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中醫·眩暈
- 3.1 古人論述
- 3.2 眩暈的癥狀
- 3.3 眩暈的病因病機
- 3.4 眩暈的分類
- 3.5 類證鑒別
- 3.6 眩暈的辨證治療
- 3.6.1 外感
- 3.6.2 內傷
- 3.6.2.1 肝陽上亢
- 3.6.2.1.1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癥狀
- 3.6.2.1.2 證候分析
- 3.6.2.1.3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 3.6.2.1.4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 3.6.2.1.5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 3.6.2.1.6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 3.6.2.1.7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推拿療法
- 3.6.2.1.8 注意事項
- 3.6.2.2 氣血虧虛
- 3.6.2.2.1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癥狀
- 3.6.2.2.2 證候分析
- 3.6.2.2.3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 3.6.2.2.4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 3.6.2.2.5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 3.6.2.2.6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 3.6.2.2.7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艾灸療法
- 3.6.2.2.8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推拿療法
- 3.6.2.3 肝腎陰虛
- 3.6.2.3.1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癥狀
- 3.6.2.3.2 證候分析
- 3.6.2.3.3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 3.6.2.3.4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 3.6.2.3.5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推拿療法
- 3.6.2.4 腎精不足
- 3.6.2.4.1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癥狀
- 3.6.2.4.2 證候分析
- 3.6.2.4.3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 3.6.2.4.4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 3.6.2.4.5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 3.6.2.5 痰濁中阻
- 3.6.2.5.1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癥狀
- 3.6.2.5.2 證候分析
- 3.6.2.5.3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 3.6.2.5.4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 3.6.2.5.5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 3.6.2.5.6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 3.6.2.5.7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艾灸療法
- 3.6.2.5.8 痰濕中阻型眩暈患者的飲食禁忌
- 3.6.2.6 瘀血內阻
- 3.7 眩暈的其他療法
- 3.8 醫案
- 3.9 眩暈患者日常保健
- 3.10 文獻摘錄
- 4 西醫·眩暈
- 5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xuàn yūn
2 英文參考
vertig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vertig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izziness[朗道漢英字典]
reel[朗道漢英字典]
spin[朗道漢英字典]
swim[朗道漢英字典]
vertigo[朗道漢英字典]
whirl[朗道漢英字典]
3 中醫·眩暈
眩暈(vertigo[1][2])為病名[3]。是指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4]。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眩暈又稱頭暈[5]、眩運、頭旋眼花[3]。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即眼花;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即頭暈,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3][6]。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6]。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5]。眩暈相當于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3]。本病癥多見于現代醫學中的內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癥、暈動癥等)、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神經官能癥及貧血等病中[5]。
針灸治療眩暈效果較好,但應分辨標本緩急。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眩暈較輕或發作間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眩暈發作時可令患者閉目,安臥(或坐位),作悠緩、細勻的呼吸動作,或以手指按壓印堂、太陽穴,使頭面部經氣疏暢,眩暈癥狀即可減輕。
3.1 古人論述
