝上二寸半(《針灸甲乙經》。等);在膝上三寸(《備急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類經圖翼》)[2]。
血海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血海穴的位置
血海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血海穴的位置(肌肉)
血海穴的位置(骨骼、血海)
5.6 血海穴的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突起中點處取穴;或正坐屈膝,醫生面對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蓋骨上,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拇指向內側,當拇指尖所到之處是穴。
屈膝成直角時,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大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取穴(《千金翼方》)[2]。
正坐屈膝位,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突起中點處取穴;或正坐屈膝,醫者面對患者,以左手掌按在患者右膝蓋骨上,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膝上緣),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向內側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見下圖)。對側取法仿此。[11][3]
快速取穴:屈膝90°,手掌伏于膝蓋上,拇指與其他四指呈45°,拇指指尖處即是血海穴[12]。
血海的取法《中國針灸學詞典》
5.7 血海穴穴位解剖
血海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四頭肌內側肌(股內側肌)。有股動、靜脈肌支。分布著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纖維組織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進入股神經支配的股內側肌。膝上內動脈起于動脈,在股骨內上髁上方緊貼骨內面深進,經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與股骨骨面之間至膝關節前面,參加膝關節網。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股內側肌[3]。
皮膚→皮下組織→股內側肌[10]。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神經前皮支和大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膝上內側動脈分布[10]。
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并有股動、靜脈肌支通過[2]。
5.8 血海穴的功效與作用
太陰為多血少氣之經,與多氣多血之陽明為表里[8]。“血海”義為血之歸聚處,具有調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與血有關的多種疾病,尤其婦科經血病癥[11]。《金針梅花詩鈔》血海條:“緣何血海動波瀾,統攝無權血妄行。”婦女以血為本,臨床上血海穴多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等婦科病[11]。
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穴,有健脾利濕、清瀉血熱的作用,故可用于皮膚病的治療[11]。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11]。血海可用于陰部瘙癢、濕疹、蕁麻疹等癥[11]。
5.9 血海穴主治病證
血海穴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五淋,隱疹,崩漏帶下,產后血暈,陰部瘙癢,陰部癢痛,月經下調,瘙癢,膝痛,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癮疹,皮膚瘙癢,丹毒,小便淋漓,股內側痛,疥瘡,瘡瘍,淋病,睪丸炎,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貧血,便血,尿血,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下肢潰瘍,膝關節炎等。
血海穴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癮疹、皮膚瘙癢,丹毒、小便淋漓、股內側痛[10]。
血海主治肝腎、皮膚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痛經、經閉、產后血暈、陰部瘙癢、疥瘡、瘡瘍、丹毒、淋病等[3]。
現代又多用血海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睪丸炎、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貧血、便血、尿血、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3]。
血海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五淋,濕疹,隱疹,陰部癢痛,股內側痛等[2]。
血海穴主治月經下調,痛經,經閉,崩漏;濕疹,癮疹,瘙癢,丹毒;膝痛[11]。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
皮膚病: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
其它:睪丸炎,貧血,下肢潰瘍,膝關節炎。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3]。
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0.[11],局部有酸脹感[11],可向髕部放散[11]。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可向髕部放散。
5.10.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5.11 血海穴的配伍
血海配帶脈,有調經統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血海配合谷、曲池、三陰交,有疏風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蕁麻疹。
血海配曲池、合谷,治蕁麻疹[11]。
血海配犢鼻、陰陵泉、陽陵泉,有舒筋活絡,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疼痛。
血海配犢鼻、陰陵泉,治膝關節痛[11]。
5.12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尖按揉血海穴,每次1~3分鐘,可使女人肌膚細膩、紅潤有光澤[12]。
5.13 文獻摘要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主婦人漏下惡血,月閉不通,逆氣腹脹。
《類經圖翼》:主帶下,逆氣,腹脹。
