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芎蘇飲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五首。
3 《類證治裁》卷二方之芎蘇飲
3.1 組成
人參、紫蘇、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桔梗、川芎、柴胡、木香、葛根[1]。
參、蘇、夏、苓、陳、草、枳桔、芎、柴、木香、葛根、姜、棗。
3.2 功效主治
功在疏風。主治兼感風寒暴嗽,鼻塞聲重。
3.3 芎蘇飲的用法用量
4 《簡明中醫內科學》(南京中醫學院)方之芎蘇飲
芎蘇飲為經驗方,出自《簡明中醫內科學》(南京中醫學院)[1]。
4.1 組成
蘇葉、柴胡各6g,半夏、黃芩、橘皮、枳殼、桔梗、川芎、葛根各3g,甘草2.1g[1]。
4.2 芎蘇飲的用法用量
4.3 功能主治
《簡明中醫內科學》(南京中醫學院)方之芎蘇飲主治風瘧,癥見脈浮大,惡風自汗,煩躁頭痛[1]。
5 《證治準繩·傷寒》帙二引《淡寮集驗方》方之芎蘇飲
芎蘇散為方劑名,即《證治準繩·傷寒》帙二引《淡寮集驗方》記載的芎蘇散作湯劑[2]。
5.1 芎蘇飲的別名
5.2 組成
川芎七錢,紫蘇葉、葛根、柴胡、茯苓各半兩,半夏六錢,陳皮三錢半,炒枳殼三錢,桔梗二錢半,甘草二錢[2]。
5.3 制法
上藥為粗末[2]
5.4 芎蘇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加姜三片,棗一枚,水煎,不拘時服[2]。
5.5 功能主治
《證治準繩·傷寒》帙二引《淡寮集驗方》方之芎蘇飲主治四時傷寒,發熱頭痛[2]。
6 《醫略六書》卷十八方之芎蘇飲
6.1 組成
小川芎1錢,紫蘇葉1錢5分,江枳殼(炒)1錢5分,甜桔梗1錢,嫩前胡1錢5分,法半夏1錢半,白云苓1錢5分,廣木香1錢,廣陳皮1錢5分。
6.2 功能主治
《醫略六書》卷十八方之芎蘇飲主治感冒風邪,頭疼胸滿,壯熱憎寒,脈浮緩者。
6.3 芎蘇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6.4 各家論述
感冒風邪,抑遏清陽之氣,故頭痛胸滿,憎寒壯熱焉。脈浮緩是感冒風寒之象,川芎專疏血分之風,蘇葉兼散氣分之風,俾氣血清和,則頭痛自解。前胡疏邪清咽,香、枳瀉滯調中,使邪解氣調,則胸滿亦快。苓、陳滲濕利氣,半夏燥濕化痰,蓋痰化氣行,則營血統運而風邪無不外解,安有寒熱之患哉!
7 《女科切要》卷七方之芎蘇飲
7.1 組成
川芎、蘇葉、枳殼、前胡、葛根、木香、桔梗、甘草、陳皮、半夏。
7.2 功能主治
《女科切要》卷七方之芎蘇飲主治產后頭痛,著寒著風者。
7.3 芎蘇飲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8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芎蘇飲
- 《幼科鐵鏡》:[卷四]辨傷寒(附寒極似熱)
重則用元宵火定之。體弱隨發汗隨止,女反是治,用芎蘇飲服之。有寒極似熱者,面色紅如水紅桃花,口渴而唇...
- 《女科百問》:[卷下]第六十問妊娠傷寒與常人治法同異
前二命。所以不可輕易妄投湯劑。感冒之初。止宜進芎蘇飲以發散表邪。其病自愈。芎蘇飲。川芎紫蘇葉白芍藥...
- 《醫宗己任編》:[卷七西塘感癥(中)]感癥變病
頭痛拘急。惡寒發熱無汗者。冬月十神湯加減。余月芎蘇飲加羌活。(二方輕重得宜。凡非時之氣。皆可用。)...
- 《西塘感癥》:感癥變病
頭痛拘急。惡寒發熱無汗者。冬月十神湯加減。余月芎蘇飲加羌活。(二方輕重得宜。凡非時之氣。皆可用。)...
- 《雜病心法要訣》:[卷三]咳嗽總括
也。久勞成,謂久病咳嗽不已,傷肺成勞也。參蘇飲芎蘇飲香蘇飲茯苓補心湯參蘇感冒邪傷肺,熱寒咳嗽嚏痰涎...
- 更多古籍中的芎蘇飲