《醫碥·眩暈》:“眩,惑亂也,從目從玄。玄,黑暗也,謂眼見黑暗也,虛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
《證治匯補·眩暈章》:“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
眩暈的發生原因及其治療,歷代醫籍論述頗多。早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和《黃帝內經靈樞·口問》篇“上氣不足”,《黃帝內經靈樞·海論》篇“髓海不足”以及《黃帝內經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風火,有“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等病因論述。《丹溪心法·頭眩》則偏主于痰,有“無痰則不作眩”的主張,提出“治痰為先”的方法。《景岳全書·眩運》指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在治療上認為“當以治虛”為主。這些理論從各個不同角度闡發和豐富了眩暈的病因病機,指導著臨床實踐。[6]
3.2 眩暈的癥狀
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者屬虛證;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者多屬實證(或本虛標實)[5]。輕者閉目自止[5]。重者旋轉不定,伴惡心或嘔吐、汗出等癥[5]。
眩暈患者可見頭暈目眩,泛泛欲吐,甚則昏眩欲仆。
肝陽上亢者兼見頭痛,耳鳴,急躁易怒,口苦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痰濕中阻者兼見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
3.3 眩暈的病因病機
《東醫寶鑒·外形篇》:“眩暈,有風,有熱,有痰,有氣,有虛,有濕。”歷代醫家有不同論述[3]。如劉河間主風火[3]。《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朱丹溪主痰[3]。《丹溪心法·頭眩》:“無痰則不作眩。”張景岳主虛[3]。《景岳全書·雜證謨》:“無虛不能作眩。”
眩暈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氣血衰弱,臟腑陰陽失調等所致[3]。
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5]。
腦居顱內,由髓匯集而成,為“神明之府”,所以腎虛精虧,氣血虧虛不能上奉,髓海不足;肝風內動,肝陽上擾;痰濁阻滯,陽氣不升等均會影響于腦,而產生眩暈[8]。眩暈的發生,屬于虛者居多,如陰虛則易肝風內動,血少則腦失所養,精虧則髓海不足,均易導致眩暈[6]。其次由于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6]。眩暈的病因大體歸納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濕中阻,但往往彼此影響,互相轉化[6]。如腎精虧虛本屬陰虛,若因陰損及陽,可轉為陰陽俱虛之證[6]。又如痰濕中阻,初起多為濕痰偏盛,日久可痰郁化火,形成痰火為患[6]。失血過多每使氣隨血脫,出現氣血二虧的眩暈[6]。
3.3.1 肝陽上亢
素體陽盛,肝陽上亢,發為眩暈,或因長期憂郁惱怒,氣郁化火,使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或腎陰素虧,肝失所養,以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發為眩暈[6]。如《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華岫云按說:“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諸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
3.3.2 氣血虧虛
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失血之后,虛而不復,或脾胃虛弱,不能健運水谷以生化氣血,以致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6]。《黃帝內經靈樞·口問》篇所載:“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證治匯補·眩暈》:“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漏產后亡陰,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于血虛也。”說明氣血虧虛皆可發為眩暈。
3.3.3 腎精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腎陰不充,或老年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導致腎精虧耗,不能生髓,而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生眩暈[6]。《黃帝內經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3.3.4 痰濕中阻
嗜酒肥甘,饑飽勞倦,傷于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起眩暈[6]。《丹溪心法·頭眩》:“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
3.4 眩暈的分類
根據病因、癥狀之不同,眩暈可分為風暈、濕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郁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3]。
3.5 類證鑒別
眩暈和頭痛可單獨出現,亦可同時互見,二者對比,頭痛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個方面,眩暈則以內傷為主;在辨證方面頭痛偏于實證者為多,而眩暈則以虛證為主。如頭暈伴有頭痛,可參考頭痛證治。[6]
3.6 眩暈的辨證治療
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病證,病情有輕有重[6]。其發生的病機,雖頗復雜,但歸納起來,不外風、火、痰、虛四個方面[6]。根據發病原因及臨床所見,眩暈可歸納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等幾個類型,其中以肝陽上亢及氣血虧虛較為多見[6]。各類眩暈,可單獨出現,亦可相互并見[6]。如肝陽上亢兼肝腎陰虛,血虛兼肝陽上亢,肝陽挾痰濁等證[6]。在臨床上以虛證或本虛標實證較為多見,須詳察病情,辨證治療[6]。至于治法也有從本從標之異:急者多偏實,可選用熄風、潛陽、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標為主;緩者多偏虛,當用補養氣血、益腎、養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為主[6]。