《類經圖翼》: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事不調,帶下,逆氣腹脹,先補后瀉,又主腎臟風,兩腿瘡癢濕不可擋。
《雜病穴法歌》:五淋血海通男婦。
5.14 研究進展
5.14.1 對血循環的影響
針刺血海后,患者凝血酶原時間、紅細胞計數、凝血時間變化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同時觀察患者甲皺微循環變化,發現管襻清晰度增高,管襻發夾型變增多,管襻長度增加,管襻輸入、輸出端口徑比均有顯著變化。[11]
5.14.2 對血小板的影響
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針刺血海、三陰交、膈俞,每日1次,發現針刺可明顯影響血小板計數,致使血小板計數有所增加,但停針不能維持。針治3個月后血小板計數明顯增加,有統計學意義(P <0.005)。[11]
5.14.3 對垂體—性腺的影響
有實驗研究表明,針刺血海對垂體—性腺功能有影響,尤其是對卵巢功能有一定影響。針刺歸來、中極、血海等,可使繼發性閉經患者出現激素撤退性出血現象。實驗表明,單純用雌二醇處理的家兔無黃體生成素高峰出現,用孕酮處理后有所增加,表明雌激素增強卵巢的反應性,在此基礎上針刺血海,可能通過某種機制興奮下丘腦—垂體系統,使黃體生成素分泌增加,促使黃體、孕酮分泌增加。[11]
5.14.4 治療皮膚病
慢性蕁麻疹:血海常規消毒后,用28號1.5寸毫針快速刺入皮下0.8~1.2寸,針尖向足心方向,得氣后行快速捻轉提插手法,針感以向下傳導為佳,留針30 min,間隔10 min行針一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11]。
另據報道,針刺血海治療帶狀皰疹、銀屑病、白癜風等也有較好療效。[11]
6 肝臟·血海
血海指肝臟[2]。肝臟具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2]。《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故人臥血歸于肝。”
7 經穴別名·血海
血海為經穴別名,即關元[3]。《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
穴位 | 關元 | ||
漢語拼音 | Guanyuan | ||
羅馬拼音 | Kuanyuan | ||
美國英譯名 | Pass Origi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CV4 | |
日本 | 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C4 | |
富耶氏 | VC4 | ||
德國 | KG4 | ||
英國 | Cv4 | ||
美國 | Co4 |
關元為經穴名(Guānyuán CV4,RN4)[14][15]。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篇。別名下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三結交(《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次門(《針灸甲乙經》),大中極(《針灸資生經》),丹田(《針灸資生經》),關原(《灸法圖殘卷》),大海(《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溺水(《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產門(《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血海(《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子宮(《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屬任脈[14][15]。關元是小腸的募穴;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15][7][14]。關即關藏,元即元氣,此穴在臍下3寸,為關藏人身元氣之處,故名關元[15]。關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腸胃疾患:如臍腹絞痛,癓瘕臌脹,小腹脹滿,少腹疼痛,小便赤澀,遺尿,癃閉,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陰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盡,腹痛泄瀉,痢疾脫肛,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疝氣,帶下,不孕,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痢疾,黎明瀉,便血,腸風,脫肛,五淋,尿頻,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白濁,虛勞冷憊,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黃疸,消渴,心悸,腎虛氣喘,淋濁,尿血,經閉,霍亂吐瀉,黃白帶下,中風脫癥,下消,現代又用關元穴治療休克,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尿路感染,腎炎,盆腔炎,睪丸炎,神經衰弱,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暈厥,休克,尿道炎,腸炎,腸粘連,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7.1 關元穴的別名
下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三結交(《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次門(《針灸甲乙經》),大中極(《針灸資生經》),丹田(《針灸資生經》),關原(《灸法圖殘卷》),大海(《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溺水(《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產門(《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血海(《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子宮(《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
7.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7.3 穴名解
關即關藏,元即元氣,此穴在臍下3寸,為關藏人身元氣之處,故名關元[15]。
關,是閉藏之意。亦為樞機開合之關。元,氣之始也,指元氣。本穴位居臍下3寸,正當丹田,是處為人體真氣、元氣發生之地,呼吸之門,為全身臟腑、經絡的根本,以其該處為人之根元,為下焦元陰元陽關藏出入之所。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醫經精義》云“元陰元陽交關之所”,故名關元。“關”與“元”喻以重要之意。[8]
7.4 特異性
關元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15][7][14]。
7.5 所屬部位
下腹[16]
7.6 關元穴的定位
