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xuán yǐn
2 英文參考
suspending flui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uspending fluid reten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懸飲(suspending fluid[1]、suspending fluid retention[2])為病名[3]。四飲之一[3]。懸飲類似多種原因所致的胸腔積液[3]。
4 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懸飲是指飲邪停留于脅肋部引起的,以胸脅飽滿、脹悶,咳唾引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
《中醫藥學名詞》(2010):懸飲是指飲邪停留于脅肋部,以胸脅飽滿、脹悶,咳唾引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
5 懸飲的病因
懸飲因飲邪停留于脅肋部所致[3]。多因素體不強,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虛衛弱,時邪外襲,肺失宣通,飲停胸脅,而致絡氣不和,若飲阻氣郁,久則可以化火傷陰,或耗損肺氣[4]。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飲后水流在脅下,咳睡引痛,謂之懸飲。”
6 懸飲的癥狀
懸飲證見脅下脹滿,咳嗽或唾涎時兩脅引痛,甚則轉身及呼吸均牽引作痛,或兼干嘔、短氣等[3]。
7 懸飲的辨證治療
懸飲的治療宜逐飲為主[3]。方用十棗湯、三花神佑丸等[3]。
在懸飲病程發生、發展全過程中,可見下列各證:
7.1 邪犯胸肺
7.1.1 癥狀
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熱不惡寒,有汗而熱不解,咳嗽,少痰,氣急,胸脅刺痛,呼吸、轉側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嘔,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4]。
7.1.2 證候分析
肺居胸中,兩脅為少陽經脈分布循行之處,今時邪外襲,熱郁胸肺,少陽樞機不和,則寒熱往來起伏,胸脅疼痛。肺熱內蘊,肺氣失宣,故身熱有汗,不惡寒,咳而氣急少痰。熱郁少陽則心下痞硬,干嘔,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乃屬肺衛受感,邪在上焦之候。[4]
7.1.3 治法
7.1.4 方藥
柴枳半夏湯[備注]柴枳半夏湯(《醫學入門》):柴胡、黃芩、半夏、栝蔞仁、枳殼、桔梗、杏仁、青皮、甘草加減。本方功能和解清熱,滌痰開結。用于初期寒熱往來,胸脅悶痛等癥。藥用柴胡、黃芩和解清熱;瓜萎、半夏化痰開結;枳殼、桔梗、赤芍理氣和絡。咳逆氣急,脅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嘔加黃連以與半夏、瓜蔞合伍;熱盛有汗,咳嗽氣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湯[備注]麻杏石甘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以清熱宣肺化痰。如寒熱未罷,胸脅已見停飲,可同時結合飲停胸脅證治療。[4]
7.2 飲停胸脅
7.2.1 癥狀
咳唾引痛,但胸脅痛勢較初期減輕,而呼吸困難加重,咳逆氣喘息促不能平臥,或僅能偏臥于停飲的一側,病側肋間脹滿,甚則可見偏側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膩,脈沉弦或弦滑[4]。
7.2.2 證候分析
肺氣郁滯,氣不布津,停而為飲。飲停氣滯,脈絡受阻,故咳唾引痛。因水飲已成,氣機升降痹窒,反見痛輕喘息加重。飲邪上迫肺氣,則咳逆不能平臥。飲在胸脅,故肋脹滿隆起。舌苔白,脈沉弦,為水結于里之候。[4]
7.2.3 治法
7.2.4 方藥
十棗湯[備注]十棗湯(《傷寒論》):大戟、芫花、甘遂、大棗或控涎丹[備注]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甘遂、大戟、白芥子。二方均為攻逐水飲之劑。前方力峻,體實證實,積飲量多者用之,取甘遂、大戟、芫花研末,大棗煎湯送下,空腹頓服。后方藥力較緩,反應較輕,系十棗湯去芫花加白芥子為丸,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有宣肺理氣之功。劑量均宜小量遞增,連服3~5日,必要時停二、三日再服。如嘔吐、腹痛、腹瀉過劇,應減量或停服,同時服用椒目瓜蔞湯以瀉肺祛飲,降氣化痰。藥用葶藶子、桑白皮瀉肺逐飲;蘇子、蔞皮、陳皮、半夏降氣化痰;椒目、茯苓、生姜皮利水導飲。痰濁偏盛,胸部滿悶、舌苔濁膩加薤白、杏仁。如水飲久停難去,胸脅支滿,體弱,食少者,加桂枝、白術、甘草等通陽健脾化飲,不宜再予峻攻。若見絡氣不和之候,可同時配合理氣和絡之劑,以冀氣行水行。[4]
7.3 絡氣不和
7.3.1 癥狀
胸脅疼痛,胸悶不適,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暢,或有悶咳,甚則遷延經久不已,天陰時更為明顯,舌苔薄,質暗,脈弦[4]。