3.6.1 外感
3.6.1.1 外感風寒眩暈
眩暈·外感風寒證(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wind-cold[1])又稱外感風寒眩暈,是指感受風寒外邪,以頭痛,身痛,身熱,時時眩暈等為常見癥的外感眩暈證候[4]。
3.6.1.2 外感暑濕眩暈
眩暈·外感暑濕證(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summerheat-damp[1])又稱外感暑濕眩暈,是指暑令感受濕邪,以身熱,微惡風寒,頭暈脹重,身重肢節酸楚,無汗,脘痞,口不渴,舌尖紅,苔白膩或微黃膩,脈浮滑數或濡數等為常見癥的外感眩暈證候[4]。
3.6.1.3 外感燥火眩暈
眩暈·外感燥火證(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dryness-fire[1])又稱外感燥火眩暈,是指感受燥火之邪,以身熱煩躁,口渴引飲,夜臥不寧,頭暈眼黑,小便赤澀,脈躁疾等為常見癥的外感眩暈證候[4]。
3.6.2 內傷
3.6.2.1 肝陽上亢
3.6.2.1.1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癥狀
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面時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6]
3.6.2.1.2 證候分析
肝陽上亢,上冒清空,故頭暈頭痛。勞則傷腎,怒則傷肝,均可使肝陽更盛,故頭暈頭痛加甚。陽升則面部潮紅,肝旺則急躁易怒。肝火擾動心神,故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皆是肝陽上亢之征。如脈弦細數,則為肝腎陰虛內熱之象。[6]
3.6.2.1.3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天麻鉤藤飲[備注]天麻鉤藤飲(《雜病診治新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梔、黃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減。本方重在平肝熄風,對肝陽旺盛所致的眩暈、頭痛療效很好。如肝火過盛可加龍膽草、菊花、丹皮等以增強清肝泄熱之力。如大便秘結者,可加用當歸龍薈丸[備注]當歸龍薈丸(《宣明論方》):當歸、龍膽草、梔子、黃連、黃芩、黃柏、大黃、青黛、蘆薈、木香、麝香以泄肝通腑。如眩暈急劇,泛泛欲嘔,手足麻木,甚則震顫,筋惕肉𥆧,有陽動化風之勢者,再可加龍骨、牡蠣、珍珠母等以鎮肝熄風,必要時可加羚羊角以增強清熱熄風之力,中年以上并應注意是否有中風的可能,宜及時治療,甚為重要。[6]
如兼見腰膝酸軟,遺精疲乏,脈弦細數,舌質紅,苔薄或無苔,則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宜用育陰潛陽法,可用大定風珠[備注]大定風珠(《溫病條辨》):白芍藥、阿膠、生龜版、生地黃、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雞子黃、生鱉甲。本方適應于肝腎陰分大虧,風陽翕張,眩暈較甚者,藥后諸證減輕,平時早晚可服杞菊地黃丸[備注]杞菊地黃丸(《醫級》):枸杞已、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以滋腎養肝,鞏固療效。[6]
3.6.2.1.4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方一:
方義:肝膽兩經同為風木所寄,取風池、俠溪、行間清泄肝膽上亢之陽,肝俞平肝潛陽,腎俞滋水涵木,是治本之法。
操作:毫針刺,風池、肝俞、行間、俠溪瀉法,腎俞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方二:
治法:平肝潛陽,清瀉肝膽。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肝俞、行間、風池、俠溪。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風池、行間、俠溪疏泄肝膽之熱。肝俞潛降肝陽。
3.6.2.1.5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方一:
操作:常規消毒,每次選2~4穴,以毫針刺,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可間隔捻針。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藥物5%~10%葡萄糖溶液、維生素B12。或0.5%~1%普魯卡因等。
方二:
隨證配穴:肝陽上亢-肝、膽。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3.6.2.1.6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肝陽上擾取三陰交、肝俞、膽俞注入當歸注射液,每穴各0.3ml,左右交替,每日1次。令注藥穴位產生較強的酸脹感。[8]
3.6.2.1.7 肝陽上亢型眩暈的推拿療法
操作方法:術者取站立位或弓步。沉肩,肘關節微屈,腕部略背伸,以全掌著力,按放于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發力,通過肘關節屈伸帶動前臂、腕,使全掌在治療部位,即心俞、肝俞、腎俞、命門等穴位做單方向直線擦拭。加力時,可以用另一手掌根部重疊按于掌背上協同用力。用拇指與食、中2指,將曲池穴部位夾持、提起,并同時揉捏,動作要輕柔。按揉三陰交,推橋弓,以拇指橈側面或羅紋面著力于治療部位,其余4指置于對側或相應的位置扶持固定,拇指及腕部主動施力,做短距離的單方向直線擦拭,左右各10~20遍。[9]
3.6.2.1.8 注意事項
中年以上,肝陽引起的眩暈,如肝陽亢逆,化為肝風,病情嚴重時可卒然暈倒,有發展為中風的可能。故及時防治眩暈,對中年以上之人,尤為重要。[6]
3.6.2.2 氣血虧虛
3.6.2.2.1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癥狀
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㿠白,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6]
3.6.2.2.2 證候分析
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故頭暈且遇勞加重。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血虛則面色蒼白,唇甲不華。血不養心,心神不寧,故心悸少寐。氣虛則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均是氣血兩虛之象。[6]