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仰臥取穴[15]。
關元穴在任脈的位置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臟)
7.7 關元穴的取法
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仰臥取穴[15]。
仰臥位,于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連線的下2/5與上3/5的交點處,腹白線上取穴[17]。
7.8 關元穴穴位解剖
關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7.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5]。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
7.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布;深層有肋下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18]。
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的前皮支的內側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14]。
7.9 關元穴的功效與作用
關元穴位于臍中下3寸,當“腎間動氣”之處,別名“丹田”,為保健要穴[19]。
關元穴鄰近膀胱和胞官,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故可治療婦科病、男性病及小便異常[19]。
關元穴乃小腸募穴,可泌別清濁,通利二便,治療二陰病[19]。
關元穴位于元氣交會之處,可培補元氣、回陽救逆,治療元陽虛衰證、中風脫證、羸瘦無力,以及因虛所致眩暈等虛勞之證[19]。
關元穴內應小腸、膀胱和子宮的底部,具有大補元陽、溫腎、散寒之功,主治真陽不足、臟腑虛憊等證,以及婦科病、男性病和小便異常等[8]。
7.10 關元穴主治病證
關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腸胃疾患:如臍腹絞痛,癓瘕臌脹,小腹脹滿,少腹疼痛,小便赤澀,遺尿,癃閉,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陰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盡,腹痛泄瀉,痢疾脫肛,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疝氣,帶下,不孕,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痢疾,黎明瀉,便血,腸風,脫肛,五淋,尿頻,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白濁,虛勞冷憊,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黃疸,消渴,心悸,腎虛氣喘,淋濁,尿血,經閉,霍亂吐瀉,黃白帶下,中風脫癥,下消,現代又用關元穴治療休克,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尿路感染,腎炎,盆腔炎,睪丸炎,神經衰弱,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暈厥,休克,尿道炎,腸炎,腸粘連,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關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腸胃疾患:如臍腹絞痛、癓瘕臌脹、小腹脹滿、小便赤澀、遺尿、癃閉、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陰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盡、腹痛泄瀉、痢疾脫肛等[15]。
關元穴主治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孕、中風脫證、虛勞羸瘦(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18]。
關元穴主治 腹痛,痢疾,黎明瀉,便血,腸風,脫肛;五淋,尿頻,尿閉,遺尿,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崩漏,帶下,不孕,陰挺,陰癢,產后惡露不盡,胞衣不下;遺精,陽痿,早泄,白濁;中風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水腫,黃疸,消渴,心悸[17]。
現代又多用關元穴治療休克、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尿路感染、腎炎、盆腔炎、睪丸炎、神經衰弱、高血壓等[15]。
關元穴主治中風脫證,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14]。
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疝氣,遺精,陽痿,早泄,白濁,尿閉,尿頻,黃白帶下,痛經,中風脫癥,虛癆冷憊,羸瘦無力,眩暈,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
7.11 刺灸法
7.11.1 刺法
直刺0.5~1寸[15][17],局部有酸脹感[17],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會陰部[17]。
直刺1~1.5寸[14]。
直刺1~2寸[18]。
注意:
針前排空小便[15]。
7.11.2 灸法
艾炷灸7~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14]。
可灸,如藥物天灸,或用間接灸,或溫灸至局部溫熱舒適,艾炷灸壯數多累計百余壯,強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17]。
7.12 關元穴的配伍
關元穴配中極治小便頻數[15]。
關元穴配帶脈、三陰交、血海治月經不調、帶下[15]。
關元配太溪,有補益腎氣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關元配中極、陰交、石門、期門,有調達肝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痞滿。
關元配腎俞、三陰交,治陽痿、遺精、早泄[17]。
關元配合谷、足三里、氣海,治中風脫證[17]。
7.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針灸甲乙經》:足三陰、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奔豚寒氣入小腹,時欲嘔,傷中溺血,小便數,背臍痛引陰,腹中窘急欲湊,后泄不止,關元主之。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關元主之。胞轉不得溺,少腹滿,關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熱,關元主之。女子絕子,衃血在內不下,關元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臍下療痛,小便赤澀,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臍下結血,狀如覆杯,轉胞不得尿,婦人帶下瘕聚,因產惡露不止,月脈斷絕,下經冷。