7.3.2 證候分析
飲邪久郁之后,氣機不利,絡脈痹阻,故胸脅疼痛,悶塞不舒。氣郁化火則痛勢如灼。氣滯血瘀則刺痛經久不已。脈弦,苔薄,質暗,乃屬氣滯絡痹之候。[4]
7.3.3 治法
理氣和絡[4]。
7.3.4 方藥
香附旋復花湯[251]加減。本方功能理氣化痰和絡。藥用旋復花、蘇子、杏仁、半夏、苡仁、茯苓降氣化痰;香附、陳皮理氣解郁。痰氣郁阻,胸悶苔膩加瓜萎、枳殼;久痛入絡,痛勢如刺,加當歸須,赤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水飲不凈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4]
7.4 陰虛內熱
7.4.1 癥狀
咳嗆時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心煩,手足心熱,盜汗,或伴胸脅悶痛,病久不復,形體消瘦,舌質偏紅,少苔,脈小數[4]。
7.4.2 證候分析
飲阻氣郁,化熱傷陰,陰虛肺燥,故咳嗆痰粘量少,口干咽燥,陰虛火旺則潮熱,顴紅,心煩,盜汗,手足心熱。絡脈不和故胸脅悶痛。病久正虛而致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小數,乃系陰虛內熱之候。[4]
7.4.3 治法
7.4.4 方藥
沙參麥冬湯[備注]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甘草、天花粉、生扁豆、瀉白散[備注]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加減。前方清肺潤燥,養陰生津,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質紅。后方清肺降火,用于咳嗆氣逆,肌膚蒸熱。藥用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養陰生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等清肺降火。潮熱加鱉甲、功勞葉;咳嗽配百部、川貝母;胸脅悶痛,酌加瓜蔞皮、枳殼、廣郁金、絲瓜絡;積液未盡,加牡蠣、澤瀉。兼有氣虛、神疲、氣短、易汗、面色㿠白者,酌加太子參、黃芪、五味子。本證須防遷延日久,趨向勞損之途。[4]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8.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3-89.
治療懸飲的方劑
- 椒目瓜蔞湯
2錢,蘇子1錢5分,蒺藜3錢,姜3片。功能主治:懸飲者,水流脅下,肝氣拂逆,肺失清肅,咳而引痛也。摘...
- 五飲主方
。加減:溢飲,加白術1錢5分,更加枳實,去前胡;懸飲,加天麻2錢,佐荊芥、甘菊,去桑皮;在下部,加澤...
- 旋復花丸
:上藥搗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懸飲,腹滿脅痛。用法用量:空腹時用生姜湯送服20丸。...
- 十棗湯
逐水飲之功效,主治因水飲壅盛于里,上下泛溢所致的懸飲、實水證,本方是治療懸飲、實水的代表方劑,現代常...
- 干棗湯
,更加蕘花以佐芫花之破積,大黃、黃芩以佐大戟而攻懸飲堅澼也。《圣濟總錄》卷一一七方之干棗湯:處方:干...
- 更多治療懸飲的方劑
治療懸飲的中成藥
- 十棗丸
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里未和者;及懸飲咳唾,胸脅引痛。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血吸蟲病等所致...
- 更多治療懸飲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懸飲
- 《高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一條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
- 《吳鞠通醫案》:[卷四]痰飲
核)煎法如前。十四日咳則脅痛,不惟支飲射肺,且有懸飲內痛之虞,兼逐脅下懸飲。桂枝(六錢)青皮(二錢)...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三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并同。)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
-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四]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藥毒耳!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
- 《癥因脈治》:[卷二飲癥論]懸飲
【懸飲之癥】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氣逆,引痛胸肋,謂之懸飲,此即《金匱》懸飲【懸飲之因】飲食不節,水漿...
- 更多古籍中的懸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