3.6.2.2.3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可用歸脾湯[備注]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為主方。本方益氣健脾,助氣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時兼有補血養肝,養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較弱者,當歸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苡仁、澤瀉、砂仁、六曲等以增強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見形寒肢冷,腹中隱痛,可加桂枝、干姜以溫中助陽。如血虛甚者,可加熟地、阿膠、紫河車粉(另沖服)并重用參芪以補氣生血。因失血引起者,分析其出血病因而治之。[6]
如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時時眩暈,面白少神,便溏下墜,脈象無力者,宜補中益氣,升清降濁,用補中益氣湯[備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加減。[6]
3.6.2.2.4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方一:
治則:調理脾胃,補益氣血
方義:氣血不足,腦脈失養,補足三里、脾俞、胃俞調理脾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百會升提氣血,充益髓海,腦髓得養則眩暈自除。
隨證配穴:心悸失眠-神門。
操作:毫針刺,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可灸。
方二:
治法:益氣升陽,滋陰補血。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百會、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陰交、氣海。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或用灸法。
方義:百會為諸陽之會,可升舉陽氣以帥血上榮。血海、膈俞可補血。足三里、三陰交以調脾胃,益生化之源。氣海培補元氣。
3.6.2.2.5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方一:
選穴:腎上腺、皮質下、脾、胃;
操作:常規消毒,每次選2~4穴,以毫針刺,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可間隔捻針。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藥物5%~10%葡萄糖溶液、維生素B12。或0.5%~1%普魯卡因等。
方二:
選穴:腎上腺 皮質下 額
隨證配穴:氣血虛弱-脾、胃。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3.6.2.2.6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心脾兩虛取足三里、血海、脾俞,注入當歸注射液,每次0.3~0.5ml,每日1次。令注藥穴位產生較強的酸脹感。[8]
3.6.2.2.7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艾灸療法
選穴:百會、關元、脾俞、腎俞、足三里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可用小艾炷,每穴10壯,灸至局部灼熱紅暈,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次發病時皆可施灸,需長期堅持。
3.6.2.2.8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推拿療法
操作方法:推中脘,摩腹,操作者沉肩,肘關節微屈,腕部略背伸,以全掌著力,按放于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發力,通過肘關節屈伸帶動前臂、腕,使全掌在治療部位,即中脘穴位做單方向直線擦拭。操作者用手掌面著力于腹部,通過肩關節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環轉,使著力面在治療部位做有節奏的環行平移摩擦。按揉血海、足三里。推心俞、脾俞、胃俞,張掌,拇指按放在脾俞穴,作揉按活動。兩拇指按放在胃俞穴,用指端作按揉活動3~5分鐘。[9]
3.6.2.3 肝腎陰虛
3.6.2.3.1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癥狀
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少寐健忘,心煩口干,耳鳴,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紅,苔薄,脈弦細。
眩暈,神疲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失眠多夢;或四肢不溫,舌質淡,脈沉細;或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9]。
3.6.2.3.2 證候分析
肝腎陰虛,髓海不足,則眩暈久發不已。肝陰不足,不能榮養于目,則視力減退。腎陰虛不能上濟心火,故少寐健忘、心煩口干。腰為腎之府,腎開竅于耳,腎陰虛則耳鳴、腰膝酸軟。舌紅、苔薄、脈弦細,為肝腎陰虛之象。
3.6.2.3.3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穴為主。取肝俞、腎俞、太溪、太沖、神門、照海。
隨證配穴:五心煩熱者,加內關、三陰交。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肝俞與太沖以滋陰潛陽。腎俞與太溪益腎滋陰,使髓海得充。神門寧心安神,以治少寐健忘、心煩。照海通陰維,善治口干。
3.6.2.3.4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肝腎不足取肝俞、腎俞、懸鐘,注入維生素B12,每穴0.3ml,每日1次。令注藥穴位產生較強的酸脹感。[8]
3.6.2.3.5 肝腎陰虛型眩暈的推拿療法
操作方法:推大椎,用拇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于治療部位,沉肩、垂肘、懸腕,以周期性地肘關節屈伸,帶動前臂與腕關節做內、外擺動以及拇指關節屈伸。按揉翳風。以大拇指羅紋面置于穴位上,其他4指固定于臉側,拇指邊揉邊按于操作部位。點按腎俞、命門,兩手張掌,4指放在兩腰處,兩手拇指伸直,分別置于左右兩側腎俞穴,力量集中于指端,同時著力,并略向上斜點,連續對點3次。再以相同的操作方法施術于雙側命門穴。按揉大腸俞,操作者用掌根著力于受術穴區,先輕漸重、由淺入深地向下按壓,同時做或左或右地小幅度回旋揉動,并帶動受術皮膚一起環轉,使之產生內摩擦。待得氣后,稍作停留再繼續按揉3~10秒鐘,再逐漸邊按揉邊由深層返回至淺層,反復操作5~19分鐘,拿承山。[9]
3.6.2.4 腎精不足
3.6.2.4.1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癥狀