《針灸大成》: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人腹痛,失精白濁,溺血,七疝,風眩頭痛,轉脬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搶心,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后惡露不止。
《類經圖翼》: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處。
《扁鵲心書》: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
7.14 關元穴研究進展
7.14.1 對泌尿系統的影響
艾灸家犬“關元”能增加腎血流量、腎小球過濾率,以及Ca2+、Cl-、 K+的排泄,對膀胱張力有明顯調整作用,故對遺尿的治療有顯著效果。有人灸家犬“關元”,發現其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壓都有明顯增加,但心率不增加。[17]
7.14.2 對垂體-性腺功能的影響
針刺中極、關元、大赫等穴,對垂體-性腺功能有促進作用,可引起血漿黃體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可改善遲發排卵,對男子精子缺乏癥也有一定療效。艾灸小鼠“關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細胞增加。[17]
7.14.3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關元可使腫瘤患者免疫力增強。如給小鼠接種腫瘤細胞后,直接灸“關元”,結果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腫瘤組織壞死程度亦較對照組輕,細胞分化程度好,淋巴細胞浸潤較多;對肝臟腺苷三磷酸酶反應及葡萄糖-6 -磷酸酶反應接近正常,均較對照組反應強。艾灸“關元”可延長腫瘤鼠的生存期。[17]
艾灸小鼠關元穴,隔日1次,每次2壯,10次后能延長接種HAC瘤細胞小鼠的存活期。
針灸關元穴可以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并具有抗癌作用。組織學觀察,艾灸關元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并可延長接種HAC(小鼠腹水型肝癌)細胞后的小鼠存活期。艾灸關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細胞增加,免疫反應增強。艾灸關元,確能改善老年動物的免疫狀態,提高免疫力,從而產生抗衰老作用,施灸后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臟每搏指數穩定增加,動脈血每分鐘氧運輸指數和混和靜脈血氧分壓也呈相應增加。[8]
7.14.4 增加機體代償能力
現代研究證實,刺灸關元氧攝取率明顯降低,氧耗量明顯增高,故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
7.14.5 增高實驗性細菌性痢疾狗或猴抗體效價
針刺實驗性細菌性痢疾狗或猴的“關元”,可使抗體效價增高[15]。
7.14.6 治療尿潴留
關元捻針,可使膀胱神經支配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逼尿肌收縮[15]。
7.14.7 治療老年性陰道炎
配復溜、三陰交,行弱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1療程,兩療程間隔2~3天。
7.14.8 治療子宮功能性出血
隔姜面餅灸,每次灸30分鐘,每5日灸1次。
7.14.9 治療痛經
配三陰交,針關元時針尖向下,針后加艾炷灸,以小腹部有熱感為度。
7.14.10 治療遺尿
取關元透中極,配百會,行中強度刺激,留針20~30分鐘,針后灸關元。
7.14.11 抗休克
艾灸關元對休克患者的血壓及體溫均有升高作用。
灸刺關元穴,對實驗家兔因組織胺導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對組織胺引起的家兔實驗性休克,有抗休克作用。艾灸關元可增加兔的心輸出量,不增加心率,減輕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以及鈉、鉀離子的排泄。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0.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3.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4.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2.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10]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1-62.
- ^ [1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9-201.
- ^ [12]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0.[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9-201.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9.
-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0.
- ^ [1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1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1-372.
- ^ [1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1.
- ^ [1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1-372.
古籍中的血海
- 《扁鵲心書》:[卷上]附∶竇材灸法
十壯。(穴在結喉下四寸。)一虛勞咳嗽潮熱,咯血吐血六脈弦緊,此乃腎氣損而欲脫也,急灸關元三百壯,內...
- 《難經集注》:[卷之三]奇經八脈第三(凡三首)
。與陰維脈會也。素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也,故楊氏曰。生養之本。...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首下內經纂要]骨空論篇
、疝也。其大義俱見各篇。后丹溪七疝,寒、水、筋、血、氣、狐、。《袖珍方》七疝,厥、、寒、氣、盤、附...
- 《讀素問鈔》:[卷上之四]病能(病之形能也王注內作病形也)
主束骨利機關然腰者腎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沖脈者經脈之海也(續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骨空論第六十篇
取矣。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任沖督脈,皆起于少陰,...
- 更多古籍中的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