眩暈而見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于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于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6]
3.6.2.4.2 證候分析
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腦,故眩暈,精神萎靡。腎虛則心腎不交,故少寐、多夢、健忘。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腎開竅于耳,腎虛故時時耳鳴。精關不固,所以遺精。偏陰虛則生內熱,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陽虛則生外寒,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6]
3.6.2.4.3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治法:偏陰虛者,治以補腎滋陰。偏陽虛者,治以補腎助陽。[6]
可用補腎滋陰宜左歸丸[備注]左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膠、龜版膠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菟絲子、牛膝、龜版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填精補髓。若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陰虛內熱者可加炙鱉甲、知母、黃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陰清熱。補腎助陽宜右歸丸[備注]右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杜仲為補腎主藥;附子、肉桂、鹿角膠能益火助陽。但附子、肉桂辛溫剛燥,不宜久服,常服宜改用巴戟肉、仙靈脾等溫潤之品,助陽而不傷陰。若眩暈較甚,陰虛陽浮,二方均可加龍骨、牡蠣、珍珠母等以潛浮陽,同時應注意突發中風之可能。[6]
3.6.2.4.4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治則 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處方 百會 懸鐘 腎俞 太溪
方義 百會屬督脈,入絡于腦以止眩暈;懸鐘為髓會,補益精髓;腎俞、太溪俞原相配,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隨證配穴 遺精-關元、三陰交,耳鳴-翳風。
操作 毫針刺,均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3.6.2.4.5 腎精不足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方一:
選穴:腎、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胃;
操作:常規消毒,每次選2~4穴,以毫針刺,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可間隔捻針。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藥物5%~10%葡萄糖溶液、維生素B12。或0.5%~1%普魯卡因等。
方二:
選穴:腎上腺 皮質下 額
隨證配穴:腎精虧損-腎、腦。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3.6.2.5 痰濁中阻
3.6.2.5.1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癥狀
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苔白膩,脈濡滑。[6]
3.6.2.5.2 證候分析
痰濁蒙蔽清陽,則眩暈頭重如蒙。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氣機不利,故胸悶惡心。脾陽不振,則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濡緩,均為痰濁內蘊所致。[6]
3.6.2.5.3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可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備注]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加減。本方用二陳湯燥濕祛痰。白術健脾,天麻熄風而治眩暈,是標本兼顧之法。若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者,加代赭石、竹茹、生姜以鎮逆止嘔。若脘悶不食,加白蔻仁、砂仁等芳香和胃。若耳鳴重聽,加蔥白、郁金、菖蒲以通陽開竅。若痰阻氣機,郁而化火,癥見頭目脹痛,心煩口苦,渴不欲飲,苔黃膩,脈弦滑者,宜溫膽湯[備注]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姜、茯苓加黃連、黃芩等苦寒燥濕之品以化痰泄熱。[6]
3.6.2.5.4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針灸治療
方一:
治法:運脾和中,除濕滌痰
方義:頭維為足陽明、足少陽之交會穴,為治目眩要穴,內關寬胸止嘔,中脘和中,豐隆降逆祛痰;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利濕降濁。
隨證配穴:胸悶-膻中,納差-足三里。
操作:毫針刺,頭維、豐隆、陰陵泉均瀉法,內關、中脘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min,10次為一療程。
方二:
治法:健脾除濁,化痰調中。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陰陵泉、豐隆、中脘、內關、頭維。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陰陵泉、豐隆化痰除濕。中脘、內關可消胸脘之痞滿。頭維疏調局部氣機。
3.6.2.5.5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耳針療法
方一:
選穴:脾、胃、肺、耳尖。
操作:常規消毒,每次選2~4穴,以毫針刺,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可間隔捻針。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藥物5%~10%葡萄糖溶液、維生素B12。或0.5%~1%普魯卡因等。
方二:
選穴:腎上腺 皮質下 額
隨證配穴:腎精虧損-腎、腦。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3.6.2.5.6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穴位注射療法
痰濁中阻取豐隆、中脘,注射阿托品,每穴0.3ml。令注藥穴位產生較強的酸脹感。[8]
3.6.2.5.7 痰濕中阻型眩暈的艾灸療法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小艾炷施灸,每穴3~5壯,灸至局部紅暈稍有辣感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次發病時皆可施灸,需長期堅持。
3.6.2.5.8 痰濕中阻型眩暈患者的飲食禁忌
痰濁上蒙型患者應以清淡食物為主,禁食油膩厚味及動物內臟食品,以免助濕生痰,釀熱生風[8]。也應避免食辛辣,過用煙酒,以防風陽升散之虞[8]。
3.6.2.6 瘀血內阻
3.6.2.6.1 癥狀
眩暈,頭痛,或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弦。
3.6.2.6.2 淤血內阻型眩暈的推拿療法
操作方法:揉中脘、章門、期門、云門。操作者站立位或坐位,沉肩、垂肘,以中指端、拇指端、掌或者掌根按壓在治療部位,在肩、肘、前臂與腕關節的協同下,做小幅度的環旋轉動,并帶動施術處的皮膚一起旋轉回環,使之與內層的組織之間產生輕柔緩和的內摩擦。患者膝關節屈曲,拿揉承山。用拇指及其余4指指腹分別放在承山穴兩旁的肌肉處,邊拿邊揉,用力應輕柔緩和,操作5~8遍。[9]
3.7 眩暈的其他療法
3.7.1 刺灸法
虛證取百會、風池、腎俞、脾俞、足三里等穴為主[5]。耳鳴加聽宮;心悸加內關;少寐加神門[5]。實證取中脘、陰陵泉、行間、豐隆、印堂、風池等穴為主[5]。脅脹加陽陵泉;頭重如裹加頭維[5]。
3.7.2 耳針療法
選穴:取腎、神門、枕、內耳、腦等穴。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5]。
3.7.3 頭針療法
選穴:頂中線
方法:沿頭皮刺入,快速捻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60min。
3.7.4 穴位注射療法
選穴:參照刺灸法。
方法: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3.7.5 艾灸治療
3.7.5.1 方一
取穴:風池、肝俞、腎俞、俠溪、行間、太沖穴。
灸法:每次選3~5個穴位,采用艾炷隔芹菜根灸法,用鮮芹菜根切成0.2cm厚的薄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艾炷,點燃施灸,每穴灸3~5壯,每日1次。
3.7.5.2 方二
取穴:百會、中脘、足三里穴。
配穴:痰阻中焦者加中脘、內關穴;氣血虛者加脾俞、胃俞穴。
灸法:采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3~5分鐘;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壯。本法適用于痰濁型。
3.7.5.3 方三
取穴:百會、內關、行間、太溪、足三里、三陰交穴。配穴:脾俞、肝俞、腎俞、神庭、翳風、豐隆、中脘、關元穴。
灸法:取百會及其他1~3個穴位,采用艾炷直接灸法,先剪去百會穴周圍頭發,取黃豆大小的艾炷,放在百會穴上,點燃施灸,燒至無煙為止,用厚紙片迅速將艾炷壓熄,壓力由輕到重,每次灸25~30壯。其他穴位每穴每次灸3~5壯,隔日1次。本法用于治療內耳性眩暈。
3.7.6 艾灸對癥治療
眩暈常伴有高血壓、耳鳴、遺精、失眠等癥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癥狀加用以下方法[10]:
3.7.6.1 高血壓
選穴:行間、風池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0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3.7.6.2 耳鳴遺精
選穴:太溪、三陰交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0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3.7.6.3 失眠
選穴:神門、內關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3.7.7 推拿對癥治療
眩暈的推拿治療要根據虛補實瀉、調整陰陽的原則,在頭面、四肢及腰背部施以相應的手法[9]。
3.7.7.1 頭面及頸部操作
穴位及部位:太陽、攢竹、魚腰、印堂、睛明、四白,前額部、眼眶部。
操作方法:按揉太陽、攢竹、魚腰、印堂、睛明、四白、每穴1~2分鐘;推印堂至發際,分推額部、眼眶部,抹太陽至顳側5~8遍;抹督脈經(項部),拿風池、風府,3~5分鐘。
注意事項:頭部推拿治療時,應該固定患者頭部,不要使頭部晃動,防止頭暈加重。
3.7.7.2 腰背部操作
穴位及部位:肝俞、心俞、腎俞、脾俞、膈俞、背部、腰部。
主要手法:擦法、推法。
操作方法:橫擦五臟俞及膈俞,前臂內側與治療部位相對,腕掌與5指伸直,以全掌附著在治療部位,沿著背腰部兩側的五俞穴之間做往返移動摩擦,以透熱為度。掌根直推背部膀胱經5~10遍。
3.7.7.3 四肢部操作
穴位及部位:曲池、神門、陽陵泉、涌泉,上肢屈側、下肢內側陰經。
主要手法:按法、揉法、擦法、拿法。
操作方法:按揉曲池、神門、陽陵泉,擦涌泉,操作8~10分鐘。拿上肢,屈側力量重,伸側宜輕。按揉下肢內側3~5分鐘。
3.8 醫案
陳×,男,29歲。頻發性眩暈、嘔吐已3年余,伴有耳鳴耳聾、面色蒼白、冷汗等癥狀。經用電測聽器檢查和前庭試驗診斷為美尼埃綜合征。取翳風、風池、內關、足三里、太溪等穴進行針刺治療。第一階段每隔1~2日針1次,共14次,在此期間患者僅輕度眩暈2次,休息30日。第二階段,每隔3~5日針1次,共16次,眩暈未發,所有癥狀消失。1年后隨訪未再發作。(針灸學簡編)
牛某某,男,54歲,工人,1995年5月7日就診。患高血壓6年,長期服用降血壓藥而收效不佳,常感頭部漲痛,頭昏,頭重腳輕,頭面烘熱,下午為甚,耳鳴如蟬,心悸乏力,睡眠多夢易醒,顏面及下肢輕度浮腫,手足心熱,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查體:血壓180/108mmHg,采用涌泉、太溪、三陰交、行間、腎俞進行艾條溫和灸治,1周后復查血壓為139/80mmHg,但患者仍有少許頭暈耳鳴,上方基礎上加耳門穴,治療半月后,諸證消除。[10]
李某,男,38歲。眩暈頸痛、視力模糊、惡心、難以入睡近3個月。緣起駕車時與前車相撞,頭部碰到車廂上,傷后被當地醫院按“腦震蕩”治療未見效。查體可見:頸軸稍側彎,頸椎各方向活動度受限,強行活動則引起明顯疼痛,頸項部肌肉緊張,壓痛以枕下部明顯。按照寰樞關節錯位手法復位后,在頸項部施行拿揉法、左右結構:㨰法,點按肩井、風池、天柱等穴位,施術20分鐘,患者感疼痛大為減輕,頸椎活動度改善,后治療數次而愈。[9]
3.9 眩暈患者日常保健
(1)高血壓患者施灸期間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降壓藥物[10]。
(2)保持充足睡眠時間,避免過度運動,禁房事[10]。適當增加體力活動,鍛煉身體,服藥調治。
(3)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失控[10]。防止七情內傷[9]。
(4)飲食合理搭配,節肥膩酒食,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10]。素體陽盛者,忌食辛燥之品[9]。
痰濁上蒙型患者應以清淡食物為主,禁食油膩厚味及動物內臟食品,以免助濕生痰,釀熱生風[8]。也應避免食辛辣,過用煙酒,以防風陽升散之虞[8]。
(5)對腎精不足者要節制房事,切忌縱欲過度[9]。
(6)眩暈發作時,應在安靜的環境下臥床休息,避免運動,尤其不可以操作機器[7]。
3.10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篇:“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疫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河間六書·五運主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
《景岳全書·眩運》:“丹溪則日無痰不能作眩,當以治痰為主,而兼用他藥。余則曰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經義(上氣不足,髓海不足)以表其大意如此。”
《醫學從眾錄·眩暈》:“蓋風者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則是風升火動,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究之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腦海空虛而頭重,故《黃帝內經素問》以腎虛及髓海不足立論也。其言虛者,言其病根;其言實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貫。”
《證治匯補·眩暈》:“以肝上連目系而應于風,故眩為肝風,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虛、因暑、因濕者。”
“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漏,產后亡陰,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于血虛也。(直指)”
《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華岫云按:“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六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癥有挾痰、挾火、中虛、下虛、治膽、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玄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姜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臺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至于天麻、鉤藤、菊花之屬,皆系熄風之品,可隨證加入。此癥之原,本之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
4 西醫·眩暈
眩暈是機體空間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調所產生的一種運動性幻覺。臨床上可分為前庭系統性眩暈(真性眩暈)和非前庭系統性眩暈(頭昏),病因較復雜。
眩暈分真性眩暈(前庭系統性眩暈)和假性眩暈(非系統性眩暈)[7]。真性眩暈是疾病的因素使患者定向感覺或平衡感覺障礙引起的一種運動錯覺,患者可覺得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轉動和搖晃,站立不穩,或看到周圍物體在旋轉,發作呈陣發性;假性眩暈表現為自身或外物的晃動不穩感,發作常呈持續性,也可為陣發性[7]。
4.1 病因
引起眩暈的病因有:腦血管疾病、腦部腫瘤、腦干腦炎、延髓空洞癥、遺傳性共濟失調等[7]。
4.2 診斷
4.2.1 病史提問
1、應著重了解頭暈的性質,真性眩暈有明顯的自身或他物旋轉感、傾倒感或視物搖晃不穩:呈陣發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調、站立不穩、指物偏斜及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脈搏血壓改變等植物神經癥狀。頭昏常為頭重腳輕、眼花等,并無外境或自身旋轉的運動幻覺,可由心血管系統疾病、全身中毒、代謝性疾病、眼病、貧血等疾患引起。
2、應鑒別眩暈為中樞性或外周性,一般前庭外周性眩暈的植物神經癥狀明顯、眼震多為水平性眼震、無神經系統體征,而中樞性的植物神經癥狀輕或不明顯,多有腦干、小腦或頂顳葉損害的癥狀。
3、應了解頭暈的誘因和伴發癥狀:耳源性眩暈常伴有耳鳴和聽力減退,常見于美尼埃病、急性迷路炎、內耳損傷、鼓膜內陷或受壓及耳石和前庭終末感受器病變(如顱腦外傷、噪音性損傷、藥物中毒及椎一基底動脈缺血引起的半規管壺腹的退行性變等);小腦橋腦角病變伴有Ⅴ、Ⅶ、Ⅸ、Ⅹ腦神經和錐體束等癥狀;前庭神經元炎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誘因,而無聽力改變;椎一基底動脈短暫缺血發作多因頭位改變誘發,同時伴有復視、視物變形、頭面和肢體麻木感、暈厥、猝倒等癥狀;眩暈性癲癇發作時,可伴有意識喪失、癲癇大發作或其它癲癇癥狀占位病變、炎癥、變性和脫髓鞘病變所致中樞性眩暈,常伴有腦干、小腦或頂顳葉損害體征。
4.2.2 查體發現
1、神經科方面:除一般的神經系統檢查外,特別應注意有無自發性眼震、共濟失調、聽力障礙、眼底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征。
2、內科方面:應檢查有無高血壓、低血壓、心律不齊、心力衰竭,有無貧血、全身感染、中毒、代謝紊亂等。
3、耳科方面:應檢查外耳道 、鼓膜、中耳、鼻咽部,注意有無盯聹阻塞外耳道,有無膽脂瘤性中耳炎及耳硬化癥。
4、音叉試驗了解聽力情況、聽力障礙的性質及程度。
4.2.3 輔助檢查
頭顱X線攝片、腦電圖、腦血流圖、胸片、TCD、頭顱CT及磁共振成像檢查等,對頭暈的病因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疑為頸椎病者需作頸椎正、側、斜位等X線攝片檢查。變溫試驗、指物偏向、直流電試驗、位置試驗及眼震電圖等前庭功能檢查有助于眩暈癥的定位定性診斷。
4.3 治療措施
4.3.1 一般治療
急性眩暈發作的病人,應靜臥,避免光刺激,解除精神緊張。
4.3.2 病因治療
有明確病因者,應積極對因治療。
4.3.3 對癥治療
可選用以下藥物
①鎮靜劑和安定劑:魯米那、地西泮等。
4.3.4 手術治療
內耳病變聽力已喪失而久治不愈者,可行迷路破壞手術或前庭神經切斷術。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3.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8.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4-207.
- ^ [7]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8]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6-98.
- ^ [9]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治療眩暈的穴位
- 翳明
中華醫學雜志》。在項部,當翳風后1寸。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近視,遠視,夜盲,雀目,早期...
- 安眠
。在項部,當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安眠穴的定位:在項部,當翳風...
- 安眠穴
布有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分支。主治病癥: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精神病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后神聰
如每日揉按本穴5~10min,有預防頭痛、失眠、眩暈的作用。出處:《太平圣惠方》:在百會四面,各相去...
- 四神聰
如每日揉按本穴5~10min,有預防頭痛、失眠、眩暈的作用。出處:《太平圣惠方》:在百會四面,各相去...
- 更多治療眩暈的穴位
治療眩暈的方劑
- 眩暈湯
:xuànyūntāng《脈癥正宗》卷一:方名:眩暈湯組成:黃耆2錢,玉竹3錢,白術1錢,香附1錢,...
- 二陳四物去熟地加天麻湯
)、天麻、川芎、甘草(炙)。功能主治:血少痰多之眩暈。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各家論述:二陳...
- 芎麻湯
ōngmátāng處方:川芎天麻功能主治:治頭痛眩暈,泛惡欲吐,頭重欲倒。用法用量:水煎,送服青州白...
- 清眩化痰湯
枳殼1錢,甘草4分。主治:痰火上攻作眩,及氣不防,胸滿者。加減:痰結眩暈甚者,加南星、旋覆花各1錢。...
- 穹術除眩湯
附各等分,官桂減半,甘草減半。功能主治:著濕頭重眩暈。用法用量:芎術除眩散(《丹溪心法》卷四)、芎術...
- 更多治療眩暈的方劑
治療眩暈的中成藥
- 滇白珠糖漿
治:祛濕化痰,活血化瘀。用于眩暈痰瘀交阻證,癥見頭暈、胸悶腹脹、舌暗苔膩、脈弦滑等。滇白珠糖漿的用法...
- 消眩止暈片
瘀,平肝。用于腦動脈硬化患者因肝陽夾痰瘀上擾所致眩暈癥。注意事項:孕婦慎用。消眩止暈片的用法用量:口...
- 復方天麻蜜環片
應證:用于腦血栓形成、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癥引起的頭暈、頭脹、頭痛、目眩、肢體麻木以及心腦血管疾病引起...
- 暈可平糖漿
頁)。功能與主治:潛陽鎮肝。用于內耳眩暈癥,頭暈,目眩癥。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
- 培元通腦膠囊
證,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清、偏身麻木、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脈沉細。培元通腦膠囊的用法用量:...
- 更多治療眩暈的中成藥
眩暈相關藥物
- 卡維地洛片
耐受的最大劑量。每次應用新劑量時,需觀察患者有無眩暈或輕度頭痛1小時。推薦最大劑量:85kg者,25...
- 通天口服液
頭痛,癥見頭部脹痛或刺痛、痛有定處、反復發作、頭暈目眩、或惡心嘔吐、惡風。【規格】每支裝10毫升【用...
- 降壓袋泡茶
熱瀉火,平肝明目。用于高血壓病屬肝火亢盛的頭痛、眩暈、目脹牙痛等癥。【規格】每袋裝2.2克【用法用量...
- 腦立清丸
【功能主治】平肝潛陽,醒腦安神。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口苦,心煩難寐。【規格】每10丸重1.1...
- 卡維地洛膠囊
0mg。【不良反應】(1)神經精神系統:偶有輕度頭暈、頭痛和疲乏,易出現在治療開始時。個別病例可出現...
- 更多眩暈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眩暈
- 《雜病廣要》:[身體類]眩運
《雞峰》)(按∶原處有旋復花丸,今不錄。)王敬泉頭暈且痛,起則倒仆,胸膈脹悶,如繩束縛,嘔吐而食飲皆...
- 《普濟方》:[卷四十七頭門]風頭眩(附論)
滓。不計時候溫服。人參前胡湯(出直指方)治風痰頭暈目眩。前胡橘紅半夏曲木香枳殼(制)紫蘇葉赤茯苓南星...
- 《醫述》:[卷十·雜證匯參]眩暈
暈之病,悉屬肝膽風火。風火屬陽,陽主動,故目眩而頭暈也。譬如火焰得風,則旋轉不已。○有腎陰不足,三陽...
- 《證治匯補》:[卷之四上竅門]眩暈
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若甚而良久方醒者。又名郁冒。謂如以物冒其首。不...
- 《張氏醫通》:[卷六諸風門]眩暈
茸。每服半兩。酒煎去滓。入麝少許。緣鹿茸生于頭。頭暈而主以鹿茸。蓋以類相從也。曾有服頭痛藥不愈。服茸...
- 更多古籍中的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